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车组侧顶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724978发布日期:2023-10-14 15:37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车组侧顶板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动车组侧顶板,属于动车组车辆客室内装领域。


背景技术:

1、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乘坐动车组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动车组上的行李架、卫生间、遮阳帘等设备极大地提升了乘客的乘坐体验,但卫生间设备等区域因通过宽度较小未设置行李架,导致所述该区域难以从行李架区域对遮阳帘进行检修维护。

2、现有技术中,在卫生间等区域因通过宽度较小无法安装行李架,而所述该区域的内装墙板结构复杂,不便于墙板的装配且装配效果难以保证,在后期维修及更换遮阳帘时则需要将墙板拆下来才能进行操作,所以不仅影响着前期列车车辆的生产效率还增加了后期遮阳帘的的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动车组侧顶板,以解决动车组侧墙维修及更换遮阳帘时操作复杂维修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动车组侧顶板,其包括设置在顶板与侧墙之间的侧顶板;所述侧顶板包括弧形部和平直部;所述弧形部的一端与所述顶板固定连接,该弧形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平直部铰接;所述平直部的上端与所述弧形部通过铰链铰接,所述平直部的下端与车体可拆卸连接。

4、由此,本实用新型通过铰接的侧顶板结构,修或更换遮阳帘时,松掉侧顶板平直部与车体连接的紧固件并向上翻折打开侧顶板的平直部,通过侧顶板下部空间即可对遮阳帘进行检修或更换;作业结束后关闭下平直部并通过紧固件将平直部与车体连接,侧顶板便处于最终安装状态。提高了侧顶板安装及后期维护效率,降低了车辆制造及后期维护的成本。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优化,以下为优化后形成的技术方案:

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侧顶板与车体之间设置有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所述弧形部的下端与所述安装支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平直部关闭时,所述平直部的下端与所述安装支架固定连接。

7、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下侧的水平板上开有腰型孔。

8、为了方便侧顶板的安装,在所述侧顶板朝向车体的一侧,与所述车体之间设置有安装支架,所述弧形部的上端与车体顶梁固定连接,弧形部的下端与安装支架固定连接,在打开平直部时,首先松掉平直部与安装支架的紧固件,随后向上翻折,在关闭平直部时,所述平直部的下端与安装支架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9、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弧形部的背侧设置有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所述弧形部通过位于上侧的第一安装板与所述顶板固定连接,所述弧形部通过位于下侧的第二安装板与所述安装支架固定连接。

1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平直部的背侧设置有第三安装板并位于所述平直部的下侧,所述平直部在关闭时通过所述第三安装板与所述安装支架固定连接。

11、安装侧顶板时,需先通过紧固件将安装支架与车体连接;通过侧顶板与顶板的间隙,通过紧固件将弧形部的第一安装座与顶部安装梁连接;抓住平直部将平直部打开,通过平直部打开后的空间通过紧固件将弧形部的第二安装座与安装支架固定连接;关闭平直部通过紧固件将平直部的第三安装座与安装支架连接,此时侧顶板处于最终安装状态。

12、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铰链包括与弧形部固定连接的第一铰接板,所述第一铰接板上铰接有“几”字形的第二铰接板。

13、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铰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铰接板铰接,该第二铰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平直部固定连接。

14、当侧顶板打开时,所述第二铰接板绕所述第一铰接板的铰接轴转动,从而带动平直部绕弧形部转动,“几”字形的第二铰接板在其缺口处有铰接让位区域,使平直部能平滑的绕弧形部转动,且在关闭时没有缝隙。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分段铰接的侧顶板和安装支架,提高了侧顶板安装及后期维护效率,极大地降低了车辆制造及后期维护的成本,解决了动车组无行李架区域遮阳帘检修维护困难的技术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动车组侧顶板,包括设置在顶板(1)与侧墙(2)之间的侧顶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顶板(3)包括弧形部(31)和平直部(32);所述弧形部(31)的一端与所述顶板(1)固定连接,该弧形部(31)的另一端与所述平直部(32)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车组侧顶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顶板(3)与车体(9)之间设置有安装支架(5),所述安装支架(5)与所述车体(9)固定连接,所述弧形部(31)的下端与所述安装支架(5)固定连接,在所述平直部(32)关闭时,所述平直部(32)的下端与所述安装支架(5)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车组侧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5)下侧的水平板上开有腰型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车组侧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4)包括与弧形部(31)固定连接的第一铰接板(41),所述第一铰接板(41)上铰接有“几”字形的第二铰接板(4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车组侧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铰接板(4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铰接板(41)铰接,该第二铰接板(42)的另一端与所述平直部(32)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车组侧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部(31)的背侧设置有第一安装板(311)与第二安装板(312);所述弧形部(31)通过位于其上侧的第一安装板(311)与所述顶板(1)固定连接,所述弧形部(31)通过位于其下侧的第二安装板(312)与所述安装支架(5)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车组侧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直部(32)的背侧设置有第三安装板(321)并位于所述平直部(32)的下侧,所述平直部(32)在关闭时通过所述第三安装板(321)与所述安装支架(5)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动车组侧顶板,其包括设置在顶板与侧墙之间的侧顶板;所述侧顶板包括弧形部和平直部;所述弧形部的一端与所述顶板固定连接,该弧形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平直部铰接;所述平直部的上端与所述弧形部通过铰链铰接,所述平直部的下端与车体可拆卸连接。本技术降低了车辆制造及后期维护的成本,解决了动车组遮阳帘检修维护困难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吴植森,刘丰芹,刘宁,吴俊杰,刘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