车辆后防护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726614发布日期:2023-10-14 16:31阅读:49来源:国知局
车辆后防护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后防护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1、现有工程车辆或起重机基本都是采用焊接或装配式的刚性后防护装置,基本只能实现避免后方车辆钻入工程车辆或起重机的尾部,因刚性后防护装置的刚度及强度很大,一般发生追尾事故后,基本都是后方追尾车辆前方发动机舱变形大,只有通过后方车辆方向盘上的安全气囊来缓冲追尾的冲击力,容易造成后方驾驶人员和乘员的生命安全。

2、现有的后防护装置基本都是采用的焊接或装配式的固定结构,此后防护装置结构的刚度和前度均很大,当实际发生后车追尾时,基本都是后方车辆前方驾驶舱变形缓冲,极其容易造成后方车辆驾驶员和乘员的伤亡。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至少一种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后防护装置和车辆,该车辆后防护装置和车辆可有效的缓冲减轻对后方车辆的损坏和其驾驶员及乘员的伤害。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后防护装置,该车辆后防护装置包括设置在车架和防撞梁之间的液压油缸,液压油缸包括呈中空筒状的油缸缸体、活塞盖以及活塞杆,活塞杆上设有溃缩吸能结构。

3、进一步地,溃缩吸能结构可包括设置在活塞杆的杆体上的多个溃缩吸能网孔。

4、可选地,活塞杆可包括位于后杆端和前杆端之间并呈筒状的中间杆体部,多个溃缩吸能网孔沿周向间隔和沿轴向间隔地布置在中间杆体部上;

5、和/或,溃缩吸能网孔的直径可为d,所述d满足:10mm≤d≤20mm;

6、和/或,相邻的两个溃缩吸能网孔之间的间距可为l,l可满足:20mm≤l≤40mm;

7、和/或,溃缩吸能网孔可为圆形孔、椭圆形孔和腰形孔中的一种;

8、和/或,活塞杆可的杆体可包括多个嵌套设置的杆柱筒,多个杆柱筒上均设有多个溃缩吸能网孔。

9、进一步地,车辆后防护装置还可包括蓄能器,油缸缸体的尾部缸壁设有蓄能器连通口,油缸缸体的筒腔通过蓄能器连通口与蓄能器的工作油口连通。

10、更进一步地,车辆后防护装置还可包括节流阀,节流阀设于蓄能器连通口与蓄能器的工作油口之间的管路中。

11、可选地,车辆后防护装置还可包括溢流阀,溢流阀的进油口和溢流阀的控制油口均与蓄能器连通口和蓄能器的工作油口连通,溢流阀的出油口与油罐连通。

12、可选地,油缸缸体的两端设有缸体尾端盖和缸体堵头,缸体尾端盖设有用于与车架连接的车架连接结构,活塞盖活动设置在油缸缸体的筒腔中,活塞杆包括与活塞盖连接的前杆端和穿过缸体堵头并伸出筒腔外的后杆端,后杆端设有用于与车辆防撞梁连接的防撞梁连接结构。

13、此外,油缸缸体的头部缸壁可设有通气孔,油缸缸体的筒腔通过通气孔与外部环境连通;

14、和/或,车架连接结构可从缸体尾端盖向后伸出并设有车架连接孔;

15、和/或,防撞梁连接结构可从后杆端向前伸出并设有防撞梁连接孔。

16、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架、车辆防撞梁以及上述的车辆后防护装置,车架连接结构连接在车架上,防撞梁连接结构连接在车辆防撞梁上。

17、可选地,该车辆为工程车辆。

18、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防护装置和车辆包括设置在车架和防撞梁之间的液压油缸,液压油缸包括呈中空筒状的油缸缸体、活塞盖以及活塞杆,活塞杆上设有溃缩吸能结构。如此,由于液压油缸设置在车架和防撞梁之间,当后方车辆追尾时,通过液压油缸的液压系统的行程压缩,可有效吸收缓冲后方车辆的冲击力,从而可有效的缓冲减轻对后方车辆的损坏和其驾驶员及乘员的伤害。并且,活塞杆上设有溃缩吸能结构,在活塞杆受到冲击力时,具有溃缩吸能功能的活塞杆能通过变形溃缩来吸收缓冲冲击力,可进一步减轻对后方车辆的损坏和其驾驶员及乘员的伤害。

19、相比于现有技术的采用焊接或装配式固定结构的后防护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防护装置和车辆采用了有行程压缩过程的液压油缸以及具有溃缩吸能结构的活塞杆来吸收和缓冲后方车辆的冲击力,大大提升了后方驾驶人员和乘员的安全。

20、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后防护装置(100)包括设置在车架和防撞梁之间的液压油缸(1),所述液压油缸(1)包括呈中空筒状的油缸缸体(11)、活塞盖(12)以及活塞杆(13),所述活塞杆(13)上设有溃缩吸能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吸能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活塞杆(13)的杆体上的多个溃缩吸能网孔(13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13)包括位于后杆端(132)和前杆端(131)之间并呈筒状的中间杆体部,多个所述溃缩吸能网孔(134)沿周向间隔和沿轴向间隔地布置在所述中间杆体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后防护装置(100)还包括蓄能器(2),所述油缸缸体(11)的尾部缸壁设有蓄能器连通口(114),所述油缸缸体(11)的筒腔通过所述蓄能器连通口(114)与所述蓄能器(2)的工作油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后防护装置(100)还包括节流阀(3),所述节流阀(3)设于所述蓄能器连通口(114)与所述蓄能器(2)的工作油口之间的管路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后防护装置(100)还包括溢流阀(4),所述溢流阀(4)的进油口和所述溢流阀(4)的控制油口均与所述蓄能器(2)连通口和所述蓄能器(2)的工作油口连通,所述溢流阀(4)的出油口与油罐(5)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缸缸体(11)的两端设有缸体尾端盖(111)和缸体堵头(112),所述缸体尾端盖(111)设有用于与车架连接的车架连接结构(113),所述活塞盖(12)活动设置在所述油缸缸体(11)的筒腔中,所述活塞杆(13)包括与所述活塞盖(12)连接的前杆端(131)和穿过所述缸体堵头(112)并伸出所述筒腔外的后杆端(132),所述后杆端(132)设有用于与车辆防撞梁连接的防撞梁连接结构(13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缸缸体(11)的头部缸壁设有通气孔(115),所述油缸缸体(11)的筒腔通过所述通气孔(115)与外部环境连通;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架、车辆防撞梁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防护装置(100),所述车架连接结构(113)连接在所述车架上,所述防撞梁连接结构(133)连接在所述车辆防撞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为工程车辆。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辆后防护装置和车辆,该车辆后防护装置和车辆包括设置在车架和防撞梁之间的液压油缸,液压油缸包括呈中空筒状的油缸缸体、活塞盖以及活塞杆,活塞杆上设有溃缩吸能结构。溃缩吸能结构可包括设置在活塞杆的杆体上的多个溃缩吸能网孔,多个溃缩吸能网孔沿周向间隔和沿轴向间隔地布置在中间杆体部上。本技术的车辆后防护装置和车辆可有效的缓冲减轻对后方车辆的损坏和其驾驶员及乘员的伤害。

技术研发人员:龚本月,蒋品,周波,印道轩,张建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