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13224发布日期:2024-03-05 14:58阅读:15来源:国知局
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特别是一种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


背景技术:

1、随着轨道车辆运行速度的不断提升,对吸能结构的吸能容量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吸能结构所需的布置空间也越来越大。

2、而为提升气动性能,轨道车辆的头车前端一般设计为长细比较大的形状,这种形状所能提供的布置空间比较小,而该空间内还需要布置排障器、开闭机构等结构,因此给吸能结构留出的布置空间非常有限。

3、有鉴于此,如何兼顾吸能结构的吸能容量和空间占用,是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所述吸能结构包括传导部件、第一吸能装置和第二吸能装置,所述传导部件能随车钩座一起后退,所述第一吸能装置固定连接在车体前端的气密墙前方且与车钩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吸能装置位于车体前端的气密墙后方且位于所述传导部件后方,使所述传导部件后退过程中能与所述第二吸能装置相抵变形而吸收碰撞能量。

2、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能结构包括第一导向装置,所述第一导向装置包括所述传导部件和导向套,所述传导部件的后端插装在所述导向套内,所述传导部件与所述导向套配合对车钩座的后退方向进行导向。

3、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向装置还包括固定板和加强肋,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导向套外周,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在车体前端的气密墙上,所述加强肋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导向套外周之间。

4、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吸能装置固定连接在轨道车辆的牵引梁上。

5、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吸能装置包括连接套,所述连接套与轨道车辆的牵引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套内部给所述传导部件提供后退空间。

6、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传导部件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二吸能装置为缩颈式吸能装置,所述缩颈式吸能装置包括缩颈头,所述缩颈头的内周面直径自前向后逐渐缩小,所述缩颈头的内周面最小直径小于所述传导部件的外径,使所述传导部件随车钩座后退过程中能与所述缩颈头的内周面相抵而缩颈变形。

7、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缩颈式吸能装置包括导向筒,所述导向筒固定连接在所述缩颈头前方并与所述缩颈头同轴,所述导向筒的内周面与所述传导部件的外周面导向配合,以对所述传导部件的后退方向进行导向。

8、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缩颈式吸能装置包括支撑环,所述支撑环紧套在所述导向筒外周,给所述导向筒提供支撑。

9、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传导部件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二吸能装置为胀管式吸能装置,所述胀管式吸能装置包括膨胀头,所述膨胀头的外周面直径自前向后逐渐增大,所述膨胀头的外周面最大直径大于所述传导部件的内径,使所述传导部件随车钩座后退过程中能与所述膨胀头的外周面相抵而膨胀变形。

10、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能结构包括第二导向装置,所述第二导向装置与所述第一吸能装置以及车钩座滑动连接,以对所述第一吸能装置以及车钩座的后退方向进行导向。

11、上述吸能结构的技术效果:

12、当碰撞能量通过车钩传递到车钩座使车钩座后退时,会导致第一吸能装置受压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能量,同时还会导致传导部件后退,传导部件后退过程中与第二吸能装置相抵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能量,由于第一吸能装置和第二吸能装置能够联合吸能,所以具有较大的吸能容量。

13、并且,上述吸能结构的第一吸能装置和第二吸能装置能够分开布置,第二吸能装置布置在气密墙后方,这样第二吸能装置不占用气密墙前方空间,从而能给排障器、开闭机构(排障器、开闭机构布置在气密墙前方空间中)留出充足的布置空间。因此,上述吸能结构能够兼顾吸能容量和空间占用。

14、另外,上述吸能结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仅设置第一吸能装置或选择同时设置第一吸能装置和第二吸能装置,当仅设置第一吸能装置时,仅需要不安装第二吸能装置或者拆卸下已安装的第二吸能装置即可,而不用做其他改造,因此,使用灵活性高。



技术特征:

1.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包括传导部件(101)、第一吸能装置(200)和第二吸能装置(300),所述传导部件(101)能随车钩座(02)一起后退,所述第一吸能装置(200)固定连接在车体前端的气密墙(03)前方且与车钩座(0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吸能装置(300)位于车体前端的气密墙(03)后方且位于所述传导部件(101)后方,使所述传导部件(101)后退过程中能与所述第二吸能装置(300)相抵变形而吸收碰撞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包括第一导向装置(100),所述第一导向装置(100)包括所述传导部件(101)和导向套(102),所述传导部件(101)的后端插装在所述导向套(102)内,所述传导部件(101)与所述导向套(102)配合对车钩座(02)的后退方向进行导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装置(100)还包括固定板(103)和加强肋(104),所述固定板(103)固定连接在所述导向套(102)外周,所述固定板(103)固定连接在车体前端的气密墙(03)上,所述加强肋(104)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板(103)和所述导向套(102)外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能装置(300)固定连接在轨道车辆的牵引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能装置(300)包括连接套(301),所述连接套(301)与轨道车辆的牵引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套(301)内部给所述传导部件(101)提供后退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部件(101)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二吸能装置(300)为缩颈式吸能装置,所述缩颈式吸能装置包括缩颈头(302),所述缩颈头(302)的内周面直径自前向后逐渐缩小,所述缩颈头(302)的内周面最小直径小于所述传导部件(101)的外径,使所述传导部件(101)随车钩座(02)后退过程中能与所述缩颈头(302)的内周面相抵而缩颈变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缩颈式吸能装置包括导向筒(303),所述导向筒(303)固定连接在所述缩颈头(302)前方并与所述缩颈头(302)同轴,所述导向筒(303)的内周面与所述传导部件(101)的外周面导向配合,以对所述传导部件(101)的后退方向进行导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缩颈式吸能装置包括支撑环(304),所述支撑环(304)紧套在所述导向筒(303)外周,给所述导向筒(303)提供支撑。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部件(101)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二吸能装置(300)为胀管式吸能装置,所述胀管式吸能装置包括膨胀头,所述膨胀头的外周面直径自前向后逐渐增大,所述膨胀头的外周面最大直径大于所述传导部件(101)的内径,使所述传导部件(101)随车钩座(02)后退过程中能与所述膨胀头的外周面相抵而膨胀变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包括第二导向装置(400),所述第二导向装置(400)与所述第一吸能装置(200)以及车钩座(02)滑动连接,以对所述第一吸能装置(200)以及车钩座(02)的后退方向进行导向。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一种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所述吸能结构包括传导部件、第一吸能装置和第二吸能装置,所述传导部件能随车钩座一起后退,所述第一吸能装置固定连接在车体前端的气密墙前方且与车钩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吸能装置位于车体前端的气密墙后方且位于所述传导部件后方,使所述传导部件后退过程中能与所述第二吸能装置相抵而吸收碰撞能量。该吸能结构有较大的吸能容量,且能给排障器、开闭机构留出充足的布置空间,且能选择仅设置第一吸能装置或者同时设置第一吸能装置和第二吸能装置,因此使用灵活性高。

技术研发人员:王晖,李宁,刘志祥,田凯,姜焙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