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铁轨限界测量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626407发布日期:2020-07-29 02:33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双向铁轨限界测量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向铁路轨道限界测量的方法——轨道中心距限界激光测距法,属于测量技术领域。当两列车同向行驶或者反向行驶在途中相遇时,轨道中心距的距离决定了两列车是否能够安全通行,所以,对双向轨道中心距的测量是非常必要的。



背景技术:

目前,列车行车途中,同向行驶反向行驶会相遇的列车数量比较多,或者由于地壳运动,铁路路基就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横向偏移。为此,在需要保证行车的安全,保证旅客的人身安全,对双向铁轨限界的测量就必不可少。目前,对轨道中心距的测量一般为人工测量,工作量非常大,测量的误差也较大,且这种方式效率低下,使用的劳动力较多导致成本的开销也比较大,得到的数据的不准确性也会对列车行驶的安全性带来影响。并且,在人工的测量过程中也,不能完全保证工人的安全性,还需要多个工人一起行动,这也使得成本增大。鉴于以上原因,为了解决在上述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出了一种激光测距法,可以测量出双向轨道中心距的距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测量两轨道中心限界的测距法。它的优点在于:不需要人工进行测量,激光测量获得数据更快,测量的时间大大减少。本方法主要由激光测量仪(1)和小车(2)放置在轨道(3)上构成。把激光测量仪(1)放置在小车(2)车顶部中心,使小车(2)能够在轨道(3)上移动。操纵激光测量仪(1)水平向下对轨道内侧发射激光,接受激光信号,获得激光发射点(轨道中心处)到轨道内侧点的距离,通过三角函数计算以及数据的处理,获得两轨道中心距距离的最终数据结果,判断是否在安全范围之内。与人工式相比,通过激光测量获得的数据它更加准确,短时间内能够测量多组数据,测量时间更短,提高了效率,同时降低了成本,安全性更高,人力的使用更少。

附图说明

图1是小车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包括(1)激光测量仪和(2)小车,放置在轨道(3)上;

图2是小车上激光测量仪对轨道内侧水平向下发射激光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首先,将小车放置在两条铁轨上,激光探测仪位于小车中心顶部。操纵激光测量仪对旁边轨道水平向下角度α1侧边轨顶下12mm处a点发射激光,作为第一测量点,α1为偏转角度,得到oa为l1,通过公式:

l3=oa*cosα1=l1*cosα1

得到激光测量仪所在中心位置到左边钢轨内侧的距离为l3;

操纵激光测量仪对旁边轨道水平向下角度α2侧边轨顶下12mm处b点发射激光,作为第二测量点b,α2为偏转角度,得到ob为l2,通过公式:

l4=ob*cosα2=l2*cosα2

得到激光测量仪所在中心位置到右边钢轨内侧的距离为l4。

2)已知钢轨宽度为bc长度为l6,通过公式:

l5=l3-l4=l1*cosα1-l2*cosα2

l7=l5-l6=l1*cosα1-l2*cosα2-l6

即得到轨道间距的距离为l7。

3)最后,轨道中心距可以表示为轨道间距的一半加上轨道的宽度的大小,再加上激光测量仪所在中心位置到右边钢轨内侧的距离,即通过公式:

得到两轨道中心距的距离为l。



技术特征:

1.一种双向轨道中心距的新型测量方法-轨道激光测量法。本方法主要由激光测量仪(1)和小车(2)两部分组成。激光测量仪(1)水平向下对轨道内侧发射激光,接受激光信号,获得激光发射点(轨道中心处)到轨道内侧点的距离,通过三角函数计算以及数据的处理,获得两轨道中心距距离的最终数据结果,从而判断两条相邻的轨道之间的安全距离是否存在着安全隐患。

2.根据权利要求1,通过搭建好的小车(2)可以承载着激光测量仪(1)在铁路沿线上进行距离的测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激光测量仪(1)发射出来的激光可以根据所走过时间来计算出被测点距离仪器的直线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根据激光测量仪(1)所设计的三角换算方法可以将激光所测的直线距离转换为两条轨道的中心的水平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将所计算出的铁轨的实际水平距离与标准的相邻两轨道距离对比,判断该相邻的铁轨是否存在着安全隐患。


技术总结
列车行车途中,同向行驶反向行驶会相遇的列车数量比较多,而且由于地壳运动,铁路路基就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横向偏移。为此,在需要保证行车的安全,保证旅客的人身安全,对双向铁轨限界的测量就必不可少。双向铁轨限界测量方法主要由激光测量仪(1)和轨道(3)上的小车(2)构成。把激光测量仪(1)放置在小车(2)的车顶部中心,使小车(2)能够在轨道(3)上移动。本方法主要是通过操纵激光测量仪(1)水平向下对轨道内侧指定点发射激光,然后接受激光信号,获得激光发射点(轨道中心处)到轨道内侧点的距离,通过三角函数的计算以及对数据的处理,计算出两轨道中心距的距离。这种方法所得到的数据更加准确,并且效率更高,减少了劳动人员的使用,保障了人员的安全性,同时,减少了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林凤涛;黄琴;李志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东交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1.21
技术公布日:2020.07.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