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桨桨叶配重挡圈及其配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15113发布日期:2022-02-23 21:3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螺旋桨桨叶配重挡圈及其配重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旋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螺旋桨桨叶配重挡圈及其配重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螺旋桨由6片复合材料桨叶组成,由于每片桨叶的重心分布不一致,在旋转过程中将会因偏心引起螺旋桨质量力不平衡,造成螺旋桨振动。而要解决此问题,目前一般会在桨叶根部增加配重块的方式,以便通过调整桨叶重心的方法将每片桨叶的力矩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目前的配重块很容易在桨叶根部窜动或脱出。
3.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防止配重块在桨叶根部窜动和脱出的螺旋桨桨叶配重挡圈以及配重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螺旋桨桨叶配重挡圈及其配重结构,防止配重块在桨叶根部窜动以及脱出,从而避免螺旋桨平衡失效,提高桨叶使用的可靠性。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螺旋桨桨叶配重挡圈,包括:挡圈本体,所述挡圈本体为具有弹性的圆柱状,且所述挡圈本体靠近其一端的外壁上切削有一圈倒角。
7.优选的,所述挡圈本体上沿其中轴线贯通有通孔。
8.优选的,所述挡圈本体切削有所述倒角的一端开设有球面槽,所述挡圈本体与所述球面槽相对的一端开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与所述球面槽共槽底,同时所述通孔贯穿所述凹槽与所述球面槽的槽底。
9.优选的,所述挡圈本体远离所述倒角一端的外壁上沿其周向凸出有一圈定位环。
10.优选的,所述挡圈本体的外壁上沿其周向开设有一圈应力槽,且所述应力槽靠近所述定位环。
11.优选的,所述倒角为15度。
12.一种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13.配重支座,所述配重支座为回转体,连接在所述螺旋桨桨叶的根部,同时所述配重支座上沿其轴向开设有配重孔,且所述配重孔的一端为开口端,另一端为封闭端;
14.配重挡圈,所述配重挡圈嵌设在所述配重孔中,且所述配重挡圈与所述配重孔过盈配合,所述配重挡圈为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螺旋桨桨叶配重挡圈;
15.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嵌设在所述配重孔中,且抵接在所述配重孔的封闭端和所述配重挡圈之间。
16.优选的,所述挡圈本体切削有所述倒角的一端抵接所述配重块。
17.优选的,所述定位环与所述配重孔过盈配合。
18.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螺旋桨
桨叶配重挡圈及其配重结构,可以实现如下技术效果:
19.本实用新型通过配重挡圈将配重块封堵在配重支座的配重孔中,避免配重块窜动和脱出;
20.本实用新型的配重挡圈具有弹性,且圈本体靠近其一端的外壁上切削有一圈倒角,因此不仅提高本实用新型配重挡圈的装配性,而且使本实用新型挡圈本体切削有倒角的一端抵接螺旋桨桨叶的配重块,则使螺旋桨桨叶的配重块不易窜动和脱出,因此能够避免螺旋桨平衡失效,提高桨叶使用的可靠。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螺旋桨桨叶配重挡圈的结构图;
23.图2为图1另一个角度的结构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配重结构的结构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配重结构中配重支座的结构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配重结构中配重支座的侧视(显示中心配重孔和边缘配重孔的开口端)图。
27.其中,1-挡圈本体;101-倒角;10-通孔;102-球面槽;103-凹槽;104-定位环;105-应力槽;2-配重支座;20-配重孔;3-配重块;201-中心配重孔;202-边缘配重孔;200-透气孔;21-第一轴;22-第二轴。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螺旋桨桨叶配重挡圈,包括:挡圈本体1,挡圈本体1为具有弹性的圆柱状,且挡圈本体1靠近其一端的外壁上切削有一圈倒角101。
30.本实用新型的配重挡圈具有弹性,且圈本体1靠近其一端的外壁上切削有一圈倒角101,因此不仅提高本实用新型配重挡圈的装配性,而且使本实用新型挡圈本体1切削有倒角101的一端抵接螺旋桨桨叶的配重块,则使螺旋桨桨叶的配重块不易窜动和脱出,因此能够避免螺旋桨平衡失效,提高桨叶使用的可靠。
31.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挡圈本体1上沿其中轴线贯通有通孔10。
32.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的有益效果为:既可以使装配时本实用新型配重挡圈内部封闭的气体排出,又可作为拆卸时的工具孔。
33.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挡圈本体1切削有倒角101的一端开设有球面槽102,挡圈本体1与球面槽102相对的一端开设有凹槽103,且凹槽103与球面槽102共槽底,同
时通孔10贯穿凹槽103与球面槽102的槽底。
34.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的有益效果为:既可减轻重量又可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刚性。
35.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挡圈本体1远离倒角101一端的外壁上沿其周向凸出有一圈定位环104。
36.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的有益效果为:使本实用新型的配重挡圈可以和配重支座2的配重孔20形成过盈配合,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配重挡圈与配重支座2连接的稳定性。
37.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挡圈本体1的外壁上沿其周向开设有一圈应力槽105,且应力槽105靠近定位环104。
38.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的有益效果为:避免本实用新型过盈配合段产生撕裂等损伤。
39.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倒角101为15度。
40.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的有益效果为:使本实用新型配重挡圈的装配性最好。
41.一种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42.配重支座2,配重支座2为回转体,连接在螺旋桨桨叶的根部,同时配重支座2上沿其轴向开设有配重孔20,且配重孔20的一端为开口端,另一端为封闭端;
43.配重挡圈,配重挡圈嵌设在配重孔20中,且配重挡圈与配重孔20过盈配合,配重挡圈为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的一种螺旋桨桨叶配重挡圈;
44.配重块3,配重块3嵌设在配重孔20中,且抵接在配重孔20的封闭端和配重挡圈之间。
45.本实用新型通过配重挡圈将配重块3封堵在配重支座2的配重孔20中,避免配重块3窜动和脱出,从而避免螺旋桨平衡失效,提高桨叶使用的可靠性。
46.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挡圈本体1切削有倒角101的一端抵接配重块3。
47.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的有益效果为:使本实用新型配重挡圈与配重块3连接的更紧凑,从而进一步避免配重块3窜动和脱出。
48.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环104与配重孔20过盈配合。
49.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的有益效果为: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配重挡圈与配重支座2连接的稳定性。
50.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配重孔20包括中心配重孔201和多个边缘配重孔202,且中心配重孔201和多个边缘配重孔202均沿配重支座2的轴向延伸,并且中心配重孔201位于配重支座2的中心,多个边缘配重孔202围绕中心配重孔201呈圆周阵列分布,并且中心配重孔201和多个边缘配重孔202的一同端均为开口端,另一同端均为封闭端。
51.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中心配重孔201中安装配重块,可以调整桨叶的大轴线力矩,在边缘配重孔202中安装配重块可调整桨叶的小轴线力矩,在对称的边缘配重孔202中安装配重块也可以调整桨叶的大轴线力矩,从而保证螺旋桨平衡,以避免采用调整桨叶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调整桨叶的平衡,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避免气动不平衡的问题,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
可以进一步使配重块3稳定,防止配重块3窜动和脱出。
52.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中心配重孔201和多个边缘配重孔202的封闭端均贯通有透气孔200。
53.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透气孔200排气,防止在配重块3安放过程中因内部气体无法排出,造成配重块3无法安装到位的现象,因此可以进一步防止配重块3窜动和脱出。
54.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配重支座2包括:第一轴21和第二轴22,第一轴21的直径大于第二轴22的直径,且第二轴22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轴21的一端,同时第二轴22与第一轴21共轴线;
55.中心配重孔201沿第一轴21和第二轴22的中轴线分别开设在第一轴21和第二轴22上,多个边缘配重孔202沿第一轴21的轴向开设在第一轴21上,且中心配重孔201和多个边缘配重孔202的开口端均位于第一轴21远离第二轴22的一端,中心配重孔201的封闭端位于第二轴22远离第一轴21的一端,多个边缘配重孔202的封闭端均位于第一轴21连接第二轴22的一端。
56.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的有益效果为:使配重支座2的形状与桨叶的形状和构造相适应,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可以稳定安装在螺旋桨桨叶上,以及提高本实用新型调节桨叶大小轴线力矩的稳定性和准确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安装配重块3的稳定性,因此进一步防止配重块3窜动和脱出。
57.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配重支座2为尼龙材料,且中心配重孔201和多个边缘配重孔202的壁厚均为5mm。
58.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的有益效果为:既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强度和刚度又减轻了桨叶重量,同时可减小安放配重块3的摩擦系数。
59.实施例:
6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螺旋桨桨叶配重挡圈及其配重结构,配重支座2连接在螺旋桨桨叶的根部,先将配重块3从配重支座2上配重孔20的开口端推入至配重支座2的配重孔20中,直至配重块3与配重孔20的底端抵接,然后将本实用新型的配重挡圈从配重孔20的开口端推入至配重支座2的配重孔20中,直至配重挡圈与配重块3抵接,同时配重挡圈的定位环104与配重孔20过盈配合。
61.本实用新型通过配重挡圈将配重块3封堵在配重支座2的配重孔20中,避免配重块3窜动和脱出,并且本实用新型的配重挡圈具有弹性,且圈本体1靠近其一端的外壁上切削有一圈倒角101,因此不仅提高本实用新型配重挡圈的装配性,而且使本实用新型挡圈本体1切削有倒角101的一端抵接螺旋桨桨叶的配重块,则使螺旋桨桨叶的配重块不易窜动和脱出,因此能够避免螺旋桨平衡失效,提高桨叶使用的可靠,同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中心配重孔201中安装配重块,可以调整桨叶的大轴线力矩,在边缘配重孔202中安装配重块可调整桨叶的小轴线力矩,在对称的边缘配重孔202中安装配重块也可以调整桨叶的大轴线力矩,从而保证螺旋桨平衡,以避免采用调整桨叶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调整桨叶的平衡,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避免气动不平衡的问题,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可以进一步使配重块3稳定,防止配重块3窜动和脱出。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
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62.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