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车身防撞纵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82144发布日期:2022-08-09 22:32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车身防撞纵梁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车身防撞纵梁。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出行主要以汽车作为代步工具,汽车安全性要求尤为重要。而汽车防撞安全纵梁作为汽车组成的重要部分,是车辆的防撞和缓冲防护重要装置,其结构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和韧性,使汽车在受撞击时具有一定的吸收并能快速传递能量,起到对人员有效的保护作用。
3.目前汽车安全防撞纵梁的结构为“一”字型,汽车碰撞过程中,吸收能量较少,且能量传递较慢,造成汽车前部收到猛烈撞击后损坏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车身防撞纵梁,在汽车受撞击时具有增大吸收以及快速传递能量的功能,有效减少人和车在碰撞时受到的伤害。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车身防撞纵梁,包括上防撞纵梁和下防撞纵梁,所述下防撞纵梁呈“一”字型,所述上防撞纵梁包括吸能段和传能段,吸能段平行设于下防撞纵梁上方且后端连接传能段前端,所述传能段向下倾斜且后端固定连接下防撞纵梁后部。
6.优选地,所述上防撞纵梁与下防撞纵梁呈内部中空的管状,采用厚度为2.5mm的saph440钢板焊接而成。
7.相较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8.1)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防撞纵梁主体呈“y”型,较普通的“一”字防撞纵梁,“y”型防撞纵梁有两个能量吸收点,能以更快的传递冲击和更多的吸收冲击动能(80%以上),使碰撞过程中的变形区域控制在压缩行程之内,从而使汽车受到的破坏程度最小化,有效的保护车辆在冲撞过程中的破损和内部乘客的安全;
9.2)在已有车型基础上研究了利用拼焊板进行前纵梁改进的轻量化设计方法,达到了在满足强度和刚度条件的基础上减轻汽车重量和改善碰撞性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吸能示意图;
12.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西能示意图;
13.图中标记:1、上防撞纵梁,11、吸能段,12、传能段,2、下防撞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14.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
员更好地理解。
15.实施例1
16.如图1-3所示,一种新型车身防撞纵梁,包括上防撞纵梁1和下防撞纵梁2,所述下防撞纵梁2呈“一”字型,所述上防撞纵梁1包括吸能段11和传能段12,吸能段11平行设于下防撞纵梁2上方且后端连接传能段12前端,所述传能段12向下倾斜且后端固定连接下防撞纵梁2后部。其中,汽车装配时,所述吸能段11前端和下防撞纵梁2前端与前保险杠固定连接,下防撞纵梁22后端连接后保险杠。上防撞纵梁1和下防撞纵梁2构成y”型防撞纵梁,它具有两个能量吸收点,能以更快的传递冲击和更多的吸收冲击动能。
17.优选地,所述上防撞纵梁1与下防撞纵梁2呈内部中空的管状,采用厚度为2.5mm的saph440钢板焊接而成;达到了在满足强度和刚度条件的基础上减轻汽车重量的目的。
18.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已有车型基础上研究了利用拼焊板进行前纵梁改进的轻量化设计方法,达到了在满足强度和刚度条件的基础上减轻汽车重量和改善碰撞性能的目的。设计的防撞纵梁主体呈“y”型,较普通的“一”字防撞纵梁,“y”型防撞纵梁有两个能量吸收点,能以更快的传递冲击和更多的吸收冲击动能(80%以上),使碰撞过程中的变形区域控制在压缩行程之内,从而使汽车受到的破坏程度最小化,有效的保护车辆在冲撞过程中的破损和内部乘客的安全。
19.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和原则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车身防撞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防撞纵梁(1)和下防撞纵梁(2),所述下防撞纵梁(2)呈“一”字型,所述上防撞纵梁(1)包括吸能段(11)和传能段(12),吸能段(11)平行设于下防撞纵梁(2)上方且后端连接传能段(12)前端,所述传能段(12)向下倾斜且后端固定连接下防撞纵梁(2)后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车身防撞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防撞纵梁(1)与下防撞纵梁(2)呈内部中空的管状,采用厚度为2.5mm的saph440钢板焊接而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车身防撞纵梁,包括上防撞纵梁和下防撞纵梁,所述下防撞纵梁呈“一”字型,所述上防撞纵梁包括吸能段和传能段,吸能段平行设于下防撞纵梁上方且后端连接传能段前端,所述传能段向下倾斜且后端固定连接下防撞纵梁后部。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防撞纵梁有两个能量吸收点,能以更快的传递冲击和更多的吸收冲击动能,使碰撞过程中的变形区域控制在压缩行程之内,从而使汽车受到的破坏程度最小化,有效的保护车辆在冲撞过程中的破损和内部乘客的安全。部乘客的安全。部乘客的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刘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22
技术公布日:2022/8/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