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汽车配件,具体涉及一种副仪表板前部骨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1、副仪表板设置于主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之间,其前部与仪表板相连,下方与汽车地板搭接。副仪表板上通常设有换挡杆、操纵按钮、操纵杆等操作设备,其后部也通常设有后储物箱、水杯托等容置空间,副仪表板覆盖面积大,内部空间多,是汽车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前,副仪表板的前端采用悬浮式造型,如果副仪表板支撑强度不足,会导致按压晃动、颠簸晃动、异响的问题;装配时副仪表板与周边配合定位不准易造成装配不到位,导致外观间隙面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副仪表板前部骨架及汽车,旨在提升副仪表板的支撑强度,避免副仪表板外面间隙、面差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副仪表板前部骨架,包括前部骨架本体,所述前部骨架本体为壳体类结构,且其外形适配于悬浮式副仪表板本体的前端;所述前部骨架本体具有竖向支撑部和向前延伸的悬浮部,所述竖向支撑部内部具有第一加强板结构,所述第一加强板结构包括两第一肋板和衔接于两所述第一肋板之间的底部加强板,所述第一肋板左右对称连接于所述竖向支撑部左右两侧壁上,所述底部加强板连接于所述竖向支撑部的底板上;所述竖向支撑部与所述悬浮部之间还设有第二加强板结构,所述第二加强板结构设置于所述前部骨架本体的外侧。
3、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竖向支撑部的底板上具有向上凸伸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位于所述底板左右方向的中心且沿所述底板前后方向贯通,所述第一凸起部在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形成向上凸伸的第一沉槽;所述底部加强板具有卡接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卡接槽。
4、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竖向支撑部的底板上还设有四个向下凸伸的第二沉槽,所述第二沉槽位于所述底板的四个角部,所述第二沉槽在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上构成四个凸伸的安装平台。
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竖向支撑部内部还具有第三加强板结构,所述第三加强板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竖向支撑部的前壁之间;所述第三加强板结构包括两个平行的第三肋板以及衔接两所述第三肋板的底部连接板,所述第三肋板连接所述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竖向支撑部的前壁,所述底部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三肋板远离所述竖向支撑部前壁的后端。
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竖向支撑部的左右侧壁上还具有向内凸伸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沿所述竖向支撑部的上下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上端形成支撑凸台,所述支撑凸台上设有向上凸伸的内螺纹柱。
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加强板结构包括多个沿左右方向平行设置的第二肋板,所述第二肋板包括三角支撑板以及衔接于所述三角支撑板下端的长条板,所述三角支撑板连接于所述竖向支撑部与所述悬浮部之间的衔接部上,所述长条板固定于所述竖向支撑部的外壁上。
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悬浮部上还设有向下凸伸的第三沉槽,所述第三沉槽设置于所述悬浮部的中间。
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悬浮部与所述衔接部之间还设有第四加强板结构,所述第四加强板结构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三沉槽的左右两侧,所述第四加强板结构包括第四肋板以及连接所述第四肋板的折弯板,所述第四肋板和所述折弯板的前端连接所述悬浮部。
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前部骨架本体的内部还设有第五肋板,所述第五肋板左右对称设置于所述竖向支撑部与所述悬浮部之间的衔接部上。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仪表板前部骨架,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设有第一加强板结构和第二加强板结构,其中,竖向支撑部内部具有第一加强板结构,第一加强板结构包括两第一肋板和衔接于两第一肋板之间的底部加强板,其中,第一肋板左右对称连接于竖向支撑部的左右侧壁上,对前部骨架本体的支撑强度起到加强的效果,底部加强板对前部骨架本体的底部进行加强,而且,第一肋板和底部加强板为一体构件,之间构成相互支撑,底部加强板不仅对底部进行加强,而且对前部骨架本体左右两侧的位置起到限位的作用,可避免前部骨架本体左右两侧壁由于支撑强度不够而发生相向倾斜变形的问题,由此可见,第一加强板结构保证了整个前部骨架本体的基础强度,也为悬浮部的支撑起到强有力的保证。
12、由于悬浮结构是承力的薄弱环节,而第二加强板结构需要保证悬浮部的支撑强度,第二加强板结构设置在前部骨架本体的外侧,设置在悬浮部的下方,提升悬浮部的支撑刚度。
13、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加强板结构和第二加强板结构的配合,能够保证前部骨架本体的竖向支撑强度,提升左右方向抗形变的能力,进而避免了按压晃动、颠簸路晃动、异响的问题,也避免了副仪表板与周边配合定位外观间隙面差,提升了副仪表板部位的外观质量。
14、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副仪表板前部骨架。
15、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加强板结构和第二加强板结构的配合,能够保证前部骨架本体的竖向支撑强度,提升左右方向抗形变的能力,进而避免了按压晃动、颠簸晃动、异响的问题,也避免了副仪表板与周边配合定位外观间隙面差,提升了副仪表板部位的外观质量。
1.一种副仪表板前部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部骨架本体,所述前部骨架本体为壳体类结构,且其外形适配于悬浮式副仪表板本体的前端;所述前部骨架本体具有竖向支撑部(10)和向前延伸的悬浮部(30),所述竖向支撑部(10)内部具有第一加强板结构(12),所述第一加强板结构(12)包括两第一肋板(122)和衔接于两所述第一肋板(122)之间的底部加强板(121),所述第一肋板(122)左右对称连接于所述竖向支撑部(10)左右两侧壁上,所述底部加强板(121)连接于所述竖向支撑部(10)的底板(11)上;所述竖向支撑部(10)与所述悬浮部(30)之间还设有第二加强板结构(16),所述第二加强板结构(16)设置于所述前部骨架本体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仪表板前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支撑部(10)的底板(11)上具有向上凸伸的第一凸起部(111),所述第一凸起部(111)位于所述底板(11)左右方向的中心且沿所述底板(11)前后方向贯通,所述第一凸起部(111)在所述底板(11)的下表面形成向上凸伸的第一沉槽(113);所述底部加强板(121)具有卡接于所述第一凸起部(111)的卡接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仪表板前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支撑部(10)的底板(11)上还设有四个向下凸伸的第二沉槽(112),所述第二沉槽(112)位于所述底板(11)的四个角部,所述第二沉槽(112)在所述底板(11)的下表面上构成四个凸伸的安装平台(11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仪表板前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支撑部(10)内部还具有第三加强板结构(13),所述第三加强板结构(13)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部(111)与所述竖向支撑部(10)的前壁之间;所述第三加强板结构(13)包括两个平行的第三肋板(131)以及衔接两所述第三肋板(131)的底部连接板(132),所述第三肋板(131)连接所述第一凸起部(111)与所述竖向支撑部(10)的前壁,所述底部连接板(132)连接于所述第三肋板(131)远离所述竖向支撑部(10)前壁的后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仪表板前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支撑部(10)的左右侧壁上还具有向内凸伸的第二凸起部(14),所述第二凸起部(14)沿所述竖向支撑部(10)的上下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第二凸起部(14)的上端形成支撑凸台(40),所述支撑凸台(40)上设有向上凸伸的内螺纹柱(15)。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副仪表板前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结构(16)包括多个沿左右方向平行设置的第二肋板,所述第二肋板包括三角支撑板(161)以及衔接于所述三角支撑板(161)下端的长条板(162),所述三角支撑板(161)连接于所述竖向支撑部(10)与所述悬浮部(30)之间的衔接部(20)上,所述长条板(162)固定于所述竖向支撑部(10)的外壁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仪表板前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部(30)上还设有向下凸伸的第三沉槽(31),所述第三沉槽(31)设置于所述悬浮部(30)的中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副仪表板前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部(30)与所述衔接部(20)之间还设有第四加强板结构(32),所述第四加强板结构(32)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三沉槽(3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四加强板结构(32)包括第四肋板(322)以及连接所述第四肋板(322)的折弯板(321),所述第四肋板(322)和所述折弯板(321)的前端连接所述悬浮部(3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仪表板前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骨架本体的内部还设有第五肋板(21),所述第五肋板(21)左右对称设置于所述竖向支撑部(10)与所述悬浮部(30)之间的衔接部(20)上。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副仪表板前部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