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0392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在倾斜、伸缩调节时具有良好的杆操作性和转向柱的牢固的紧固固定力,且构造非常简单。
背景技术
以往,在具有倾斜、伸缩调节功能的转向装置中提供有下述装置,即具有锁定机构,利用操作杆转动操作贯通固定于车辆的固定支架的侧板的支轴,从而推压固定支架的侧板而实现锁定。作为这种装置存在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4-210265号)。若概括专利文献I的内容(对于在专利文献I的说明中的符号原样使用),则向形成于固定支架31、32的作为倾斜调节用长孔的引导槽33、和形成于可动支架40的贯通孔43中插通连结棒50而进行连结。在连结棒50的两端设置有用于防止固定支架31、32和 可动支架40相互分离的第I止动件51和第2止动件52。进而,设置有能够转动地设置于连结棒50的转动部件70、和相对于固定支架31、32固定或者解除可动支架40的移送部件81、82。若令转动部件70向一方向转动,则内侧移送部件81和外侧移送部件82移动以分别向转动部件70的内侧和外侧分离,利用上述止动件51、52而限制连结棒50的向外侧的移动,所以在移送部件81、82移动时,固定单元60的整体向第I固定支架31侧移动各移送部件81、82移动的距离而推压第I固定支架31。由此,可动支架40与固定支架31、32密接而被固定支承。此外,若令转动部件70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则解除基于推压部73的倾斜部84的推压,并且也解除第I固定支架31的推压,从而可动支架40变得没有固定于固定支架31、32。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4-210265号。在专利文献I中,在锁定时,形成于转动部件70的两侧的对应面的推压部73同时越过形成于各移送部件81、82的倾斜部84,所以感觉杆72的紧固很重,有可能操作感恶化。同样地,在锁定解除时,形成于转动部件70的两侧的对应面的推压部73同时在形成于各移送部件81、82的倾斜部84上移动,所以有可能杆72强力地过度返回。此外,通过令第I止动件51转动,连结棒50和第I止动件51以螺杆方式固结时,移送部件82固定于第I止动件51,所以移送部件82也和第I止动件51 —起转动。在连结棒50和第I止动件51固结时,需要以移送部件82的第I凸轮面85与旋转部件70的第2凸轮面74对应的方式形成连结棒50的阳螺纹50a和第I止动件51和阴螺纹51a,初始设定困难。此外,通过令第2止动件52转动,连结棒50和第I止动件51以螺杆方式固结时,难以将转动的第2止动件52固定在固定支架32的引导槽33内。这样一来,何种情况下组装时的定位都很困难,组装性差。本发明的目的(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在于令倾斜、伸缩调节时的锁定以及锁定解除的操作感觉良好,并且令装置的组装性良好。

发明内容
因此,发明者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反复进行锐意研究,结果通过令技术方案I的发明为下述转向装置而解决了上述课题,所述转向装置具有柱支承部件,支承转向柱;固定支架,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夹持该柱支承部件的固定侧部;锁定螺栓,贯通上述柱支承部件和上述固定支架的两固定侧部;主动凸轮;从动凸轮;中间凸轮;和操作杆,上述锁定螺栓沿轴方向贯通于上述主动凸轮、上述从动凸轮以及上述中间凸轮,上述主动凸轮借助上述操作杆而转动,上述从动凸轮不能转动地安装于上述固定侧部,上述中间凸轮配置于上述主动凸轮和上述从动凸轮之间,上述中间凸轮借助上述主动凸轮的转动而相对于该主动凸轮和上述从动凸轮沿轴方向分离以及接近。 令技术方案2的发明为下述转向装置,在技术方案I中,上述主动凸轮与上述中间凸轮的分离距离和上述从动凸轮与上述中间凸轮的分离距离相等,从而解决上述课题。令技术方案3的发明为下述转向装置,在技术方案I中,上述主动凸轮与上述中间凸轮的分离 距离和上述从动凸轮与上述中间凸轮的分离距离不同,从而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技术方案I的发明,由主动凸轮、从动凸轮和中间凸轮构成锁定机构,在主动凸轮和从动凸轮之间设置中间凸轮,能够构成为包括主动凸轮和中间凸轮彼此的轴方向的分离以及接近动作、以及中间凸轮和从动凸轮彼此的分离以及接近动作的不同的两阶段的转动动作。利用该两阶段的操作,能够令分离中的升降量分别分散为较小,所以在锁定时、锁定解除时,能够降低操作杆的操作负荷,获得良好的操作杆的操作感觉。此外,在锁定解除时,能够防止操作杆的返回势头过大,能够良好地进行锁定解除操作。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通过构成为上述主动凸轮与上述中间凸轮的分离距离和上述从动凸轮与上述中间凸轮的分离距离相等,能够令主动凸轮、从动凸轮为相同形状,并且能够令中间凸轮的轴方向两侧面为相同的凸轮面形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并且能够令组装性良好。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通过构成为上述主动凸轮与上述中间凸轮的分离距离和上述从动凸轮与上述中间凸轮的分离距离不同,能够在不影响锁定以及锁定解除的操作感觉的前提下令升降量增加。


图I (A)是本发明的锁定状态的转向装置的要部剖视图,(B)是(A)的(α )部放大图,(C)是在(A)的(α )部中为锁定解除状态的放大图。图2 (A)是主动凸轮的立体图,(B)是主动凸轮的侧视图,(C)是中间凸轮的立体图,(D)是中间凸轮的侧视图,(E)是从动凸轮的立体图,(F)是从动凸轮的侧视图。图3是本发明中令柱支承部件与转向柱一体的实施方式的要部放大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中的主动凸轮、中间凸轮以及从动凸轮的从锁定解除状态向锁定状态以及从锁定状态向锁定解除状态的工作的流程图。图5 (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要部放大图,(B)是第2实施方式的主动凸轮和中间凸轮分离的状态的略示图,(C)是第2实施方式的中间凸轮和从动凸轮分离的状态的略示图。
附图标记说明
I…固定支架、11...固定侧部、2…转向柱、21···夕卜柱、22···内柱、3…柱支承部件、31···可动侧部、33···抱持本体部、34···切槽部、35···紧固片,4…锁定螺栓、5…主动凸轮、6…从动凸轮、7…中间凸轮、8…操作杆。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如图I (A)所示,主要具有固定支架I、转向柱2、柱支承部件3、锁定螺栓4、主动凸轮5、从动凸轮6、中间凸轮7、操作杆8。固定支架I主要包括固定侧部11、11、连结部12以及安装部13等。两固定侧部11、11为平行地对置的大致平板状的部位。在两固定侧部11、11上沿大致上下方向形成有倾斜调节用长孔Ila、lla,成为后述的锁定螺栓4所贯通的部位。上述两固定侧部11、11在其上部部位利用连结部12而借助焊接方式等而被连结。该连结部12形成为从正面看为大致梯形门形状、拱门状等。此外,从两固定侧部11、11的 上端部位朝向外方而形成水平状的安装部13、13。固定支架I经由上述安装部13、13而固定于汽车等的行进车的前部的框部件等。转向柱2包括外柱21和内柱22,在内柱22的内部沿轴周方向转动自如地收纳转向轴。外柱21借助柱支承部件3被固定或者支承为能够沿轴方向移动。柱支承部件3具有多种类型,其第I类型为可动支架,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可动侧部31、31,两可动侧部31、31利用连结部32而一体地连结形成。在上述可动侧部31上形成有伸缩调节长孔31a。此夕卜,在上述两可动侧部31、31的上端缘固装外柱21。可动支架的两可动侧部31、31配置在上述固定支架I的两固定侧部11、11之间,锁定螺栓4贯通倾斜调节用长孔IlaUla和伸缩调节长孔31a、31a,相对于固定支架1,可动支架类型的柱支承部件3和转向柱2以能够倾斜、伸缩调节的方式被连结(参照图1(A))。接着,作为柱支承部件3的第2类型,为与外柱21 —体地形成且抱持上述内柱22并安装于固定支架I的构成,主要借助铝合金等的铸造或者挤出成形等而形成,主要包括抱持本体部33和两个的紧固片35、35 (参照图3)。进而,上述抱持本体部33形成为大致圆筒状,抱持内周面形成为大致中空圆简状,抱持上述内柱22。在抱持本体部33的直径方向下部侧形成有切槽部34,在该切槽部34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位形成有两个紧固片35、35。两紧固片35、35在垂直于上述内柱22的轴方向的方向且沿着抱持本体部33的宽度方向对置地形成,两紧固片35、35上分别形成有紧固孔35a、35a。锁定螺栓4贯通两紧固孔35a、35a和上述固定支架I的两固定侧部11、11的倾斜调节用长孔lla、lla,固定支架I和与外柱21 —体地形成的柱支承部件3能够倾斜、伸缩调节地被连结。接着,说明主动凸轮5、从动凸轮6以及中间凸轮7。在这些凸轮中,其构成存在多个实施方式。首先,在第I实施方式中,主动凸轮5由凸轮基体部51和多个凸轮工作部52、52…形成〔参照图I、图2 (A)、(B)〕。上述凸轮基体部51形成为大致圆板状,在该凸轮基体部51的中心形成有安装孔51a。该安装孔51a是被压入上述锁定螺栓4的压入区域的部件,主动凸轮5能够与锁定螺栓4的轴周方向一起转动。在上述凸轮基体部51的一侧面且其外周的适宜的区域中,沿周方向形成有多个凸轮工作部52、52···〔参照图2 (A)、(B)〕。
在各凸轮工作部52上连续地形成倾斜面52a、顶面52b以及凸轮突起部52c。倾斜面52a形成为从凸轮基体部71的表面逐渐远离的倾斜面,在该倾斜面52a的顶部形成有平坦面状的顶面52b。进而在该倾斜面52b的周方向外方形成有凸轮突起部52c。凸轮突起部52c形成为,从外方侧看其周侧面的形状为大致长方形状。将这些作为一个组件的多个凸轮工作部52、52···相对于上述凸轮基体部51的外周而等间隔地形成。具体而言,凸轮基体部51的外周被四等分,该四等分后的各自的区域中形成一个凸轮工作部52,通过这样的构成,在一个的凸轮基体部51上形成四个凸轮工作部52、52···〔参照图2 (Α)、(Β)〕。此外,凸轮工作部52、52…不一定限定为四个,也可以为3个以下或者5个以上。相对于凸轮基体部51的形成有凸轮工作部52、52…的一侧,在相反侧的侧面上形成有以凸轮基体部51的中心为同一中心的非圆形状的膨出部53〔参照图2 (B)参照〕。该膨出部53形成为长圆形状、长方形状或者椭圆形或者局部为平坦面状的圆形状等的膨出部。上述膨出部53以插入操作杆8的摆动中心部81的固定孔81a的方式被安装,操作杆8和主动凸轮5 —体地转动。接着,从动凸轮6形成为与上述主动凸轮5相同的形状。从动凸轮6由凸轮基体 部61和多个凸轮工作部62、62…形成[参照图I、图2 (E)、(F)〕。凸轮工作部62、62···上连续形成有倾斜面62a、顶面62b以及凸轮突起部62 C。在上述凸轮基体部61的中心形成有安装孔61a。该安装孔61a被安装为能够相对于上述锁定螺栓4的螺栓轴部41空转。在凸轮基体部61中,相对于形成有凸轮工作部62、62…的一侧,在其相反侧面上形成有与该凸轮基体部61的中心为同一中心的非圆形状的膨出部63。对于该膨出部63也与上述主动凸轮5的膨出部53为大致相同的形状。从动凸轮6的膨出部63以从动凸部6不能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形成于上述固定支架I的倾斜调节用长孔Ila中。接着,中间凸轮7在锁定螺栓4的轴方向中配置于上述主动凸轮5和从动凸轮6之间〔参照图I、图2 (C)、(D)〕。中间凸轮7形成有凸轮基体部71、主凸轮工作部72、72···、从凸轮工作部73、73···。在上述凸轮基体部71的直径中心处形成上述锁定螺栓4所贯通的安装孔71a。凸轮基体部71在轴方向两侧面具有主基体面71f和从基体面71r,主基体面71f与主动凸轮5的凸轮面对置,从基体面71r与从动凸轮6的凸轮面对置。而且,在主基体面71f上形成有上述主凸轮工作部72、72…,在从基体面71r上形成有从凸轮工作部73、73···。主凸轮工作部72包括倾斜面72a、顶面72b以及凸轮突起部72c。同样地,从凸轮工作部73包括倾斜面73a、顶面73b以及凸轮突起部73c。主凸轮工作部72和从凸轮工作部73形成为相同形状。上述主动凸轮5、从动凸轮6、中间凸轮7经由锁定螺栓4而配置于上述固定支架I的一方侧的固定侧部11的外方侧,从固定侧部11开始顺次配置从动凸轮6、中间凸轮7、主动凸轮5。在锁定螺栓4的轴方向一端侧配置有操作杆8,在轴方向另一端侧借助螺母、垫圈等的紧固件9而将锁定螺栓4安装于固定支架I。此外,主动凸轮5以与操作杆8—起转动的状态安装,从动凸轮6以不能相对于固定侧部11的倾斜调节用长孔Ila转动的状态安装。中间凸轮7相对于锁定螺栓4空转自如。在本发明中,主动凸轮5和中间凸轮7借助相对转动而远离以及接近,此外中间凸轮7和从动凸轮6借助相对转动而远离以及接近。而且,主动凸轮5与中间凸轮7以及该中间凸轮7与从动凸轮6都接近时,主动凸轮5、从动凸轮的轴方向的间隔变为最短而变为间隔Lmin〔参照图I (C)〕。此时,为倾斜、伸缩调节时的锁定解除状态。此外,在主动凸轮5与中间凸轮7以及该中间凸轮7与从动凸轮6都远离时,主动凸轮5、从动凸轮6的轴方向的间隔变为间隔Lmax而间隔变为最长〔参照图I (B)〕。此时,为倾斜、伸缩调节时的锁定状态。接着,基于图4说明本发明的紧固固定。首先,锁定时,令操作杆8从上方向下方即顺时针地转动,从而锁定螺栓4与上述主动凸轮5 —起转动〔参照图4 (I)参照〕。另外,图4中记载的黑点表示主动凸轮5、从动凸轮6以及中间凸轮7的各自的任意的位置,黑点的位置的变位表示主动凸轮5以及中间凸轮7沿箭头方向转动既定的量。从动凸轮6构成为相对于固定侧部11不能转动。由此,作为第I阶段,相对于不能转动的从动凸轮6,主动凸轮5和中间凸轮7同时转动且顺时针地转动。而且,与主动凸轮5 —起转动的中间凸轮7的从凸轮工作部73、73…从不能转动的从动凸轮6的凸轮工作部62、62···移动,在中间凸轮7和从动凸轮6之间沿轴方向分离而产生间隔。即,在图4中为从(I)到(2-1)的过程。而且,转动的上述中间凸轮7的凸轮突 起部73c和不能转动的从动凸轮6的凸轮突起部62c彼此沿着凸轮的轴转动方向(圆周方向)抵接。由此,中间凸轮7成为利用从动凸轮6而被停止转动的状态,中间凸轮7和从动凸轮6的分离间隔变为最大。而且,如前所述,中间凸轮7的转动停止,但如果继续操作操作杆8,则作为第2阶段,主动凸轮5相对于转动停止状态的中间凸轮7而顺时针地转动。即,在图4中为从(2-1)至lj(3)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处于转动停止的状态的中间凸轮7的主凸轮工作部72、72…和转动的主动凸轮5的凸轮工作部52、52···相互移动。即,主动凸轮5的凸轮工作部52、52···从中间凸轮7的主凸轮工作部72、72···沿轴方向移动,在中间凸轮7和主动凸轮5之间沿轴方向分离而产生间隔。而且,上述中间凸轮7的凸轮突起部72c和主动凸轮5的凸轮突起部52c彼此沿凸轮的轴转动方向(圆周方向)抵接。由此,主动凸轮5相对于中间凸轮7而停止转动,主动凸轮5和中间凸轮7的分离间隔变为最大。这样一来主动凸轮5和中间凸轮7和从动凸轮6的轴方向的总合的间隔变为最大,倾斜、伸缩调节中的固定支架I和转向柱2变为锁定状态〔参照图4 (3)参照〕。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紧固固定的第2方式。通过令操作杆8从上方朝向下方即顺时针地转动,锁定螺栓4与上述主动凸轮5 —起转动。在此,与第I方式同样地从动凸轮6为不能转动的状态。作为第I阶段,相对于中间凸轮7和从动凸轮6仅主动凸轮5顺时针地转动。中间凸轮7不转动,从动凸轮6不能转动。由此,首先,最初转动的主动凸轮5的凸轮工作部52、52…从转动停止状态的中间凸轮 的主凸轮工作部72、72···沿轴方向移动,主动凸轮5和中间凸轮7远离。S卩,在图4中从(I)变为(2-2 )的状态。而且,转动的主动凸轮5的凸轮突起部52c与不转动的中间凸轮7的凸轮突起部72c彼此沿着凸轮的轴转动方向(或者圆周方向)抵接。由此,主动凸轮5和中间凸轮7的分离间隔变为最大,变为主动凸轮5的转动令中间凸轮7转动的状态。而且,若继续令操作杆8转动,则作为第2阶段,相对于不能转动的从动凸轮6,主动凸轮5和中间凸轮7开始同时转动。与主动凸轮5 —起转动的中间凸轮7的从凸轮工作部73、73···相对于不能转动的从动凸轮6的凸轮工作部62、62···而移动。而且,转动的上述中间凸轮7的凸轮突起部72c和从动凸轮6的凸轮突起部62c彼此沿着凸轮的轴转动方向(或者圆周方向)抵接。由此,主动凸轮5以及中间凸轮7借助不能转动的从动凸轮6而被停止转动,主动凸轮5、中间凸轮7、从动凸轮6的各自的分离间隔变得最大,变为锁定状态。即,在图4中从(2-2)变为
(3)的状态。如以上那样,主动凸轮5和中间凸轮7和从动凸轮6的轴方向的总合的间隔变为最大,倾斜、伸缩调节中的固定支架I和转向柱2变为锁定状态。接着,说明锁定解除。通过令操作杆8从下方向上方即逆时针地转动,锁定螺栓4与上述主动凸轮5—起转动,作为第I阶段,相对于不能转动的从动凸轮6,中间凸轮7与主动凸轮5—起同时地逆时针地转动。即,在图4中从(3)变为(2-2)的状态。转动的中间凸轮7的从凸轮工作部73、73···相对于从动凸轮6的凸轮工作部62、62···移动。而且,转动的上述中间凸轮7的凸轮突起部73c和不能转动的从动凸轮6的凸轮突起部62c彼此接近并且沿着凸轮的轴转动方向(或者圆周方向)抵接。由此,中间凸轮7利用从动凸轮6而被停止转动。而且,作为第2阶段,主动凸轮5相对于停止转动的中间凸 轮7而逆时针地转动。相对于停止了转动的中间凸轮7的主凸轮工作部72、72…,转动的主动凸轮5的凸轮工作部52、52···移动而接近,上述中间凸轮7的凸轮突起部72c和主动凸轮5的凸轮突起部52c彼此沿着凸轮的轴转动方向(或者圆周方向)抵接。由此,主动凸轮5利用中间凸轮7而被停止转动,主动凸轮5和中间凸轮7和从动凸轮6的轴方向的总合的间隔变为最小,成为锁定解除状态。S卩,在图4中从(2-2)变为(I)的状态。接着,说明锁定解除的第2方式。令操作杆8从下方向上方即逆时针转动,从而令锁定螺栓4与上述主动凸轮5 —起转动。作为第I阶段,相对于不能转动的从动凸轮6和中间凸轮7仅主动凸轮5逆时针转动。中间凸轮7不转动,从动凸轮6不能转动。即,在图4中从(3)变为(2-1)的状态。转动的主动凸轮5的凸轮工作部52、52···相对于转动停止状态的中间凸轮7的主凸轮工作部72、72···移动。而且,转动的主动凸轮5的凸轮突起部52c和不转动的中间凸轮7的凸轮突起部72c彼此沿着凸轮的轴转动方向(或者圆周方向)抵接。由此,主动凸轮5和中间凸轮7的分离间隔变为最小,成为主动凸轮5的转动令中间凸轮7转动的状态。而且,如果继续令操作杆8转动,则作为第2阶段,主动凸轮5以及中间凸轮7同时相对于不能转动的从动凸轮6逆时针转动。中间凸轮7的从凸轮工作部73、73···相对于从动凸轮6的凸轮工作部62、62···移动。而且,上述中间凸轮7的凸轮突起部73c和从动凸轮6的凸轮突起部62c彼此沿着凸轮的轴转动方向(或者圆周方向)抵接。由此,主动凸轮5以及中间凸轮7利用不能转动的从动凸轮6而被停止转动,主动凸轮5和中间凸轮7和从动凸轮6的轴方向的总合的间隔变为最小,成为锁定解除状态。即,在图4中从(2-1)变为Cl)的状态。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在锁定时以及锁定解除时,主动凸轮5和从动凸轮6和中间凸轮7进行两阶段的转动。在锁定时,分别形成于中间凸轮7的轴方向两侧面的主基体面71f以及从基体面71r的凸轮突起部72c、73c并不是同时在主动凸轮5的倾斜面51以及从动凸轮6的倾斜面71上上升移动,而是分为两阶段地移动,所以能够降低操作杆8的操作负荷,得到操作杆8的良好的操作感觉。进而无需令凸轮大型化,能够牢固地紧固固定转向柱2。在锁定解除时,形成于中间凸轮7的两侧面的凸轮突起部72c、73c并不是同时在主动凸轮5的倾斜面52a以及从动凸轮6的倾斜面62a上下降移动,而是分为两阶段地下降移动,所以锁定解除时初始动作的操作杆8的操作不会感觉很重,能够得到操作杆8的良好的操作感觉。进而,通过分为两阶段而下降移动,能够防止操作杆8强力地返回。在本发明中,在上述的第I实施方式中,主动凸轮5的凸轮工作部52和从动凸轮6的凸轮工作部62为相同形状且中间凸轮7的主凸轮工作部72和从凸轮工作部73的形状也与凸轮工作部52以及凸轮工作部62为相同形状。即,中间凸轮7与主动凸轮的分离距离和中间凸轮7与从动凸轮6的分离距离相同。相对于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主动凸轮5的凸轮工作部52和从动凸轮6的凸轮工作部62不是相同形状,主动凸轮5与中间凸轮7的分离距离和上述从动凸轮6与 上述中间凸轮7的分离距离不同。在该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从主动凸轮5的凸轮基体部51的凸轮面到凸轮工作部52的顶面52b的高度Ha和从从动凸轮6的凸轮基体部61的凸轮面到凸轮工作部62的顶面62b的高度Hb不同。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从凸轮面到凸轮工作部52的顶面52b的高度Ha形成得比从从动凸轮6的凸轮基体部61的凸轮面到凸轮工作部62的顶面62b的高度Hb高,为Ha > Hb。而且,主动凸轮5和中间凸轮7的分离距离La设定为比中间凸轮7和从动凸轮6的分离距离Lb大。此外,也可以与其相反。中间凸轮7的主凸轮工作部72和从凸轮工作部73分别形成为与主动凸轮5的主凸轮工作部72和从动凸轮6的从凸轮工作部73相同。作为其一例,主动凸轮5和中间凸轮7的分离距离构成为比从动凸轮6和中间凸轮7的分离距离大。这样一来,即便主动凸轮5和从动凸轮6以及中间凸轮7的各自的凸轮工作部不是相同形状,由于以两阶段进行转动,所以不会损害杆操作性,从而能够以各种各样的变形来形成主动凸轮5和从动凸轮6以及中间凸轮7的各自的凸轮工作部,无需令锁定机构大型化,能够令升降量增加。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主动凸轮5和从动凸轮6和中间凸轮7全部形成为相同直径。由此,能够得到部件的统一性,凸轮的制造容易进行。此外,主动凸轮和从动凸轮6和中间凸轮7也可以为不同直径。例如,可以令从动凸轮6和主动凸轮5为相同直径而仅中间凸轮7为不同直径,或者令主动凸轮5、从动凸轮6以及中间凸轮7分别为不同的直径。本发明能够对上述的实施方式进行适宜的变更、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转向装置具有柱支承部件,支承转向柱;固定支架,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夹持该柱支承部件的固定侧部;锁定螺栓,同时贯通上述柱支承部件和上述固定支架的两固定侧部;主动凸轮;从动凸轮;中间凸轮;和操作杆,上述锁定螺栓沿轴方向贯通于上述主动凸轮、上述从动凸轮以及上述中间凸轮,上述主动凸轮借助上述操作杆而转动,上述从动凸轮不能转动地安装于上述固定侧部,上述中间凸轮配置于上述主动凸轮和上述从动凸轮之间,上述中间凸轮借助上述主动凸轮的转动而相对于该主动凸轮和上述从动凸轮沿轴方向远离以及接近。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主动凸轮与上述中间凸轮的分离距离和上述从动凸轮与上述中间凸轮的分离距离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主动凸轮与上述中间凸轮的分离距离和上述从动凸轮与上述中间凸轮的分离距离不同。
全文摘要
一种转向装置,在倾斜、伸缩调节时具有良好的杆操作性和转向杆的牢固的紧固固定力且构造非常简单。具有柱支承部件(3);固定支架(1),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夹持柱支承部件(3)的固定侧部(11);锁定螺栓(4),同时贯通柱支承部件和固定支架的两固定侧部;主动凸轮(5);从动凸轮(6);中间凸轮(7);和操作杆(8)。锁定螺栓(4)沿轴方向贯通于主动凸轮、从动凸轮以及中间凸轮,主动凸轮借助操作杆而转动,从动凸轮不能转动地安装于固定侧部,中间凸轮配置于主动凸轮和从动凸轮之间,中间凸轮借助主动凸轮的转动而相对于主动凸轮和从动凸轮沿轴方向远离以及接近。
文档编号B62D1/185GK102815331SQ20121018213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5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7日
发明者真庭高广 申请人: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