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摩托车减震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69076发布日期:2024-03-01 12:13阅读:9来源:国知局
新型摩托车减震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摩托车减震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1、摩托车后摇臂与车身之间是活得连接的,主要便于摩托减震器发挥减震作用,摩托车后轮由于需要与发动机之间链条连接,并且承载绝大部分驾驶员的重量,所以后摇臂的结构强度需要加强设计,同时为了给驾驶员良好的座位体验,摩托车座椅也做了减震设计,包括座椅与后摇臂之间需要设置可调节、可伸缩的减震支撑,而多人驾驶需求的摩托车经常会遇到因驾驶人员的身高、体重的不同,需要对其车辆的减震高度和软硬程度做出调节。传统的后摇臂上减震座都是单孔安装,无法因人而异做出调节。为此,我们需要开发设计一种可以根据驾驶员身高、体重不同适配调节减震座高低软硬的结构,再配合减震器独立可调节的高低长度和软硬强度,获得较好的减震座椅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目的:鉴于摩托车座椅与摩托车后摇臂之间需要根据驾驶员身高、体重不同适配调节减震座高低软硬的结构,再配合减震器独立可调节的高低长度和软硬强度,获得较好的减震座椅体验的技术需求,我们设计一种新型摩托车减震调节机构。

2、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新型摩托车减震调节机构,包括后摇臂、减震座和调节销,所述后摇臂包括前端与车身活动铰接的连接套筒、左侧摇臂、右侧摇臂,所述左侧摇臂和右侧摇臂之间一体连接有减震座,所述减震座两侧分别设置有左侧减震铰接孔和右侧减震铰接孔,左侧减震铰接孔和右侧减震铰接孔内均轴孔配合有调节销,

4、所述左侧减震铰接孔和右侧减震铰接孔水平正对布置,孔内壁均对称设置有环形阵列设置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调节销外壁设置的限位块轮廓形状大小相同,并使限位块与限位槽对应卡接,限制调节销旋转,

5、所述调节销轴向偏心设置有穿销孔,两调节销设置的穿销孔之间穿套配合有锁止销,所述锁止销与座椅下方的减震器底座铰接配合。

6、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槽外侧环形设置有若干个角度刻线,以便于指定角度地调整调节销旋转角度。

7、进一步地,所述右侧摇臂正对右侧减震铰接孔开始有装配孔,便于锁止销与穿销孔穿套配合。

8、进一步地,旋转调节销角度,并配合限位槽将限位块卡接定位,将偏心的穿销孔沿着调节销轴线旋转,以此调节穿销孔的高度,改变减震器的缓冲行程。

9、进一步地,所述左侧摇臂、右侧摇臂尾部均对称设置有腰形孔,以配合后轮轴定位限位连接。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该新型摩托车减震调节机构利用调节销与减震铰接孔配合,采取限位块与限位槽旋转卡接配合的方式,自由调整设定的角度,以此改变减震器底座与减震座之间的间距,改变减震器的缓冲行程,进而调节了座椅的软硬程度,也可以调节座椅的高低尺寸,有助于驾驶员获得较好的减震座椅体验。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摩托车减震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摇臂、减震座和调节销,所述后摇臂包括前端与车身活动铰接的连接套筒、左侧摇臂、右侧摇臂,所述左侧摇臂和右侧摇臂之间一体连接有减震座,所述减震座两侧分别设置有左侧减震铰接孔和右侧减震铰接孔,左侧减震铰接孔和右侧减震铰接孔内均轴孔配合有调节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摩托车减震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外侧环形设置有若干个角度刻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摩托车减震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摇臂正对右侧减震铰接孔开始有装配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摩托车减震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旋转调节销角度,并配合限位槽将限位块卡接定位,将偏心的穿销孔沿着调节销轴线旋转而调节穿销孔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摩托车减震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摇臂、右侧摇臂尾部均对称设置有腰形孔,并配合后轮轴定位限位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摩托车减震调节机构,包括后摇臂、减震座和调节销,后摇臂包括连接套筒、左侧摇臂、右侧摇臂,左侧摇臂和右侧摇臂之间一体连接有减震座,减震座两侧水平正对布置设置有左侧减震铰接孔和右侧减震铰接孔,孔内均轴孔配合有调节销,孔内壁均对称设置有环形阵列设置的限位槽,并使限位块与限位槽对应卡接,调节销轴向偏心设置有穿销孔,两调节销设置的穿销孔之间穿套配合有锁止销,该机构利用调节销与减震铰接孔配合,采取限位块与限位槽旋转卡接配合的方式,自由调整角度,改变减震器底座与减震座之间的间距,改变减震器的缓冲行程,进而调节了座椅的软硬程度,可调节座椅的高低尺寸,有助于驾驶员获得较好的减震座椅体验。

技术研发人员:潘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山速捷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26
技术公布日:2024/2/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