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障器底板及排障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40494发布日期:2023-07-28 12:07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障器底板及排障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轨道车辆,尤其涉及动车、高铁等轨道车辆的排障器底板。本技术还涉及设有所述排障器底板的排障器。


背景技术:

1、动车、高铁等轨道车辆的排障器通常设置在车辆最前端,用于排除轨道障碍物。

2、车辆运行过程中,排障器受到气压较大,并且下部气流乱,排障器底板承受较高的气压且气压变化频率高,排障器底板需具有较高的强度及气动疲劳强度;而且,由于车下运营环境恶劣,排障器底板需能承受雨雪杂物等其他腐蚀介质,还要能承受列车运行中卷起的小石子等物体的磕碰。

3、随着列车时速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排障器底板已逐渐不能满足上述使用要求,有待于作出改进,以进一步提升其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度高、轻量化且具有导流结构的排障器底板。

2、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有所述排障器底板的排障器。

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障器底板,包括第一底板组件、第二底板组件以及滑道梁,所述滑道梁具有与所述第一底板组件和第二底板组件滑动配合的滑道,所述第一底板组件和第二底板组件沿前后方向安装于所述滑道梁并通过连接件进行固定;所述第一底板组件和第二底板组件分别包括底板和位于所述底板四周的前端板、后端板、左封板、右封板,所述第一底板组件的前端板具有导流结构;所述底板的内表面设有至少两道横向支撑梁,所述横向支撑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封板和右封板。

4、可选地,所述滑道梁包括左滑道梁和右滑道梁,所述左滑道梁和右滑道梁具有开口相对的“c”形滑道,所述第一底板组件和第二底板组件通过其左右两侧的边缘部位与所述“c”形滑道相配合。

5、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设于所述底板内表面左右两边的螺丝座,所述左滑道梁和右滑道梁的“c”形滑道在底部设有与所述螺丝座相对应的螺栓孔,所述第一底板组件和第二底板组件与所述左滑道梁和右滑道梁通过螺栓相连接。

6、可选地,所述底板内表面的左右两边设有对应于各所述螺丝座的安装垫板,所述螺丝座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安装垫板。

7、可选地,所述螺丝座与横向支撑梁交替间隔分布。

8、可选地,所述第一底板组件的前端板具有向前倾斜的导流角以形成所述导流结构。

9、可选地,所述横向支撑梁在横断面上呈“几”字形,所述横向支撑梁在横断面上呈“几”字形,具有外翻的第一折翼部位,所述第一折翼部位贴固于所述底板的内表面。

10、可选地,所述横向支撑梁的两端具有外翻的第二折翼部位,所述第二折翼部位贴固于所述左封板和右封板的内表面。

11、可选地,所述横向支撑梁的两端具有外翻的折翼部位,所述折翼部位贴固于所述左封板和右封板的内表面。

12、可选地,所述第一底板组件、第二底板组件为不锈钢板材电阻点焊组件。

13、为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排障器,包括排障器本体和位于所述排障器本体下方的排障器底板,所述排障器底板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排障器底板,所述滑道梁固定于所述排障器本体的骨架结构下部。

1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排障器底板,其第一底板组件的前端板作为迎风面具有导流结构,可以改变车下气流流动状态,降低排障器底板所承受的压差,通过在底板内部增加横向支撑梁,可提高底板振动模量,避免底板产生谐振,而且,第一底板组件和第二底板组件采用上置式安装结构安装于滑道梁,即使在连接件失效的情况下,也不至于造成排障器底板脱落,提高了排障器底板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结构强度高、重量轻等优点,是未来发展更高速动车组排障器底板的一种较佳方案。

15、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排障器设有所述排障器底板,由于所述排障器底板具有上文所描述的技术效果,则设有该排障器底板的排障器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排障器底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底板组件(10)、第二底板组件(20)以及滑道梁(30),所述滑道梁(30)具有与所述第一底板组件(10)和第二底板组件(20)滑动配合的滑道,所述第一底板组件(10)和第二底板组件(20)沿前后方向安装于所述滑道梁(30)并通过连接件进行固定;所述第一底板组件(10)和第二底板组件(20)分别包括底板(11)和位于所述底板四周的前端板(12)、后端板(13)、左封板(14)、右封板(15),所述第一底板组件(10)的前端板(12)具有导流结构;所述底板(11)的内表面设有至少两道横向支撑梁(50),所述横向支撑梁(50)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封板(14)和右封板(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障器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道梁(30)包括左滑道梁(31)和右滑道梁(32),所述左滑道梁(31)和右滑道梁(32)具有开口相对的“c”形滑道,所述第一底板组件(10)和第二底板组件(20)通过其左右两侧的边缘部位与所述“c”形滑道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障器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设于所述底板(11)内表面左右两边的螺丝座(70),所述左滑道梁(31)和右滑道梁(32)的“c”形滑道在底部设有与所述螺丝座(70)相对应的螺栓孔,所述第一底板组件(10)和第二底板组件(20)与所述左滑道梁(31)和右滑道梁(32)通过螺栓(40)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障器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内表面的左右两边设有对应于各所述螺丝座(70)的安装垫板(60),所述螺丝座(70)通过螺钉(73)固定于所述安装垫板(6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障器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螺丝座(70)与横向支撑梁(50)交替间隔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障器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组件(10)的前端板(12)具有向前倾斜的导流角以形成所述导流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障器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梁(50)在横断面上呈“几”字形,具有外翻的第一折翼部位(51),所述第一折翼部位(51)贴固于所述底板(11)的内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障器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梁(50)的两端具有外翻的第二折翼部位(52),所述第二折翼部位(52)贴固于所述左封板(14)和右封板(15)的内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排障器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组件(10)、第二底板组件(20)为不锈钢板材电阻点焊组件。

10.一种排障器,包括排障器本体和位于所述排障器本体下方的排障器底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障器底板(100)为上述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排障器底板,所述滑道梁(30)固定于所述排障器本体(90)的骨架结构下部。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排障器底板及排障器,所述排障器底板包括第一底板组件、第二底板组件以及滑道梁,所述滑道梁具有与所述第一底板组件和第二底板组件滑动配合的滑道,所述第一底板组件和第二底板组件沿前后方向安装于所述滑道梁并通过连接件进行固定;所述第一底板组件和第二底板组件分别包括底板和位于所述底板四周的前端板、后端板、左封板、右封板,所述第一底板组件的前端板具有导流结构;所述底板的内表面设有至少两道横向支撑梁,所述横向支撑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封板和右封板。该排障器底板可以改变车下气流流动状态,提高排障器底板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结构强度高、重量轻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李吉春,葛洪峰,刘辉,刘金明,江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8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