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气囊充气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46597发布日期:2023-02-03 21:46阅读:31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属于运动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气囊充气船。


背景技术:

2.充气船是一种充气的船,船体大多以弹性磁疗(如橡皮)为材质,未充气可以压缩,方便收纳、携带。目前,市面上已出现了多种样式的充气船,但现有的充气船的船体由一个独立气囊、或上下两个气囊构成,在设计上不够合理,预留空间小,安全性、舒适性均较差,无法同时满足消费者对充气船多方面的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气囊充气船,三气囊组成三角结构,使船体内空腔的高度增加、结构更加稳固,提高了充气船的安全性,更能抵抗风浪。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三气囊充气船,包括上气囊和下气囊,所述上气囊由左气囊和右气囊两部分组成,左、右气囊间通过第一连接部件固定连接,左、右气囊分别通过第二连接部件与下气囊固定连接,三个气囊之间形成一空腔;左、右气囊在船体中央位置处挖设座舱孔,下气囊表面位于船头一端开设有脚蹬孔;所述左、右气囊和下气囊三个气囊上,均分别设置气嘴用于为各气囊充、放气,并在下气囊上脚蹬孔处设置有排水阀。
6.进一步的,所述左气囊上设置第一气嘴,用于为左气囊充、放气;所述右气囊上设置第二气嘴,用于为右气囊充、放气;所述下气囊上设置第三气嘴,用于为下气囊充、放气。
7.进一步的,所述左气囊和右气囊通过第一连接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件由上夹网布和下夹网布组成。
8.进一步的,所述左气囊和右气囊间形成的夹角为90
°
~160
°

9.进一步的,所述左、右气囊分别通过第二连接部件与下气囊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由外夹网布和内夹网布组成。
10.进一步的,在所述左、右气囊的船头、船尾连接处,分别设置一把手。
11.进一步的,在所述左、右气囊上分别设置若干连接环和弹力绳,所述连接环设置在左、右气囊的船头和/或船尾端,弹力绳穿过连接环形成网状结构。
12.进一步的,所述下气囊上中线位置粘贴有第三连接部件,使下气囊剖面形成v字形。
13.进一步的,所述下气囊内部开设的脚蹬孔的底部采用透明材料封底。
14.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5.1、本实用新型所述三气囊充气船,通过设置三气囊组成三角结构,使船体内空腔的高度增加、结构更加稳固,提高了充气船的安全性,更能抵抗风浪;
16.2、本实用新型所述三气囊充气船中,通过在左、右气囊上挖设座舱孔、下气囊上设
置脚蹬孔,所述座舱孔、脚蹬孔与空腔相连通,形成了从船头到船尾的整体空间,使用者的腿和脚可以进入脚蹬孔的空间,整个身体可以舒展开,坐姿更加舒适,同时使用者划桨时,可以将脚踩在脚蹬孔的前端,划船时便于腿部发力,采用更舒适的姿势划桨,不易疲劳,适于长时间远距离划行。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8.图1为实施例所述三气囊充气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实施例所述三气囊充气船a-a截面的剖视图;
20.图3为实施例所述三气囊充气船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21.图中,1-上气囊、101-左气囊、1011-第一气嘴、102-右气囊、1021-第二气嘴;2-下气囊、201-排水阀、202-第三气嘴;3-第一连接部件、301-上夹网布、302-下夹网布;4-第二连接部件、401-外夹网布、402-内夹网布;5-空腔;6-座舱孔;7-脚蹬孔;8-把手;9-连接环;10弹力绳;11-第三连接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22.实施例
2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三气囊充气船,包括上气囊1和下气囊2,其中,所述上气囊1由左气囊101和右气囊102两部分组成,左、右气囊间通过第一连接部件3固定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件由上夹网布301和下夹网布302组成,在第一连接部件的固定下、左、右两气囊向中间聚拢,两者间形成90
°
~160
°
的夹角。左、右气囊分别通过第二连接部件4与下气囊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由外夹网布401和内夹网布402组成,三个气囊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固、并形成一巨大的空腔5。左、右气囊在船体中央位置处挖设座舱孔6,下气囊表面位于船头一端开设有脚蹬孔7,并且所述座舱孔、脚蹬孔与所述空腔相连通,形成了从船头到船尾的整体空间,空腔的最大高度可达30-40cm,这保证使用者的整个身体可以舒展开,坐姿更加舒适(如图3所示)。所述左、右气囊和下气囊三个气囊上,分别设置第一气嘴1011、第二气嘴1021和第三气嘴202,分别用于为左、右气囊和下气囊充、放气。
24.在所述左、右气囊的船头、船尾连接处,分别设置一把手8,方便搬运充气船时把持。
25.在所述左、右气囊上分别设置若干连接环9和弹力绳10,所述连接环设置在左、右气囊的船头和/或船尾端,弹力绳穿过连接环形成网状结构;使用者的随身物品(衣物、背包等),可通过弹力绳挂在充气船上,方便携带。
26.如图2所示,所述下气囊2上中线位置粘贴有第三连接部件11,使下气囊剖面形成v字形;所述第三连接部件为pvc材质。
27.所述下气囊2内部开设的脚蹬孔7的底部采用透明材料封底,并在下气囊上脚蹬孔处设置有排水阀201,使用者在划船时,可透过透明底实时观测船下情况,增加趣味性的同时,防止船体进水,提高安全性。
2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布置方案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三气囊充气船,包括上气囊(1)和下气囊(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气囊(1)由左气囊(101)和右气囊(102)两部分组成,左、右气囊间通过第一连接部件(3)固定连接,左、右气囊分别通过第二连接部件(4)与下气囊(2)固定连接,三个气囊之间形成一空腔(5);左、右气囊在船体中央位置处挖设座舱孔(6),下气囊表面位于船头一端开设有脚蹬孔(7);所述左、右气囊和下气囊三个气囊上,均分别设置气嘴用于为各气囊充、放气,并在下气囊上脚蹬孔处设置有排水阀(2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气囊充气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气囊(101)上设置第一气嘴(1011),用于为左气囊充、放气;所述右气囊(102)上设置第二气嘴(1021),用于为右气囊充、放气;所述下气囊(2)上设置第三气嘴(202),用于为下气囊充、放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气囊充气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气囊(101)和右气囊(102)通过第一连接部件(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件由上夹网布(301)和下夹网布(302)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三气囊充气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气囊(101)和右气囊(102)间形成的夹角为90
°
~160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气囊充气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气囊分别通过第二连接部件(4)与下气囊(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由外夹网布(401)和内夹网布(402)组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气囊充气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气囊的船头、船尾连接处,分别设置一把手(8)。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气囊充气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气囊上分别设置若干连接环(9)和弹力绳(10),所述连接环设置在左、右气囊的船头和/或船尾端,弹力绳穿过连接环形成网状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气囊充气船,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气囊(2)上中线位置粘贴有第三连接部件(11),使下气囊剖面形成v字形。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气囊充气船,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气囊(2)内部开设的脚蹬孔(7)的底部采用透明材料封底。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气囊充气船,包括上气囊(1)和下气囊(2),其中所述上气囊(1)由左气囊(101)和右气囊(102)两部分组成,左、右气囊间通过第一连接部件(3)固定连接,左、右气囊分别通过第二连接部件(4)与下气囊(2)固定连接,三个气囊之间形成一空腔(5);左、右气囊在船体中央位置处挖设座舱孔(6),下气囊表面位于船头一端开设有脚蹬孔(7);所述左、右气囊和下气囊三个气囊上,均分别设置气嘴用于为各气囊充、放气,并在下气囊上脚蹬孔处设置有排水阀(20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三个气囊组成三角结构,使船体内空腔的高度增加、结构更加稳固,提高了充气船的安全性,更能抵抗风浪。更能抵抗风浪。更能抵抗风浪。


技术研发人员:马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威海广鸿户外用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29
技术公布日:2023/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