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域救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30186发布日期:2024-03-18 17:03阅读:13来源:国知局

本技术属于救援器材,特别是涉及一种水域救援装置。


背景技术:

1、现有的水域救援设备是采用充气式或者泡沫式的单个装置,在人员落水时通过抛投等多种形式送到被困者身边让其拥有充足浮力,从而达到阻止或延缓下沉目的,人员获救。但这种装置抛投时因受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不易第一时间送至被困者身边,延缓救援时间,给被困者生命带来威胁。

2、上述缺陷由于水域救援少,加之将救生器材准确抛投技术难度所以未曾解决。近年水域救援类警情逐渐增多,水域救援类器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强化器材装备及救援人员战斗力的配合使用,为更加快速高效安全地救助被困人员。为解决现有器材抛投不准确等缺点,本申请文件提供了一种水域救援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域救援装置,通过漂浮绳连接多个漂浮板,将救援漂浮板大面积投送至被困者身边,提高救援能力,较长的漂浮绳方便抛投漂浮板后救援人员可控,提高救援效率。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水域救援装置,包括至少四个漂浮板,并且全部所述漂浮板通过两根水面漂浮绳连续穿设在一起;所述漂浮绳与所述漂浮板相对位置固定。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漂浮板上开设至少两对圆通孔;每对所述圆通孔内安装一个握把绳。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漂浮板为六棱柱体结构,所述漂浮板厚度范围为8cm-12cm。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相邻两个所述漂浮板之间的距离范围为400mm-450mm。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一根所述漂浮绳总长超过30米。设置30米以上长度的漂浮绳方便抛投漂浮板后可控,以及方便在岸边拖拽被救人员至岸边。另外较长的漂浮绳也可在下游河道两岸进行堵截,从而达到救助落水人员,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漂浮绳其中一端距离最近所述漂浮板之间的距离大于1.2米。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漂浮板的材质为高密度聚乙烯树脂,具有高浮力、耐摩擦,使其在冰面、沼泽等救援现场有很好的浮力。

10、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1、1、本实用新型通过漂浮绳连接多个漂浮板,将救援漂浮板大面积投送至被困者身边,提高救援能力,水域救援漂浮板平时处于折叠状态,不占用多余空间。

12、2、本实用新型漂浮板在设置握把绳的情况下方便落水人员稳定的攀附在漂浮板上,给予被救人员提供一定的自救能力,同时利于救援行动展开。

13、3、本实用新型水域救援装置在发现人员落水时,将其通过无人机或水上飞翼投送至落水人员身边,也可在下游河道两岸进行堵截,从而达到救助落水人员,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14、4、本实用新型设置30米以上长度的漂浮绳方便抛投漂浮板后救援人员可控,以及方便在岸边拖拽被救人员至岸边,提高救援效率。

15、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技术特征:

1.一种水域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域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板(1)上开设至少两对圆通孔(11);每对所述圆通孔(11)内安装一个握把绳(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域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板(1)为六棱柱体结构,所述漂浮板(1)厚度范围为8cm-12c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水域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漂浮板(1)之间的距离范围为400mm-45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域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根所述漂浮绳(2)总长超过30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水域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绳(2)其中一端距离最近所述漂浮板(1)之间的距离大于1.2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域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板(1)的材质为高密度聚乙烯树脂。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域救援装置,涉及救援器材技术领域。其结构包括至少四个漂浮板,并且全部漂浮板通过两根水面漂浮绳连续穿设在一起;漂浮绳与漂浮板相对位置固定。本技术通过漂浮绳连接多个漂浮板,将救援漂浮板大面积投送至被困者身边,提高救援能力,较长的漂浮绳方便抛投漂浮板后救援人员可控,提高救援效率,并且水域救援装置整体易组装、反应快、适用场合较多、适应复杂环境能力强。

技术研发人员:陈凡,李澈,尤小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勉县消防救援大队
技术研发日:20230830
技术公布日:2024/3/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