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车体框架组件、白车身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49541发布日期:2023-08-06 03:09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下车体框架组件、白车身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具体涉及一种下车体框架组件、白车身及车辆。


背景技术:

1、车辆带来了很多便利,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车辆的安全性能受到人们的重视。

2、下车体框架组件作为受力的主要部件,其结构设计在车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乘用车下车体框架结构多为钢制结构,如图1所示的下车体框架组件,其传力通道如箭头所示,其特点为前机舱吸能梁所传递的力可分为多条传力路径向后分散。另一种为钢铝混合结构的下车体框架组件,如图2所示,其传力通道如箭头所示,这类结构存在钢铝连接点多,连接工序复杂的问题。这两类结构使得结构较复杂,零件个数较多,框架结构所需的零件数量约少则50个,多达100多个。零件个数越多,生产工序越复杂,生产效率就越低,从低碳高效方面来看,存在天然的劣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车体框架组件、白车身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下车体框架组件的零件数量较多,结构较复杂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下车体框架组件,包括:主框架结构,主框架结构包括四根梁,四根梁首尾相连形成长方形框架;前舱吸能梁结构,前舱吸能梁结构为两个,两个前舱吸能梁结构连接在长方形框架的第一侧,两个前舱吸能梁结构相间隔地设置,各前舱吸能梁结构包括连接件和前舱吸能梁,连接件的第一端与主框架结构相连,连接件的第二端与连接件相连,前舱吸能梁的连接处突出于连接件在主框架结构上的正投影的两侧;后地板一体件结构,后地板一体件结构连接在长方形框架的第二侧,长方形框架的第一侧与长方形框架的第二侧相对设置。

4、进一步地,各连接件设置有凹槽。

5、进一步地,凹槽的开口朝外,凹槽在沿垂直长方形框架的方向通透。

6、进一步地,连接件包括上下两个钢板、连接竖板和第一加强板,连接竖板固定连接在两个钢板的内侧,第一加强板固定连接在两个钢板之间。

7、进一步地,前舱吸能梁包括四周的外壁和设置在外壁内的第二加强板,四周的外壁为凸凹状。

8、进一步地,后地板一体件结构包括后地板一体件和两个后吸能梁,后地板一体件的第一侧与主框架结构的第二侧可拆卸地连接,后吸能梁为两个,两个后吸能梁相间隔地连接在后地板一体件的第二侧。

9、进一步地,后地板一体件包括主体部和两个连接梁,两个连接梁的内侧与主体部的连接处通过倾斜连接桥相连。

10、进一步地,主体部包括加强板和两侧的加固梁,加强板位于两个加固梁之间,加固梁与连接梁为一体成型结构。

11、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白车身,白车身包括下车体框架组件,下车体框架组件为上述的下车体框架组件。

12、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辆主体和与车辆主体相连的下车体框架组件,下车体框架组件为上述的下车体框架组件。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的下车体框架组件,主框架结构由四根首尾相连的梁组成,这样的主框架结构简单。前舱吸能梁通过连接件与主框架结构相连,前舱吸能梁的连接处突出于连接件在主框架结构上的正投影的两侧,这样前舱吸能梁的轴向方向的作用力可以分解为沿着连接件的两侧的分解力,避免了主框架结构承受作用力的集中。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下车体框架组件的零件数量较多,结构较复杂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下车体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连接件(21)设置有凹槽(2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11)的开口朝外,所述凹槽(211)在沿垂直所述长方形框架的方向通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1)包括上下两个钢板、连接竖板和第一加强板,所述连接竖板固定连接在所述两个钢板的内侧,所述第一加强板固定连接在所述两个钢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吸能梁(22)包括四周的外壁和设置在所述外壁内的第二加强板,所述四周的外壁为凸凹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一体件结构(30)包括后地板一体件(31)和两个后吸能梁(32),所述后地板一体件(31)的第一侧与所述主框架结构(10)的第二侧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后吸能梁(32)为两个,所述两个后吸能梁(32)相间隔地连接在所述后地板一体件(31)的第二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一体件(31)包括主体部(311)和两个连接梁(312),所述两个连接梁(312)的内侧与所述主体部(311)的连接处通过倾斜连接桥(313)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311)包括加强板和两侧的加固梁,所述加强板位于两个加固梁之间,所述加固梁与所述连接梁(312)为一体成型结构。

9.一种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白车身包括下车体框架组件,所述下车体框架组件为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组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辆主体和与所述车辆主体相连的下车体框架组件,所述下车体框架组件为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组件。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下车体框架组件、白车身及车辆,其中,下车体框架组件,包括:主框架结构,主框架结构包括四根梁,四根梁首尾相连形成长方形框架;前舱吸能梁结构,前舱吸能梁结构为两个,两个前舱吸能梁结构连接在长方形框架的第一侧,两个前舱吸能梁结构相间隔地设置,各前舱吸能梁结构包括连接件和前舱吸能梁,连接件的第一端与主框架结构相连,连接件的第二端与连接件相连,前舱吸能梁的连接处突出于连接件在主框架结构上的正投影的两侧;后地板一体件结构,后地板一体件结构连接在长方形框架的第二侧,长方形框架的第一侧与长方形框架的第二侧相对设置。本申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下车体框架组件的零件数量较多,结构较复杂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车跃光,王远宏,栾爱东,姚善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0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