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排水空速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0924阅读:22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航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排水空速管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受感器一般都在管体部位总压腔内设计一套排水孔和气水分离器来进行防排水工作,当飞行器穿云或在雨天飞行时,机头前方空气中的水分会被机体排开沿着机体向后流动,机体附近气流的含水量远大于静止大气的含水量,机体直径越大则机身附近气流含水量越大。在此恶劣的飞行条件下,安装于机身外的受感器其周围气流的含水量会远大于正常飞行状态。飞行器高速飞行时,受感器就可能会因防排水能力不足而导致水分进入气水分离器后端的总压管路系统。如果水分进入受感器管路过多就会形成堵塞,影响受感器总压的感受,增大空速解算误差,严重时还会影响飞行器的飞行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提供一种能够在空中穿云或下雨等恶劣气候环境下具有高效防排水能力的一种防排水空速管结构。

技术方案:一种防排水空速管结构,包括管体5、支臂6和底板7,管体5的内部通过焊接总压腔水分挡片4将管体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为总压腔1,总压腔1侧壁设置有排水孔3和气水分离器2,气水分离器2由总压气流挡片201、总压进气孔202、总压导管203组成,当含有水分的气流进入总压腔1后,气水分离器2的总压气流挡片201将含有水分的气流阻滞,阻滞形成的压力即为总压,通过总压进气孔202将压力传递进入总压导管203,水分在总压腔1内外压力差的挤压下通过排水孔3排出总压腔1;支臂6的内部腔体与管体部位的总压导管203接通,在支臂6腔侧壁设置有排水孔8,底板7上焊接有气水分离器9,进入支臂6腔内的含水分气流经过总压气流挡片901阻滞后留在支臂6腔内,总压经由总压进气孔902和总压导管903输入到机上管路,支臂6腔体内外压力差将水分通过排水孔8排出。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传统受感器相比,在支臂腔内增加了一个气水分离器和排水孔,使其在空中最大排水量相比传统受感器增加了一倍,当管体排水孔排水量达到极限后,支臂上排水孔会对水分进行二次排出,能够保证压力感受正常且机上管路无进水现象,增强受感器在雨天和高湿气候环境中的防排水形,保证飞机在恶劣气候条件下的飞行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

包括管体5、支臂6和底板7,管体内部通过焊接总压腔水分挡片4将管体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为总压腔1,总压腔1侧壁设置有排水孔3和气水分离器2,气水分离器由总压气流挡片201、总压进气孔202、总压导管203组成。当含有水分的气流进入总压腔1后,气水分离器2的总压气流挡片201将含有水分的气流阻滞,阻滞形成的压力即为总压,通过总压进气孔202将压力传递进入总压导管203,水分在总压腔1内外压力差的挤压下通过排水孔3排出总压腔1。

支臂6内部腔体与管体部位的总压导管203接通,在支臂6腔侧壁设置有排水孔8,底板7上焊接有气水分离器9,进入支臂6腔内的含水分气流经过总压气流挡片901阻滞后留在支臂6腔内,总压经由总压进气孔902和总压导管903输入到机上管路,同时利用支臂6腔体内外压力差将水分通过排水孔8排出。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受感器相比,在支臂腔内增加了一个气水分离器和排水孔,使其在空中最大排水量相比传统受感器增加了一倍,当管体排水孔排水量达到极限后,支臂上排水孔会对水分进行二次排出,能够保证压力感受正常且机上管路无进水现象,增强受感器在雨天和高湿气候环境中的防排水形,保证飞机在恶劣气候条件下的飞行安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