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8685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车辆的驾驶席等上且能够进行基于驾驶员等而进行的转向操作的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设置于车辆的驾驶席等且由驾驶员能够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装置,以往,有能够沿着绕转向轴旋转的旋转方向和另一方向进行操作的转向装置。作为这种转向装置,已知有除了绕转向轴旋转的旋转方向之外还能够使转向装置的把手旋转的转向装置(例如,參照专利文献I)。该转向装置通过使转向装置的把手旋转,从而能够控制车辆的偏摆特性或侧滑角。 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1740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I公开的转向装置中,除了转向轴之外还设置把手的旋转轴,将把手的旋转经由转向轴以外的路径向电子控制単元传递。因此,传递路径为多支,存在会导致结构复杂化的问题。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沿着多个方向进行移动操作、且能够形成为简单的结构的转向装置。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驾驶员能够操作的转向操作兀件,转向操作兀件能够在规定的运动方向即第一运动方向和与第一运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即第二运动方向上进行动作,转向装置具备将第二运动方向上的动作转换成第一运动方向上的动作的运动方向转换机构。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能够在第一运动方向和与第一运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即第ニ运动方向上进行动作。此时,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具备将第二运动方向上的动作转换成第ー运动方向上的动作的运动方向转换机构。因此,能够向多个方向进行移动操作,并能够形成为简单的结构。此处,第一运动方向可以是将转向操作元件的运动向转向系统传递的绕主输入轴旋转的运动方向。这样ー来,当第一运动方向是将转向操作元件的运动向转向系统传递的绕主输入轴旋转的运动方向时,例如可以将驱动轴的旋转方向设为本发明的第一运动方向。另外,可以将第ニ运动方向上的反力设定得比第一运动方向上的反力小。这样ー来,通过将第二运动方向上的反力设定得比第一运动方向上的反力小,沿着第二运动方向的动作先于沿着第一运动方向的动作而进行。因此,最終在成为绕主输入轴旋转的运动的第一运动方向之前进行沿着第二运动方向的动作,因此在使驱动轴较小地旋转的小转向角时,能够减小转向操作元件的动作。因此,能够减少驾驶员的操作量,能够减轻给驾驶员带来的负担。
此外,在运动方向转换机构中,第一运动方向上的转换比能够对应向第二运动方向的输入量而变化。这样ー来,第一运动方向的转换比对应向第二运动方向的输入量而变化,由此转换比随着接近运动方向进行转换的位置而逐渐发生变化。因此,能够减轻在将运动方向从第一运动方向转换成第二运动方向时给驾驶员带来的不适感。另外,可以在转向操作元件上设定中立位置,设置使转向操作元件向中立位置复位的复位カ施加机构。这样ー来,能够通过设置使转向操作元件向中立位置复位的复位カ施加机构而使转向操作元件容易地向中立位置复位。此外,可以设置衰减カ施加机构,该衰减カ施加机构对转向操作元件施加与沿着 第二运动方向的输入量相应的衰减カ。这样ー来,能够通过设置施加与沿着第二运动方向的输入量相应的衰减カ的衰减力施加机构来施加与输入量相应的衰减力。因此,驾驶员能够容易地把握沿着第二运动方向的输入量。另外,第二运动方向可以是成为第一运动方向的轨迹的假想圆的切线方向。这样ー来,第二运动方向是成为第一运动方向的轨迹的假想圆的切线方向,由此可通过第二运动方向和第一运动方向来变更距输入轴的距离。其结果是,驾驶员的操作在进行小转向角的操作时成为小操作,在进行大转向角的操作时成为大操作。因此,驾驶员的操作成为与转向角一致的操作,因此能够减小进行小转向角的操作时的负担。此外,可以设置限制第二运动方向上的移动的止动件。这样ー来,能够通过设置限制第二运动方向上的移动的止动件来限制沿着第二运动方向的移动量。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进行运动方向的变化,井能够在适度地沿第二运动方向移动之后,向第一运动方向过渡。另外,可以设置成运动方向转换机构具备能够沿着第一运动方向旋转的旋转部件和形成有弯曲面且能够沿着第二运动方向移动的弯曲部件,旋转部件随着弯曲部件的移动而沿着弯曲部件的弯曲面旋转,弯曲部件中的弯曲面随着朝向端部而曲率减小,弯曲面的端部与旋转部件的旋转中心的距离比旋转部件的半径小。这样ー来,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当进行弯曲部件的沿着第二运动方向的运动时,旋转部件到达弯曲部件的端部。此处,弯曲部件中的弯曲面随着朝向端部而使曲率减小,弯曲面的端部与旋转部件的旋转中心的距离比旋转部件的半径小。因此,在旋转部件到达弯曲部件的端部之后,弯曲部件的端部成为止动件,因弯曲部件的运动而过渡成使旋转部件直接旋转的沿着第一运动方向的运动。因此,无需另外设置止动件,从而能够有助于零件个数的削減。并且,可以设置成第二运动方向是绕与第一运动方向上的旋转轴不同的旋转轴旋转的运动方向,运动方向转换机构是将第二运动方向的旋转动作转换成第一运动方向的旋转动作的机构。这样ー来,第二运动方向是绕与第一运动方向上的旋转轴不同的旋转轴旋转的运动方向,由此,相对于第一运动方向上的从旋转轴到转向操作元件的距离,能够变更第二运动方向上的从旋转轴到转向操作元件的距离。因此,由于对转向操作元件进行操作而能够变更转动大转向角时和转动小转向角时的操作方式,因此能够使驾驶员的动作容易。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转向装置,能够向多个方向进行移动操作、并能够形成为简单的结构。


图I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图2中,C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进行动作的状态的主视图,(b)是表示接着(a)之后的动作的主视图。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图4中,C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进行动作的状态的主视图,(b)是表示接着(a)之后的动作的主视图。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图6中,(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进行动作的状态的主视图,(b)是表示接着(a)之后的动作的主视图。图7中,(a)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进行动作的状态的主视图,(b)是表示接着(a)之后的动作的主视图。图8是第五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图9中,Ca)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进行动作的状态的主视图,(b)是表示接着(a)之后的动作的主视图。图10是第六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图11中,(a)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进行动作的状态的主视图,(b)是表示接着(a)之后的动作的主视图。图12是第七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图13中,(a)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进行动作的状态的主视图,(b)是表示接着(a)之后的动作的主视图。图14是第八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图15中,(a)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进行动作的状态的主视图,(b)是表示接着(a)之后的动作的主视图。图16是第九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图17中,(a)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进行动作的状态的主视图,(b)是表示接着(a)之后的动作的主视图。图18是第十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图19中,(a)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进行动作的状态的主视图,(b)是其俯视图,(C)是表示接着(a)之后的动作的主视20中,(a)是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b)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变形例的主视图。图21是第十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说明中,对于同一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省略重复说明。而且,为了便于图示,附图的尺寸比率未必与说明的
情况一致。第一实施方式图I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主视图。如图I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具备转向部件I及引导部件2。引导部件2具备板状的引导板21,本发明的主输入轴即输入轴(转向轴)3转动自如地贯通引导板21。而且,在输入轴3的前端部固定有小齿轮4。通过使输入轴3旋转,将输入轴3的旋转向本发明的转向系统传递,从而使车辆中的未图示的转向轮进行转向。
转向部件I具备作为本发明的转向操作元件的左把手IOL及右把手10R。左右把手10LU0R分别能够相互独立地动作。而且,在左把手IOL上固定有左杆IlL的左端部,在右把手IOR上固定有右杆IlR的右端部。另外,在左杆IlL的右端部安装有左齿条部件12L,在右杆IlR的左端部安装有右齿条部件12R。而且,在左杆IlL与引导部件2的引导板21之间设有未图示的滑动机构。通过该滑动机构来引导左齿条部件12L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同样地,在右杆IlR与引导板21之间也设有滑动机构,引导右齿条部件12R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该上下方向是成为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的轨迹的假想圆的切线方向。此外,左右齿条部件12L、12R均与小齿轮4啮合。因此,随着左右齿条部件12L、12R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小齿轮4绕着输入轴3旋转。此时,引导部件2不旋转,小齿轮4相对于引导部件2进行相对旋转。通过这些左右齿条部件12L、12R和小齿轮4,左右把手10L、IOR将第二运动方向M2即上下方向上的动作转换成第一运动方向Ml即绕输入轴3旋转的旋转方向上的动作。左右齿条部件12L、12R和小齿轮4构成本发明的运动方向转换机构。第一运动方向Ml及第二运动方向M2设定在同一平面内。另外,在左杆IlL与左齿条部件12L之间设有左止动件13L,左止动件13L与左杆IlL及左齿条部件12L—起移动。此外,在右杆IlR与右齿条部件12R之间设有右止动件13R,右止动件13R与右杆IlR及右齿条部件12R —起移动。在驾驶员等使左把手IOL上下移动时,这些左杆11L、左齿条部件12L及左止动件13L随着左把手IOL的上下移动而进行上下移动。同样地,右杆I IR、右齿条部件12R及右止动件13R随着右把手IOR的上下移动而进行上下移动。此外,引导部件2具备引导板21,在引导板21安装有左上止动件承受部22LU、左下止动件承受部22LL、右上止动件承受部22RU及右下止动件承受部22RL。其中,左上止动件承受部22LU及左下止动件承受部22LL隔着左止动件13L而配置于上下位置。而且,右上止动件承受部22RU及右下止动件承受部22RL隔着右止动件13R而配置于上下位置。另外,引导部件2中的引导板21经由未图示的齿轮机构而与输入轴3连接。因此,当引导板21旋转时,输入轴3随着引导板21的旋转而进行旋转。而且,在输入轴3的前端部安装有小齿轮4,因此输入轴3随着小齿轮4的旋转而进行旋转。此外,在小齿轮4相对于引导部件2进行相对旋转时施加给左右把手10LU0R的反力小于在转向部件I及引导部件2整体地绕输入轴3旋转时施加给左右把手IOLUOR的反力。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动作及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中,驾驶员握住左把手IOL及右把手IOR而进行转向操作。此处,例如当要从中立位置进行左转弯时,使左把手IOL向下方移动,并使右把手IOR向上方移动。随着这些左右把手10LU0R的移动,左右杆11L、I IR及左右齿条部件12L、12R分别相对于引导部件2向下方及上方进行相对移动。当左右齿条部件12L、12R分别向下方及上方移动时,如图2 (a)所示,与左右齿条部件12L、12R啮合的小齿轮4绕着输入轴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使输入轴3沿相同方向旋转。通过该输入轴3的旋转,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较小地转向。并且,当使左右把手10LU0R进ー步移动而使左右止动件13L、13R分别与左右 止动件承受部22LU、22LL、22RU、22RL抵接时,左右杆11L、IlR及左右齿条部件12L、12R的相对于引导部件2的移动受限制。而且,当使右把手IOR向上方移动并使左把手IOL向下方移动时,左右止动件13L、13R分别与左右止动件承受部22LU、22LL、22RU、22RL抵接,因此如图2 (b)所示,包含左右把手10LU0R在内的转向部件I的整体与引导部件2—起绕着输入轴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输入轴3随着引导部件2的旋转而沿相同方向旋转。通过该输入轴3的旋转,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较大地转向。这样ー来,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中,每当使转向轮进行转向时,左右把手10LU0R都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和绕输入轴3旋转的旋转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移动。此处,在转向装置SI上形成有具备左右齿条部件12L、12R和小齿轮4的运动方向转换机构。因此,沿着上下方向的运动被转换成绕着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的运动,在向转向系统传递之前被统一。因此,左右把手10LU0R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及绕输入轴3旋转的旋转方向这两个方向移动,并且能够形成为简单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中,能够仅通过使左右把手10LU0R上下移动来进行小转向角的转向,当需要进行大转向角的转向时,需要使包括左右把手10L、IOR的转向部件I绕输入轴3旋转。因此,能够减小进行小转向角的转向时驾驶员对转向部件I进行的操作量,从而能够减轻施加给驾驶员的负担。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在左右把手10LU0R与左右齿条部件12L、12R之间分别设有长条的左右杆11L、1 IR。因此,使左右把手10LU0R绕输入轴3旋转时的从轴到施力点的距离増大。因此,能够有助于提高大转向角时的操作性。而且,左右把手10L、IOR在其上部侧分开。因此,能够使直行时的可见性变得良好。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左右止动件13L、13R与左上止动件承受部22LU及右下止动件承受部22RL、或左下止动件承受部22LL及右上止动件承受部22RU抵接以前,输入轴3经由运动方向转换机构进行旋转。而且,在左右止动件13L、13R与左上止动件承受部22LU及右下止动件承受部22RL、或左下止动件承受部22LL及右上止动件承受部22RU抵接之后,通过包含左右把手10LU0R的转向部件I及引导部件2的旋转而使输入轴3进行旋转。因此,能够将沿着第二运动方向M2的运动设为适度的量,然后能够过渡到沿着第一运动方向M2的运动。此外,能够连续且顺畅地从第二运动方向M2上的动作向第一运动方向Ml上的动作进行转换过渡。
此外,在小齿轮4相对于引导部件2进行相对旋转时施加给左右把手10LU0R的反力小于在转向部件I及引导部件2整体地绕输入轴3旋转时施加给左右把手10LU0R的反力。因此,最終,沿着第二运动方向M2的动作先于沿着第一运动方向Ml的动作而进行,因此在使输入轴3减小旋转的小转向角时,能够减小左右把手10LU0R的动作。因此,能够減少驾驶员的操作量,从而能够减轻带给驾驶员的负担。另外,第二运动方向M2被设为第一运动方向Ml的轨迹即假想圆的切线方向,在第ニ运动方向M2和第一运动方向Ml上能够变更距输入轴3的距离。因此,对于驾驶员的操作,在进行小转向角的操作时较小地操作把手10L、10R,在进行大转向角的操作时较大地操作把手10L、10R。因此,驾驶员的操作成为与转向角一致的操作,因此能够减小进行小转向角的操作时的负担并使相对于转向角的操作量与驾驶员的感觉一致。第二实施方式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 转向装置S2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相比,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取代转向部件I中的左右齿条部件12L、12R而设置左右弯曲齿条14L、14R这一点。左弯曲齿条14L具备沿着曲率比圆形小的曲面而配置的齿条齿。同样地,右弯曲齿条14R具备沿着曲率比圆形小的曲面而配置的齿条齿。而且,所述齿条齿中的曲率在中央位置最大,随着朝向外侧而减小。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2的动作及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2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同样地,当驾驶员例如要从中立位置进行左转弯时,使左右把手10LU0R沿着第二运动方向M2移动。具体而言,使左把手IOL向下方移动,并使右把手IOR向上方移动。随着所述左右把手10LU0R的移动,左右弯曲齿条14L、14R分别旋转并相对于引导部件2向下方及上方进行相对移动。此时,如图4 (a)所不,与左右弯曲齿条14L、14R P齿合的小齿轮4绕着输入轴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输入轴3沿相同方向旋转。通过该输入轴3的旋转,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转向。并且,当左右止动件13L、13R分别与左右止动件承受部22LU、22LL、22RU、22RL抵接时,左右把手10LU0R相对于引导部件2的移动受限制。而且,当使右把手IOR向上方移动并使左把手IOL向下方移动时,左右止动件13L、13R分别与左右止动件承受部22LU、22LL、22RU、22RL抵接,因此如图4 (b)所示,包含左右把手10LU0R的转向部件I的整体与引导部件2 —起沿着第一运动方向Ml、即绕着输入轴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随着引导部件2的旋转,输入轴3沿着相同方向旋转。通过该输入轴3的旋转,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较大地转向。这样ー来,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每当使转向轮进行转向时,左右把手10L、IOR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和绕输入轴3旋转的旋转方向这两个方向移动。此处,在转向装置S2上形成有具备左右弯曲齿条14L、14R和小齿轮4的运动方向转换机构。因此,沿着上下方向的运动被转换成绕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的运动,在向转向系统传递之前被统一。因此,左右把手10LU0R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及绕输入轴3旋转的旋转方向这两个方向移动,且能够形成为简单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除了达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同样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设有左右弯曲齿条14L、14R。因此,如图4 (a)所示,当为了转动小转向角而使左右把手IOLUOR移动时,右把手IOR向比虚线所示的正上方稍靠内侧的位置移动,并且以其上端部比下端部较大地向内侧移动的方式傾斜。一方的左把手IOL以其下端部比上端部较大地向内侧移动的方式傾斜。因此,在左右止动件13L、13R与左右止动件承受部22LU、22LL、22RU、22RL分别抵接时,左右把手10LU0R的角度成为在之后转动大转向角时容易对驾驶员的手腕的角度进行引导的角度。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从小转向角向大转向角过渡时的转向装置S2的操作。第三实施方式图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3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取代转向部件I中的左右齿条部件12L、12R而设置左右弯曲齿条14L、14R这一点及未设置左右止动件13L、13R 这ー点。本实施方式的左右弯曲齿条14L、14R形成为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方式。而且,在左弯曲齿条14L的各自的两端部形成有左突起部14LUU4LL,在右弯曲齿条14R的各自的两端部形成有右突起部14RUU4RL。这些突起部14LU、14LL、14RU、14RL作为止动件发挥功能。接下来,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3中,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2同样地,当驾驶员例如要从中立位置进行左转弯时,使左右把手10LU0R沿第二运动方向M2移动。具体而言,使左把手IOL向下方移动,并使右把手IOR向上方移动。随着这些左右把手10LU0R的移动,左右弯曲齿条14L、14R分别旋转并同时相对于引导部件2向下方及上方进行相对移动。此时,如图4 (a)所示,与左右弯曲齿条14L、14R啮合的小齿轮4沿着第一运动方向Ml即绕着输入轴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输入轴3沿相同方向旋转。通过该输入轴3的旋转,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转向。并且,当小齿轮4到达右弯曲齿条14R的右下突起部14RL及左弯曲齿条14L的左上突起部14LU的位置吋,小齿轮4咬入突起部14RL、14LU,从而抑制小齿轮4的旋转。通过抑制小齿轮4的旋转来限制左右把手10LU0R相对于引导部件2的移动。而且,当使右把手IOR向上方移动并使左把手IOL向下方移动时,小齿轮4的旋转被抑制,因此如图4 (b)所示,包含左右把手10LU0R的转向部件I的整体与引导部件2 —起绕着输入轴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输入轴3随着引导部件2的旋转而沿着相同方向旋转。通过该输入轴3的旋转,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较大地转向。这样ー来,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3中,每当使转向轮进行转向时,左右把手10L、IOR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和绕输入轴3旋转的旋转方向这两个方向移动。此处,在转向装置S2上形成有具备左右弯曲齿条14L、14R和小齿轮4的运动方向转换机构。因此,沿着上下方向的运动被转换成绕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的运动,在向转向系统传递之前被统一。因此,左右把手10LU0R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及绕输入轴3旋转的旋转方向这两个方向移动,并能够形成为简单的结构。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3通过抑制小齿轮4的旋转而从第二运动方向上的运动向第一运动方向上的运动过渡。因此,无需另外设置止动件等部件,所以能够有助于相应地消减部件个数。第四实施方式图7 C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变形例的主视图,图7 (b)是其主要部分侧视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4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小齿轮及左右齿条部件的方式。如图7 (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4中,关于部件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相同。此处,如图7 (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右齿条部件15R构成为,高度方向中央部的齿形成得密,随着朝向上下方向外側,齿逐渐变疏。而且,左齿条部件15L的齿也同样是中央部密且随着朝向上下方向外侧而变疎的结构。此外,小齿轮5以与左右齿条部件15L、15R啮合的方式形成齿的疎密。这样ー来,通过左右齿条部件15L、15R及小齿轮5来形成所谓的齿轮比可变滑动机构。而且,左右齿条部件15L、15R的中央位置的齿较密,因此转向装置S4的中立位置处 的齿轮比减小,随着离开中立位置,齿轮比变大。接下来,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4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同样地,当驾驶员例如想要从中立位置进行左转弯时,使左右把手10LU0R沿着第二运动方向M2移动。具体而言,使左把手IOL向下方移动,并使右把手IOR向上方移动。随着这些左右把手10LU0R的移动,左右齿条部件15L、15R分别旋转并同时相对于引导部件2向下方及上方进行相对移动。此时,如图7 (a)所示,与左右齿条部件15L、15R啮合的小齿轮5绕着输入轴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输入轴3沿相同方向旋转。通过该输入轴3的旋转,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较小地转向。并且,当左右止动件13L、13R分别与左右止动件承受部22LU、22LL、22RU、22RL抵接时,左右把手10LU0R相对于引导部件2的移动受限制。而且,当使右把手IOR向上方移动并使左把手IOL向下方移动时,左右止动件13L、13R分别与左右止动件承受部22LU、22LL、22RU、22RL抵接,因此如图7 (b)所示,包含左右把手10LU0R的转向部件I的整体与引导部件2 —起沿着第一运动方向Ml即绕着输入轴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输入轴3随着引导部件2的旋转而沿相同方向旋转。通过该输入轴3的旋转,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较大地转向。这样ー来,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4中,每当使转向轮进行转向时,左右把手10LU0R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和绕输入轴3旋转的旋转方向这两个方向移动。此处,在转向装置S4上形成有具备左右齿条部件15L、15R和小齿轮5的运动方向转换机构。因此,沿着上下方向的运动被转换成绕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的运动,在向转向系统传递之前被统一。因此,左右把手10LU0R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及绕输入轴3旋转的旋转方向这两个方向移动,并形成为简单的结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4中,通过左右齿条部件15L、15R及小齿轮5来形成齿轮比可变滑动机构,在中立位置上,齿轮比较小,随着离开中立位置,齿轮比増大。因此,在从第二运动方向M2向第一运动方向Ml或从第一运动方向Ml向第二运动方向M2转换运动方向时,能够减轻给驾驶员带来的不适感。而且,能够容易地在中立位置附近进行转向角的微调,并且在离开中立位置的位置上能够容易地增大转向角。第五实施方式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5具备转向部件I、输入轴3及圆筒传递部件6。圆筒传递部件6是能够绕输入轴3旋转的筒状的部件,通过使圆筒传递部件6绕着输入轴3旋转,输入轴3也进行旋转。通过输入轴3旋转而使输入轴3的旋转传递至本发明的转向系统,从而使车辆中的未图示的转向轮进行转向。转向装置S5中的转向部件I具备左把手IOL及右把手10R。左右把手10LU0R均呈大致月牙形,能够相互独立地动作。而且,在左把手IOL的高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固定有左摆动杆16L的左端部,在左摆动杆16L的右端部安装有杆11的左端部。此处,左摆动杆16L以能够相对于杆11摆动的方式进行安装。另ー方面,在右把手IOR的高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固定有右摆动杆16R的右端部,在右摆动杆16R的左端部安装有杆11的右端部。而且,右摆动杆16R以能够相对于杆11摆动的方式进行安装。而且,杆11的长度方向中心部与输入轴3连接。因此,杆11能够绕着输入轴3旋转,当杆11旋转时,输入轴3随着杆11的旋转而进行旋转。 而且,在杆11中的左端部设有对左摆动杆16L的摆动范围进行限制的左上止动件17LU及左下止动件17LL。左摆动杆16L能够以杆11中的左端部为轴进行摆动,并与左止动件17LUU7LL抵接,由此来限制沿着摆动方向的移动。同样地,在杆11中的右端部设有对右摆动杆16R的摆动范围进行限制的右上止动件17RU及右下止动件17RL。这些左右止动件17LU、17LL、17RU、17RL分别设置在杆11的上下两侧。因此,左右止动件17LU、17LL、17RUU7RL限制左右摆动杆16L、16R的上下左右各个方向上的摆动。另外,在左把手IOL的上端部连接有左金属丝部件18L的一端部,在左把手IOL的下端部连接有左金属丝部件18L的另一端部。该左金属丝部件18L卷绕于圆筒传递部件6。而且,在右把手IOR的上端部连接有右金属丝部件18R的一端部,在右把手IOR的下端部连接有右金属丝部件18R的另一端部。该右金属丝部件18R卷绕于圆筒传递部件6。因此,当在杆11相对于输入轴3未旋转的状态下操作左右把手10LU0R时,左右摆动杆16L、16R相对于杆11摆动。而且,由于左右摆动杆16L、16R的摆动,左右把手10L、IOR也摆动。由于左右把手10L、IOR的摆动,卷绕于圆筒传递部件6的左右金属丝部件18L、18R通过摩擦力而使圆筒传递部件6进行旋转。输入轴3通过圆筒传递部件6旋转而进行旋转。此处,当对在左右摆动杆16L、16R相对于杆11进行摆动时作用于转向装置S5的摩擦力和在杆11相对于输入轴3进行旋转时作用于转向装置S5的摩擦カ进行比较时,在杆11相对于输入轴3进行旋转时作用于转向装置S5的摩擦カ较小。因此,在从中立位置操作左右把手10LU0R时,在圆筒传递部件6进行旋转之前,左摆动杆16L及右摆动杆16R相对于杆11开始摆动。并且,在左右摆动杆16L、16R分别与左右止动件17LU、17LL、17RU、17RL抵接之后,在进ー步操作左右把手10LU0R时,左右摆动杆16L、16R进行旋转。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5的动作及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5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同样地,当驾驶员例如要从中立位置进行左转弯时,使左把手IOL向下方移动并使右把手IOR向上方移动。随着这些左右把手10LU0R的移动,如图9 (a)所示,左右摆动杆16L、16R沿着第ニ运动方向M2即绕着杆11的端部中的摆动轴进行摆动。通过左右摆动杆16L、16R的摆动,左右把手IOLUOR也绕着左右摆动杆16L、16R的摆动轴进行摆动。此处,通过左右把手10LU0R的摆动,经由左右金属丝部件18L、18R而使圆筒传递部件6逆时针旋转,输入轴3随着圆筒传递部件6的旋转而进行旋转。其结果是,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较小地转向。此时,驾驶员大致仅通过手腕的移动就能够操作左右把手10R、10L,因此能够减小对驾驶员的操作的负担。并且,当左右摆动杆16L、16R分别与左右止动件17LU、17LL、17RU、17RL抵接时,左右摆动杆16L、16R相对于杆11的移动受限制。之后,当进ー步使右把手IOR向上方移动并使左把手IOL向下方移动时,左右摆动杆16L、16R分别与左右止动件17LU、17LL、17RU、17RL抵接,因此如图9 (b)所示,包含杆11的转向部件I的整体沿着第一运动方向Ml即绕着输入轴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输入轴3随着杆11的旋转沿着相同方向旋转。通过该输入轴3的旋转,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较大地转向。这样ー来,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每当使转向轮进行转向时,左右把手10L、IOR能够沿着左右摆动杆16L、16R的绕摆动轴旋转的旋转方向和绕输入轴3旋转的旋转方向这两个方向移动。此处,在转向装置S5上形成有具备左右摆动杆16L、16R、左右金属丝部件18L、18R及圆筒传递部件6的运动方向转换机构。因此,左右摆动杆16L、16R的沿着绕摆动轴旋转的方向的运动被转换成绕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的运动,在向转向系统传递之前被统一。因此,左右把手10LU0R能够沿着左右摆动杆16L、16R的绕摆动轴旋转的方向及绕输入轴3旋转的旋转方向这两方向移动,并形成为简单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除了能够达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同样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能够使用于转动小转向角的左右把手10LU0R的移动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2相同。因此,成为在从小转向角向大转向角过渡时容易对驾驶员的手腕的角度进行引导的角度。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从小转向角向大转向角过渡时的转向装置S5的操作。此外,在转动大转向角时,使左右把手10LU0R较大地旋转,因此能够使驾驶员实际感到转动大转向角的感觉。这样ー来,能够对左右把手10LU0R进行操作而对转动大转向角时和转动小转向角时的操作方式进行变更,因此能够使驾驶员的动作变得容易。第六实施方式图10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6具备转向部件I、输入轴3及圆盘传递部件7。圆盘传递部件7是能够绕输入轴3旋转的圆盘状的部件,圆盘传递部件7绕着输入轴3旋转,由此输入轴3也绕着输入轴3旋转。通过输入轴3旋转而使输入轴3的旋转传递至本发明的转向系统,从而使车辆中的未图示的转向轮进行转向。转向装置S6中的转向部件I具备左把手IOL及右把手10R。左右把手10LU0R均呈大致月牙状,能够分别相互独立地动作。而且,在左把手IOL与右把手IOR之间设有摆动连杆机构30。摆动连杆机构30具备左上连杆31LU、右上连杆31RU、左下连杆3ILL及右下连杆31RL。左上连杆31LU的一端部以可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左把手IOL的上端部,右上连杆3IRU的一端部以可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右把手IOR的上端部。而且,左下连杆31LL的一端部以可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左把手IOL的下端部,右下连杆31RL的一端部以可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右把手IOR的下端部。而且,在圆盘传递部件7的表面上竖直设置有上方摆动轴32U及下方摆动轴32し左上连杆31LU的另一端部和右上连杆31RU的另一端部通过上方摆动轴32U以能够相互摆动的方式连接,左下连杆31LL的另一端部和右下连杆31RL的另一端部通过下方摆动轴32L以能够相互摆动的方式连接。另外,在输入轴3的表面上设有左上止动件33LU、右上止动件33RU、左下止动件33LL及右下止动件33RL。左上止动件33LU对左上连杆31LU的向下方的移动进行限制,右上止动件33RU对右上连杆31RU的向下方的移动进行限制。而且,左下止动件33LL对左下连杆3ILL的向上方的移动进行限制,右下止动件33RL对右下连杆3IRL的向上方的移动进行限制。因此,当对左右把手10LU0R从中立状态向上下进行操作时,摆动连杆机构30进 行动作。圆盘传递部件7随着该摆动连杆机构30的动作而绕着输入轴3旋转,从而使输入轴3与圆盘传递部件7 —起旋转。而且,随着摆动连杆机构30的动作,当连杆31LU、31LL、31RU、31RL 分别与止动件 33LU、33LL、33RU、33RL 抵接时,连杆 31LU、31LL、31RU、31RL 分别对止动件33LU、33LL、33RU、33RL进行挤压,由此,输入轴3直接旋转。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6的动作及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6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同样地,当驾驶员例如想要从中立位置进行左转弯时,使左把手IOL向下方移动,并使右把手IOR向上方移动。随着这些左右把手10LU0R的移动,如图11(a)所示,摆动连杆机构30进行动作。摆动连杆机构30进行如下的动作使左把手IOL的上端向左上方移动,使下端向右下方移动,并使右把手IOR的上端向左上方移动,使下端向右下方移动。此时,这些左右把手10L、IOR的移动方向成为第二运动方向M2。摆动连杆机构30将左右把手10LU0R的运动方向转换成圆盘传递部件7的第一运动方向Ml。因此,在圆盘传递部件7中,成为上方摆动轴32U向左下方向移动且下方摆动轴32L向右上方向移动的动作。此处,通过上方摆动轴32U及下方摆动轴32L的动作,圆盘传递部件7沿逆时针旋转,输入轴3随着圆盘传递部件7的旋转而进行旋转。其结果是,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较小地转向。此时,驾驶员仅通过大致手腕的移动就能够对左右把手10RU0L进行操作,因此能够减小对驾驶员的操作的负担。并且,当连杆31LU、31RL分别与止动件33LU、33RL抵接时,如图11 (b)所示,连杆31LU、3IRL成为将止动件33LU、33RL分别进行挤压的形状。通过该挤压力,输入轴3沿着第ー运动方向Ml即直接绕逆时针旋转。通过该输入轴3的旋转,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较大地转向。这样ー来,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每当使转向轮进行转向时,左右把手10L、IOR能够沿着第二运动方向M2及第ー运动方向Ml这两个方向移动。此处,在转向装置S6上形成有具备摆动连杆机构30的连杆31LU、31LL、31RU、31RL及止动件33LU、33LL、33RU、33RL的运动方向转换机构。因此,沿着第二运动方向M2的运动被转换成沿着第一运动方向Ml的运动,在向转向系统传递之前被统一。因此,能够沿着第二运动方向M2及第ー运动方向Ml这两个方向移动,井能够形成为简单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除了能够达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同样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能够使用于转动小转向角的左右把手10LU0R的移动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2相同。因此,成为在从小转向角向大转向角过渡时容易对驾驶员的手腕的角度进行引导的角度。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从小转向角向大转向角过渡时的转向装置S6的操作。而且,在转动大转向角时,使左右把手10LU0R较大地旋转,因此能够使驾驶员实际感到转动大转向角的感觉。这样ー来,对左右把手10LU0R进行操作而能够对转动大转向角时和转动小转向角时的操作方式进行变更,因此能够使驾驶员的动作容易。第七实施方式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 的转向装置S7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取代转向部件I中的左右齿条部件12L、12R而设置左右滑块部件19L、19R及左右旋转传递部件20L、20R这ー点及未设置小齿轮4这一点。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7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备转向部件I、引导部件2及输入轴3。转向部件I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备左右把手10L、10R、左右杆11L、11R及左右止动件13L、13R。另外,在左杆IlL的右端部固定有左滑块部件19L,在右杆IlR的左端部固定有右滑块部件19R。左右滑块部件19L、19R形成为从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中的左右齿条部件12L、12R去除了齿条齿的结构,由未图示的滑动机构引导而能够进行上下方向上的移动。此外,在左滑块部件19L上安装有左旋转传递部件20L,在右滑块部件19R上安装有右旋转传递部件20R。左右旋转传递部件20L、20R由板簧形成,且均与输入轴3连接。左右旋转传递部件20L、20R构成本发明的复位カ施加机构。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7的动作及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7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同样地,当驾驶员例如在想要从中立位置进行左转弯时,使左右把手10LU0R沿第二运动方向M2移动。具体而言,使左把手IOL向下方移动,并使右把手IOR向上方移动。随着这些左右把手10LU0R的移动,左右杆11L、I IR及左右滑块部件19L、19R分别相对于引导部件2向下方及上方进行相对移动。当左右滑块部件19L、19R分别向下方及上方移动时,如图13 (a)所示,左右旋转传递部件20L、20R分别向下方及上方移动,使左右把手10LU0R沿第一运动方向Ml旋转即使输入轴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该输入轴3的旋转,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较小地转向。并且,当使左右把手10LU0R进ー步移动并使左右止动件13L、13R分别与左下止动件承受部22LL及右上止动件承受部22RU抵接时,左右杆11L、I IR相对于引导部件2的移动受限制。而且,当进ー步使右把手IOR向上方移动并使左把手IOL向下方移动时,左右止动件13L、13R分别与左下止动件承受部22LL及右上止动件承受部22RU抵接,如图13 (b)所示,包含左右把手10LU0R的转向部件I的整体与引导部件2—起沿着第一运动方向Ml即绕着输入轴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输入轴3随着引导部件2的旋转而沿相同方向旋转。通过该输入轴3的旋转,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较大地转向。这样ー来,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7中,每当使转向轮进行转向时,左右把手10LU0R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和绕输入轴3旋转的旋转方向这两个方向移动。此处,在转向装置S7上形成有具备左右滑块部件19L、19R和左右旋转传递部件20L、20R的运动方向转换机构。因此,沿着上下方向的运动被转换成绕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的运动,在向转向系统传递之前被统一。因此,左右把手10LU0R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及绕输入轴3旋转的旋转方向这两个方向移动,井能够形成为简单的结构。而且,能够防止在使用了齿条/小齿轮机构等时产生的打齿声的产生。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7中,左右旋转传递部件20L、20R由板簧形成,对输入轴3朝中立位置方向施力。因此,能够提高进行向第二运动方向的操作时的绕轴刚性。而且,在对左右把手10LU0R上下操作而进行转向操作时,能够容易地使左右把手10LU0R复位到中立位置。第八实施方式 图14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8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取代转向部件I的左右齿条部件12L、12R而设置左右滑动部件41L、41R及左右摆动臂42L、42R这一点。此外,主要区别在于未设置小齿轮4、左右止动件13L、13R及止动件承受部22LU、22LL、22RU、22RL这一点。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8除了具备转向部件I之外,还具备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引导部件2及输入轴3。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部件I的左右把手10LU0R上分別固定有左右滑动部件41L、41R。左右滑动部件41L、41R均具备沿着输入轴3的半径方向延伸的两根杆部件。另外,在输入轴3上安装有沿着半径方向延伸的左右摆动臂42L、42R,在左右摆动臂42L、42R的各自的前端部安装有左右辊部件43L、43R。而且,左右辊部件43L、43R分别由左右滑动部件41L、41R中的两根杆部件夹持而配置。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8的动作及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8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同样地,当驾驶员例如要从中立位置进行左转弯时,使左右把手10LU0R沿着第二运动方向M2移动。具体而言,使左把手IOL向下方移动,并使右把手IOR向上方移动。随着所述左右把手10LU0R的移动,左右滑动部件41L、41R分别相对于引导部件2向下方及上方进行相对移动。当左右滑动部件41L、41R分别向下方及上方移动时,如图15 Ca)所示,安装于左右摆动臂42L、42R的前端的左右辊部件43L、43R相对于左右滑动部件41L、41R进行滑动。因此,左右摆动臂42L、42R的前端部分别向上方及下方移动。通过该左右摆动臂42L、42R的移动,输入轴3沿第一运动方向Ml即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通过该输入轴3的旋转,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较小地转向。并且,当使左右把手10LU0R进ー步移动而使左右摆动臂42L、42R分别与左右滑动部件41L、41R抵接时,左右摆动臂42L、42R相对于引导部件2的移动受限制。而且当使右把手IOR向上方移动并使左把手IOL向下方移动时,左右摆动臂42L、42R的长度方向前端部附近位置分别与左右滑动部件41L、41R的两根杆部件中的一根的前端部抵接。通过左右摆动臂42L、42R与左右滑动部件41L、41R的杆部件抵接,如图15 (b)所示,包含左右把手IOLUOR的转向部件I的整体与引导部件2 —起绕输入轴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输入轴3随着引导部件2的旋转而沿相同方向旋转。通过该输入轴3的旋转,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较大地转向。这样ー来,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8中,每当使转向轮进行转向时,左右把手10L、IOR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和绕输入轴3旋转的旋转方向这两个方向移动。此处,在转向装置S8上形成有具备左右滑动部件41L、41R和左右摆动臂42L、42R的运动方向转换机构。因此,沿着上下方向的运动被转换成绕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的运动,在向转向系统传递之前被统一。因此,左右把手10LU0R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及绕输入轴3旋转的旋转方向这两方向移动,并且能够形成为简单的结构。而且,能够防止使用了齿条/小齿轮机构等时产生的打齿声的产生,并能够提高进行沿着第二运动方向M2的操作时的绕轴刚性。第九实施方式
图16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9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取代转向部件I的左右齿条部件12L、12R而设置左右辊支承杆部件44L、44R、左右辊45L、45R及凸轮轴46这一点。而且,主要区别在于未设置小齿轮4、左右止动件13L、13R及止动件承受部22LU、22LL、22RU、22RL这一点。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9除了具备转向部件I之外,还具备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引导部件2及输入轴3。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部件I中的左右把手10LU0R上分別固定有左右辊支承杆部件44L、44R。左右辊支承杆部件44L、44R均沿着输入轴3的半径方向延伸,在前端部分别安装有左右辊45L、45R。另外,在引导部件2的引导板21上设有对左右棍支承杆部件44L、44R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用突起23L、23R。引导用突起23L、23R均沿着第二运动方向M2形成,并在第二运动方向M2上对左右辊支承杆部件44L、44R进行引导。在输入轴3的前端部安装有凸轮轴46。在凸轮轴46上形成有左右辊45L、45R分别进行滑动的曲面即左右滑动面46L、46R。因此,左右把手10LU0R能够沿着左右滑动面46L、46R的方向移动。此外,对于左滑动面46L与右滑动面46R之间的距离,当转向装置S9处于中立状态时,在中央位置为最短,随着向上下方向移动,两者间的距离逐渐变长。此处,当凸轮轴46中的左滑动面46L与右滑动面46R之间的距离比左辊45L与右辊45R之间的距离长时,凸轮轴46及输入轴3随着左右把手10LU0R的旋转而进行旋转。凸轮轴46能够通过左右辊45L、45R分别相对于左右滑动面46L、46R进行滑动而绕着输入轴3旋转。通过凸轮轴46进行旋转而使凸轮轴46的旋转传递至输入轴3,从而使输入轴3进行旋转。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9的动作及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9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同样地,当驾驶员例如想要从中立位置进行左转弯时,使左右把手10LU0R沿着第二运动方向M2移动。具体而言,使左把手IOL向下方移动并使右把手IOR向上方移动。随着这些左右把手10LU0R的移动,左右辊支承杆部件44L、44R分别沿着引导用突起23L、23R而在第二运动方向M2上移动。当左右辊支承杆部件44L、44R移动时,如图17(a)所示,安装于左右辊支承杆部件44L、44R的前端的左右辊45L、45R相对于凸轮轴46的左右滑动面46L、46R进行滑动。此时,对于凸轮轴46中的左滑动面46L与右滑动面46R之间的距离,当转向装置S9处于中立状态时,在中央位置为最短,随着向上下方向移动,两者间的距离逐渐变长。因此,当左右辊45L、45R相对于凸轮轴46中的左右滑动面46L、46R进行滑动时,凸轮轴46沿着第一运动方向Ml即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输入轴3随着凸轮轴46的旋转而沿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通过该输入轴3的旋转,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较小地转向。并且,当使左右把手10LU0R进ー步移动而使凸轮轴46中的左滑动面46L与右滑动面46R之间的距离比左辊45L与右辊45R之间的距离长吋,左右辊支承杆部件44L、44R的移动受限制。然后,当进ー步使右把手IOR向上方移动并使左把手IOL向下方移动时,如图17 (b)所示,凸轮轴46在由左辊45L与右辊45R夹持的状态下进行旋转,引导部件2沿着第一运动方向Ml即绕着输入轴3沿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输入轴3随着引导部件2的旋转而沿相同方向旋转。通过该输入轴3的旋转,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较大地转向。 这样ー来,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9中,每当使转向轮进行转向时,左右把手10L、IOR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的第二运动方向M2和绕输入轴3旋转的旋转方向的第一运动方向Ml这两个方向移动。此处,在转向装置S9上形成有具备左右辊支承杆部件44L、44R、左右辊45L、45R及凸轮轴46的运动方向转换机构。因此,凸轮轴46的沿着左右滑动面46L、46R的方向的运动被转换成绕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的运动,在向转向系统传递之前被统一。因此,左右把手10LU0R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及绕输入轴3旋转的旋转方向这两个方向移动,并且能够形成为简单的结构。而且,能够防止使用了齿条/小齿轮机构等时产生的打齿声的产生,并且能够提高进行向第二运动方向的操作时的绕轴刚性。第十实施方式图18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lO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取代转向部件I中的左右齿条部件12L、12R而设置左右蜗杆部件47L、47R、并取代小齿轮4而设置蜗轮48这一点。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lO除了具备转向部件I之外,还具备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引导部件2及输入轴3。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部件I中的左右把手10LU0R上固定有左右杆11L、1 IR,在左右杆11L、I IR上分别设有左右蜗杆部件47L、47R。另外,在输入轴3的前端部安装有蜗轮48。左右蜗杆部件47L、47R分别与蜗轮48啮合。因此,左右把手10LU0R能够沿着图18中的贯穿纸张的方向移动。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lO的动作及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lO中,当驾驶员例如想要从中立位置进行左转弯时,如图19 (a)、图19 (b)所示,使左把手IOL在从驾驶员侧观察下向前方移动,并使右把手IOR在从驾驶员侧观察下向后方移动。这样ー来,使左把手IOL沿着第二运动方向M2即绕着左蜗杆部件37L旋转。同样地,使右把手IOR沿着第二运动方向M2即绕着右蜗杆部件37R旋转。随着这些左右把手10LU0R的移动,左右蜗杆部件47L、47R进行旋转。随着该左右蜗杆部件47L、47R的旋转,如图19 (a)所示,蜗轮48沿着第一运动方向Ml即绕着输入轴3逆时针旋转。输入轴3随着蜗轮48的旋转进行也旋转。通过该输入轴3的旋转,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较小地转向。然后,当进ー步使左右把手10LU0R沿相同的方向移动时,左右蜗杆部件47L、47R与蜗轮48之间的啮合的齿消失,左右把手10LU0R的相对于蜗轮48的移动受限制。之后,当进ー步使左右把手10LU0R沿相同方向移动时,如图19 (c)所示,蜗轮48与输入轴3成为一体,引导部件2沿着第一运动方向Ml即绕着输入轴3向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输入轴3随着引导部件2的旋转而沿相同方向旋转。通过该输入轴3的旋转,未图示的转向轮朝左转弯方向较大地转向。这样ー来,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lO中,每当转向轮进行转向时,左右把手10LU0R能够沿绕着左右蜗杆部件47L、47R的第二运动方向M2和绕输入轴3旋转的第一运动方向Ml这两个方向移动。此处,在转向装置SlO上形成有具备左右蜗杆部件47L、47R及蜗轮48的运动方向转换机构。因此,从驾驶员侧观察下的沿前后方向的运动被转换成绕输入轴3的旋转方向的运动,在向转向系统传递之前被统一。因此,能够沿着相对于绕左右蜗杆部件47L、47R的第二运动方向M2和绕输入轴3旋转的第一运动方向Ml这两个方向移 动,并形成为简单的结构。第^^ 一实施方式对第十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0 (a)是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图20 (b)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变形例的主视图。如图20 (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ll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相比,主要区别是在左右齿条12L、12R与输入轴3之间设有中立位置复位机构50这一点。中立位置复位机构50具备左复位弹簧51及右复位弹簧52。左复位弹簧51架设于左齿条12L与输入轴3之间。而且,右复位弹簧52架设于右齿条12R与输入轴3之间。这样ー来,左右把手10LU0R由中立位置复位机构50朝中立位置方向施力。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ll的动作及作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ll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当驾驶员例如想要从中立位置进行左转弯时,使左右把手10LU0R沿着第二运动方向M2移动。具体而言,使左把手IOL向下方移动,并使右把手IOR向上方移动。这样ー来,在左右止动件13L、13R与止动件承受部22LU、22LL、22RU、22RL抵接之前,左右把手10L、IOR沿着上下方向移动,输入轴3较小地旋转。其结果是,转动小转向角。而且,在左右止动件13L、13R与止动件承受部22LU、22LL、22RU、22RL抵接之后,通过包含左右把手10LU0R的转向部件I及引导部件2的旋转而使输入轴3进行旋转。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同样的作用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ll中,设有中立位置复位机构50。因此,在通过左右把手10LU0R进行移动之后,从移动后的位置朝向中立位置施加复位力。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左右把手10LU0R向中立位置复位。此处,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ll的中立位置复位机构50中,除了图20 (a)所示的方式之外,能够形成为图20 (b)所示的方式。图20 (b)所示的转向装置Sll中的中立位置复位机构50具备复位弹簧53。复位弹簧53架设于左齿条12L与右齿条12R之间,左右把手10LU0R由中立位置复位机构50朝中立位置方向施力。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设为形成中立位置复位机构50的方式。第十二实施方式对第十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1是第十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视图。如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12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相比,区别在于设置有可变衰减力装置60这一点。可变衰减力装置60具备减震器61和弹簧62,并架设于左齿条部件12L与右齿条部件12R之间。而且,可变衰减力装置60具备位移传感器63、旋转传感器64及运算装置65。位移传感器63安装于左齿条部件12L,对左齿条部件12L的移动量(=左右把手10L、IOR的移动量)进行检測。位移传感器63将检测到的左齿条部件12L的位移量向运算装置65发送。旋转传感器64安装于输入轴3,并对输入轴3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測。旋转传感器64将检测到的输入轴3的旋转角度向运算装置65发送。在运算装置65中,基于从位移传 感器63发送来的左齿条部件12L的位移量及从旋转传感器64发送来的输入轴3的旋转角度来计算减震器61的行程值。在运算装置65中,将所计算出的行程值向减震器61发送,对减震器的行程长进行调整。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12的动作及作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12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当驾驶员例如想要从中立位置进行左转弯时,使左右把手10LU0R沿着第二运动方向M2移动。具体而言,使左把手IOL向下方移动,并使右把手IOR向上方移动。这样ー来,在左右止动件13L、13R与止动件承受部22LU、22LL、22RU、22RL抵接之前,左右把手10L、IOR沿着上下方向移动,输入轴3较小地旋转。其结果是,转动小转向角。而且,在左右止动件13L、13R与止动件承受部22LU、22LL、22RU、22RL抵接之后,通过包含左右把手10LU0R的转向部件I及引导部件2的旋转而使输入轴3旋转。因此,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12中,设有可变衰减力装置60。因此,能够使左右把手10LU0R移动而适当地调整沿着第一运动方向运动时的衰减量。而且,通过较大地设定朝向中立位置的返回侧的衰減量,能够抑制沿着第二运动方向的动作,从而能够提高操作的稳定性。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未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说明了设置图7所示的齿轮比可变滑动机构的方式,但对于其他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形成为设置齿轮比可变滑动机构的方式。而且,对于图20所示的中立位置复位机构50或图21所示的可变衰减力装置60,也可以设置在除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I以外的转向装置上。エ业实用性本发明设置于车辆的驾驶席等,能够在驾驶员等能够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装置中进行利用。标号说明I…转向部件,2 引导部件,3…输入轴,4、5 小齿轮,6…圆筒传递部件,7…圆盘传递部件,10LU0R…把手,11、11L、11R…杆,12L、12R…齿条部件,13L、13R…止动件,14L、14R…弯曲齿条,14LU、14LL、14RU、14RL…突起部,15L、15R…齿条部件,16L、16R…摆动杆,17L、17R…止动件,18L、18R…金属丝部件,19L、19R…滑块部件,20L、20R…旋转传递部件,21…引导板,22LU、22LL、22RU、22RL…止动件承受部,23L、23…引导用突起,30…摆动连杆机构,31LU、31LL、31RU、31RL…连杆,32U、32L…摆动轴,331^、33しし33冊、33此...止动件,41L、41R…滑动部件,42L、42R…摆动臂,43L、43R…辊部件,44L、44R…辊支承杆部件,45L、45R…辊,46…凸轮轴,46L、46R…滑动面,4 7L、47R…蜗杆部件,48…蜗轮,50...中立位置复位机构,60 可变衰减力装置,61…减震器,62…弹簧,63位移传感器,64…旋转传感器,65…运算装置,S1 S12…转向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干, 具备驾驶员能够操作的转向操作元件, 所述转向操作元件能够在规定的运动方向即第一运动方向和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即第二运动方向上进行动作, 所述转向装置具备将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上的动作转换成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上的动作的运动方向转换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运动方向是将所述转向操作元件的运动向转向系统传递的绕主输入轴旋转的运动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将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上的反力设定得比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上的反力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在所述运动方向转换机构中,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转换比对应向所述第二运动方向的输入量而变化。
5.根据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在所述转向操作元件上设定有中立位置, 设置使所述转向操作元件向中立位置复位的复位カ施加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2、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设置有衰减カ施加机构,该衰减カ施加机构对所述转向操作元件施加与向所述第二运动方向的输入量对应的衰减カ。
7.根据权利要求2飞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运动方向是成为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的轨迹的假想圆的切线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设置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上的移动的止动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运动方向转换机构具备能够沿着所述第一运动方向旋转的旋转部件和形成有弯曲面且能够沿着所述第二运动方向移动的弯曲部件, 所述旋转部件随着所述弯曲部件的移动而沿着所述弯曲部件的弯曲面旋转, 所述弯曲部件的弯曲面的曲率越靠近端部越小, 所述弯曲面的端部与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中心的距离比所述旋转部件的半径小。
10.根据权利要求2飞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运动方向是绕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上的旋转轴不同的旋转轴旋转的运动方向, 所述运动方向转换机构是将所述第二运动方向的旋转动作转换成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的旋转动作的机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沿着多个方向进行移动操作且能够形成为简单的结构的转向装置。转向装置(S1)具备转向部件(1)和引导部件(2),引导部件(2)安装于输入轴(3)。在转向部件(1)上设有左右把手(10L、10R),在左右把手(10L、10R)与引导部件(2)之间设有运动方向转换机构。当以小转向角对左右把手(10L、10R)进行操作时,左右把手(10L、10R)的运动方向经由运动方向转换机构被转换成绕输入轴(3)旋转的方向。当以大转向角进行操作时,左右把手(10L、10R)的运动方向成为绕输入轴(3)旋转的方向。
文档编号B62D1/04GK102822033SQ20108006601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9日
发明者木村雪秀, 大角良太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