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应急浮筒着水上翻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97574发布日期:2023-03-24 21:51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应急浮筒着水上翻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应急浮筒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止应急浮筒着水上翻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直升机水上应急迫降时,为了给机组人员争取离机逃生时间和直升机整机回收机会,需要为直升机提供应急浮筒以使直升机着水后浮在水面上。
3.如图1和图2所示,目前国内的直升机应急浮筒基本可保证在良好的姿态角下使直升机100稳定地着水并漂浮于水面,但着水后左浮筒110和右浮筒120内充气后的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在水压的作用下势必会发生上翻并挤压直升机100的舱门101形成阻挡,从而造成舱内机组人员无法顺利撤离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应急浮筒着水上翻的连接结构,能够使直升机两侧左浮筒和右浮筒的左气囊和右气囊相互连接进行自适应调整,避免受到水面浮力时推动左气囊和右气囊上翻封闭直升机门,也能够为直升机提供较好的扶正力矩。
5.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止应急浮筒着水上翻的连接结构,其包括分别用于与直升机两侧连接的左浮筒和右浮筒,左浮筒和右浮筒内分别设有侧部与直升机两侧连接的左气囊和右气囊,还包括两端分别与左气囊和右气囊连接的连接承载机构。
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连接承载机构包括连接头及两根连接带,两根连接带的一端分别与左气囊和右气囊连接,两根连接带的另一端分别可拆卸地连接连接头的两端。
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连接承载机构包括两根销轴,两根销轴分别可沿轴向移动以连接或脱离连接头的两端,两根连接带分别套设于两根销轴上。
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连接头还通过至少一根弹性的固定带与直升机的底部连接。
1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还包括至少一个可拆卸地连接于直升机底部的连接座,每根固定带均可拆卸地连接于一个连接座。
1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左气囊和右气囊分别通过多根沿直升机长度方向延伸的气囊连接带连接于直升机。
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防止应急浮筒着水上翻的连接结构包括分别用于与直升机两侧连接的左浮筒和右浮筒,左浮筒和右浮筒内分别设有侧部与直升机两侧连接的左气囊和右气囊,还包括两端分别与左气囊和右气囊连接的连接承载机构。本技术提供的防止应急浮筒着水上翻的连接结构通过设置连接承载机构能够使直升机两侧左浮筒和右浮筒的左气囊和右气囊相互连接进行自适应调整,避免受到水面浮力时推动左气囊
和右气囊上翻封闭直升机门,也能够为直升机提供较好的扶正力矩。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4.图1为现有技术中直升机连接左浮筒和右浮筒时的示意图;
15.图2为现有技术中直升机连接左浮筒和右浮筒后左气囊和右气囊充气并入水时的示意图;
1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止应急浮筒着水上翻的连接结构连接于直升机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止应急浮筒着水上翻的连接结构连接于直升机后左气囊和右气囊充气后入水时的示意图;
1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止应急浮筒着水上翻的连接结构中连接承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防止应急浮筒着水上翻的连接结构连接于直升机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00、直升机;101、舱门;110、左浮筒;120、右浮筒;130、左气囊;140、右气囊;150、气囊连接带;200、连接承载机构;210、连接头;220、连接带;230、销轴;300、固定带;310、连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2.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5.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8.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防止应急浮筒着水上翻的连接结构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29.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止应急浮筒着水上翻的连接结构,其包括分别用于与直升机100两侧连接的左浮筒110和右浮筒120,左浮筒110和右浮筒120内分别设有可胀缩的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分别设有用于充放气的进气阀,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的顶部分别通过两根沿直升机100长度方向延伸的气囊连接带150连接于直升机100两侧,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之间连接有连接承载机构200,连接承载机构200包括连接头210及两根连接带220,连接头210的两端分别设有缺口,两根连接带220的一端分别与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的底部连接,两根连接带220的另一端分别可拆卸地连接连接头210的两端,连接承载机构200包括两根销轴230,两根销轴230分别可沿轴向移动穿过连接头210两端的缺口以卡接或脱离连接头210,两根连接带220分别套设于两根销轴230上。
3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止应急浮筒着水上翻的连接结构安装时,将放气后的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分别收容于左浮筒110和右浮筒120内,随后将左浮筒110和右浮筒120分别固定于直升机100两侧舱门101下方,并将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分别通过两根沿直升机100长度方向延伸的气囊连接带150连接于直升机100两侧,将两根销轴230分别沿轴向移动卡接于连接头210的两端并穿过位于连接头210两端缺口的两个连接带220端部,从而使用连接承载机构200连接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完成防止应急浮筒着水上翻的连接结构的安装。
31.当直升机100正常飞行状态下,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收容于左浮筒110和右浮筒120内处于封包状态。当直升机100底部着水时,向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内充气展开撑开左浮筒110和右浮筒120,使充气后的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左右对称地分布于直升机100两侧,展开后的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的顶部仍通过气囊连接带150与飞机连接,此时连接头210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连接带220连接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的底端,从而在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底部之间产生相互拉力以抑制水压力对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产生的上
翻浮力,进而保证飞机在水面稳定漂浮时,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仍保持在相对于直升机100的舱门101较低的位置,确保机组人员能够快速打开直升机100的舱门101并顺利撤离。
32.如图6所示,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一个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连接于直升机100底部的连接座310,连接头210通过根弹性的固定带300与直升机100的底部连接,通过设置两端分别固定直升机100底部和连接头210的固定带300,能够保证连接承载机构200的位置稳定可靠,从而利用连接承载机构200在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之间产生稳定的相互拉力以抑制水压力对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产生的上翻浮力,避免左气囊130和右气囊140堵住直升机100的舱门101。
33.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