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路径前舱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809467发布日期:2024-01-23 12:40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路径前舱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路径前舱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1、乘用车整车碰撞安全性能,是保护车内乘员安全的重要性能指标,车身则是实现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身在实现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相关要求的同时,通过结构、布置等方案优化,也会改善车身刚度、强度等力学性能,改善整车nvh性能,改善车内乘员舒适性。随着对整车碰撞安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对车身前舱结构的碰撞安全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相关技术中,车身前舱区域主要包括前防撞梁总成、轮罩总成、上纵梁组、下纵梁组、前围总成等。相关技术在满足不断提高的整车碰撞安全性能要求方面有所欠缺。

3、因此,本提案提出一种多路径前舱结构及车辆,以改善整车碰撞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路径前舱结构及车辆,以改善整车碰撞安全性能。

2、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路径前舱结构,其包括:前部主体,其两侧均设有上纵梁组和下纵梁组;连接箱体总成,其位于所述前部主体的前方两侧,并与所述上纵梁组和下纵梁组的前端连接;前防撞梁总成,其包括前防撞梁本体和吸能盒,所述前防撞梁本体水平布置,所述前防撞梁本体的两端通过所述吸能盒与所述下纵梁组的前端连接,所述前防撞梁本体的两端与所述连接箱体总成重叠布置。本实施例中,由于将上纵梁组延伸,并将上纵梁组和下纵梁组前端设计为通过连接箱体总成连接,前防撞梁总成连接于下纵梁组的前端,前防撞梁本体两端与连接箱体总成重叠布置,在车身发生碰撞时,增大了重叠面积,增加了吸能区域,增强了吸能效果,使车身前舱区域所受外力得到有效传递。

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部主体与所述前防撞梁本体之间设有框架总成,所述框架总成连接所述前防撞梁本体、所述上纵梁组和所述下纵梁组。

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总成包括:主框体;支撑板一,其设置于所述主框体的两侧,所述支撑板一连接于所述前部主体;支撑板二,其设置于所述主框体的两侧,所述支撑板二连接于所述上纵梁组;支撑板三,其设置于所述主框体的前方,所述支撑板三连接于所述前防撞梁本体。

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总成还包括支撑板四,所述支撑板四设置于所述主框体的前方,所述支撑板三和所述支撑板四向互相靠近的方向弯曲延伸,所述前防撞梁本体连接于所述支撑板三和所述支撑板四之间。

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三呈y形,且分叉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主框体上。

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一、所述支撑板二和所述主框体汇集于同一节点a0。

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箱体总成与所述框架总成之间设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连接所述框架总成、所述连接箱体总成、所述下纵梁组和前托架。

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固定支架一、固定支架二和固定支架三,三者相互垂直设置。

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箱体总成包括围成腔体的连接板一、连接板二和连接板三,所述腔体内设置有吸能介质。

11、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的多路径前舱结构。

12、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1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路径前舱结构及车辆,由于将上纵梁组延伸,并将上纵梁组和下纵梁组前端设计为通过连接箱体总成连接,前防撞梁总成连接于下纵梁组的前端,前防撞梁本体两端与连接箱体总成重叠布置,在车身发生碰撞时,增大了重叠面积,增加了吸能区域,增强了吸能效果,使车身前舱区域所受外力得到有效传递。



技术特征:

1.一种多路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路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路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路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路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路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路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径前舱结构,其特征在于: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多路径前舱结构。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路径前舱结构及车辆,其包括:前部主体,其两侧均设有上纵梁组和下纵梁组;连接箱体总成,其位于所述前部主体的前方两侧,并与所述上纵梁组和下纵梁组的前端连接;前防撞梁总成,其包括前防撞梁本体和吸能盒,所述前防撞梁本体水平布置,所述前防撞梁本体的两端通过所述吸能盒与所述下纵梁组的前端连接,所述前防撞梁本体的两端与所述连接箱体总成重叠布置。由于将上纵梁组延伸,并将上纵梁组和下纵梁组前端设计为通过连接箱体总成连接,前防撞梁总成连接于下纵梁组的前端,在车身发生碰撞时,增大了重叠面积,增加了吸能区域,增强了吸能效果,使车身前舱区域所受外力得到有效传递。

技术研发人员:蔡重振,王蓉,张世洁,马行空,詹立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