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用应答器防绊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20274发布日期:2023-07-28 01:51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轨道交通用应答器防绊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轨道交通设施领域,具体的是轨道交通用应答器防绊结构。


背景技术:

1、在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铁路工程中,应答器作为列车定位的数据传输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答器本身是一个长方体,用作列车定位使用,直接安装在道床上表面。通常情况下,信号应答器安装于正线车站、区间的轨道中央,安装完成后,应答器凸出于道床面,使得道床面与应答器顶面之间形成台阶。

2、随着国内轨道交通、城际铁路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人身安全在工程应用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区间或者列车故障等应急疏散场景中,乘客多利用轨行区进行安全疏散,而轨行区多布置有应答器,应答器作为一个高于道床面的设备,在区间的低度照明情况下,会给乘客疏散带来安全隐患。并且应答器占据会阻挡检修作业人员的通行,无法充分满足全自动运行的维护、检修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应答器与道床面之间存在台阶易导致通行安全的问题,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用应答器防绊结构,提高通行安全。

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轨道交通用应答器防绊结构,应答器位于轨道中央,并平行于轨线方向设置,沿着轨线延伸方向,应答器的一端为前端,相对的另一端为末端;在应答器的前端与后端分别设置有过渡块,所述过渡块呈直角楔形,包括平面状的底面、行走面和衔接面,所述底面垂直于衔接面,行走面顶端延伸至衔接面的顶端,底端倾斜向下延伸至底面远离衔接面的一端;沿应答器宽度方向,行走面由应答器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由底面、行走面和衔接面包围形成封闭的三角形;

3、应答器的前端与后端的过渡块的衔接面分别从应答器的前端与后端贴紧应答器的前端面和末端面,底面固定于轨面,且行走面的顶端与应答器的顶面齐平。

4、进一步的,在应答器的行走面上设置有反光标志牌。

5、进一步的,所述反光标志牌设置于行走面的中部区域。

6、进一步的,在过渡块的行走面上反光标志牌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嵌入式感应灯。

7、进一步的,在过渡块的行走面设置有向下凹陷的台阶式安装槽,所述台阶式安装槽包括顶部的用于安装槽盖的槽口、在槽口中部向下延伸的用于安装嵌入式感应灯的槽体以及沿行走面倾斜方向位于槽体两端的用于安装连接螺钉的沉孔。

8、进一步的,在过渡块的衔接面上设置有内凹的凹槽,在应答器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与凹槽对应处设置有与凹槽适配的插块,所述插块插接于凹槽内。

9、进一步的,所述过渡块为实心结构。

10、进一步的,所述过渡块的行走面的坡度小于或者等于30°。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应答器的前端和后端设置过渡块,过渡块呈直角楔形,其行走面用于乘客行走或者自动检测机械行走。行走面顶端延伸至衔接面的顶端,底端倾斜向下延伸至底面远离衔接面的一端,使得在道床顶面与应答器的顶面之间形成缓坡,缓坡规避了高度突变,利于检测机械和乘客行走,降低了防绊风险,在不影响应答器本身工作的前提下,提升乘客在区间的安全疏散系数。



技术特征:

1.轨道交通用应答器防绊结构,应答器(1)位于轨道中央,并平行于轨线方向设置,沿着轨线延伸方向,应答器(1)的一端为前端,相对的另一端为末端;其特征在于:在应答器(1)的前端与后端分别设置有过渡块(2),所述过渡块(2)呈直角楔形,包括平面状的底面(2a)、行走面(2b)和衔接面(2c),所述底面(2a)垂直于衔接面(2c),行走面(2b)顶端延伸至衔接面(2c)的顶端,底端倾斜向下延伸至底面(2a)远离衔接面(2c)的一端;沿应答器(1)宽度方向,行走面(2b)由应答器(1)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由底面(2a)、行走面(2b)和衔接面(2c)包围形成封闭的三角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用应答器防绊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应答器(1)的行走面(2b)上设置有反光标志牌(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交通用应答器防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标志牌(3)设置于行走面(2b)的中部区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交通用应答器防绊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过渡块(2)的行走面(2b)上反光标志牌(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嵌入式感应灯(4)。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交通用应答器防绊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过渡块(2)的行走面(2b)设置有向下凹陷的台阶式安装槽,所述台阶式安装槽包括顶部的用于安装槽盖(7)的槽口、在槽口中部向下延伸的用于安装嵌入式感应灯(4)的槽体(5)以及沿行走面(2b)倾斜方向位于槽体(5)两端的用于安装连接螺钉的沉孔(6)。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交通用应答器防绊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过渡块(2)的衔接面(2c)上设置有内凹的凹槽(2d),在应答器(1)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与凹槽(2d)对应处设置有与凹槽(2d)适配的插块(1a),所述插块(1a)插接于凹槽(2d)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交通用应答器防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块(2)为实心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交通用应答器防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块(2)的行走面(2b)的坡度小于或者等于30°。


技术总结
本技术轨道交通用应答器防绊结构,属轨道交通设施领域,目的是提高通行安全。在应答器的前端与后端分别设置有过渡块,过渡块呈直角楔形,包括平面状的底面、行走面和衔接面;沿应答器宽度方向,行走面由应答器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应答器的前端与后端的过渡块的衔接面分别从应答器的前端与后端贴紧应答器的前端面和末端面,底面固定于轨面,且行走面的顶端与应答器的顶面齐平。行走面顶端延伸至衔接面的顶端,底端倾斜向下延伸至底面远离衔接面的一端,使得在道床顶面与应答器的顶面之间形成缓坡,缓坡规避了高度突变,利于检测机械和乘客行走,降低了防绊风险,在不影响应答器本身工作的前提下,提升乘客在区间的安全疏散系数。

技术研发人员:杨岗,戴红,刘名元,贾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9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