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53097发布日期:2023-06-03 23:44阅读:27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是指一种摩托车。


背景技术:

1、随着智能设备的功能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摩托车上设置有搭载智能设备的固定装置,以便于提高摩托车的人机交互性,并提高驾驶者的驾驶体验。

2、现有的智能设备固定装置一般以爪式卡接的形式和摩托车连接。具体地,固定装置的安装底座均为球头紧固结构,固定装置通过安装底座固定在车把上。但上述固定装置的结构占用空间较大,突出物较多,从而不利于提高固定装置的结构紧凑性。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固定装置结构紧凑性的摩托车。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行走组件,行走组件包括连接至车架的前轮和后轮;悬架组件,前轮和后轮均通过悬架组件连接至车架;动力系统,动力系统传动连接至行走组件;转向系统,转向系统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的前侧,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把手、转向柱和连接组件,转向把手通过连接组件固定连接至转向柱;连接组件上设置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固定连接至连接组件上,固定装置包括支架本体和用于固定便携式设备的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包括至少部分处于支架本体外部的工作状态和处于支架本体内的收纳状态。

4、进一步地,连接组件包括上压块和上联板,上压块和上联板连接后形成有固定转向把手的容纳槽,固定装置固定连接至上压块上。

5、进一步地,当升降机构处于收纳状态时,升降机构的上表面和支架本体的上表面平齐。

6、进一步地,升降机构包括用于固定便携式设备的固定件、限位件、弹性件和碰合开关,固定件、限位件、弹性件、碰合开关均设置在支架本体中,固定件和限位件连接,弹性件的一端抵接至固定件的下侧,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至支架本体,弹性件套设于限位件,碰合开关至少部分围绕限位件设置,且碰合开关至少部分围绕弹性件设置。

7、进一步地,支架本体的下侧设置有通孔,通孔的上端向通孔的径向延伸并形成有环形凸台,限位件包括固定部和抵接部,固定部穿过环形凸台和固定件连接,抵接部设置在通孔中;弹性件远离固定件的一端抵接至环形凸台上,碰合开关围绕通孔设置。

8、进一步地,当升降机构处于工作状态时,固定件和碰合开关分离,限位件在弹性件的弹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直至限位件处于与环形凸台抵接的第一位置,当升降机构处于收纳状态时,固定件和碰合开关卡接,限位件处于与环形凸台分离的第二位置。

9、进一步地,碰合开关上设置有第一卡钩,固定件上设置有第二卡钩,当升降机构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一卡钩和第二卡钩分离,当升降机构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一卡钩和第二卡钩卡接。

10、进一步地,支架本体包括底座和上盖,底座和上盖固定连接,通孔和环形凸台均设置在底座上;底座上还设置有用于解锁摩托车的感应装置。

11、进一步地,固定件内设置有开口朝下的连接部,限位件和连接部连接。

12、进一步地,固定装置还包括卡接件,卡接件和便携式设备连接,当升降机构处于工作状态时,卡接件和固定件卡接。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摩托车可以将固定装置设置在连接组件上,减少固定装置和摩托车的安装零部件,还可以通过带有升降功能的升降机构,在未使用固定装置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固定装置的空间占用率,即提高固定装置的结构紧凑性,并可以避免驾驶者在骑行过程中和固定装置发生碰撞而导致的安全隐患。



技术特征:

1.一种摩托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上压块和上联板,所述上压块和所述上联板连接后形成有固定所述转向把手的容纳槽,所述固定装置固定连接至所述上压块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升降机构处于所述收纳状态时,所述升降机构的上表面和所述支架本体的上表面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用于固定所述便携式设备的固定件、限位件、弹性件和碰合开关,所述固定件、所述限位件、所述弹性件、所述碰合开关均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中,所述固定件和所述限位件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至所述固定件的下侧,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至所述支架本体,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限位件,所述碰合开关至少部分围绕所述限位件设置,且所述碰合开关至少部分围绕所述弹性件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的下侧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上端向所述通孔的径向延伸并形成有环形凸台,所述限位件包括固定部和抵接部,所述固定部穿过所述环形凸台和所述固定件连接,所述抵接部设置在所述通孔中;所述弹性件远离所述固定件的一端抵接至所述环形凸台上,所述碰合开关围绕所述通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升降机构处于所述工作状态时,所述固定件和所述碰合开关分离,所述限位件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直至所述限位件处于与所述环形凸台抵接的第一位置,当所述升降机构处于所述收纳状态时,所述固定件和所述碰合开关卡接,所述限位件处于与所述环形凸台分离的第二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碰合开关上设置有第一卡钩,所述固定件上设置有第二卡钩,当所述升降机构处于所述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卡钩和所述第二卡钩分离,当升降机构处于所述收纳状态时,所述第一卡钩和所述第二卡钩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底座和上盖,所述底座和所述上盖固定连接,所述通孔和所述环形凸台均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用于解锁所述摩托车的感应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内设置有开口朝下的连接部,所述限位件和所述连接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卡接件,所述卡接件和所述便携式设备连接,当所述升降机构处于所述工作状态时,所述卡接件和所述固定件卡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行走组件;悬架组件,行走组件通过悬架组件连接至车架;动力系统,动力系统传动连接至行走组件;转向系统,转向系统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的前侧,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把手、转向柱和连接组件,转向把手通过连接组件固定连接至转向柱;连接组件上设置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固定连接至连接组件上,固定装置包括支架本体和用于固定便携式设备的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包括至少部分处于支架本体外部的工作状态和处于支架本体内的收纳状态。通过上述设置,在未使用固定装置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固定装置的空间占用率,并可以避免驾驶者在骑行过程中和固定装置发生碰撞而导致的安全隐患。

技术研发人员:张周明,叶科忠,胡海,徐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30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