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上作业救援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66591发布日期:2022-06-10 23:08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上作业救援服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救援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上作业救援服。


背景技术:

2.市面上的救生衣,又称救生背心,是一种救护生命的服装,设计类似背心,采用尼龙面料或氯丁橡胶,浮力材料或可充气的材料,反光材料等制作而成;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浮力材料填充式救生衣,即用尼龙布或氯丁橡胶做面料,中间填充浮力材料;另一种是充气式救生衣,其采用强度高防水材料制造而成,类似充气式救生圈或游泳圈的原理,分自动充气式或被动充气式。
3.一般的救生衣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
4.一、充气方式的不便捷,一般的普通的气嘴充气方式或是嘴吹,或是用工具辅助,一个是充气时间较慢且不卫生,一个是所需附带的东西会略显笨重,携带十分不便;
5.二、现有市面上救生衣虽然也有能收纳,但也比较笨重,收纳储存也需要占用比较大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上作业救援服,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救生衣充气方式不便捷且收纳所占据的空间较大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上作业救援服,包括背心,所述背心的正面等距设置有插扣,背心上还连接有充气气囊,充气气囊上连接有充气组件,充气组件连接于背心的背面。
8.优选的,所述充气组件包括与背心连接的空心板,空心板上分别连接有按压气囊和气嘴,按压气囊和气嘴均与空心板的腔体连通,空心板的腔体与充气气囊连通。
9.优选的,所述气嘴的内部和空心板的腔体内部均连接有单向阀,且背心采用聚氯乙烯材质制成。
10.优选的,所述充气组件包括与背心连接的壳体,壳体内形成下腔体和上腔体,下腔体内注有碳酸氢钠溶液,上腔体填充有硫酸铝粉末,下腔体与充气气囊连通,下腔体和上腔体通过通孔连通,且通孔内设置有密封器。
11.优选的,所述密封器包括转杆,转杆上连接有螺杆,螺杆与壳体螺纹连接,螺杆上分别连接有上密封塞和下密封塞。
12.优选的,所述通孔的截面形状为阶梯形结构,上密封塞的形状和下密封塞的形状均为圆台形结构,且上密封塞与通孔的顶部对应设置,下密封塞与通孔的底部对应设置。
13.优选的,所述下腔体上嵌设有橡胶塞,上腔体上螺纹连接有盖体,且下腔体的底端安装有透气阀。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在工作中,通过设置的插扣便于使用人员快速的对背心进行穿戴,在充气时,只
需挤压按压气囊即可实现对充气气囊的充气过程,不需要使用其余工具,操作较为方便,同时其采用聚氯乙烯材质,具有良好的柔性形,折叠后占据的空间较小;
16.2)在工作中,通过设置的壳体和密封器等的配合使用,能够在不使用时将硫酸铝粉末与碳酸氢钠溶液隔离,由于隔离时采用双重密封,因此密封效果良好,在使用时将二者进行混合从而产生大量气体进行充气,充气所用的时间较少。
附图说明
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8.在附图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充气组件结构示意图之一;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充气组件结构示意图之二;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器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背心,2-插扣,3-充气气囊,4-充气组件,401-空心板,402-按压气囊,403-气嘴,404-单向阀,5-壳体,501-下腔体,502-上腔体,503-通孔,504-密封器,505-转杆,506-螺杆,507-上密封塞,508-下密封塞,509-橡胶塞,510-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一,由图1-6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背心1,背心1的正面等距设置有插扣2,背心1上还连接有充气气囊3,充气气囊3上连接有充气组件4,充气组件4连接于背心1的背面,充气组件4包括与背心1连接的空心板401,空心板401上分别连接有按压气囊402和气嘴403,按压气囊402和气嘴403均与空心板401的腔体连通,空心板401的腔体与充气气囊3连通,气嘴403的内部和空心板401的腔体内部均连接有单向阀404,且背心1采用聚氯乙烯材质制成;
28.通过设置的插扣2便于使用人员快速的对背心1进行穿戴,在充气时,只需挤压按压气囊402,按压气囊402将空心板401内腔体的空气输送到充气气囊3内部,然后在两个单向阀404作用下,能够避免充气气囊3内的气体回流,同时在按压气囊402恢复时,其通过气嘴403内的单向阀404将外界空气吸入,循环动作,能够实现对充气气囊3的充气过程,不需要使用其余工具,操作较为方便,同时其采用聚氯乙烯材质,具有良好的柔性形,折叠后占据的空间较小。
29.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充气组件4包括与背心1连接的壳体5,壳体5内形成下腔体501和上腔体502,下腔体501与充气气囊3连通,下腔体501和上腔体502通过通孔
503连通,且通孔503内设置有密封器504,密封器504包括转杆505,转杆505上连接有螺杆506,螺杆506与壳体5螺纹连接,螺杆506上分别连接有上密封塞507和下密封塞508,通孔503的截面形状为阶梯形结构,上密封塞507的形状和下密封塞508的形状均为圆台形结构,且上密封塞507与通孔503的顶部对应设置,下密封塞508与通孔503的底部对应设置,下腔体501上嵌设有橡胶塞509,上腔体502上螺纹连接有盖体510,且下腔体501的底端安装有透气阀;
30.下腔体501内注有碳酸氢钠溶液,上腔体502填充有硫酸铝粉末,在使用时,只需通过转杆505带动螺杆506转动,螺杆506通过螺纹的方式带动其上的上密封塞507和下密封塞508移动,使二者与通孔503脱离密封,然后对其晃动,使硫酸铝粉末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二者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气体通过透气阀进入到充气气囊3内部,从而完成充气过程;在不使用时,通过上密封塞507对通孔503的顶部密封,下密封塞508对通孔503的底部密封,采用多次密封的方式,能够提高其的密封效果,避免硫酸铝粉末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


技术特征:
1.一种水上作业救援服,包括背心(1),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心(1)的正面等距设置有插扣(2),背心(1)上还连接有充气气囊(3),充气气囊(3)上连接有充气组件(4),充气组件(4)连接于背心(1)的背面;充气组件(4)包括与背心(1)连接的空心板(401),空心板(401)上分别连接有按压气囊(402)和气嘴(403),按压气囊(402)和气嘴(403)均与空心板(401)的腔体连通,空心板(401)的腔体与充气气囊(3)连通;气嘴(403)的内部和空心板(401)的腔体内部均连接有单向阀(40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上作业救援服,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心(1)采用聚氯乙烯材质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上作业救援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组件(4)包括与背心(1)连接的壳体(5),壳体(5)内形成下腔体(501)和上腔体(502),下腔体(501)内注有碳酸氢钠溶液,上腔体(502)填充有硫酸铝粉末,下腔体(501)与充气气囊(3)连通,下腔体(501)和上腔体(502)通过通孔(503)连通,且通孔(503)内设置有密封器(50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上作业救援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器(504)包括转杆(505),转杆(505)上连接有螺杆(506),螺杆(506)与壳体(5)螺纹连接,螺杆(506)上分别连接有上密封塞(507)和下密封塞(508)。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上作业救援服,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503)的截面形状为阶梯形结构,上密封塞(507)的形状和下密封塞(508)的形状均为圆台形结构,且上密封塞(507)与通孔(503)的顶部对应设置,下密封塞(508)与通孔(503)的底部对应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上作业救援服,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腔体(501)上嵌设有橡胶塞(509),上腔体(502)上螺纹连接有盖体(510),且下腔体(501)的底端安装有透气阀。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援服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水上作业救援服,解决了现有的救生衣充气方式不便捷且收纳所占据的空间较大的问题,其包括背心,所述背心的正面等距设置有插扣,背心上还连接有充气气囊,充气气囊上连接有充气组件,充气组件连接于背心的背面,充气组件包括与背心连接的空心板,空心板上分别连接有按压气囊和气嘴,按压气囊和气嘴均与空心板的腔体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插扣便于使用人员快速的对背心进行穿戴,在充气时,只需挤压按压气囊即可实现对充气气囊的充气过程,不需要使用其余工具,操作较为方便,同时其采用聚氯乙烯材质,具有良好的柔性形,折叠后占据的空间较小。的空间较小。的空间较小。


技术研发人员:黄春花 柴金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朗固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16
技术公布日:2022/6/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