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挡车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011393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挡车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挡车器,包括缓冲头,主体架,气液缓冲器,支撑导向杆和滑动阻尼器,所述气液缓冲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缓冲头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主体架的上部,所述支撑导向杆设置在所述气液缓冲器的外围,并且其一端固定在所述缓冲头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主体架的上部,所述滑动阻尼器固定在所述主体架的下部并且滑设在钢轨上。本实用新型的挡车器强度可靠,制动平稳,其在受到车辆撞击时能够吸收大部分的动能,并且能够使较大惯性撞击下的车辆在规定的滑动距离内安全停止,特别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工况。
【专利说明】一种挡车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挡车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有轨交通线路终端设置的挡车器通常有固定式和滑动式两种,其设置在轨道的末端,用于阻挡车辆前进,当车辆未能及时在轨道位置停车时,其能够保证车辆不冲出轨道,从而确保车辆的行车安全。现有的挡车器通常是利用其缓冲头与滑行的车钩的接触达到阻挡车辆前进的目的,然而不同车辆的车钩高度存在差异,并且现有的液压挡车器普遍适用于普通钢轨及车钩高度为880mm的工况,其无法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59R2槽型钢轨、轨距1435±63mm、车钩高度660_)。
[0003]此外,现有的挡车器普遍为液压式,其在撞击时所吸收的能量较少,只能够分散较少的撞击能,因此不足以保证车辆在较大的惯性撞击下仍能够安全停车;并且,现有的挡车器普遍采用弹簧进行复位,其容易产生严重的反弹和冲击,从而导致制动不平稳。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挡车器,其强度可靠,制动平稳,并且在受到车辆撞击时能够吸收大部分的动能,因此能够使较大惯性撞击下的车辆在规定的滑动距离内安全停止。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挡车器,包括缓冲头,主体架,气液缓冲器,支撑导向杆和滑动阻尼器,
[0006]所述气液缓冲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缓冲头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主体架的上部,
[0007]所述支撑导向杆设置在所述气液缓冲器的外围,并且其一端固定在所述缓冲头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主体架的上部,
[0008]所述滑动阻尼器固定在所述主体架的下部并且滑设在钢轨上。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挡车器,所述缓冲头包括连接板、座板、橡胶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座板之间的侧横板,
[0010]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座板平行并且间隔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外侧表面上设有连接座,
[0011]所述侧横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板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座板上,
[0012]所述橡胶板固定在所述座板的外侧表面上。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挡车器,所述主体架包括底座,固定筒,相对设置在所述底座与所述固定筒之间的侧板以及设置在所述侧板两端的端板,所述侧板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筒的外壁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架还包括固定座,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以及导向槽,
[0015]所述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底座底端的前部,所述滑动阻尼器固定在其上,
[0016]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设置在所述底座底端的中部,并且在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设有筋板,[0017]所述导向槽设置在所述底座底端的后部。
[0018]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挡车器,所述气液缓冲器包括外缸、内缸、活塞和活塞杆,
[0019]所述外缸插设在所述主体架的固定筒中,
[0020]所述内缸滑设在所述外缸中,其底端设有通孔和节流孔,其头端固定在所述缓冲头的连接板上,
[0021 ] 所述活塞滑设在所述内缸中,
[0022]所述活塞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外缸的底端,另一端穿过所述内缸底端的通孔并连接在所述活塞上。
[0023]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挡车器,所述滑动阻尼器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上部夹持所述固定座,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下部夹持所述钢轨。
[0024]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挡车器,其还包括支撑导向座,其包括导向管和相对设置在所述导向管外壁上的筋板,所述筋板的端部固定在所述主体架的侧板上,所述支撑导向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缓冲头的连接座上,另一端插设在所述导向管中。
[0025]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挡车器,其还包括多个滑设在钢轨上的摩擦阻尼器,其分别设置在所述滑动阻尼器与所述第一挡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导向槽之间。
[0026]进一步地,所述摩擦阻尼器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和滑块,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上部夹持所述滑块,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下部夹持所述钢轨。
[0027]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挡车器,所述钢轨为59R2槽型钢轨,所述缓冲头的中心距离所述钢轨轨面的高度为660mm。
[0028]本实用新型的挡车器结构简单,强度可靠,制动平稳,其在受到车辆撞击时不仅能够吸收大部分的动能,并且还不会对车辆的结构造成操作,其能够使较大惯性撞击下的车辆在规定的滑动距离内安全停止,特别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工况。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挡车器的主视图;
[0030]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31]图3为图1的左视图;
[003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缓冲头的主视图;
[0033]图5为图4的右视图;
[0034]图6为图4的A-A剖视图;
[0035]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主体架的主视图;
[0036]图8为图7的俯视图;
[0037]图9为图7的左视图;
[0038]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气液缓冲器在初始状态下的剖视图;
[0039]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气液缓冲器在受压状态下的剖视图;
[0040]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滑动阻尼器的主视图;
[0041]图13为图12的俯视图;
[0042]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支撑导向座的主视图;[0043]图15为图12的俯视图;
[0044]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摩擦阻尼器的主视图;
[0045]图17为图16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7]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挡车器,包括缓冲头1,主体架2,气液缓冲器3,支撑导向杆4和滑动阻尼器5。其中,所述气液缓冲器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缓冲头I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主体架2的上部,所述支撑导向杆4设置在所述气液缓冲器3的外围,其一端固定在所述缓冲头I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主体架2的上部,所述滑动阻尼器5固定在所述主体架2的下部并且滑设在钢轨上。
[0048]本实用新型的挡车器中,主体架2用于连接各部件并保证挡车器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支撑导向杆4用于对气液缓冲器3产生支撑和导向作用,从而保证其在水平位置产生缓冲作用,进而提高缓冲效率。当车辆撞击挡车器时,车辆的车钩首先与缓冲头I接触,缓冲头I在将动能传递给气液缓冲器3和滑动阻尼器5后,大部分动能被转化为气液缓冲器3中油液的热能以及滑动阻尼器5的摩擦热能而被消耗掉,因此其能够使较大惯性撞击下(5km/h)的车辆在规定的滑动距离内停止。此外,气液缓冲器3采用气体(弹簧)进行复位,其体积模量小,冲击力小,并且制动平稳。
[0049]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缓冲头I包括连接板11、座板13、橡胶板14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板11与所述座板13之间的侧横板12。所述连接板11与所述座板13平行并且间隔设置,在所述连接板11的外侧表面(即背向所述座板13的一侧表面)上设有连接座15 ;所述侧横板1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板11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座板12上,更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缓冲头I上设有两块侧横板12,其相对并且倾斜设置在连接板11与座板13之间;所述橡胶板14固定在所述座板13的外侧表面(即背向所述连接板11的一侧表面)上,更具体地,所述橡胶板14通过垫圈16、螺栓17和螺母18固定在所述座板13上。
[0050]此外,根据轨道交通车辆车钩的形状和几何尺寸,在座板13和橡胶板14的板面上开设与车钩形状相匹配的坐孔洞。该缓冲头I的连接板11与所述座板13平行并且间隔设置,因此其在与车钩对应的部位形成车钩防护空间,当车辆撞击挡车器时,车钩通过所述坐孔洞进入该防护空间,从而使橡胶板14与车辆牵引梁的端面贴合并向车辆传递制动力,其不仅可以有效保护车辆的车钩不受到损坏,而且还能够使阻止车辆运行的全过程中对车辆所形成的作用力小于车辆结构所承受的最大受力,从而保证车辆结构不受到损坏。
[0051 ] 如图7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主体架包括底座21,固定筒22,相对设置的侧板23以及设置在所述侧板23两端的端板,所述侧板23 —端固定在所述固定筒22的外壁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21上。具体地,所述端板包括设置在所述侧板23前端的前板24以及设置在所述侧板23后端的后板25,所述前板24和后板25可以为平板结构。特别是,所述底座21是由槽钢、钢板、方形钢管焊接形成的稳定钢结构,并且所述侧板23与固定筒22、端板及底座21之间采用焊接固定,从而有利于使挡车器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0052]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架2还包括固定座26,第一挡板27和第二挡板28以及导向槽29。所述固定座26设置在所述底座21底端的前部,所述滑动阻尼器5固定在其上,所述第一挡板27和第二挡板28设置在所述底座21底端的中部,并且在所述第一挡板27和所述第二挡板28之间设有筋板,所述导向槽29设置在所述底座21底端的后部。具体地,所述导向槽29可以通过固定架连接在所述底座21上,其用于对钢轨进行限位。
[0053]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气液缓冲器3包括外缸31、内缸32、活塞33和活塞杆34,所述外缸31插设在所述主体架2的固定筒22中,所述内缸32滑设在所述外缸31中,其底端设有通孔和节流孔35,其头端固定在所述缓冲头I的连接板11上,所述活塞33滑设在所述内缸32中,所述活塞杆34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外缸31的底端,另一端芽过所述内缸32底端的通孔并连接在所述活塞33上。
[0054]在初始状态下,内缸32处于外缸31的较外侧,S卩,内缸32的底端靠近或者接触活塞33,此时可以向所述气液缓冲器3的内缸32,即活塞33与内缸32的头端所形成的气室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并向外缸31,S卩外缸31的底端与内缸32的底端所形成的油室中填充一定量的液压油,气液缓冲器3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0055]如图11所示,当车辆撞击挡车器时,内缸32的头端受到撞击力而向外缸31的内侧移动,在活塞杆34的作用下,外缸31中的液压油的压力急剧升高,并通过节流孔35流向另一侧的油室(即内缸32的底端与活塞33之间形成的油室),与此同时,另一侧油室中的液压油压迫内缸32向外侧移动,从而使内缸32内部的气体吸收少量的动能而形成气体弹簧;当撞击力离开后,气体弹簧促使气液缓冲器3回复到初始状态,在此过程中,撞击力所产生的大量动能被转化为热能而散发掉。
[0056]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滑动阻尼器5包括第一夹板51和第二夹板52,所述第一夹板51和第二夹板52的上部夹持所述固定座26,所述第一夹板51和第二夹板52的下部夹持所述钢轨。并且,在实际应用中,钢轨通常具有两条,并且两条钢轨相对设置,因此所述滑动阻尼器5成对地相对设置在每条钢轨上,从而保证在车辆撞击挡车器时,车辆两侧的受力均衡。
[0057]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26可以呈倒T字形,所述第一夹板51和第二夹板52可以呈碗状,其上部可以夹持所述固定座26的竖直部,并且所述固定座26的水平部可以对所述第一夹板51和第二夹板52的上部形成支撑,所述第一夹板51和第二夹板52的上部可以通过螺栓和螺母相对固定在所述固定座26上;所述第一夹板51和第二夹板52的下部具有与所述钢轨相匹配的形状,以利于对钢轨形成夹持。
[0058]如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挡车器还包括支撑导向座6,其包括导向管61和相对设置在所述导向管61外侧的筋板62、63,所述筋板62、63的端部固定在所述主体架2的侧板23上,所述支撑导向杆4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缓冲头I的连接座11上,另一端插设在所述导向管61中。进一步地,所述筋板62、63具有不同的高度,从而使所述支撑导向座6设置在所述主体架2的侧板23上,所述导向管6能够呈水平设置。
[0059]本实施例的挡车器中,所述支撑导向杆4可以设置两个以上,所述支撑导向座6的设置数量以及设置位置与所述支撑导向杆4相对应。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挡车器上设置两个支撑导向杆4,其可以与所述气液缓冲器3轴线水平并且相对地设置在所述气液缓冲器3的外围,从而对气液缓冲器3形成导向作用,并且对缓冲头I形成一定的支撑作用。
[0060]如图16和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挡车器还包括多个滑设在钢轨上的摩擦阻尼器7,其分别设置在所述滑动阻尼器5与所述第一挡板26之间以及所述导向槽29和所述第二挡板28之间。进一步地,所述摩擦阻尼器7包括第一夹板72、第二夹板73和滑块73,所述第一夹板71和第二夹板72的上部夹持所述滑块73,所述第一夹板71和第二夹板72的下部夹持所述钢轨。具体地,所述第一夹板71和第二夹板72可以呈碗状,其上部形状与所述滑块73相匹配,其下部形状与钢轨相匹配,并且所述第一夹板72、第二夹板73和滑块73可以通过螺栓和螺母进行固定。并且,所述多个摩擦阻尼器7成对地相对设置在每条钢轨上,从而保证车辆两侧的受力均衡。
[0061]本实施例的摩擦阻尼器7的数量可以根据车辆的载重及最大冲击速度进行确定,并且可以理解的是,所设置摩擦阻尼器7越多,则车辆所受到的阻力越大,滑行的距离越短。本实施例的挡车器在受到车辆撞击时,多个摩擦阻尼器7与气液缓冲器3和滑动阻尼器5共同作用,吸收挡车器在受到撞击时的大量动能,从而进一步保证车辆在较大的惯性撞击下能够安全停车。
[0062]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挡车器均可以适用于59R2槽型钢轨,即所述第一夹板51和第二夹板52的下部具有与59R2槽型钢轨相匹配的形状,所述第一夹板71和第二夹板72的下部具有与59R2槽型钢轨相匹配的形状,从而对59R2槽型钢轨形成夹持。
[0063]特别是,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挡车器在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时,可以将其缓冲头I设置在中心距离59R2槽型钢轨轨面的高度为660mm的位置上,从而与城市有轨电车的车钩高度相匹配,并且将其主体架2的宽度设置为符合城市轨道交通的轨距要求(轨距1435mm)η
[006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挡车器中设置有四对(八个)所述摩擦阻尼器7,其中两对相对设置在所述滑动阻尼器5与所述第一挡板26之间,另外两对相对设置在所述导向槽29和所述第二挡板28之间。该实施例的挡车器强度可靠,其滑动距离Im时所吸收的能量大于210KJ,因此能够使总重219t以下的城市轨道列车在5km/h的惯性撞击下,滑动距离小于Im并且安全停车。
[006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挡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头,主体架,气液缓冲器,支撑导向杆和滑动阻尼器, 所述气液缓冲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缓冲头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主体架的上部, 所述支撑导向杆设置在所述气液缓冲器的外围,并且其一端固定在所述缓冲头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主体架的上部, 所述滑动阻尼器固定在所述主体架的下部并且滑设在钢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头包括连接板、座板、橡胶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座板之间的侧横板, 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座板平行并且间隔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外侧表面上设有连接座, 所述侧横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板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座板上, 所述橡胶板固定在所述座板的外侧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架包括底座,固定筒,相对设置在所述底座与所述固定筒之间的侧板以及设置在所述侧板两端的端板,所述侧板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筒的外壁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挡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架还包括固定座,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以及导向槽, 所述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底座底端的前部,所述滑动阻尼器固定在其上, 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设置在所述底座底端的中部,并且在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设有筋板, 所述导向槽设置在所述底座底端的后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挡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缓冲器包括外缸、内缸、活塞和活塞杆, 所述外缸插设在所述主体架的固定筒中, 所述内缸滑设在所述外缸中,其底端设有通孔和节流孔,其头端固定在所述缓冲头的连接板上, 所述活塞滑设在所述内缸中, 所述活塞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外缸的底端,另一端穿过所述内缸底端的通孔并连接在所述活塞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挡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阻尼器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上部夹持所述固定座,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下部夹持所述钢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挡车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导向座,其包括导向管和相对设置在所述导向管外壁上的筋板,所述筋板的端部固定在所述主体架的侧板上,所述支撑导向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缓冲头的连接座上,另一端插设在所述导向管中。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挡车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滑设在钢轨上的摩擦阻尼器,其分别设置在所述滑动阻尼器与所述第一挡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导向槽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挡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阻尼器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和滑块,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上部夹持所述滑块,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下部夹持所述钢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挡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钢轨为59R2槽型钢轨,所述缓冲头的 中心距离所述钢轨轨面的高度为660mm。
【文档编号】B61K7/18GK203651810SQ201320882385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30日
【发明者】邹金财, 李元堂, 陈宝峰, 高双进, 仝晶晶 申请人:北京南口轨道交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