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桥和多桥底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8681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驱动桥和多桥底盘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驱动桥和多桥底盘。驱动桥包括:桥壳;桥包,桥包设置在桥壳的前方;转向机构,转向机构设置在桥壳的后方,后方向前方的延伸方向为车辆的前进方向。由于转向机构设置在驱动桥的后方,因而转向机构与桥包之间不会产生干涉,转向机构也无需为了避让桥包而设置过低,因而有效避免转向机构被地面撞坏,从而在保证转向机构动作可靠的同时还提高了驱动桥的工作稳定性,并有效延长了驱动桥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桥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特点。
【专利说明】驱动桥和多桥底盘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驱动桥和多桥底盘。

【背景技术】
[0002]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有些驱动桥具备转向功能,但转向机构30’通常设置在驱动桥的前方,也就是桥包20’所在的一侧,由于转向机构30’需要避让桥包20’设置,因而通常需要将转向机构30’的横拉杆做成弯曲形,并将横拉杆设置在桥包20’的下方,这样就使得转向机构30’设置位置过低,从而容易导致转向机构30’被地面撞坏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驱动桥和多桥底盘,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转向机构因避让桥包而设置过低从而导致易被地面撞坏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桥,包括:桥壳;桥包,桥包设置在桥壳的前方;转向机构,转向机构设置在桥壳的后方,后方向前方的延伸方向为车辆的前进方向。
[0005]进一步地,驱动桥为后桥。
[0006]进一步地,驱动桥包括第一转向轮和第二转向轮,第一转向轮和第二转向轮与桥壳的两端一一对应并可枢转地连接,转向机构包括:第一梯形转向臂,第一梯形转向臂的第一端与第一转向轮连接;第二梯形转向臂,第二梯形转向臂的第一端与第二转向轮连接;第一转向横拉杆,第一转向横拉杆的第一端与第一梯形转向臂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第二转向横拉杆,第二转向横拉杆的第一端与第二梯形转向臂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中间摇臂,中间摇臂与桥壳可枢转地连接并形成第一连接点,中间摇臂位于桥壳的中部,第一转向横拉杆的第二端与中间摇臂可枢转地连接并形成第二连接点,第二转向横拉杆的第二端与中间摇臂可枢转地连接并形成第三连接点,且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之间呈二角形。
[0007]进一步地,转向机构还包括连接臂,连接臂的第一端与桥壳连接,连接臂位于桥壳的中部,连接臂的第二端向桥壳的后方伸出,且中间摇臂通过与连接臂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实现与桥壳可枢转地连接。
[0008]进一步地,转向机构还包括销轴,连接臂通过销轴与中间摇臂可枢转地连接。
[0009]进一步地,当第三连接点与第二连接点之间的连线与桥壳的长度方向平行时,第二连接点靠近第二转向轮所在的一侧,第三连接点靠近第一转向轮所在的一侧。
[0010]进一步地,第一转向横拉杆的第二端位于中间摇臂的上方,第二转向横拉杆的第二端位于中间摇臂的下方。
[0011 ] 进一步地,转向机构还包括球头,球头为至少一个,第一转向横拉杆与第一梯形转向臂、第二转向横拉杆与第二梯形转向臂、第一转向横拉杆与中间摇臂、第二转向横拉杆与中间摇臂中的至少一组通过球头连接。
[0012]进一步地,驱动桥还包括:下推力杆安装支架,下推力杆安装支架与桥壳连接且向桥壳的下方伸出;下推力杆,下推力杆设置在下推力杆安装支架上,且下推力杆位于桥壳的下方。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桥底盘,包括驱动桥,驱动桥是上述的驱动桥。
[0014]本实用新型中的桥包设置在桥壳的前方,转向机构设置在桥壳的后方,后方向前方的延伸方向为车辆的前进方向。由于转向机构设置在驱动桥的后方,因而转向机构与桥包之间不会产生干涉,转向机构也无需为了避让桥包而设置过低,因而有效避免转向机构被地面撞坏,从而在保证转向机构动作可靠的同时还提高了驱动桥的工作稳定性,并有效延长了驱动桥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桥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特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驱动桥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示意性示出了图1的俯视图;
[0018]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桥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19]图4示意性示出了图3的俯视图。
[0020]图中附图标记:10、桥壳;20、桥包;30、转向机构;31、第一梯形转向臂;32、第二梯形转向臂;33、第一转向横拉杆;34、第二转向横拉杆;35、中间摇臂;35a、第一连接点;35b、第二连接点;35c、第三连接点;36、连接臂;37、销轴;38、球头;40、第一转向轮;50、第二转向轮;60、下推力杆安装支架;20’、桥包;30’、转向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桥。如图3和图4所示,驱动桥包括桥壳10、桥包20和转向机构30,桥包20设置在桥壳10的前方,转向机构30设置在桥壳10的后方,后方向前方的延伸方向为车辆的前进方向。由于转向机构30设置在驱动桥的后方,因而转向机构30与桥包20之间不会产生干涉,转向机构30也无需为了避让桥包20而设置过低,因而有效避免转向机构30被地面撞坏,从而在保证转向机构30动作可靠的同时还提高了驱动桥的工作稳定性,并有效延长了驱动桥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桥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特点。
[0023]优选地,驱动桥为后桥。
[0024]如图3和图4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驱动桥包括第一转向轮40和第二转向轮50,第一转向轮40和第二转向轮50与桥壳10的两端一一对应并可枢转地连接,转向机构30包括第一梯形转向臂31、第二梯形转向臂32、第一转向横拉杆33、第二转向横拉杆34和中间摇臂35,第一梯形转向臂31的第一端与第一转向轮40连接;第二梯形转向臂32的第一端与第二转向轮50连接;第一转向横拉杆33的第一端与第一梯形转向臂31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第二转向横拉杆34的第一端与第二梯形转向臂32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中间摇臂35与桥壳10可枢转地连接并形成第一连接点35a,中间摇臂35位于桥壳10的中部,第一转向横拉杆33的第二端与中间摇臂35可枢转地连接并形成第二连接点35b,第二转向横拉杆34的第二端与中间摇臂35可枢转地连接并形成第三连接点35c,且第一连接点35a、第二连接点35b和第三连接点35c之间呈三角形。为了使第一转向轮40和第二转向轮50的转角能够满足理论要求,因而需要将第一转向横拉杆33和第二转向横拉杆34设置得足够长,但是当第一转向横拉杆33和第二转向横拉杆34的长度和远大于第一转向轮40与第二转向轮50之间的距离时,第一转向横拉杆33和第二转向横拉杆34会对第一转向轮40和第二转向轮50的运动起到干涉作用,因而不能仅通过增加第一转向横拉杆33和第二转向横拉杆34的长度的方法调整第一转向轮40和第二转向轮50的转角。
[0025]本实用新型中的转向机构中设置有中间摇臂35,通过中间摇臂35将第一转向横拉杆33、第二转向横拉杆34可枢转地连接。由于增加了中间摇臂35,因而增加了转向机构的运动自由度,从而在第一转向横拉杆33和第二转向横拉杆34长度合理的情况下,保证了第一转向轮40和第二转向轮50的转角,有效避免了轮胎的异常磨损、使轮胎最大程度处于纯滚动的状态,进而提高了驱动桥的行驶可靠性。
[0026]本实用新型中的转向机构30还包括连接臂36,连接臂36的第一端与桥壳10连接,连接臂36位于桥壳10的中部,连接臂36的第二端向桥壳10的后方伸出,且中间摇臂35通过与连接臂36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实现与桥壳10可枢转地连接(请参考图4)。由于设置有连接臂36,因而增加了中间摇臂35与桥壳10之间的间距,从而使第一梯形转向臂31、第二梯形转向臂32、第一转向横拉杆33、第二转向横拉杆34和中间摇臂35具有足够的运动空间,保证了第一转向轮40和第二转向轮50的转动可靠性。
[0027]如图4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当第三连接点35c与第二连接点35b之间的连线与桥壳10的长度方向平行时,第二连接点35b靠近第二转向轮50所在的一侧,第三连接点35c靠近第一转向轮40所在的一侧。由于第二连接点35b靠近第二转向轮50所在的一侧,第三连接点35c靠近第一转向轮40所在的一侧,因而有效增加了第一转向横拉杆33和第二转向横拉杆34的设置长度,并能有效避免第一转向横拉杆33和第二转向横拉杆34与第一转向轮40和第二转向轮50产生运动干涉,从而提高了驱动桥的行驶可靠性。
[0028]优选地,第一转向横拉杆33的第二端位于中间摇臂35的上方,第二转向横拉杆34的第二端位于中间摇臂35的下方(请参考图3和图4)。由于第一转向横拉杆33与第二转向横拉杆34不设置在同一平面内,因而有效避免二者之间的运动干涉,提高了第一转向横拉杆33与第二转向横拉杆34的布置可靠性。
[0029]优选地,转向机构30还包括销轴37,连接臂36通过销轴37与中间摇臂35可枢转地连接。由于连接臂36通过销轴37与中间摇臂35可枢转地连接,因而中间摇臂35与连接臂36仅能在垂直于销轴37的中心线的平面内转动,从而保证了中间摇臂35与连接臂36的运动可靠性和连接可靠性。
[0030]本实用新型中的转向机构30还包括球头38,球头38为至少一个,第一转向横拉杆33与第一梯形转向臂31、第二转向横拉杆34与第二梯形转向臂32、第一转向横拉杆33与中间摇臂35、第二转向横拉杆34与中间摇臂35中的至少一组通过球头38连接。由于球头具有连接可靠性高、运动自由度好的特点,因而保证了转向机构30的安装可靠性和运动可靠性。当然,还可以使用关节轴承替换球头。
[0031 ] 优选地,驱动桥还包括下推力杆安装支架60和下推力杆,下推力杆安装支架60与桥壳10连接且向桥壳10的下方伸出;下推力杆设置在下推力杆安装支架60上,且下推力杆位于桥壳10的下方。由于转向机构不再设置在桥壳10的前方,因而为桥壳10的前方留出部分空间,从而方便安装下推力杆安装支架60和下推力杆。当然,还便于车桥主减速器、电涡流缓速器等部件布置在桥壳10的前方。
[0032]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桥解决了转向机构布置困难的问题,并避免了因转向不灵敏而导致轮胎磨损严重的问题,能够有效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降低车辆的维修成本。并且由于无需再将第一转向横拉杆33和/或第二转向横拉杆34设置成折弯形,因而有效提高了第一转向横拉杆33和/或第二转向横拉杆34的刚度,保证了转向机构30的使用可靠性。
[003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桥底盘。多桥底盘包括驱动桥,驱动桥是上述的驱动桥。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桥具有结构布置合理、使用可靠性高、安全性好、转向更灵活的特点,因而保证了多桥底盘的使用可靠性。
[0034]优选地,多桥底盘中的车桥的个数大于5个。进一步地,多桥底盘应用的车辆吨位为100吨、130吨、160吨、或220吨等。
[00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驱动桥,其特征在于,包括: 桥壳(10); 桥包(20),所述桥包(20)设置在所述桥壳(10)的前方; 转向机构(30),所述转向机构(30)设置在所述桥壳(10)的后方,所述后方向所述前方的延伸方向为车辆的前进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桥为后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桥包括第一转向轮(40)和第二转向轮(50),所述第一转向轮(40)和所述第二转向轮(50)与所述桥壳(10)的两端一一对应并可枢转地连接,所述转向机构(30)包括: 第一梯形转向臂(31),所述第一梯形转向臂(3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向轮(40)连接; 第二梯形转向臂(32),所述第二梯形转向臂(3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向轮(50)连接; 第一转向横拉杆(33),所述第一转向横拉杆(3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梯形转向臂(31)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 第二转向横拉杆(34),所述第二转向横拉杆(3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梯形转向臂(32)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 中间摇臂(35),所述中间摇臂(35)与所述桥壳(10)可枢转地连接并形成第一连接点(35a),所述中间摇臂(35)位于所述桥壳(10)的中部,所述第一转向横拉杆(33)的第二端与所述中间摇臂(35)可枢转地连接并形成第二连接点(35b),所述第二转向横拉杆(34)的第二端与所述中间摇臂(35)可枢转地连接并形成第三连接点(35c),且所述第一连接点(35a)、所述第二连接点(35b)和所述第三连接点(35c)之间呈三角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30)还包括连接臂(36),所述连接臂(36)的第一端与所述桥壳(10)连接,所述连接臂(36)位于所述桥壳(10)的中部,所述连接臂(36)的第二端向所述桥壳(10)的后方伸出,且所述中间摇臂(35)通过与所述连接臂(36)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实现与所述桥壳(10)可枢转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30)还包括销轴(37),所述连接臂(36)通过所述销轴(37)与所述中间摇臂(35)可枢转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桥,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三连接点(35c)与所述第二连接点(35b)之间的连线与所述桥壳(10)的长度方向平行时,所述第二连接点(35b)靠近所述第二转向轮(50)所在的一侧,所述第三连接点(35c)靠近所述第一转向轮(40)所在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横拉杆(33)的第二端位于所述中间摇臂(35)的上方,所述第二转向横拉杆(34)的第二端位于所述中间摇臂(35)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30)还包括球头(38),所述球头(38)为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转向横拉杆(33)与所述第一梯形转向臂(31)、所述第二转向横拉杆(34)与所述第二梯形转向臂(32)、所述第一转向横拉杆(33)与所述中间摇臂(35)、所述第二转向横拉杆(34)与所述中间摇臂(35)中的至少一组通过所述球头(38)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桥还包括: 下推力杆安装支架(60),所述下推力杆安装支架¢0)与所述桥壳(10)连接且向所述桥壳(10)的下方伸出; 下推力杆,所述下推力杆设置在所述下推力杆安装支架¢0)上,且所述下推力杆位于所述桥壳(10)的下方。
10.一种多桥底盘,包括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桥是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桥。
【文档编号】B62D7/20GK204095881SQ201420479236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2日
【发明者】陈康, 邓在标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