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生海洋垃圾收集装置

文档序号:37307967发布日期:2024-03-13 20:55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仿生海洋垃圾收集装置

本发明属于仿生机械结构,具体涉及一种仿生海洋垃圾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1、海洋垃圾是指海洋和海岸环境中具有持久性的、人造的或经加工的固体废弃物,这些海洋垃圾一部分停留在海滩上,一部分漂浮在海面或沉入海底。若不采取措施,海洋垃圾将造成极大的生态危害。

2、而海洋垃圾问题因为其特殊的环境更加难处理,针对这一现象,研发出了许多海洋垃圾回收的装置,但是,现有的海洋垃圾回收装置体积较大,成本高,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这就导致海洋垃圾的收集受人数和成本的限制,为提高海洋垃圾收集的效率、维护成本,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一种仿生海洋垃圾收集装置。

2、本发明的一种仿生海洋垃圾收集装置,包括:

3、框架,具有限定于其内部的安装空间;

4、回收组件,包括第一回收部和第二回收部,

5、所述第一回收部包括第一滚刷和第二滚刷,所述第一滚刷设置于所述框架的第一侧,所述第二滚刷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框架的第二侧和/或第三侧,所述第二侧和所述第三侧分别为连接至所述第一侧两相对端部的侧部,

6、所述第二回收部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二滚刷位置设置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通过偏心传动机构转动连接至所述第一侧,

7、以及覆盖安装于所述框架的第四侧的第一挡板,且所述第一挡板自所述第四侧向所述第一回收部方向包覆设置;

8、传输组件,包括传输通道和第三滚刷,

9、所述传输通道从所述框架的第一侧贯通至所述框架的第五侧形成,多个所述第三滚刷沿所述传输通道的传输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滚刷的转动轴线与所述传输通道的传输中心线异面设置;

10、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的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和桨组件,

11、所述桨组件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

12、所述第一滚刷、所述第二滚刷和所述第三滚刷通过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驱动;

13、浮力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且邻接于所述传输通道设置,为所述装置提供浮力。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机、第一同步机构、第二同步机构和第三同步机构;

15、所述驱动机的输出轴转动连接至所述第三滚刷的第一端;

16、所述第一同步机构由一个所述第三滚刷的第一端连接至另一所述第三滚刷的第一端;

17、所述第二同步机构由一个所述第三滚刷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滚刷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

18、所述第三同步机构由一个所述第三滚刷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滚刷的第二端。

1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板端部的两相对位置,第一位置通过铰链转动连接至框架,第二位置通过支架转动连接,且支架的另一端连接至偏心传动机构。

20、进一步的,所述偏心转动机构经传动杆同步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机构。

21、进一步的,所述浮力组件沿所述传输通道的传输中心线轴对称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22、进一步的,所述框架包括横框架和纵框架,多根所述横框架和所述纵框架交错连接形成安装点和安装空间。

23、进一步的,所述框架的第二侧、第三侧和第四侧均覆盖安装挡板。

24、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25、本发明通过模仿刮吸类昆虫,当垃圾靠近仿生口器垃圾回收装置时仿唇结构通过旋转滚刷的方式将垃圾吸入仿生口腔结构,此时位于水下的仿生下颌结构在电机的驱动下做往返直线运动,辅助回收向边角扩散的垃圾,与此同时仿生上唇结构可有效防止在仿舌结构中向上逃逸的垃圾。

26、当垃圾完全进入仿生口腔内部后,由电机控制的仿食道结构通过同时旋转四个滚筒的方式使腔内水流朝中心流动,从而使垃圾集中于水流中心处并朝后流动。达到吸收垃圾并运输垃圾的功能。



技术特征:

1.一种仿生海洋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海洋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机、第一同步机构、第二同步机构和第三同步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海洋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端部的两相对位置,第一位置通过铰链转动连接至框架,第二位置通过支架转动连接,且支架的另一端连接至偏心传动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仿生海洋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转动机构经传动杆同步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海洋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组件沿所述传输通道的传输中心线轴对称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海洋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横框架和纵框架,多根所述横框架和所述纵框架交错连接形成安装点和安装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海洋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第二侧、第三侧和第四侧均覆盖安装挡板。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仿生海洋垃圾收集装置,框架,具有限定于其内部的安装空间;回收组件,包括第一回收部和第二回收部,传输组件,包括传输通道和第三滚刷,传输通道从框架的第一侧贯通至框架的第五侧形成,多个第三滚刷沿传输通道的传输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三滚刷的转动轴线与传输通道的传输中心线异面设置;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安装空间内的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和桨组件,桨组件通过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一滚刷、第二滚刷和第三滚刷通过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浮力组件,设置于安装空间内且邻接于传输通道设置,为装置提供浮力。本发明利用仿生工程学达到吸收垃圾并运输垃圾的功能。

技术研发人员:刘佳昆,刘长红,刘殷勤,谢泽文,邓津荣,陈奎庚,柯镇宇,邹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