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山地城市车站双站厅结构及其应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008317发布日期:2018-07-24 21:48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车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山地城市车站双站厅结构及其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重庆、香港等山地城市,立体感十足,高差起伏较大。以往在此类山城城市内选择车站站位时,对于高差较大地段,由于车站设置困难,多采用区间方式通过,从而避免在高差较大地段设置车站。另一方面,以往在山城城市布设车站,位于山上的居民多要先出行至地面,再进入车站,这样一来,给市民的出站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山地城市车站双站厅结构及其应用方法,通过设置上站厅层和下站厅层这两高度不一的站厅层,解决高差较大地段的市民的出行问题,提高其出行效率。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用于山地城市车站双站厅结构,包括站厅层和站台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采用三层结构,在所述站台层的上方设置有上站厅层,在所述站台层的下方设置有下站厅层,所述上站厅层和所述下站厅层分别与所述站台层相连通;所述上站厅层和所述下站厅层均布置有出入站口,所述站台层上设置有站台结构。

所述上站厅层和所述下站厅层平行且沿所述站台层的延伸方向上下位置错开布置。

所述站台层分为两个相独立的区域,其中一个区域与所述上站厅层相连通,另一个区域与所述下站厅层相连通。

所述车站为岛式车站,在所述站台层的所述站台结构的下方设置有站台下夹层。

在所述下站厅层的下方设置有电缆夹层。

一种上述的用于山地城市车站双站厅结构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上站厅层或下站厅层进站,通过站台下夹层设置设备管理电缆夹层敷设电缆。

本发明的优点是:解决山城城市车站站位设置困难问题:居民可以从山上、山下两个层次进入车站,提高了出行效率;解决高架与地下线路衔接高差转换技术难题:保证了轨道交通线路在山洞口的安全,又提升线路的服务水平,同时提高车站的消防疏散能力;解决建筑物尊重环境、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车站布局依山而建,尊重环境、保护环境,车站两侧分别衔接高架区间与地下区间,同时上站层厅顶部设置屋顶花园,更好地与周边环境融合;有效提高高差转换的灵活性,提高对轨道交通线路的安全防护,有助于市民便捷出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横剖面图;

图2为本发明的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2所示,图中标号1-11分别表示为:车站1、上站厅层2、站台层3、下站厅层4、轨行区5、站台下夹层6、电缆夹层7、设备管理用房8、扶梯9、扶梯10、站台结构11。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用于山地城市车站双站厅的车站1为岛式车站,其包括在高度方向上的三层结构,即上站厅层2、站台层3以及下站厅层4,其中上站厅层2设置在站台层3的上方且两者构成连通,下站厅层4设置在站台层4的下方且两者构成连通。上站厅层2和下站厅层4分别设置有进出站口,乘客可分别从上站厅层2或下站厅层4内进出车站1并前往站台层3。由于上站厅层2和下站厅层4处于高度不一,因此在应用于高差较大地段时,乘客可根据其情况从上站厅层2或下站厅层4进出车站,避免乘客需要出行至地面,才能进入车站的出行麻烦。

如图2所示,沿车站1的延伸方向,站台层3分为图中所示的左右两个区域,且这两个区域相对独立,其中左侧区域通过扶梯10与下站厅层4相连通,右侧区域通过扶梯9与上站厅层2相连通,此时,上站厅层2和下站厅层4呈平行布置且沿站台层3的延伸方向上下位置错开布置,这样一来,乘客的进出站便得到了有效分流,尤其是大客流时,客流便得到了有效的疏导和分散。具体而言,当乘客从上站厅层2进入车站1内并通过扶梯9到达站台层3时,其可以到达站台层3相对宽阔的右侧区域;同理,当乘客从下站厅层2进入车站1内并通过扶梯10到达站台层3时,其可到达站台3相对宽阔的左侧区域,这样一来,乘客便被疏导分散到了站台层3的各个位置,避免乘客在站台层3某一侧过度集中而造成的拥堵情况,实现客流的有效疏导和分散。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站台层3上设置有站台结构11,站台结构11处于两侧的上、下行轨行区5之间构成岛式站台。站台结构11的下方布置有站台下夹层6。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下站厅层2的下方一侧设置有电缆夹层7。如图2所示,在下站厅层2上方设置有设备管理用房8,设备管理用房8可作为设备的布置区域或值守人员的工作区域,其具体的功能和划分可根据车站需要进行设计。

本实施例中的车站双站厅结构具有如下应用方法:

1)通过上站厅层2或下站厅层4进行进出站,从而满足高差较大地段的居民的出行需要,同时通过对站台层3的相对分区,实现客流的疏导和分散。

2)通过站台下夹层6设置设备管理用房或敷设管线,从而在相同长度的情况下,提高车站1的集约性,可有效缩短车站1的长度,经济效益高。

3)通过电缆夹层7敷设车站1运营所需的电缆,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方便电缆检修并提高车站1的集约性。

本实施例中用于山地城市车站的双站厅结构解决山城城市车站站位设置困难问题:居民可以从山上、山下两个层次进入车站,提高了出行效率;解决高架与地下线路衔接高差转换技术难题:保证了轨道交通线路在山洞口的安全,又提升线路的服务水平,同时提高车站的消防疏散能力;解决建筑物尊重环境、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车站布局依山而建,尊重环境、保护环境,车站两侧分别衔接高架区间与地下区间,同时上站层厅顶部设置屋顶花园,更好地与周边环境融合;有效提高高差转换的灵活性,提高对轨道交通线路的安全防护,有助于市民便捷出行。

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上站厅层2和下站厅层4可在站台层3的候车区域可以通过搭建垂直电梯由实现连通,进一步便于乘客的出行。

虽然以上实施例已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目的的构思和实施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没有脱离权利要求限定范围的前提条件下,仍然可以对本发明作出各种改进和变换,故在此不一一赘述。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车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山地城市车站双站厅结构及其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采用三层结构,在所述站台层的上方设置有上站厅层,在所述站台层的下方设置有下站厅层,所述上站厅层和所述下站厅层分别与所述站台层相连通;所述上站厅层和所述下站厅层均布置有出入站口,所述站台层上设置有站台结构。本发明的优点是:利用山地城市自然特征,解决山地城市高差较大地段便捷出行的问题。同时可有效分散站厅客流,提高车站服务水平;车站依山而建与山体有机融合,车站上站厅层顶部设置屋顶花园,与城市环境融合,满足车站使用功能的同时提升车站景观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郭劲松;殷爽;倪艇;赵从栋;张虹云;朱凯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18.03.09
技术公布日:2018.07.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