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机用救援包发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52264发布日期:2018-07-04 00:23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人机用救援包发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无人机救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无人机用救援包发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比比皆是,高层建筑在解决了城市单位面积人口分布情况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即灾难发生时的高层救援问题。高层建筑一旦遭遇意外的灾难性问题(尤其是火灾),电梯通常无法使用,导致救援人员无法快速到达灾害发生的楼层,被救人员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逃生。目前无人机的科技发展迅速,在高层灭火方面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在对于在被困高层的人员救援方面的应用还十分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机用救援包发射装置,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用于救援、逃生的装备弹射给待救援的人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人机用救援包发射装置,包括搭载于无人机上的发射仓和储物仓;所述发射仓包括发射室和驱动室,所述发射室内安置有发射活塞,所述驱动室内设有与发射活塞相连的驱动装置;所述储物仓位于发射仓的上方,储物仓的顶部设有进料口,所述储物仓的内部于一端通过弹簧连接有救援包推板,储物仓的另一端于底部设有与发射室连通的下料口。

进一步,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支架,安装于支架上的减速电机、齿条以及限位开关;所述减速电机的输出轴端安装有齿轮,所述齿轮与齿条啮合;所述齿条与发射活塞相邻的一端通过扭簧安装有活动挂钩,所述活动挂钩的下方设有电磁铁;所述发射室和驱动室通过隔板分隔,所述隔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发射活塞上对应设有与所述活动挂钩相配合的固定挂钩,所述固定挂钩穿过通孔与活动挂钩对接;所述发射活塞通过发射弹簧与隔板连接,所述隔板上通过直线轴承安装有直线导杆,所述直线导杆的一端与发射活塞连接。

进一步,所述发射室和驱动室通过隔板分隔,所述隔板上设有限位开关,所述发射活塞上设有与限位开关相配合的挡块;所述发射活塞为内部设有进气腔室的凹形结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储气罐、充气电磁阀、泄压电磁阀以及负压泵,所述储气罐通过充气电磁阀与进气腔室连通,所述泄压电磁阀和负压泵分别与进气腔室连通。

进一步,所述发射室和驱动室通过隔板分隔,所述隔板上设有限位开关,所述发射活塞上设有与限位开关相配合的挡块;所述发射活塞为内部设有进气腔室的凹形结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充气电磁阀、泄压电磁阀以及负压泵,所述储气罐通过充气电磁阀与进气腔室连通,所述泄压电磁阀和负压泵分别与进气腔室连通。

进一步,所述发射仓和储物仓固定于外部框架内,所述外部框架通过连接片与无人机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设置于无人机上的远程通讯模块,以及与远程通讯模块相连的控制模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快速填装救援包,并与无人机连接,极大提高救援物资投递效率。利用无人机可以有效的避开地面障碍,灵活地穿梭于高层建筑之间,并和地面保持畅通的通讯联系,将火灾现场的信息以图像、数据的方式传输到地面指挥中心,无人机接受地面指令,快速到达需要救援的人的位置,然后通过本装置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用于救援、逃生的装备精准弹射给需要救援的人,为挽救生命争取了时间,同时也可以避免消防人员在救援过程中产生的伤亡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减速电机动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连接片、2-救援包推板、3-弹簧、4-外部框架、5-储物仓、6-救援包、7-齿条、8-减速电机、9-齿轮、10-限位开关、11-扭簧、12-活动挂钩、13-电磁铁、14-直线轴承、15-直线导杆、16-发射弹簧、17-发射活塞、18-发射仓、19-发射室、20-驱动室、21-支架、22-隔板、23-通孔、24-固定挂钩、25-下料口;

图3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发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连接片,2-救援包推板、3-弹簧、4-外部框架、5-储物仓、6-救援包、7-储气罐、8-泄压电磁阀、9-充气电磁阀、10-负压泵、11-限位开关、11a-挡块、12-发射活塞、12a-进气腔室、13-发射仓、14-发射室、15-驱动室、16-隔板、17-下料口;

图5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3发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连接片、2-救援包推板、3-弹簧、4-外部框架、5-储物仓、6-救援包、7-气体发生器、8-充气电磁阀、9-泄压电磁阀、10-负压泵、11-限位开关、11a-挡块、12-发射活塞、12a-进气腔室、13-发射仓、14-发射室、15-驱动室、16-隔板、17-下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来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无人机用救援包发射装置,包括搭载于无人机上的外部框架4,外部框架4通过连接片1实现快速与无人机连接,外部框架4内固定有储物仓5和发射仓18。

所述发射仓18包括发射室19和驱动室20,所述发射室19内安置有发射活塞17,所述驱动室20内设有与发射活塞17相连的驱动装置;所述储物仓5位于发射仓18的上方,储物仓5的顶部设有进料口,所述储物仓5的内部于一端通过弹簧3连接有救援包推板2,储物仓5的另一端于底部设有与发射室19连通的下料口25。下料口25根据救援包6的尺寸设计,本实施例中的下料口25一次仅可以通过一个救援包6,实际可根据需要调整。

储物仓5内储存待发射救援包6,救援包6自储物仓5上方的进料口放入,救援包6依次叠加压缩弹簧3将救援包推板2挤压至储物仓5最左侧,待发射的救援包6逐个通过下料口25进入发射室19。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支架21,安装于支架21上的减速电机8、齿条7以及限位开关10;限位开关10可以采用接触式或非接触式,用以根据齿条7的位移来控制减速电机8的动作。

所述减速电机8的输出轴端安装有齿轮9,所述齿轮9与齿条7啮合;所述齿条7与发射活塞17相邻的一端通过扭簧11安装有活动挂钩12,所述活动挂钩12的下方设有电磁铁13。

所述发射室19和驱动室20通过隔板22分隔,所述隔板22上开设有通孔23,所述发射活塞17上对应设有与所述活动挂钩12相配合的固定挂钩24,所述固定挂钩24穿过通孔23与活动挂钩12对接。

所述发射活塞17通过发射弹簧16与隔板22连接,为保证发射活塞17移动的直线性并减少与发射仓18的滑动摩擦而导致能量损失,在隔板22上通过直线轴承14安装有直线导杆15,所述直线导杆15的一端与发射活塞17连接,对发射活塞17的移动进行约束。

本实施例还包括设置于无人机上的远程通讯模块,以及与远程通讯模块相连用于控制减速电机8、电磁铁13、限位开关10动作的控制模块,可参考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再详述。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推动救援包推板2压缩弹簧3,将救援包6逐一放入储物仓5内,救援包推板2在弹簧3的作用下将救援包6向下料口25推动,最前端的救援包6在重力作用下落入发射室19内。

通过连接片1快速将外部框架4与无人机连接,地面指挥人员操控无人机,借助无人机机载摄像机锁定高层建筑中被救援人位置后,启动电磁铁13,活动挂钩收电磁铁13吸附带动扭簧11向下旋转与固定挂钩24脱离,进而使得活动挂钩12与发射活塞17脱离,在发射弹簧16回复形变的瞬间作用下,发射活塞17将救援包6弹射到目标位置,同时发射活塞17会将下料口25封闭。

随后电磁铁13断电,活动挂钩12在扭簧11的作用下恢复原位,减速电机8通过其输出轴上的齿轮9带动齿条7朝发射活塞17侧移动,活动挂钩12接触固定挂钩24,通过扭簧11的作用活动挂钩12重新与固定挂钩24建立机械连接,此时触发限位开关10,使得减速电机8先停止工作,并随后减速电机8再次启动并以相反方向旋转,带动齿条7朝远离发射活塞17的一侧移动,直至发射活塞17被重新拉回初始的发射位置后(即使得活动挂钩12重新回到电磁铁13的上方),再次触发限位开关10,减速电机8停止工作;拉回的过程中上方储物仓5内的一个救援包6通过打开的下料口25下落至发射室19内,以待下一次发射。

实施例2

参照图3和图4所示的一种无人机用救援包发射装置,包括搭载于无人机上的外部框架4,外部框架4通过连接片1实现快速与无人机连接,外部框架4内固定有储物仓5和发射仓13。

所述发射仓13包括发射室14和驱动室15,所述发射室14内安置有发射活塞12,所述驱动室15内设有与发射活塞12相连的驱动装置;所述储物仓5位于发射仓13的上方,储物仓5的顶部设有进料口,所述储物仓5的内部于一端通过弹簧3连接有救援包推板2,储物仓5的另一端于底部设有与发射室19连通的下料口17。下料口17根据救援包6的尺寸设计,本实施例中的下料口17一次仅可以通过一个救援包6,实际可根据需要调整。

储物仓5内储存待发射救援包6,救援包6自储物仓5上方的进料口放入,救援包6依次叠加压缩弹簧3将救援包推板2挤压至储物仓5最左侧,待发射的救援包6逐个通过下料口17进入发射室14。

所述发射室14和驱动室15通过隔板16分隔,所述隔板16上设有限位开关11,所述发射活塞12上设有与限位开关11相配合的挡块11a。所述发射活塞12为内部设有进气腔室12a的凹形结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储气罐7、充气电磁阀9、泄压电磁阀8以及负压泵10,所述储气罐7通过管路及充气电磁阀9与进气腔室12a连通,所述泄压电磁阀8和负压泵10分别通过管路与进气腔室12a连通。

本实施例还包括设置于无人机上的远程通讯模块,以及与远程通讯模块相连用于泄压电磁阀8、充气电磁阀9和负压泵10动作的控制模块,可参考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再详述。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推动救援包推板2压缩弹簧3,将救援包6逐一放入储物仓5内,救援包推板2在弹簧3的作用下将救援包6向下料口17推动,最前端的救援包6在重力作用下落入发射室14内。

通过连接片1快速将外部框架4与无人机连接,地面指挥人员操控无人机,借助无人机机载摄像机锁定高层建筑中被救援人位置后,启动充气电磁阀9,储气罐7中存储的高压气体经过管道瞬间向进气腔室12a内注入,进而推动发射活塞12高速移动,将救援包6发射到目标位置。随后关闭充气电磁阀9,启动泄压电磁阀8,将进气腔室12a内剩余的高压气体排出,关闭泄压电磁阀8;再启动负压泵10,利用负压作用使得发射活塞12快速复位,复位的过程中上方储物仓5内的一个救援包6通过打开的下料口17下落至发射室14内,当发射活塞12的挡块11a触发限位开关11后,负压泵10关闭,以待下一次发射。

实施例3

参照图5和图6所示的一种无人机用救援包发射装置,包括搭载于无人机上的外部框架4,外部框架4通过连接片1实现快速与无人机连接,外部框架4内固定有储物仓5和发射仓13。

所述发射仓13包括发射室14和驱动室15,所述发射室14内安置有发射活塞12,所述驱动室15内设有与发射活塞12相连的驱动装置;所述储物仓5位于发射仓13的上方,储物仓5的顶部设有进料口,所述储物仓5的内部于一端通过弹簧3连接有救援包推板2,储物仓5的另一端于底部设有与发射室19连通的下料口17。下料口17根据救援包6的尺寸设计,本实施例中的下料口17一次仅可以通过一个救援包6,实际可根据需要调整。

储物仓5内储存待发射救援包6,救援包6自储物仓5上方的进料口放入,救援包6依次叠加压缩弹簧3将救援包推板2挤压至储物仓5最左侧,待发射的救援包6逐个通过下料口17进入发射室14。

所述发射室14和驱动室15通过隔板16分隔,所述隔板16上设有限位开关11,所述发射活塞12上设有与限位开关11相配合的挡块11a。所述发射活塞12为内部设有进气腔室12a的凹形结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7、充气电磁阀8、泄压电磁阀9以及负压泵10,所述气体发生器7通过管路及充气电磁阀8与进气腔室12a连通,所述泄压电磁阀9和负压泵10分别通过管路与进气腔室12a连通。

气体发生器7为汽车安全气囊中的常用装置,是利用叠氮化钠受热(燃)引发的快速热分解反应:,100克叠氮化钠可产生50升氮气,反应时间小于30微秒。

本实施例还包括设置于无人机上的远程通讯模块,以及与远程通讯模块相连用于泄压电磁阀8、充气电磁阀9和负压泵10动作的控制模块,可参考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再详述。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推动救援包推板2压缩弹簧3,将救援包6逐一放入储物仓5内,救援包推板2在弹簧3的作用下将救援包6向下料口17推动,最前端的救援包6在重力作用下落入发射室14内。

通过连接片1快速将外部框架4与无人机连接,地面指挥人员操控无人机,借助无人机机载摄像机锁定高层建筑中被救援人位置后,引燃气体发生器7中的叠氮化钠,瞬间产生高压气体,同时开启充气电磁阀8,气体发生器7产生的高压气体经过管道瞬间向进气腔室12a内注入,进而推动发射活塞12高速移动,将救援包6发射到目标位置。随后关闭充气电磁阀8,启动泄压电磁阀9,将进气腔室12a内剩余的高压气体排出,关闭泄压电磁阀9;再启动负压泵10,利用负压作用使得发射活塞12快速复位,复位的过程中上方储物仓5内的一个救援包6通过打开的下料口17下落至发射室14内,当发射活塞12的挡块11a触发限位开关11后,负压泵10关闭,以待下一次发射。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