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减震效果的电动自行车后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69393发布日期:2023-11-17 22:58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备减震效果的电动自行车后座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动自行车,具体为一种具备减震效果的电动自行车后座。


背景技术:

1、电动自行车,是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在普通自行车的基础上,安装了电机、控制器、蓄电池、转把闸把等操纵部件和显示仪表系统的机电一体化的个人交通工具,目前,电动车已经在中国十分的普及,其由于充电方便,操作简单,已经替代了自行车在人们的地位。

2、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3、1、后座是电动自行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载人或者载物,现有的电动自行车后座大多由铝合金或者不锈钢构成,当电动自行车行驶中产生振动或者在比较颠簸的道路的时候,传统的自行车后架不能起到减震作用,给后座上的乘员带来非常不好的感受;

4、2、由于在偏北方的寒冷地区,在冬天车辆行驶时,电动自行车后座会异常冰冷,在久坐之下,会感觉冰凉,即使使用了海绵垫,但是由于温度较低,甚至到达了目的地后,座椅垫都没有被焐热,使后排的乘客的屁股产生冰凉感,严重的还会产生冻疮,影响乘客的乘坐体验感和舒适性。

5、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具备减震效果的电动自行车后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减震效果的电动自行车后座,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备减震效果的电动自行车后座,包括后座本体,所述后座本体底端安装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顶部设置有底侧板一,所述底侧板一一侧铰接安装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顶端安装有轴承一;

3、所述安装架顶部安装有底侧板二,所述底侧板二一侧铰接安装有减震器,所述减震器顶端铰接安装有顶侧板,所述顶侧板顶端设置有座椅框架,所述座椅框架顶部安装有加热垫;及

4、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安装在座椅框架内侧;及

5、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座椅框架内侧及加热垫内壁,并与加热垫内壁紧密贴合。

6、优选的,所述轴承一安装在座椅框架一侧外表面,所述减震器的数量设置为两组,所述活动板的数量设置为四组,四组所述活动板分为两组交叉安装在座椅框架及安装架的一侧。

7、优选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有转轴,所述转轴端部安装有轴承二,所述轴承二设置在座椅框架一侧内壁,所述转轴外表面套接有齿轮一,所述齿轮一顶部啮合连接有齿条,所述齿条一侧滑动设置有限位座。

8、优选的,所述转轴端部分别通过轴承一和轴承二与座椅框架内壁转动连接,转轴一端安装在所述活动板的一侧,所述限位座安装在座椅框架顶部内壁。

9、优选的,所述加热组件包括有加热棒,所述加热棒设置为环形,所述加热棒底部两端安装有限位套环,所述加热棒底部中间套接有摩擦筒,所述摩擦筒内侧设置有若干组内摩擦条,所述摩擦筒中部外表面套接有齿轮二。

10、优选的,所述加热棒的数量设置为多组,多组所述加热棒分别插接在座椅框架顶部内侧和加热垫的内部,所述加热棒与加热垫的内部紧密贴合,若干组所述内摩擦条环形阵列式安装在摩擦筒内侧。

11、优选的,所述内摩擦条外表面与加热棒外表面紧密贴合,所述加热棒的材质设置为铜,所述内摩擦条的材质设置为高锰钢,所述内摩擦条外表面做磨砂处理,所述摩擦筒端部与限位套环内侧抵接,并可以在限位套环内侧转动。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座椅框架在安装架顶部进行上下运动并通过斜向安装的减震器进行减震和缓冲,提高电动自行车乘坐的舒适性的同时提升稳定性;

14、2、通过车体与地面发生颠簸和振动而产生的动能,对动能进行直接利用,通过传动机构驱动加热组件的多个摩擦筒对多个加热棒进行同时加热,并产生热传导,达到对加热垫的加热效果,无需用电,节能性好,稳定性高。



技术特征:

1.一种具备减震效果的电动自行车后座,包括后座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座本体(1)底端安装有安装架(10),所述安装架(10)顶部设置有底侧板一(11),所述底侧板一(11)一侧铰接安装有活动板(12),所述活动板(12)顶端安装有轴承一(13);所述安装架(10)顶部安装有底侧板二(14),所述底侧板二(14)一侧铰接安装有减震器(15),所述减震器(15)顶端铰接安装有顶侧板(16),所述顶侧板(16)顶端设置有座椅框架(17),所述座椅框架(17)顶部安装有加热垫(18);及传动机构(2),所述传动机构(2)安装在座椅框架(17)内侧;及加热组件(3),所述加热组件(3)设置在座椅框架(17)内侧及加热垫(18)内壁,并与加热垫(18)内壁紧密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减震效果的电动自行车后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一(13)安装在座椅框架(17)一侧外表面,所述减震器(15)的数量设置为两组,所述活动板(12)的数量设置为四组,四组所述活动板(12)分为两组交叉安装在座椅框架(17)及安装架(10)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备减震效果的电动自行车后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2)包括有转轴(20),所述转轴(20)端部安装有轴承二(21),所述轴承二(21)设置在座椅框架(17)一侧内壁,所述转轴(20)外表面套接有齿轮一(22),所述齿轮一(22)顶部啮合连接有齿条(23),所述齿条(23)一侧滑动设置有限位座(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备减震效果的电动自行车后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20)端部分别通过轴承一(13)和轴承二(21)与座椅框架(17)内壁转动连接,转轴(20)一端安装在所述活动板(12)的一侧,所述限位座(24)安装在座椅框架(17)顶部内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备减震效果的电动自行车后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3)包括有加热棒(30),所述加热棒(30)设置为环形,所述加热棒(30)底部两端安装有限位套环(31),所述加热棒(30)底部中间套接有摩擦筒(32),所述摩擦筒(32)内侧设置有若干组内摩擦条(33),所述摩擦筒(32)中部外表面套接有齿轮二(3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备减震效果的电动自行车后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棒(30)的数量设置为多组,多组所述加热棒(30)分别插接在座椅框架(17)顶部内侧和加热垫(18)的内部,所述加热棒(30)与加热垫(18)的内部紧密贴合,若干组所述内摩擦条(33)环形阵列式安装在摩擦筒(32)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具备减震效果的电动自行车后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摩擦条(33)外表面与加热棒(30)外表面紧密贴合,所述加热棒(30)的材质设置为铜,所述内摩擦条(33)的材质设置为高锰钢,所述内摩擦条(33)外表面做磨砂处理,所述摩擦筒(32)端部与限位套环(31)内侧抵接,并可以在限位套环(31)内侧转动。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具备减震效果的电动自行车后座,包括后座本体,所述后座本体底端安装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顶部设置有底侧板一,所述底侧板一一侧铰接安装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顶端安装有轴承一;所述安装架顶部安装有底侧板二,所述底侧板二一侧铰接安装有减震器,所述减震器顶端铰接安装有顶侧板,所述顶侧板顶端设置有座椅框架,此具备减震效果的电动自行车后座,具有提高电动自行车乘坐的舒适性的同时,通过车体与地面发生颠簸和振动而产生的动能,通过传动机构驱动加热组件的多个摩擦筒对多个加热棒进行同时加热,并产生热传导,达到对加热垫的加热效果,无需用电,节能性好,稳定性高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高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小果出行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06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