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框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583999发布日期:2024-04-18 12:09阅读: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身框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车身结构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身框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1、现有车身框架技术主要是侧围一体化冲压成型结合钣金拼接式骨架结构或者一体化压铸工艺结构(如图1所示),这两种车身框架结构,前者采用冲压钣金焊接工艺,后者采用压铸工艺。这两类车身框架技术中,吸能区和乘员舱的传力路径均采用单层冲压钣金或者压铸件拼接形成封闭截面,刚度强度的提升需要多件零件拼接,成本高,工艺也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车身框架及车辆,在车身碰撞中具有适度的刚度和强度来吸能,同时又能保证乘员舱具有高强度和高刚度来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

2、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一种车身框架,所述车身框架包括吸能区和过渡区;

4、所述吸能区包括:前纵梁和前纵梁副梁;

5、所述过渡区包括:前门槛梁、前门框柱和a柱梁;

6、前纵梁副梁的前端与前纵梁的后端连接,前纵梁副梁的后端与前门槛梁连接;

7、前门框柱的下端与前门槛梁连接,上端与a柱梁连接,前门槛梁的前端与a柱梁连接,以三个连接处为顶点形成三角形环状结构。

8、优选地,所述前门槛梁、前门框柱和a柱梁为管状结构。

9、优选地,所述前纵梁副梁包括:前纵梁副梁上件、前纵梁副梁下件;

10、前纵梁副梁上件的前端和前纵梁副梁下件的前端连接,连接处与前纵梁的后端连接;

11、前纵梁副梁上件的后端与前门槛梁的前段连接;

12、前纵梁副梁下件的后端与前门槛梁的后段连接。

13、优选地,所述车身框架还包括:前轮罩撑板和前轮罩板;

14、前轮罩撑板与前轮罩板连接,前轮罩撑板的另一端与a柱梁的前段连接,前轮罩板的另一端与前纵梁副梁上件的前段连接。

15、优选地,所述前纵梁包括设置在车身框架两侧的左前纵梁、右前纵梁;前纵梁副梁包括设置在车身框架两侧的左前纵梁副梁、右前纵梁副梁;

16、所述吸能区还包括:前防撞横梁、前围板横梁、前地板横梁;

17、前防撞横梁位于车身框架最前端,一端与左前纵梁的前端连接,另一端与右前纵梁的前端连接;

18、前围板横梁的一端与左前纵梁副梁上件和左前纵梁副梁下件的连接处连接,另一端与右前纵梁副梁上件和右前纵梁副梁下件的连接处连接;

19、前地板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左、右前纵梁副梁下件的中间位置。

20、优选地,前纵梁、前纵梁副梁上件和前纵梁副梁下件的横截面为封闭矩形;

21、前防撞横梁的横截面为封闭矩形或封闭圆形,前围板横梁和前地板横梁的横截面为u形,u形开口的两侧设置有翻边;

22、前门槛梁、前门框柱和a柱梁的横截面为封闭矩形或封闭圆形;

23、前轮罩撑板为带翻边结构,横截面为u形。

24、优选地,前纵梁副梁由前往后、由内往外呈弧形。

25、优选地,所述弧形的半径取值范围为[300mm,350mm]。

26、优选地,前门槛梁的后段水平设置,前段与后段呈预设角度;

27、a柱梁的前段水平设置,后段与前段呈预设角度;

28、前门框柱的下端连接在前门槛梁的拐角处,上端与a柱梁的后段连接。

29、优选地,前门槛梁的前段与后段所呈预设角度的范围为[30°,60°];和/或,

30、a柱梁的后段与前段所呈预设角度的范围为[25°,45°]。

31、优选地,所述吸能区采用钣金拼焊结构,所述过渡区采用管梁拼焊结构。

32、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框架。

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车辆在碰撞时,前部吸能区能及时吸收大部分碰撞能量,剩余碰撞能量则可传递到过渡区的三角形环状结构,进而分散传递到车身总成,能更好地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本发明提供的车身框架及车辆,其过渡区采用三角形环状结构,整体结构得到简化、工艺简单,因此成本也有所降低,且具有较好的刚度和强度。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包括吸能区和过渡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门槛梁、前门框柱和a柱梁为管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副梁包括:前纵梁副梁上件、前纵梁副梁下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还包括:前轮罩撑板和前轮罩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包括设置在车身框架两侧的左前纵梁、右前纵梁;

6.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前纵梁副梁由前往后、由内往外呈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的半径取值范围为[300mm,35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前门槛梁的后段水平设置,前段与后段呈预设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前门槛梁的前段与后段所呈预设角度的范围为[30°,60°];和/或,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区采用钣金拼焊结构,所述过渡区采用管梁拼焊结构。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框架。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框架及车辆,属于车身结构设计领域。所述车身框架包括吸能区和过渡区;吸能区包括前纵梁和前纵梁副梁;过渡区包括前门槛梁、前门框柱和A柱梁;前纵梁副梁的前端与前纵梁的后端连接,前纵梁副梁的后端与前门槛梁连接;前门框柱的下端与前门槛梁连接,上端与A柱梁连接,前门槛梁的前端与A柱梁连接,以三个连接处为顶点形成三角形环状结构。本发明提供的车身框架及车辆,车辆在碰撞时前部吸能区能及时吸收大部分碰撞能量,剩余碰撞能量则可传递到过渡区的三角形环状结构,进而分散传递到车身总成,能更好的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杨回,黄元毅,罗慧娟,覃振尧,梁倍铭,贾永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