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发动机车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4459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发动机车颈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诸如机动车的车辆的发动机车颈结构。
背景技术
一些车辆包括一对右和左罩脊部件以及车颈盒,该对右和左罩脊部件分 别设置于发动机室的右侧壁和左侧壁,该车颈盒设置于发动机室的后壁并且 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以使相应罩脊部件的后端部分相互连接。
曰本专利申请出版物No. Hei. 5-69858 /Hf—种将外部空气供给入车舱 内部的车体结构。外部空气导入口设置于至少一个罩脊部件的前端部分。该
罩脊部件连接至发动机箱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供气口设置于车颈盒 的后壁并且与车舱内部连通。在该结构中,外部空气从外部空气导入口引入 罩脊部件的内部,然后经由供气口穿过车颈盒的内部供给至车舱。

发明内容
在上述发动机车颈结构中,当诸如雨水的水进入车颈盒时,水暂时地保 留在车颈盒中,直到从设置在车颈盒中的排水口排出。
当外部空气供给至车舱时,空气沿着车宽方向在车颈盒内部流动。由于 车颈盒具有沿车宽方向拉长的窄形状,所以气流变得如此的强,使得保留在 车颈盒内部的水产生扰动,导致水从供气口漏出并且进入车舱内部。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水从供气口泄漏出的车辆发动机车 颈结构。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一种车辆的发动机车颈结构,包括设置于车体并 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颈盒,所述车颈盒包括前壁;沿车辆前后方向与所 述前壁相对的后壁;连接所述前壁与所述后壁的底壁;以及从所述后壁的前 端部分向前延伸并且支承前窗板的下边缘部分的支承板;连接至所述车颈盒 内部的所述后壁和所述底壁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与所述后壁和所述底壁共 同构成沿着所述车宽方向延伸的中空组成部分;设置在所述车颈盒中的外部空气导入口 ,用于将所述车体外部的空气导入所述组成部分外部的车颈盒; 设置在所述分隔板中的连通口 ,用于使得所述车颈盒内部的所述组成部分的 内部和外部彼此连通;以及设置在所述后壁的从所述底壁向上间隔的位置处 的供气口,所述供气口使得所述组成部分的内部与车舱内部彼此连通,其中, 所述连通口和所述供气口沿所述车宽方向彼此重叠。


现在将参照

本发明,其中
图l是示出包括根据本发明一项实施例的发动机车颈结构的车体前部的 透视图。
图2是沿图i的n-n线所做的发动机车颈结构的放大横截面剖视图。 图3是沿图i的m-in线所做的发动机车颈结构的放大横截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

本发明的一项优选实施例。参照图i,为了示出车 辆的发动机车颈结构的内部,车颈是指前窗玻璃与发动机舱之间的部分,车
颈盒10由虚线示出并且部分省略。在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FR、 UP和 LH分别表示相对于车体的前方/向前、向上和向左。
如图1至3所示,在车体1中,车舱17和发动机室18通过档板5彼此 分离。档板5的上部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颈盒10。分隔板15设置在 车颈盒10内部。分隔板15将车颈盒10的一部分内部空间分成不同区。
车颈盒IO具有沿车宽方向拉长的窄形。车颈盒10基本上支承前窗板6 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整个下边缘部分(图2)。右和左侧档板8作为车体的侧 板,分别固定至车颈盒10沿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侧档板8分别从车颈盒 10的相应两端部分向前延伸。罩脊部件(未示出)附接至对应侧档板8的外 侧表面。
如图2和3所示,车颈盒10包括上端折曲片5La、上档板11、支承板 12、车颈下板13和车颈上板14。上端折曲片5La形成在下档板5L的上端 部分中,并且基本上水平地从下档板5L的上端向前延伸。
车颈盒10的^f黄截面基本上垂直于车宽方向,该车颈盒包括前壁10a、后 壁10b、底壁10c和上壁10d。前壁10a是构成车颈盒10的前侧表面的倾斜壁,并且倾斜地向上和向前延伸。后壁10b是沿车辆前后方向与前壁10a相 对的壁,并且基本上垂直地延伸。前壁10a的下端借助底壁10c与后壁10b 的下端相互连接,并且底壁10c沿基本上水平方向延伸。前壁10a的上端借 助上壁10d与后壁10b的上端相互连接,前窗板6的下边缘部分夹置在其间, 并且上壁10d基本上沿水平方向延伸。车颈盒10与前窗板6的下边缘部分 共同构成封闭横截面的部件,该部件在基本上垂直于车宽方向的横截面上具 有封闭横截面。
上档板11具有下端折曲片lib,该下端折曲片从上档板11的下端部分 起基本上水平地向前延伸。上档板11的下端折曲片11b连接至下档板5L的 上端折曲片5La。该上档板11构成车颈盒10的后壁10b。
车颈下板13的基本上垂直于车宽方向的横截面具有基本上L形状。L 形车颈下板13的下侧部分13c的后端部分连接至下档板5L的上端折曲片 5La。下侧部分13c与上端折曲片5La共同地构成车颈盒10的底壁10c。 L 形车颈下板13的垂直侧部Bb从下侧部分的前端倾斜地向上和向前延伸。 垂直侧部13b形成为在其上端部分处具有前上端部13a,该前上端部从垂直 侧部13b的上端起基本上水平地向前延伸。
作为悬臂式板的支承板12从上档板11的上端部分向前延伸,其横截面 基本上垂直于车宽方向。支承板12的前末梢端部12a构成自由端。支承板 12的后端部分12d是倾斜地向后和向上延伸的倾斜壁,并且连接至形成在上 档板11的上端部分中的凸缘llc。水平部分12c从后端部分12d的前端起基 本上水平地向前延伸。从水平部分12c的前端起,中部12M基本上平行于 前窗板6的内表面倾斜地向前和向下延伸。支承板U位于中部UM前方的 前端侧是向下弯折一次然后再向前延伸的遮挡部分12E。换句话说,从中部 12M的前端起,垂直壁12b倾斜地向后和向下延伸。从垂直壁12b的下端起, 遮挡部分12E倾斜地向前和向下延伸。在中部12M中,支承板12支承前窗 板6的下边缘部分。前窗板6的下边缘部分的内表面通过粘合密封部件16 粘合至中部12M的上表面。
车颈上板14将车颈下板13的上前端部13a连接至前窗板6的最下部边 缘6a。车颈上板14由硬合成树脂形成。
车颈上板14的横截面基本上垂直于车宽方向,该车颈上板包括从车颈 下板13的上端部分倾斜地向前和向上延伸的垂直壁14c;以及从垂直壁的上端向后延伸的盖部14d。垂直壁14c与车颈下板13的垂直侧部13b共同 地构成车颈盒10的前壁10a。
基本上水平地从垂直壁14c的下端向前延伸的附接凸缘14F形成在车颈 上板14的前下端部14b中。附接凸缘14F通过使用固紧件固紧至车颈下板 13的前上端部13a。用于接纳前窗板6的最下边缘6a的接纳部分14H形成 在车颈上板14的后端部中,换句话说,形成在盖部14d的后端部14e中。 接纳部分14H的基本上垂直于车宽方向的横截面具有基本上U形形状。具 体地说, 一狭槽形成在接纳部分14H中,该狭槽的宽度基本上等于前窗板6 的最下边缘6a的厚度。接纳部分14支承前窗板6,最下边缘6a插入该狭槽 中。
接纳部分14H的上后端部位于支承板12的遮挡部分12E的末梢端部附 近,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或向前,并且在遮挡部分12E的末梢端部上方。 盖部14d的后端部分14e与支承板12的前末梢端部12a间隔开。上壁10d 的向下开口 10e形成在盖部14d的后端部分14e与支承板12的前末梢端部 12a之间。向下开口 10e位于设置在分隔板15中的连通口 15a和15b的前部 或者沿车辆前后方向向前。随后将i兌明连通口 15a和15b。
在本实施例中,挡风条W^殳置在盖部14d的前端部分的上表面上。该 挡风条W设置成确保盖部14与罩板之间的液体密封,该罩板在附图中略去。
分隔板15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桥接在右和左侧档板8之间。该分隔 板15沿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固定至侧档板8 (图1 )。如图2和3所示, 分隔板15布置在车颈盒10内部,连接至车颈盒10的后壁10b和底壁10c 二者,从而才黄跨在后壁10b与底壁10c之间。
分隔板15的基本上垂直于车宽方向的横截面具有基本上反向的L形状。 分隔板15具有上壁15d,该上壁在分隔板15的上部中基本上水平地延伸。 分隔板15具有从上壁15d的前端起向下延伸并且基本上与车颈盒10的后壁 10b平行的前壁15c。上壁15d的后端部分设置有凸缘15F1,该凸缘从上壁 15d的后端向上延伸。前壁15c的下端部分设置有凸缘15F2,该凸缘从前壁 15c的下端向前延伸。凸缘15F1点焊至上档板11的前侧表面,大概处于凸 缘llc与下端折曲片11b之间的中点/中间。通过点焊,凸缘15F2连接车颈 下板13的下侧部分13c的后端部分和下档板5L的上端折曲片5La的前端部 分,凸缘15F2保持在下侧部分13c的后端部分与上端折曲片5La的前端部分之间。具体地说,分隔板15与车颈盒10的后壁10b和底壁10c共同地构 成中空组成部分19,该部分沿垂直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基本上矩形的横截 面。
该组成部分19与附接至侧档板8的相应外侧表面的罩脊部件(未示出) 的内部连通。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开口 8a分别形成在侧档板8中与组 成部分19连接的部分处。穿过每个开口 8a,组成部分19的内部与每个罩脊 部件的内部连通。开口部分8a具有基本上矩形的形状。开口8a的下边缘的 高度设计成符合组成部分19的底表面(车颈盒10的底表面)的高度。当诸 如雨水的水积聚在组成部分19内部时,水通过相应罩脊部件从这些开口 8a 排出至车辆的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将车体1外部的空气(后文称为"外部空气")供 给入车舱17内,外部空气导入口 14a设置在车颈盒10的上壁10d中,多个 连通口 15a和15b (本实施例中的两个口 ) i殳置在分隔才反15中,供气口 lla 设置在车颈盒IO的后壁10b中,与分隔板15的前壁15c相对。
外部空气导入口 14a形成在车颈上板14的盖部14d中构成车颈盒10的 上壁10d的部分中,在罩板关闭的同时,该部分由罩板的后边缘部分覆盖。 外部空气导入口 14a将外部空气导入车颈盒10内部的空间以及组成部分19 夕卜部。
在车颈盒10中,組成部分19的内部和外部与连通口 1Sa和lSb连通。 这种结构允许组成部分外部的空气通过连通口 15a和15b导引入组成部分19 的内部。
在两个连通口 15a和15b中, 一个连通口 15a是沿车宽方向拉长的基本 矩形开口,并且形成在分隔板15的前壁15c中。另一连通口 15b是沿车宽 方向拉长的开口,并且形成在上壁15d中。连通口 15a沿车辆前后方向与供 气口 lla相对。连通口 15a和供气口 lla定位成使它们的开口在从车辆前部 观看时彼此重叠。也就是说,如果连通口 15a和供气口 lla投影至垂直于车 辆前后方向的平面,那么这两个开口的投影彼此重叠。连通口 15a和15b沿 向上方向与车颈盒10的底壁10c(组成部分19的底壁)间隔开。连通口 15a 的下边缘位于车颈盒10的底壁10c (组成部分19的底壁)的上表面上方的 预定高度hl处。换句话说,盘状部分15K形成在连通口 15a下方。圓盘部 分15K在车宽方向上是连续的,并且具有预定高度hl,该高度等于从车颈盒10的底壁10c到连通口 15a的下边缘的高度。
组成部分19的内部和车舱17的内部通过供气口 lla彼此连通。组成部 分19内部的空气通过供气口 lla供给至车舱17内部。具体地说,组成部分 19的内部和车舱n的内部通过供气口 lla彼此联通,其间设置有空调器。 该供气口 lla设置在车颈盒10的后壁10b的构成组成部分19的一部分中。 供气口 lla设置在从底壁10c向上间隔的位置处。也就是说,供气口 lla的 下边缘位于车颈盒10的底壁10c (组成部分19的底壁)的上表面上方的预 定高度h2处。换句话-说,盘状部分IIK形成在供气口 lla下方。盘状部分 11K沿车宽方向是连续的,并且具有预定高度h2,该高度等于从车颈盒10 的底壁10c到供气口 lla的下边缘的高度。该盘状部分11K的高度h2高于 分隔板15的盘状部分15K的高度hl (hKh2)。供气口 lla连接至布置在供 气口 lla下游处的空调器的管道(未示出)。该管道设置有用于开启和关闭 该管道的外部空气导入开关阀。该外部空气导入开关阀未示出。
一旦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在外部空气导入开关阀开启时运行,那么车体 1外部的空气(外部空气)沿图3所示的箭头方向流动。具体地说,外部空 气从外部空气导入口 14a导入车颈盒10内部的組成部分19外部的空间,然 后通过连通口 15a和15b导入组成部分19的内部,最后通过供气口 lla从 组成部分19供给入车抢17。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连通口 15a、 15b和供气口 11a沿车宽方向4皮此 重叠。具体地说,在沿车宽方向的左和右端边缘的一组连通口 15a、在沿车 宽方向的右和左端部边缘的一组连通口 15b、以及在右和左端部边缘之间沿 车宽方向的一组供气口 Ua彼此重叠。当空气通过连通口 15a和15b导入组 成部分19的内部时,该重叠的布置允许防止空气在组成部分19内部沿车宽 方向流动。此外,这一重叠布置可防止诸如雨水的积聚水在组成部分19内 部被扰动。此外,这一结果能够防止水通过供气口 lla漏出。因此,本实施 例可防止水通过供气口 lla进入空调器和车舱17。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连通口 15a和供气口 lla沿车辆前后方向彼 此相对,所以空气从连通口 15a线性地流动至供气口 lla。该线性空气流动 更有效地防止空气沿车宽方向在组成部分19内部流动。连通口 15a与供气 口 lla之间的这一位置关系可更有效地防止积聚水在组成部分19内部^皮扰 动。因此,本实施例更有效地防止水泄漏过供气口 lla。假定车颈采用的结构为,使得外部空气从设置在罩脊部件的前端部分中 的外部空气导入口吸入,并由此经由罩脊部件导入车颈盒内部。由此进入的 外部空气将在外部空气正在通过每个罩脊部件的同时由安装在发动机室18 中的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加热。当空调器在这种条件下以更冷却的模式运行 时,所加热的外部空气将增加空调器上的载荷,并且将大量地消耗电力。而 且,这一结构将使得灰尘、昆虫等进入罩脊部件内部。
相比较地,根据本实施例,与上述结构相比,将外部空气导入口 14a设 置在车颈盒10中会产生有效地防止发动机的热量加热供给至车抢17内部的 外部空气的效果。为此原因,本实施例能够控制由以其更冷却模式操作的空 调器消耗的电量。另外,本实施例能够防止灰尘、昆虫等进入每个罩脊部件 内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车颈盒10包括其中形成有外部空气导入口 14a 的盖部14d;该盖部14d从前壁10a的上端部分朝向车辆后部延伸,并且支 承前窗板6的最下边缘部分;支承板12的前端部分和盖部14d的后端部分 彼此间隔开;形成在支承板12的前端部分与盖部14d的后端部分之间的开 口 10e位于连通口 15a和15b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因为形成在支承沐反 12的前端部分与盖部14d的后端部分之间的开口 10e位于连通口 15a和15b 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所以本实施例能够防止下落的水从连通口 15a和 15b进入组成部分19内部,即使在诸如雨水的水从开口 10e落入车颈盒10 内部的情况下。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车颈盒10的上壁10d中,支承板12设计成与 盖部14d间隔开,并且形成为悬臂方式。为此原因,即使在外部载荷从上部 施加至前窗板6的下部上时,本实施例可使得支承板产生相对于外部载荷的 减小反应力,并由此使得支承板12高效地吸收撞击能量。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因为组成部分19通过包括分隔板15而形成, 所以车颈盒10的刚性得以加强,因此可确保车体前部中的足够刚性。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板15悬置在作为包括在车体1中的右和左车体侧板的 侧档板8之间,并且固定至右和左侧档板8。因此,本实施例能够更强效地 增强该车颈盒,使得车体的前部的刚性得以增强。这使得本实施例能够防止 诸如振动^"喿音的异常噪音出现在档板5中。而且,如上所述,因为分隔板15 悬置在作为包括在车体1中的右和左车体侧板的侧档板8之间,并且固定至侧档板8,所以本实施例可增强车颈的使车舱17与包括发动机噪音的噪音隔
绝开的能力,否则该噪音将从前部更多地进入车抢17。
这里所述的优选实施例是示例性的并且是非限制性的,在不脱离本发明 的精髓或主要特征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实践或实现本发明。例如,
分隔板15的横截面可形成为任何其他形状,例如采用平表面代替字母L形。 同样,组成部分19的横截面可形成为类似于三角形。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 要求限定,落入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变形都包括在此。
本公开内容涉及2007年12月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 2007_316%9 中包含的主题,其完整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明确地结合于此。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发动机车颈结构,包括设置于车体并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颈盒,所述车颈盒包括前壁;沿车辆前后方向与所述前壁相对的后壁;连接所述前壁与所述后壁的底壁;以及从所述后壁的上端部分向前延伸并且支承前窗板的下边缘部分的支承板;设置在所述车颈盒内部、且连接至所述后壁和所述底壁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与所述后壁和所述底壁共同构成沿所述车宽方向延伸的中空组成部分;设置在所述车颈盒中的外部空气导入口,用于将所述车体外部的空气导入所述组成部分外部的车颈盒;设置在所述分隔板中的连通口,用于使得所述车颈盒内部的所述组成部分的内部和外部彼此连通;以及设置在所述后壁的从所述底壁向上间隔的位置处的供气口,所述供气口使得所述组成部分的内部与车舱内部彼此连通,其中,所述连通口和所述供气口沿所述车宽方向彼此重叠。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车颈结构,其中,所述连通口和所述供气口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彼此相对。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车颈结构,其中 所述车颈盒还包括其中形成有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口的盖部, 所述盖部从所述前壁的上端向后延伸,并且支承所述前窗板的最下边缘部分,所述支承板的前端部分与所述盖部的后端部分彼此间隔开,以及 形成在所述支承板的前端部分与所述盖部的后端部分之间的开口位于 所述连通口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车颈结构,其中,所述分隔板在所述车体的左右一对车体侧板之间延伸,并且固定 至所述左右一对车体侧板。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的发动机车颈结构,包括车颈盒。该车颈盒包括连接至车颈盒内部的后壁和底壁的分隔板。该分隔板与后壁和底壁共同构成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中空组成部分。外部空气导入口设置在车颈盒中,用于将车体外部的空气导入组成部分外部的车颈盒。连通口设置在分隔板中的,用于使得车颈盒内部的组成部分的内部和外部彼此连通。供气口设置在后壁的从底壁向上间隔的位置处,使得组成部分的内部与车舱彼此连通。连通口和供气口沿车宽方向彼此重叠。
文档编号B62D25/08GK101450683SQ20081017800
公开日2009年6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7日
发明者斋藤秀和, 渡边健治 申请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