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门及其加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75719发布日期:2023-12-30 11:16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车门及其加强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车门及其加强机构。


背景技术:

1、车门是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出入车辆的通道,并隔绝车外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侧面撞击,保护乘员,车门的好坏,主要体现在,车门的防撞性能,车门的密封性能,车门的开合便利性,当然还有其它使用功能的指标等。防撞性能尤为重要,因为车辆发生侧碰时,缓冲距离很短,很容易就伤到车内人员,经检索,在授权公告号为cn210000077u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汽车车门结构加强机构,包括门框、前挡板、后挡板和防撞装置,所述前挡板安装在门框的前端,所述防撞装置安装在门框的内部,所述前挡板包括第一弹力板,所述第一弹力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弹力板,所述第一弹力板的内侧固定安装有第一磁铁,所述第二弹力板的内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磁铁,所述防撞装置包括减震块,所述减震块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推杆,所述第一推杆的外表面套设有安装壳,所述第一推杆远离减震块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弹簧。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前挡板和防撞装置,能够避免轻微碰撞使前挡板发生凹陷,又提高了对强烈碰撞的抵抗性能,降低了乘客受到伤害的几率,提升了该车门结构的强度。

2、但是,在实际装配使用的过程中,由于两个推杆分别放置在安装壳的内部,并与门框的内外两侧相互垂直,一端车门遭受剧烈碰撞,则两个推杆可能贯穿车门的内侧,并对车内人员造成损伤,进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因此,我们对此作出改进,提出了一种汽车车门及其加强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车门及其加强机构。

2、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汽车车门及其加强机构,包括门框,所述门框的内壁两侧分别安装有若干隔板,若干所述隔板分别包括若干第一板体和若干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的相邻一侧之间设有抗撞机构,所述抗撞机构包括阻尼杆、弹簧、第一连接引脚和第二连接引脚,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安装第一连接引脚,所述第二板体的一侧安装第二连接引脚,且所述第一连接引脚与所述第二连接引脚错位分布,所述第一连接引脚的一侧与所述阻尼杆的一端相互铰接,所述阻尼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引脚的一侧转动连接,且所述阻尼杆呈倾斜状,所述阻尼杆的外壁套装弹簧。

4、进一步的,所述门框的顶端设有车窗机构,所述车窗机构包括框体、滑轮、夹板和玻璃板,所述框体的一侧设置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两侧分别安装夹板,两个所述夹板之间滑动连接玻璃板。

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夹板的夹持作用,使得便于加固玻璃板与框体的接触面,进而减少玻璃板破碎的可能性。

6、进一步的,所述滑槽的内部一侧转动连接滑轮,所述滑轮的一侧与所述玻璃板的一侧相贴合。

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滑轮的安装使用,使得玻璃板在框体的内部滑动更加方便。

8、进一步的,所述门框与所述车窗机构连接处设有门凸板,所述门凸板的外壁边侧开设有门锁口。

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门锁口的设置,便于为该车锁提供安装空间。

10、进一步的,所述门框的外壁安装有一对铰链,一对所述铰链相互平行。

1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铰链的安装使用,使得该车门的开合更加方便。

12、进一步的,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引脚、第二连接引脚的一侧连接。

1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弹簧的弹性作用,使得第一连接引脚与第二连接引脚之间具备弹性复位的效果。

14、进一步的,所述若干所述第一板体与若干所述第二板体相互交错分布,每两个所述第一板体与每两个所述第二板体的相邻一侧之间设有间距。

1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板体与若干第二板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便于提高门框内外的受力面积,进而提高抗撞强度。

16、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安装在所述门凸板的内部,所述加强板包括梯形板、若干凹槽、防撞块和缓冲沙,所述梯形板的外壁设置若干所述凹槽,若干所述凹槽的内部滑动连接防撞块。

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防撞块与凹槽的配合使用,使得加强板实现多个受力点,进而提高该车门的整体强度。

18、进一步的,若干所述凹槽的内部填充缓冲沙,所述缓冲沙的一侧与所述防撞块的一侧相贴合。

1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缓冲沙的填充,便于吸收防撞块在凹槽的压强,从而减少门框的形变程度。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隔板与抗撞机构的相互配合,使得该车门在具备抗撞击的同时,也减小了安全隐患,其中,通过隔板的间隔作用,使得多个阻尼杆之间具备连接的空间,并且通过第一连接引脚和第二连接引脚的安装使用,使得多个阻尼杆具备角度摆动的效果,再通过弹簧的套设,使得阻尼杆的伸缩具备弹性,进而有利于对外界的冲击力起到缓冲的作用,并且通过将阻尼杆设置呈倾斜状,从而减少阻尼杆对门框的直接冲击,进而便于保护车门人员。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车门,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框(100),所述门框(100)的内壁两侧分别安装有若干隔板(700),若干所述隔板(700)分别包括若干第一板体(7001)和若干第二板体(7002),所述第一板体(7001)与第二板体(7002)的相邻一侧之间设有抗撞机构(800),所述抗撞机构(800)包括阻尼杆(8001)、弹簧(8002)、第一连接引脚(8003)和第二连接引脚(8004),所述第一板体(7001)的一侧安装第一连接引脚(8003),所述第二板体(7002)的一侧安装第二连接引脚(8004),且所述第一连接引脚(8003)与所述第二连接引脚(8004)错位分布,所述第一连接引脚(8003)的一侧与所述阻尼杆(8001)的一端相互铰接,所述阻尼杆(800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引脚(8004)的一侧转动连接,且所述阻尼杆(8001)呈倾斜状,所述阻尼杆(8001)的外壁套装弹簧(8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100)的顶端设有车窗机构(200),所述车窗机构(200)包括框体(2001)、滑轮(2002)、夹板(2003)和玻璃板(2004),所述框体(2001)的一侧设置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两侧分别安装夹板(2003),两个所述夹板(2003)之间滑动连接玻璃板(200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的内部一侧转动连接滑轮(2002),所述滑轮(2002)的一侧与所述玻璃板(2004)的一侧相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100)与所述车窗机构(200)连接处设有门凸板(300),所述门凸板(300)的外壁边侧开设有门锁口(6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100)的外壁安装有一对铰链(500),一对所述铰链(500)相互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800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引脚(8003)、第二连接引脚(8004)的一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车门,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第一板体(7001)与若干所述第二板体(7002)相互交错分布,每两个所述第一板体(7001)与每两个所述第二板体(7002)的相邻一侧之间设有间距。

8.一种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机构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车门,所述加强机构包括加强板(400),所述加强板(400)安装在所述门凸板(300)的内部,所述加强板(400)包括梯形板(4001)、若干凹槽(4002)、防撞块(4003)和缓冲沙(4004),所述梯形板(4001)的外壁设置若干所述凹槽(4002),若干所述凹槽(4002)的内部滑动连接防撞块(400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凹槽(4002)的内部填充缓冲沙(4004),所述缓冲沙(4004)的一侧与所述防撞块(4003)的一侧相贴合。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车门及其加强机构,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该种汽车车门及其加强机构,包括门框,所述门框的内壁两侧分别安装有若干隔板,若干所述隔板分别包括若干第一板体和若干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的相邻一侧之间设有抗撞机构,所述抗撞机构包括阻尼杆、弹簧、第一连接引脚和第二连接引脚,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安装第一连接引脚,所述第二板体的一侧安装第二连接引脚,且所述第一连接引脚与所述第二连接引脚错位分布,所述第一连接引脚的一侧与所述阻尼杆的一端相互铰接,所述阻尼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引脚的一侧转动连接,且所述阻尼杆呈倾斜状,所述阻尼杆的外壁套装弹簧。

技术研发人员:王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嘉田汽配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04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