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容器携带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09144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饮料容器携带用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于携带小瓶(ペツトボトル)等饮料容器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
背景技术
现有小瓶作为饮料容器广泛地应用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小瓶相比较于箱盒(ビン)容器较轻,而且,因瓶盖可由螺纹而紧固密闭,所以携带尤其方便。
携带小瓶时,可空手直接拿持,也可以放入到乙烯树脂袋中拿着走,用于方便携带这种小瓶的携带用具已有各种提案和市售类型。通常市售的小瓶携带用具有能拿持运送的类型和连接保持部件的类型,能拿持运送的类型在用于容纳大部分小瓶的袋状保持套上安装有绳子,连接保持部件的类型把安装在小瓶颈部的硬质橡胶环与紧固夹板、D形环圈、颈圈(カラピナ)等保持部件相连;前一类型袋状保持套体积较大,不使用时保管很不方便,而且存在大小(容量)不同的小瓶不能通用的问题;后一类型相对于小瓶颈部不易拆卸硬质橡胶环,使用性能差,尤其是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而且由于橡胶老化还存在担心卡紧力降低的问题。
鉴于上述的情况,如下列专利文献1~3记载,提出了一种小瓶携带用具,不仅用绳单独作为悬挂构件,而且把绳盘绕在该小瓶的颈部上,由通过该绳的配件,使绳紧靠在颈部上,并利用勒紧绳的状态,悬挂小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062783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小瓶携带用具是用金属丝弯折形成的,沿小瓶颈部弯曲的配件两端上设置有环圈状卡紧部,且配置有辅助卡紧部;将前端环圈下侧的两根吊绳穿过该配件两端的环圈状卡紧部,再把该配件更靠下侧的两根吊绳集中插入辅助卡紧部。因此,在使用的时候,吊绳的前端环圈盘绕在小瓶的颈部上,配件被压靠在上述颈部上,吊绳前端环圈紧贴颈部,进而将辅助卡紧部滑动移动直至和配件紧贴在一起,由配件来辅助卡紧固定状态,能防止配件离开颈部而不支撑该颈部。小瓶内变空时,把辅助卡紧部向后移动,然后将配件向后退移,从而使颈部相对吊绳前端环圈的紧贴状态释放,使颈部从吊绳前端环圈处脱离。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96850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小瓶携带用具,采用吊绳的环圈盘绕在小瓶的颈部上且使中间部件滑动而缩小吊绳环圈的方式,使吊绳环圈紧贴在颈部上;在吊绳环圈的前端安装有把手,在要取下小瓶时,拉动该把手,放松吊绳环圈,就可以使携带用具脱离颈部。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031096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小瓶携带用具中,将前端环圈下侧的两根吊绳插入平板状配件的两端,该配件前端形成有沿小瓶颈部的圆弧面;在使用的时候,吊绳的前端环圈盘绕在小瓶的颈部,配件的前端圆弧面压靠在颈部上,使吊绳的前端环圈紧贴在颈部上。
这些专利文献1~3中记载的小瓶携带用具,都仍旧利用吊绳本身作为相对小瓶颈部的支持部件,在吊绳紧贴且盘绕在颈部上的状态,能够拿持运送小瓶。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为了将卡紧件紧贴在小瓶的颈部上,必须要设置辅助卡紧部作为另一部件,而且放松吊绳前端环圈取下小瓶的时候,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结构必须要有在后退移动辅助卡紧部的基础上使卡紧件向后移动的所谓双重作业;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结构中,必须拉动把手,该把手和卡紧件是分开设置在环圈前端的,不管怎样,都需要有与卡紧件分开的部件。另外,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结构中,卡紧件要使用平板状结构,在不使用时显得较大,不便于收藏和保管,同时,必须花费把吊绳穿过卡紧件进行组装操作的时间,因而必然导致提高销售成本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无论是为了拿持运送而将其盘绕于小瓶等饮料容器颈部的操作,还是从其上取下该饮料容器的操作都简单易行,而且除了吊绳和卡紧件作为构成部件之外,不需要另外的部件,该卡紧件结构也非常简单且小型,在不使用时体积也不大,便于收藏和保管,在制造过程中组装简单,能降低制造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1的本发明,饮料容器携带用具,由前端形成有环圈的吊绳和在该吊绳前端环圈处可滑动连接的卡紧件构成,其特征在于,卡紧件具有可紧贴饮料容器颈部的大致圆弧状开口缘,整体形成从该开口缘两端的相对部向外扩张的一对扩张部,所述一对扩张部各自形成有比吊绳小的绳插通孔,吊绳与该绳插通孔摩擦配合且可滑动地插入该绳插通孔,在缩小前端环圈在卡紧件开口缘之间紧贴饮料容器的颈部进行安装操作、以及在松开前端环圈在卡紧件开口缘之间取下被卡紧的饮料容器颈部进行拆卸操作中,该扩张部作为由手指捏着进行操作的操作部。
根据技术方案2的本发明,在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中,其特征在于,至少卡紧件的大致圆弧状开口缘的侧面为垂直面。
根据技术方案3的本发明,在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中,其特征在于,卡紧件由具有矩形截面的线材构成。
根据技术方案4的本发明,在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扩张部的整个宽度上形成有从扩张部外侧面通到绳插通孔的狭缝。
根据技术方案5的本发明,在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中,其特征在于,狭缝具有从扩张部的外侧面朝向绳插通孔逐渐变窄的大致V字形。
根据技术方案6的本发明,在技术方案5中记载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中,其特征在于,在大致V字形狭缝的绳插通孔侧开口中,形成有伸入绳插通孔内部的小突起部。
根据技术方案7的本发明,在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中,其特征在于,狭缝在与前端环圈相反侧的扩张部侧面的开口宽度形成的比前端环圈侧扩张部侧面处的开口宽度小。
根据技术方案8的本发明,在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中,其特征在于,在相对于卡紧件的与前端环圈相反侧,在一个部位将一对吊绳固定。


图1是本发明中一实施例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的立体图;图2是该饮料容器携带用具中卡紧件的平面图;图3是卡紧件(从前端环圈侧观察的视图)的正视图;图4是卡紧件(从扩张部外侧面侧观察的视图)的侧视图;图5是该饮料容器携带用具被紧密安装在饮料容器的颈部时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该饮料容器携带用具被紧密安装在饮料容器的颈部时状态的俯视图;图7是示出该饮料容器携带用具被紧密安装在饮料容器的颈部且可由吊绳拿持运送状态的示意图;图8是示出卡紧件的扩张部中涉及绳插通孔和狭缝的变型例的局部剖视图;图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的立体图;图10是该饮料容器携带用具中卡紧件(从前端环圈侧观察的视图)的正视图;图11是示出该饮料容器携带用具被紧密安装在饮料容器颈部且可由吊绳拿持运送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中一实施例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该饮料容器携带用具1利用吊绳2的前端作为环圈3,并连接有相对该环圈3可滑动的卡紧件4而得以构成。上述吊绳2优选用尼龙等具有伸缩性的材料制成较宽的平板形的(例如,宽度大约为1cm,厚度大约为3mm)带状。
进一步参考图2至图4详细说明卡紧件4,卡紧件4优选用如ABS树脂等硬质合成树脂材料制成,具有近圆弧状的开口缘5,该开口缘5可紧靠在饮料容器10的颈部11处。开口缘5为近半圆弧状具有90度~180度中心角的圆弧,优选中心角约为180度的。卡紧件4的开口缘5的侧面最好是垂直面,例如,可以把具有矩形截面的线材弯曲成半圆环圈状而得以成形。由此,就可使开口缘5的垂直面紧靠在饮料容器10的颈部11上,且易于稳定地保持这种紧靠状态。
在开口缘5的两端,形成有一对整体成形且向外扩张的扩张部6、6。每一扩张部6都大致为棱柱状,且沿着轴向形成有比吊绳2小的绳插通孔7。吊绳2被插入在绳插通孔7的状态下,能与绳插通孔7的内表面摩擦配合且可滑动。大致棱柱状的扩张部6、6的外侧面8、8大致为平坦面,由于用两个手指将它们捏住向彼此靠近的方向按压就能牢固保持卡紧件4,所以,在缩小前端环圈3而使饮料容器10的颈部11紧靠在前端环圈3和卡紧件4的开口缘5间的安装操作中,以及在放松前端环圈3而使紧靠在前端环圈3和卡紧件4的开口缘5间的饮料容器10颈部11卸下的拆卸操作中,用作以手指捏着使卡紧件4相对吊绳2滑动移动的操作部。
吊绳2被插入到扩张部6的绳插通孔7中,由于吊绳必需与绳插通孔7的内表面摩擦配合,所以吊绳2插入到绳插通孔7的操作通常较困难。为了在组装饮料容器携带用具1时易于该插通操作,最好是在扩张部6的整个宽度(绳插通孔7的延长方向)上连续形成有从扩张部6的外侧面8开始且通过绳插通孔7的狭缝9。该狭缝9最好具有从扩张部6的外侧面8朝绳插通孔7逐渐变窄的大致V字形状。狭缝9在外侧面8上的开口形成有和带状吊绳2的厚度大约相等或者比带状吊绳2的厚度大出若干倍的较大间隙(g1),而狭缝9在绳插通孔7上的开口具有比吊绳2厚度更小的开口宽度(g2<g1)。由于这种形状的狭缝9,在组装时的吊绳插通操作中,吊绳2从扩张部外侧面上较大间隙(g1)的开口插入狭缝9,并使其缓慢移动到绳插通孔7一侧,利用卡紧件4的弹性,以推压扩开绳插通孔侧的较小开口间隙(g2)的方式,使吊绳被容纳在绳插通孔7内,所以能够易于进行绳插入操作,并且,由于吊绳2一旦摩擦地收容在绳插通孔7内就不能通过狭窄的开口间隙(g2),所以不会从狭缝9脱落。
图5至图7示出的状态是将该饮料容器携带用具1紧密安装在饮料容器(小瓶)10的颈部11上,且可由吊绳2拿持运送的状态。在该安装状态,根据所需,使卡紧件4相对吊绳2滑动移动,并在卡紧件4前面形成大于饮料容器10颈部11的环圈3后,在该环圈3处,把通过颈部11的环圈3前端的吊绳2盘绕在颈部11上,在保持这种状态的同时,将卡紧件4沿靠近颈部11的方向移动。
举例来说,上述操作可由一只手(例如左手)拿着比卡紧件4位置稍靠后方的吊绳2的任意部分,而将上述环圈3套在放置于桌子上等位置的饮料容器10的颈部11的上方。此后,利用另一只手(右手)的两个手指(例如拇指和中指)按住上述卡紧件4的一对扩张部6、6的外侧面8、8,利用左手用力拉紧吊绳2,同时,在拉近卡紧件4到颈部11的方向上相对吊绳2滑动移动卡紧件4。由此,环圈3处于盘绕紧靠在颈部11一半上的状态,同时,卡紧件4的开口缘5紧靠在上述颈部11的另一半上,从而能够牢固地保持上述颈部11。吊绳2在插入卡紧件4的扩张部6、6处的小的绳插通孔7、7内时,由于和绳插通孔的内表面磨擦配合,所以只要设有施加抵抗摩擦拉开卡紧件4的外力,一旦紧密安装在颈部11饮料容器携带用具1就能够维持这种紧密安装的状态。
这样地将饮料容器携带用具1紧密安装在饮料容器10的颈部11上之后,就能够以下列方式拿持运送,手持吊绳2的任意部位,或吊挂在脖子上,或吊挂在皮带上,或吊挂在旅行包上。或者,能以挂在室内的钩子上或悬挂在野外的树杈等物体上的方式放置。但无论怎样,这种安装状态中,由于饮料容器10的自重而经常在吊绳2上作用有张力,环圈3勒紧瓶子颈部11,在使卡紧件4更加紧贴颈部11的方向上移动赋力而起作用,所以能够维持上述紧密安装的状态,防止脱落。
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卡紧件4外侧(环圈3的相反侧)的一个位置处,该位置能完全确保卡紧件4从瓶子颈部11取下时所需的滑动量,且在该位置用扣合配件13固定一对吊绳2、2。由此,就可以防止形成环圈3的吊绳2向一侧移动偏斜。此外,为了防止卡紧件4的无效移动,且时常保持环圈3和卡紧件4之间具有合适的位置关系,由扣合配件13固定一对吊绳2、2的位置最好是处于不过于远离卡紧件4外侧的位置。也可以采用替代扣合配件13的其他固定方式,例如,用线缝合一对吊绳2、2的进行固定等方式。
当饮用饮料容器10内的饮料时,仍旧保持该紧密安装状态,仅仅打开瓶盖12就行了。本发明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1由于体积极小而质轻,因此,即使安装在饮料容器10的颈部11上也不会妨碍通常的饮用动作。
安装了饮料容器携带用具1的饮料容器1变空的时候,可利用一只手(例如右手)的手掌稳稳地把持该饮料容器1的上部,并由另一只手(左手)的两个手指(例如拇指和中指)按住上述卡紧件4上一对扩张部6、6的外侧面8、8,使得卡紧件4从颈部11处开始在拉开的方向上相对吊绳2滑动移动。由此,在卡紧件4和环圈3之间产生比颈部11的径向尺寸大的空间后,上提吊绳2就可以脱离颈部11。随后,在安装新的饮料容器时,可进行和上述同样的安装操作。
图8示出了有关扩张部6中绳插通孔7和狭缝9的变形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剖面大致为V字形的狭缝9在与绳插通孔7侧的开口相邻的对置边缘处,设置有一对伸入绳插通孔7内的小突起部14、14。该对小突起部14、14不会妨碍将吊绳2从扩张部外侧面8侧插入到狭缝9中并容纳在绳插通孔7内时的操作,还由于容纳于绳插通孔7内的吊绳2在狭缝9内移动的时候可挂在至少一个小突起部14上,因此还能有效防止吊绳2脱落。
上述实施例中,为了易于绳插通操作,同时,又能防止一旦容纳于绳插通孔7内的吊绳2的脱落,狭缝的形状具有从扩张部6的外侧面8朝绳插通孔7慢慢变窄的大致V字形状。但也可以形成具有下列这样的大致V字形,即和前端环圈3相反侧的扩张部侧面的开口宽度小于前端环圈3侧的扩张部侧面的开口宽度。在图9及图10中示出了将上述实施例中的狭缝9变更为这样形状的狭缝9′的实施例而得到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1′,在图11中示出了这种饮料容器携带用具1’紧密安装在饮料容器(小瓶)10颈部11处且可用吊绳2拿持运送的状态。图9、图10及图11分别对应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图1、图3及图7。
如上所述,由于吊绳2必须在与绳插通孔7的内表面摩擦配合的状态下被容纳,所以,将吊绳2插通绳插通孔7的操作通常非常困难,因此,在考虑批量生产时,寻求易于这种绳插通操作的方法就是不可缺少的。作为这种方法,该实施例中,前端环圈侧的狭缝开口宽度(g3)和对置侧的狭缝开口宽度(g4)之间的关系为(g3>g4)。即,前端环圈3侧的狭缝开口形成和带状吊绳2的厚度大致相同或者比吊绳2的厚度大出若干倍的较大间隙(g3),而前端环圈3对置侧(扣合配件13侧)的狭缝开口形成有小于吊绳2厚度的开口宽度(g4)。因此,在绳插通操作中,吊绳2从前端环圈3侧的大间隙(g3)的开口插入到狭缝9’内,且使吊绳缓缓压入到该前端环圈3对置侧而移动的同时通过较窄的间隙(g4),从而能够被容纳在上述绳插通孔7内,因而这种操作比较容易。另外,考虑到这样地将吊绳2一旦收容在绳插通孔7内之后的实际使用状态,无论是将卡紧件4紧密安装在瓶子颈部11上时还是从该瓶子颈部11取下时,都只是将该卡紧件4相对于前端环圈3沿着大致水平的方向移动,换句话说,吊绳2只不过是沿着绳插通孔7的大致轴向方向摩擦配合在绳插通孔7内表面上并滑动移动。由于不会朝向扩张部6外侧相对移动,所以基本不会产生从狭缝9’脱落的运动。与此相对,前端环圈3对置侧,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吊挂时,在吊绳2上作用有大致90度角度方向的张力,由于频繁地放松、勒紧吊绳,会增大经过上述狭缝而脱落的可能性,而且根据情况有时也会用手拿持比凿密配件13靠近瓶子颈部11侧的吊绳2、2的一部分施加拉向外侧的力,所以提高了减小与前端环圈3相反侧的开口宽度(g4)而防止吊绳脱落的效果。
本发明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可以得到各种实施例。例如,卡紧构件的形状或大小就可以任意设置,绳插通孔的形状或形成位置、狭缝的形状或延长方向等都可以任意设置。另外,吊绳的形状和材料也可以随意选择,也可以利用在卡紧构件的扩张部上形成的绳插通孔内的适度阻力进行可滑动地插通。
根据本发明,可从饮料容器、尤其是小瓶上简单地拆卸下来,而且如果一旦安装并悬挂该携带用具,就能靠饮料容器的自重勒紧颈部,所以不容易脱落,且能安全使用。
另外,由于组成零部件小且不复杂,不仅不使用时体积不大,收容面积小,而且在出售时包装也能够很小,所以有利于大规模流通。
此外,由于本发明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能低成本大批量生产,所以特别有助于提高附带在饮料容器上进行销售促进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饮料容器携带用具,由前端形成有环圈的吊绳和在该吊绳前端环圈处可滑动连接的卡紧件构成,其特征在于,卡紧件具有可紧贴饮料容器颈部的大致圆弧状开口缘,整体形成从该开口缘两端的相对部向外扩张的一对扩张部,所述一对扩张部各自形成有比吊绳小的绳插通孔,吊绳与该绳插通孔摩擦配合且可滑动地插入该绳插通孔,在缩小前端环圈在卡紧件开口缘之间紧贴饮料容器的颈部进行安装操作、以及在松开前端环圈在卡紧件开口缘之间取下被卡紧的饮料容器颈部进行拆卸操作中,该扩张部作为由手指捏着进行操作的操作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其特征在于,至少卡紧件的大致圆弧状开口缘的侧面为垂直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其特征在于,卡紧件由具有矩形截面的线材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其特征在于,在扩张部的整个宽度上形成有从扩张部外侧面通到绳插通孔的狭缝。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其特征在于,狭缝具有从扩张部的外侧面朝向绳插通孔逐渐变窄的大致V字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其特征在于,在大致V字形狭缝的绳插通孔侧开口中,形成有伸入绳插通孔内部的小突起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其特征在于,狭缝在与前端环圈相反侧的扩张部侧面的开口宽度形成的比上述前端环圈侧的扩张部侧面的开口宽度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料容器携带用具,其特征在于,在相对于卡紧件的与前端环圈相反侧,在一个部位将一对吊绳固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有一种形小且质轻的携带用具,无论是为拿持运送而盘绕于旋盖瓶等饮料容器颈部的操作,还是取下该饮料容器的操作都能简单易行。该饮料容器携带用具由前端形成有环圈(3)的吊绳(2)和在该吊绳前端环圈处可滑动连接的卡紧件(4)构成,卡紧件具有可紧贴饮料容器(10)颈部(11)的大致圆弧状开口缘(5),整体形成从该开口缘两端的相对部向外扩张的一对扩张部(6、6),在该对扩张部中的每一部上形成有比吊绳还小的绳插通孔(7、7),吊绳与该绳插通孔摩擦配合可滑动地插入在该绳插通孔,该扩张部作为在将该饮料容器携带用具安装在颈部的操作以及从颈部取下的操作中,用于由手指捏着进行操作的操作部。
文档编号B65D23/00GK1590230SQ20041007944
公开日2005年3月9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10日
发明者松尾吉亮 申请人:株式会社美舞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