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发射自充气救生圈的弹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93894发布日期:2021-05-28 10:52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发射自充气救生圈的弹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上事故救援装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发射自充气救生圈的弹射装置。



背景技术:

抛投式救生器是一种新型的水上事故救援装备,其结构包括弹射装置和自充气救生圈,自充气救生圈未展开时呈圆柱状,使用时,将自充气救生圈装填在弹射装置的弹射筒内,然后通过高压气体将自充气救生圈弹射出去。

现有技术中,弹射装置的弹射动作均是通过连杆机构触发的,结构比较复杂,制造成本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发射自充气救生圈的弹射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包括弹射筒和气瓶,气瓶通过软管连接在弹射筒的尾端,且气路上串联有用于切断气路的截止阀,所述弹射筒内设置有第一蓄能室和弹舱,第一蓄能室和弹舱之间通过隔板a隔开,隔板a的中央插装有活塞杆,活塞杆与隔板a之间通过密封圈滑动密封,活塞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扶正板和锁止板,扶正板的外侧安装有耐磨环,锁止板的外侧加工有锁槽,弹射筒的侧壁上与锁槽对应设置有径向通孔,该径向通孔内滑动安装有锁块,弹射筒的外侧设置有滑套,弹射启动前,锁块的内侧插在锁止板上的锁槽内,锁块的外端通过所述滑套的内表面限位,所述滑套的内表面还设置有与所述锁块的外端匹配的退位槽。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弹射筒内还设置有第二蓄能室,第二蓄能室位于弹射筒的尾端,第二蓄能室与所述第一蓄能室之间通过隔板b隔开,隔板b上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蓄能室和第二蓄能室的平衡孔,平衡孔处设置有用于封堵平衡孔的放压阀。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弹射筒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卡住滑套的球头柱塞。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活塞杆上套有起缓冲作用的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滑套、锁块和锁止板组成的弹射启动机构,不但结构简单,而且锁定可靠,启动时,用手推动滑套使滑套内侧的退位槽与锁块的外端对正,锁块在气压作用下滑入退位槽内,从而使锁止板及连接在锁止板上的活塞杆得以释放,从而实现弹射动作。

2、本实用新型中,气压会持续作用在活塞杆上,与现有技术中的瞬间泄压推动相比,不但单次发射消耗的压缩空气更少,而且可使自充气救生圈的初动能更大,从而有效增加弹射距离。

3、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第二蓄能室,使用时,先关闭放压阀,然后打开软管上的截止阀向第二蓄能室内充气,充气完毕后关闭截止阀,然后打开放压阀向第一蓄能室内充气,与仅设置第一蓄能室相比,采用这种结构后,可采用气体压缩程度更高的气瓶,而不会对自充气救生圈的出动能产生直接影响,而气瓶中气体压缩程度越高,同样体积下一个气瓶所能支持的发射次数越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时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气瓶,2-软管,3-截止阀,4-弹射筒,5-耐磨环,6-扶正板,7-活塞杆,8-隔板a,9-滑套,10-自充气救生圈,11-弹簧,12-阀杆,13-平衡孔,14-阀板,15-锁块,16-退位槽,17-球头柱塞,18-隔板b,19-第一蓄能室,20-第二蓄能室,21-锁止板,22-尾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弹射筒4和气瓶1,气瓶1通过软管2连接在弹射筒4的尾端,且气路上串联有用于切断气路的截止阀3,所述弹射筒4内设置有第一蓄能室19和弹舱,第一蓄能室19和弹舱之间通过隔板a8隔开,隔板a8的中央插装有活塞杆7,活塞杆7与隔板a8之间通过密封圈滑动密封,活塞杆7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扶正板6和锁止板21,扶正板6的外侧安装有耐磨环5,锁止板21的外侧加工有锁槽,弹射筒4的侧壁上与锁槽对应设置有径向通孔,该径向通孔内滑动安装有锁块15,弹射筒4的外侧设置有滑套9,弹射启动前,锁块15的内侧插在锁止板21上的锁槽内,锁块15的外端通过所述滑套9的内表面限位,所述滑套9的内表面还设置有与所述锁块15的外端匹配的退位槽16。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滑套9、锁块15和锁止板21组成的弹射启动机构,不但结构简单,而且锁定可靠,启动时,用手推动滑套9使滑套9内侧的退位槽16与锁块15的外端对正,锁块15的外端在气压作用下滑入退位槽16内,与此同时,锁块15的内端从锁止板21上的锁槽内脱出,从而使锁止板21及连接在锁止板21上的活塞杆7得以释放,从而实现弹射动作。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气压会持续作用在活塞杆7上,与现有技术中的瞬间泄压推动相比,不但单次发射消耗的压缩空气更少,而且可使自充气救生圈10的初动能更大,从而有效增加弹射距离。

如图1所示,所述弹射筒4内还设置有第二蓄能室20,第二蓄能室20位于弹射筒4的尾端,第二蓄能室20与所述第一蓄能室19之间通过隔板b18隔开。

如图2所示,隔板b18上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蓄能室19和第二蓄能室20的平衡孔13,平衡孔13处设置有用于封堵平衡孔13的放压阀,放压阀的结构包括阀杆12和阀板14,阀板14的作用是封堵平衡孔13,阀杆12的作用是驱动阀板14往复运动,阀杆12通过螺纹连接在隔板b18上。上述结构的防压阀与现有技术中的众多阀门结构基本一致,故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第二蓄能室20,使用时,先关闭放压阀,然后打开软管2上的截止阀3向第二蓄能室20内充气,充气完毕后关闭截止阀3,然后打开放压阀向第一蓄能室19内充气,与仅设置第一蓄能室19相比,采用这种结构后,可采用气体压缩程度更高的气瓶1,而不会对自充气救生圈10的出动能产生直接影响,而气瓶1中气体压缩程度越高,同样体积下一个气瓶1所能支持的发射次数越多。

如图3所示,所述弹射筒4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卡住滑套9的球头柱塞17,球头柱塞17可卡住滑套9,以使退位槽16与锁块15可以保持稳定的对正状态,便于自充气救生圈10的再次装填。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活塞杆7上套有起缓冲作用的弹簧11,弹簧11可在弹射瞬间减少扶正板6对隔板a的冲击。

具体实施时,可在自充气救生圈10的尾部设置尾绳22,便于岸上人员将落水人员拉上岸。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发射自充气救生圈的弹射装置,包括弹射筒(4)和气瓶(1),气瓶(1)通过软管(2)连接在弹射筒(4)的尾端,且气路上串联有用于切断气路的截止阀(3),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射筒(4)内设置有第一蓄能室(19)和弹舱,第一蓄能室(19)和弹舱之间通过隔板a(8)隔开,隔板a(8)的中央插装有活塞杆(7),活塞杆(7)与隔板a(8)之间通过密封圈滑动密封,活塞杆(7)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扶正板(6)和锁止板(21),扶正板(6)的外侧安装有耐磨环(5),锁止板(21)的外侧加工有锁槽,弹射筒(4)的侧壁上与锁槽对应设置有径向通孔,该径向通孔内滑动安装有锁块(15),弹射筒(4)的外侧设置有滑套(9),弹射启动前,锁块(15)的内侧插在锁止板(21)上的锁槽内,锁块(15)的外端通过所述滑套(9)的内表面限位,所述滑套(9)的内表面还设置有与所述锁块(15)的外端匹配的退位槽(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射自充气救生圈的弹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射筒(4)内还设置有第二蓄能室(20),第二蓄能室(20)位于弹射筒(4)的尾端,第二蓄能室(20)与所述第一蓄能室(19)之间通过隔板b(18)隔开,隔板b(18)上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蓄能室(19)和第二蓄能室(20)的平衡孔(13),平衡孔(13)处设置有用于封堵平衡孔(13)的放压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射自充气救生圈的弹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射筒(4)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卡住滑套(9)的球头柱塞(1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射自充气救生圈的弹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7)上套有起缓冲作用的弹簧(1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上事故救援装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发射自充气救生圈的弹射装置,包括弹射筒和气瓶,气瓶通过软管连接在弹射筒的尾端,且气路上串联有用于切断气路的截止阀,所述弹射筒内设置有第一蓄能室和弹舱,第一蓄能室和弹舱之间通过隔板A隔开,隔板A的中央插装有活塞杆,活塞杆与隔板A之间通过密封圈滑动密封,活塞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扶正板和锁止板。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滑套、锁块和锁止板组成的弹射启动机构,不但结构简单,而且锁定可靠,启动时,用手推动滑套使滑套内侧的退位槽与锁块的外端对正,锁块在气压作用下滑入退位槽内,从而使锁止板及连接在锁止板上的活塞杆得以释放,从而实现弹射动作。

技术研发人员:孟义;董建辉;姜海瑞;袁晓敏;刘玉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孟义
技术研发日:2020.09.03
技术公布日:2021.05.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