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汽车两厢转换三厢的变胞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0372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实现汽车两厢转换三厢的变胞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胞机构领域,特别是ー种实现汽车两厢转换三厢的变胞机构。
背景技术
汽车是一种现代交通工具,主要用于载运人员或货物。微型汽车产品具有燃料消耗少、价格便宜、使用费用低、占地面积小、适应性广等特点,被广泛使用。而现代的微型汽车的后备箱在出厂时即已定型,即出厂时就分两厢车、三厢车,其空间结构无法根据不同的使用状态而转换。两厢车和三厢车各有不同的优点,两厢车没有后备箱,具有驾驶灵活停车方便,在拥挤的街道上和狭窄的车位上具有很大灵活性,水滴形状风阻最小等优点;三厢车具有外观比较体面,车内空间优于轴距相同的两厢车,行李空间比较大等优点。变胞机构是国际机构学界发现的ー类新型机构,该类机构具有多功能阶段变化的特征,能在不同的状态下改变机构有效的杆件数目,从而自动组合出新的拓扑结构来适应不同阶段的功能要求。目前能应用于工程实际的变胞机构还很少,更未见到过应用于汽车两厢转换三厢的变胞机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汽车两厢转换三厢的变胞机构,该机构能根据不同的使用状态方便地转换后备箱,克服两厢车行李空间小,不便于装载,三厢车不灵活,不便于停车等问题,方便地实现汽车两厢车和三厢车之间的转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上述目的一种实现汽车两厢转换三厢的变胞机构,由车体、第一主动杆、第二主动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后备箱第一侧面、后备箱第二侧面、后备箱后面、后备箱第一底面、后备箱第二底面、后备箱第一顶面、后备箱第二顶面、第一伺服电机以及第ニ伺服电机组成,具体结构和连接方式为第一主动杆一端通过第一转动副与固接在车体上的第一伺服电机连接,第一主云力杆另一端通过第二转动副与第一连杆一端连接,第一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三转动副与后备箱第一侧面一端连接,后备箱第一侧面另一端通过第四转动副与后备箱后面一端连接,第二主动杆一端通过第五转动副与固接在车体上的第二伺服电机连接,第二主动杆另一端通过第六转动副与第二连杆一端连接,第二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七转动副与后备箱第二侧面一端连接,后备箱第二侧面另一端通过第八转动副与后备箱后面另一端连接,后备箱第一底面一端通过第九转动副与车体连接,后备箱第一底面另一端通过第十转动副与后备箱第二底面一端连接,后备箱第二底面另一端通过第十一转动副与后备箱后面连接,后备箱第一顶面一端通过第十二转动副与车体连接,后备箱第一顶面另一端通过第十三转动副与后备箱第二顶面连接。通过手动控制后备箱第一顶面和后备箱第二顶面实现后备箱第一顶面和后备箱第二顶面的折叠和打开。
本发明的突出优点在于I、由伺服电机驱动,连杆传动,可控且具有变胞功能,拥有多功能阶段变化的特征,能在不同的状态下改变机构有效杆件的数目,从而自动组合出新的拓扑结构来适应不同阶段的功能要求。2、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状态,实现两厢转换成三厢,使汽车既有两厢车的方便灵活性,又有三厢车车内空间优于轴距相同的两厢车的优点。


图I为本发明所述ー种能实现汽车两厢转换三厢的变胞机构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所述ー种能实现汽车两厢三厢转换的变胞机构的第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所述ー种能实现汽车两厢三厢转换的变胞机构的第二种工作状态 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所述ー种能实现汽车两厢三厢转换的变胞机构的第三种工作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所述ー种能实现汽车两厢三厢转换的变胞机构的第四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ー步说明。对照图1,ー种实现汽车两厢转换三厢的变胞机构,由车体I、第一主动杆8、第二主动杆13、第一连杆5、第二连杆14、后备箱第一侧面6、后备箱第二侧面22、后备箱后面
11、后备箱第一底面19、后备箱第二底面18、后备箱第一顶面26、后备箱第二顶面2、第一伺服电机10以及第二伺服电机21构成。具体结构和连接方式为第一主动杆8 一端通过第一转动副3与固接在车体I上的第一伺服电机10连接,第一主动杆8另一端通过第二转动副9与第一连杆5 —端连接,第一连杆5另一端通过第三转动副4与后备箱第一侧面6 —端连接,后备箱第一侧面6另一端通过第四转动副7与后备箱后面11 一端连接,第一伺服电机10驱动第一主动杆8运动,第一主动杆8带动第一连杆5运动,第一连杆5带动后备箱第一侧面6运动,使后备箱第一侧面6转动,后备箱第ー侧面6在极限位置处可以与后备箱后面11连接为一体,后备箱第一侧面6在其他位置时不可以与后备箱后面11连接为一体。第二主动杆13 —端通过第五转动副23与固接在车体I上的第二伺服电机21连接,第二主动杆13另一端通过第六转动副12与第二连杆14 一端连接,第二连杆14另一端通过第七转动副24与后备箱第二侧面22 —端连接,后备箱第ニ侧面22另一端通过第八转动副15与后备箱后面11另一端连接,第二伺服电机21驱动第二主动杆13运动,第二主动杆13带动第二连杆14运动,第二连杆14带动后备箱第二侧面22运动,使后备箱第二侧面22转动,后备箱第二侧面22在极限位置处可以与后备箱后面11连接为一体,后备箱第二侧面22在其他位置时不可以与后备箱后面11连接为一体。后备箱第一底面19 一端通过第九转动副20与车体I连接,后备箱第一底面19另一端通过第十转动副18与后备箱第二底面17—端连接,后备箱第二底面17另一端通过第十一转动副16与后备箱后面11连接,第一伺服电机10和第二伺服电机21分别驱动第一主动杆8和第二主动杆13,第一主动8杆带动第一连杆5,第二主动杆13带动第二连杆14,第一连杆5和第二连杆14联合带动后备箱后面11运动。后备箱第一顶面26 —端与通过第十二转动副25与车体I连接,后备箱第一顶面26另一端通过第十三转动副27与后备箱第二顶面2连接,通过手动控制后备箱第一顶面26和后备箱第二顶面2实现后备箱第一顶面26和后备箱第二顶面27的折叠和打开。在后备箱第一侧面6和后备箱第二侧面22与后备箱后面11连接为一体前,后备箱第一底面19和后备箱第二底面17与后备箱第一侧面6和后备箱第二侧面22接触,后备箱第一底面19和后备箱第二底面17不能进行转动,在后备箱第一侧面6和后备箱弟_■侧面22与后备箱后面11连接为一体后,后备箱弟一底面19和后备箱第二底面17与后备箱第一侧面6和后备箱第二侧面22不再接触,在第一伺服电机10和第ニ伺服电机21的联合驱动下可以实现后备箱后面11整体移动。对照图2,一种实现汽车两厢转换三厢的变胞机构在第一伺服电机10、第二伺服电机21的联合驱动下实现后备箱的打开,使汽车处于三厢位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对照图3,ー种实现汽车两厢三厢转换的变胞机构在第一伺服电机10、第二伺服电机21的联合驱动下实现后备箱第一侧面6与后备箱第二侧面22转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对照图4,一种实现汽车两厢转换三厢的变胞机构在第一伺服电机10、第二伺服电机21的联合驱动下实现后备箱后面11平移运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对照图5,一种实现汽车两厢转换三厢的变胞机构通过手动控制后备箱第一顶面26和后备箱第二顶面2的折叠,使汽车处于两厢位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权利要求
1.一种实现汽车两厢转换三厢的变胞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变胞机构由车体、第一主动杆、第二主动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后备箱第一侧面、后备箱第二侧面、后备箱后面、后备箱第一底面、后备箱第二底面、后备箱第一顶面、后备箱第二顶面、第一伺服电机以及第二伺服电机组成,具体结构和连接方式为 第一主动杆一端通过第一转动副与固接在车体上的第一伺服电机连接,第一主动杆另一端通过第二转动副与第一连杆一端连接,第一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三转动副与后备箱第一侧面一端连接,后备箱第一侧面另一端通过第四转动副与后备箱后面一端连接,第二主动杆一端通过第五转动副与固接在车体上的第二伺服电机连接,第二主动杆另一端通过第六转动副与第二连杆一端连接,第二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七转动副与后备箱第二侧面一端连接,后备箱第二侧面另一端通过第八转动副与后备箱后面另一端连接,后备箱第一底面一端通过第九转动副与车体连接,后备箱第一底面另一端通过第十转动副与后备箱第二底面一端连接,后备箱第二底面另一端通过第十一转动副与后备箱后面连接,后备箱第一顶面一端通过第十二转动副与车体连接,后备箱第一顶面另一端通过第十三转动副与后备箱第二顶面连接。
全文摘要
实现汽车两厢转换三厢的变胞机构,该变胞机构的第一主动杆一端与第一伺服电机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杆一端连接;第一连杆另一端与后备箱第一侧面一端连接,后备箱第一侧面另一端与后备箱后面一端连接;第二主动杆一端与第二伺服电机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杆一端连接;第二连杆另一端与后备箱第二侧面一端连接,后备箱第二侧面另一端与后备箱后面另一端连接;后备箱第一底面一端与车体连接,另一端与后备箱第二底面一端连接,后备箱第二底面另一端与后备箱后面连接;后备箱第一顶面一端与车体连接,另一端与后备箱第二顶面连接。本发明能够实现汽车两厢转换成三厢的变胞功能,使汽车既有两厢车的方便灵活性,又有三厢车载空间大的优点。
文档编号B62D25/08GK102673657SQ20121017698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1日
发明者周辅君, 张 林, 滕树强, 潘宇晨, 王建亮, 蔡敢为, 韦佳秀, 韦卫卷, 韦星全 申请人:广西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