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出构件、具有该排出构件的排出容器和点眼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77391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排出构件、具有该排出构件的排出容器和点眼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无菌地排出充填于挤压瓶的内装液的、具有防止倒流效果的排出构件,以及在口部设有该排出构件的、可无菌地排出内装液的排出容器和点眼容器。
背景技术
在如点眼容器那样使内装液滴下而进行使用的容器中,例如

图13(a)、(b)所示那样,在容器主体92的口部92a安装有排出构件90。该排出构件90通过挤压容器主体92,从而按液滴94的状态从排出孔91排出内装液。
然而,在图13所示的排出构件90中,排出内装液后,为了恢复由挤压产生变形的容器主体92,从排出口93取入外气,所以,残留于排出口93的内装液(点眼液等)95倒流到容器主体92,与此对应地,附着于排出口93的细菌等微生物、灰尘等侵入到容器主体92内(参照图14(a)、(b))。特别是在容器为点眼容器的场合,与角膜或眼睑的接触使得细菌或灰尘容易附着于排出口93,产生该问题的可能性极大。
当细菌或灰尘等侵入到容器主体内时,引起内装液的腐败、劣化等,所以,在收容于点眼容器的内装液(点眼液)中配合有作为防腐剂的氯苄烷铵、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等。然而,根据收容于容器的内装液的种类、用途等包含防腐剂的处方较困难,另外,配合防腐剂可能使使用点眼液的人产生过敏性反应等副作用。
因此,近年来,对不使用防腐剂或极力减少其使用量的技术进行了研究,作为其一例,提供一种所谓的用尽式的点眼容器,该点眼容器不使用防腐剂,在小容器中仅密封极少量的点眼液。然而,用尽式点眼容器具有成本方面的缺点,所以,在现状下限于特定的用途,不通用。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80055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带过滤器的排出容器,该带过滤器的排出容器采用具有外层(外容器)和在其内面可剥离地设置的内层(内容器)的所谓的层离瓶。按照该排出容器,可在排出内装液后阻止外气从排出口流入到容器内部,所以,可防止细菌、灰尘等混入到内装液。然而,需要设置容易相应于由内装液的排出带来的容器内压的变化产生变形的内容器,所以,存在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79017号公报)或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206454号公报)中,记载有在排出口配置多孔性过滤器的抗菌性容器,该多孔性过滤器的孔径被设定为细菌或灰尘等不能通过的大小。然而,当多孔性过滤器在药液等浸入的状态下干燥时,有因药液中的溶质在过滤器中产生孔堵塞的危险。特别是在容器的内装液为悬浊液的场合,孔堵塞的问题更容易产生。另外,在记载于上述专利文献2和上述专利文献3的容器中,作为多孔质过滤器,使用金属烧结体、树脂烧结体等,在该场合,还存在烧结体的微粒子混到药液中从容器排出的危险。
因此,在点眼容器等排出容器中,要求防止内装液(药液)从排出孔倒流,实现无菌的排出(滴下)。
发明的公开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出构件、排出容器和点眼容器,该排出构件可防止内装液的倒流,实现无菌的液滴的排出(滴下),该排出容器和点眼容器可消除或抑制用于防止内装液的腐败和劣化的药剂的配合,即使内装液为悬浊液,也不会产生孔堵塞,可实现顺利的排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第一排出构件的特征在于具有有底的大致筒状或大致碗状的排出部、大致圆柱状的阀体支承部、及弹性体制的阀体;该排出部在底部具有排出孔;该阀体支承部固定于该排出部内,其前端从排出孔露出到排出部外;该阀体固定于上述排出部内,其前端从排出孔露出到排出部外;上述阀体的前端部分,在将上述排出孔侧设为下游侧时在未从上游侧受到液压的状态下接触于上述阀体支承部而闭塞排出孔,而且,当从上游侧受到液压时发生变形而在与阀体支承部之间形成流路。
另外,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第二排出构件的特征在于具有有底的大致筒状或大致碗状的排出部、大致圆盘状的阀体支承部、及弹性体制的阀体;该排出部在底部具有排出孔;该阀体支承部在该排出孔的近旁固定于该排出部内;该阀体固定于上述排出部内,其前端从排出孔露出到排出部外;上述阀体的前端部分,在将上述排出孔侧设为下游侧时在未从上游侧受到液压的状态下接触于上述阀体支承部而闭塞排出孔,而且,当从上游侧受到液压时发生变形而在与阀体支承部之间形成流路。
在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排出构件中,控制排出孔的闭塞和开放的阀体由弹性体构成。该阀体通过在未从上游侧受到液压的状态下接触于阀体支承部,从而将排出孔闭塞。另一方面,当从上游侧受到液压时变形,在与阀体支承部之间形成间隙(流路),从而开放排出孔。通过开放排出孔,从而使该排出孔与排出部的上游侧(与排出构件连接的挤压瓶等)连通,所以,可实现从排出孔的药液等的排出(滴下)。
在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排出构件中,为了实现药液等从排出孔的排出,对与排出构件连接的挤压瓶施加压力即可。根据该操作,由收容于挤压瓶的内装液(药液等)从阀体的上游侧施加液压,阀体变形,开放排出孔。另一方面,当停止对挤压瓶施加压力时,通常为了使产生变形的挤压瓶恢复其形状,而要使外气流入。然而,挤压瓶为瓶形的挤压容器,与例如收容牙膏的管同样,从瓶主体挤出其内装物(内装液),所以,要将瓶恢复成挤压前的形状地作用于排出孔的负压本来就小。而且,在本发明的排出构件中,由于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其阀体从上游侧接受液压时变形,在与阀体支承部之间形成间隙(流路),所以,瓶要进行恢复的负压倒是表现出对产生变形的阀体的恢复动作进行加速的作用。因此,随着阀体的变形产生于排出孔的间隙(流路)通过停止对挤压瓶的加压(以及伴随着该加压的液压对阀体的负载作用),从而立即闭塞,在本发明的排出构件中,阀体作为单向阀起作用。
所以,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排出构件,可防止从排出孔排出的液体的倒流和由此带来的细菌、灰尘等的侵入。该排出构件适合于例如在使用挤压瓶的点眼容器的排出部中适用。
本发明的排出构件也可用作所谓层离瓶的排出部,该层离瓶具有外层(外容器)和在其内面可剥离地设置的内层(内容器)。在该场合,也与用作挤压瓶的排出部的场合相同,可获得防止从排出孔排出的液体的倒流和由此带来的细菌、灰尘等的侵入的作用效果。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排出容器在挤压瓶的口部具有上述第一或第二排出构件。
即,本发明的第一排出容器的特征在于在挤压瓶的口部具有排出构件;该排出构件具有有底的大致筒状或大致碗状的排出部、大致圆柱状的阀体支承部、及弹性体制的阀体;该排出部在底部具有排出孔;该阀体支承部固定于该排出部内,其前端从排出孔露出到排出部外;该阀体固定于上述排出部内,其前端从排出孔露出到排出部外;上述阀体的前端部分,在未从挤压瓶侧受到液压的状态下接触于上述阀体支承部而闭塞排出孔,而且,当从挤压瓶侧受到液压时发生变形而在与阀体支承部之间形成流路。
本发明的第二排出容器的特征在于在挤压瓶的口部具有排出构件;该排出构件具有有底的大致筒状或大致碗状的排出部、大致圆盘状的阀体支承部、及弹性体制的阀体;该排出部在底部具有排出孔;该阀体支承部在该排出孔的近旁固定于该排出部内;该阀体固定于上述排出部内,其前端从排出孔露出到排出部外;上述阀体的前端部分,在未从挤压瓶侧受到液压的状态下接触于上述阀体支承部而闭塞排出孔,而且,当从挤压瓶侧受到液压时发生变形而在与阀体支承部之间形成流路。
在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排出容器中,安装于挤压瓶的口部的排出构件为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排出构件,如上述那样,通过对挤压瓶加压,从而可使阀体变形,从排出孔使内装液排出(滴下)。另外,当停止对挤压瓶加压,消除液压对阀体的负载作用时,排出孔立即闭塞,阀体作为单向阀起作用。因此,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排出容器,可高度地防止一时排出的内装液倒流到挤压瓶,或由此导致细菌等微生物、灰尘等侵入到挤压瓶。结果,可不需要用于防止内装液的腐败或劣化的药剂(例如防腐剂)的配合,或可极力减少其配合。另外,本发明的排出容器在排出部不使用多孔性过滤器,所以,不会在排出孔产生孔堵塞。因此,即使内装液为悬浊液,也可实现顺利的排出。
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排出容器都可这样构成(I)挤压瓶具有密封其口部的薄膜,而且,上述排出部在其内部具有尖端朝向挤压瓶侧的空心的穿刺针,通过使排出部螺旋拧入或配合于挤压瓶,从而将上述穿刺针穿刺到上述薄膜中,或者,(II)排出部在其内部具有内塞,该内塞与上述挤压瓶的内壁接触,对排出部与挤压瓶间进行闭塞,通过将排出部螺旋拧入或配合于挤压瓶,或通过松开排出部与挤压瓶的螺纹装配或配合,从而在内塞与挤压瓶的内壁之间形成流路。
在挤压瓶具有上述(I)的薄膜的场合,在使用排出容器之前可气密地保存挤压瓶的内装液,所以,可保证无菌状态。另一方面,在排出部具有上述(II)的内塞的场合,在使用排出容器之前,除了可保证内装液的无菌状态外,在中断排出容器的使用的场合,通过闭塞内塞与挤压瓶的内壁之间的流路,从而可气密地再次保存内装液。
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排出容器都适合用作收容点眼液的点眼容器。
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为示出本发明第一排出构件的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的排出容器的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3A~C为示出图2所示排出容器的使用状态的截面图。
图4为示出本发明的排出容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5A~C为示出图4所示排出容器的使用状态的截面图。
图6为示出本发明的排出容器的再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7为示出图6所示排出容器的使用状态的截面图。
图8为示出本发明的排出容器的再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9为示出图8所示排出容器的使用状态的截面图。
图10为示出本发明第一排出构件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1为示出本发明第二排出构件的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2为示出本发明第二排出构件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3(a)为示出现有的点眼容器的一例的正面图,(b)为其排出构件的放大截面图。
图14为示出现有的点眼容器的问题的说明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排出构件及具有该排出构件的排出容器和点眼容器的实施方式。
图1所示排出构件10为本发明的第一排出构件的一实施方式,具有排出部11、大致圆柱状的阀体支承部13、及阀体14;该排出部11为有底的大致筒状;该阀体支承部13固定于排出部11内,使其前端13a从排出孔12露出到排出部11外;该阀体14固定于排出部11的排出孔12近旁的内壁面,其前端14a从排出孔12露出到排出部11外。
阀体支承部13连接于筒体15,通过使该筒体15熔接于排出部11的内壁面,从而以阀体支承部的前端13a在排出孔12成为露出到排出部11外的状态的方式固定着。在筒体15设有孔15a,该孔15a成为从筒体15内朝排出孔12侧的内装液的流路。另外,筒体15使用设于其开口端15b的内周面的螺纹部15c,与设于挤压瓶31的口部31a的螺纹部31b螺纹接合。
阀体14,当从上游侧U受到液压时,朝排出部11的外侧(阀体14的前端14a的外周面侧)挠曲地变形,在与阀体支承部13之间形成流路。该阀体14的形成材料使用热可塑性高弹体,排出部11的形成材料使用热可塑性树脂,从而可一体成形两者。热塑性高弹体制的阀体一般粘着力大,容易阻塞,所以,分别成形阀体和排出部有困难,但通过一体成形阀体14与排出部11,从而可使得其制造变得容易,可提高生产率。作为一体成形阀体与排出部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多色成形或嵌入成形。
筒体15在其内部具有空心的穿刺针(空心针)18,空心针18的尖端朝向挤压瓶侧(上游侧U)。
图2所示排出容器30为本发明的排出容器的一实施方式,在挤压瓶31的口部31a具有图1所示排出构件10。
在排出容器30未使用时,设于挤压瓶的口部31a的外周面的螺纹部31b较浅地与筒体15的螺纹部15c螺纹接合着,因此,筒体15内部的空心针18在不刺破安装于挤压瓶的口部31a的内塞17的薄膜16的状态下得到保持(图2)。另一方面,在使用排出容器30时,通过使挤压瓶的螺纹部31b与筒体的螺纹部15c更深地进行螺纹接合,从而可由空心针18将内塞的薄膜16刺破(图3A)。结果,挤压瓶31的内部与排出构件10的内部连通。
内装液从排出容器30的排出(滴下)通过对挤压瓶31进行挤压而实施(图3B)。即,当挤压挤压瓶31时,收容于挤压瓶的内装液(图中未示出)通过空心针18或阀体支承部13的孔13a,传递到下游侧D的排出孔12,在阀体14的前端14a部分作用液压。阀体14通常接触于阀体支承部13将排出孔12闭塞,但当从上游侧U施加液压时产生变形,在与阀体支承部13之间形成流路。因此,内装液从该流路通过,由排出孔12排出液滴d。另一方面,当停止从上游侧U施加液压时,阀体14迅速恢复成原来的形状,即,接触于阀体支承部13,所以,形成于排出孔12的流路被闭塞。
作为瓶形的挤出容器的挤压瓶31自身具有挠性,在其底部具有折皱部32,所以,在对瓶进行挤压使其内装液排出后,要使瓶的形状恢复成挤压前的状态的作用小。而且,阀体14在停止从上游侧U作用液压时,迅速接触于阀体支承部13,将流路闭塞,所以,可确实地防止来自排出孔12的内装液的倒流,空气的流入也不产生。因此,结束排出操作后的挤压瓶31虽然本来要恢复成挤压前的瓶31′的形状,但却按其折皱部32收缩了的状态被保持(图3B、图3C)。
图4所示排出容器35为本发明的排出容器的另一实施方式,在挤压瓶36的口部36a具有图1所示排出构件10。
在未使用排出容器35时,设于挤压瓶的口部36a的外周面的螺纹部36b与筒体15的螺纹部15c较浅地螺纹接合,与图2所示场合同样,以不刺破内塞17的薄膜16的状态保持筒体15内部的空心针18(图4)。另一方面,在使用排出容器35时,与图3A~图3C所示场合同样,通过使挤压瓶的螺纹部36b与筒体的螺纹部15c更深地进行螺纹接合,从而可由空气针18将薄膜16刺破(图5A)。
内装液从排出容器35的排出(滴下)通过挤压挤压瓶36而实施。即,当对挤压瓶36进行挤压时,在阀体14作用液压;随着阀体14的变形,形成流路,排出来自排出孔12的液滴d(图5B);当停止对挤压瓶36进行挤压时,阀体14迅速接触于阀体支承部13,将流路闭塞;结果,不产生从排出孔12向挤压瓶36内的空气的流入;瓶36′的恢复力小,而且不产生从排出孔12的空气的流入,结果,即使停止对挤压瓶36进行挤压,折皱部37的收缩状态也得到保持(图5C)。关于这些,与图2、图3A~C所示排出容器30的场合相同。
图6和图8所示排出构件60、65都在排出构件10的内部具有内塞61、63而不使用空心针18,通过调节筒体15的螺纹部15c与挤压瓶31的螺纹部31b的螺纹接合状态,从而对挤压瓶15的口部塞62、64进行开闭。
在图6所示排出构件60中,在较浅地螺纹接合挤压瓶的螺纹部31b与筒体的螺纹部15c的状态下,口部塞62由内塞61闭塞,通过拧紧挤压瓶的螺纹部31b与筒体的螺纹部15c,使其螺纹接合状态变得较深,从而可开放口部塞62(图7)。
另一方面,在图8所示排出构件65中,在较深地螺纹接合挤压瓶的螺纹部31b与筒体的螺纹部15c的状态下,口部塞64由内塞63闭塞,通过松开挤压瓶的螺纹部31b与筒体的螺纹部15c,使其螺纹接合状态变得较浅,从而可开放口部塞64(图9)。
图10所示排出构件20为本发明的第一排出构件的另一实施方式,具有呈有底的大致筒状的排出部21,固定于排出部21内、其前端13a从排出孔22露出到排出部21外的大致圆柱状的阀体支承部13,固定于排出部21的排出孔22近旁的内壁面、其前端24a从排出孔22露出到排出部21外的阀体24。
在图10所示排出构件20中,阀体24不是与排出部21一体成形的,而是在单独成形后在排出孔22的近旁由排出部的前端21a夹持而固定的。由于阀体要求由对挤压瓶的挤压产生的液压充分地变形,所以,使用硬度低、柔软性高的材料。由于这样的材料大体为粘着性高的材料,所以,当将阀体配置在排出部的预定的位置时,需要注意不要使阀体产生阻塞。
图10所示排出构件20除了阀体24与排出部21的接合部的形式不同外,其它与图1所示排出构件10相同。
图11所示排出构件40为本发明的第二排出构件的一实施方式,具有呈有底的大致筒状的排出部41,在排出孔42的近旁固定于排出部41内的大致圆盘状的阀体支承部43,固定于排出部41、其前端从排出孔42露出到排出部41外的阀体44。
阀体支承部43连接于筒体45,通过将该筒体45熔接于排出部41的内壁面,从而将具有孔43a的阀体支承部43的前端部分配置、固定于排出孔42的近旁。筒体的孔45a成为从筒体45内朝排出孔42侧的内装液的流路。筒体45使用设于其开口端45b的内周面的螺纹部45c螺纹接合在设于挤压瓶31的口部31a的螺纹部31b。
阀体44在从上游侧U受到液压时,朝排出部41的外侧挠曲而变形,在与阀体支承部43之间形成流路。该阀体44的形成材料使用热可塑性高弹体,排出部41的形成材料使用热可塑性树脂,从而可一体成形两者。作为一体成形阀体与排出部的方法,与上述的场合相同。
图11所示排出构件40除了阀体44和排出部41的形式不同外,其它与图1所示排出构件10相同。
图12所示排出构件50为本发明的第二排出构件的另一实施方式,具有呈有底的大致筒状的排出部51,在排出孔52的近旁固定于排出部51内的大致圆盘状的阀体支承部43,固定于排出部51内、其前端从排出孔52露出到排出部51外的阀体54。
在图12所示排出构件50中,阀体54不与排出部51一体成形,而是在单独成形后在排出孔52的近旁由排出部的前端51a夹持而固定。图12所示排出构件50除了阀体54与排出部51的接合部的形式不同以外,其它与图11所示排出构件40相同。
关于图10~图12所示排出构件20、40、50,与图1所示排出构件10同样,可通过安装于挤压瓶31、36的口部而使用。
本发明的排出构件的阀体需要可容易地由来自上游侧(挤压瓶侧)的液压产生变形(具体地说,伸张变形和由此带来的挠曲)。用于形成阀体的弹性体例如可列举出热可塑性高弹体、天然橡胶、硅酮橡胶、异戍二烯橡胶、异丁橡胶、丁二烯橡胶、氟橡胶等橡胶,以及凝胶状物质等。
形成阀体阀体的弹性体的具体例如下。作为热可塑性高弹体,例如可列举出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苯乙烯-异戍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IS)、马来酸变性等变性SEBS、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PS)、苯乙烯-乙烯/丁烯嵌段共聚物(SEB)、苯乙烯-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SEP)等苯乙烯系高弹体,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等烯烃系高弹体,聚氨基甲酸乙酯系高弹体,及它们的混合物。在苯乙烯系热可塑性高弹体中,例如可乐丽塑料(株)(Kuraray Plastics Co.,Ltd.)制的“赛普通(Septon)(注册商标)化合物”等较适合。作为凝胶状物质,例如可列举出直链的烃系高分子(烯烃系高弹体)构成的凝胶[(株)科兹莫仪器(Cosmo Instrument Co.,Ltd.)制的商品名“科兹莫(コスモ)凝胶”等],硅-氨基甲酸乙酯系凝胶[日本凯密化学(株)(Chemitech Co.,Ltd.)制的商品名“凯密化学(ケミテツク)凝胶”等]。形成阀体的弹性体可为发泡体(但是弹性体中的孔不连续),也可由添加物将其硬度设定到后述的范围内。
关于上述例示的弹性体,更具体的特性不特别限定,但最好使阀体的变形性能良好,并且弹性体的硬度按JIS A硬度(JIS K 6301-5.2“弹簧式硬度试验”记载的方法测定的弹簧硬度Hs(A型)处于0~40的范围。弹性体的硬度(JIS A)在上述范围中特别是最好为30或更小,如为20或更小则更好,如为10或更小尤其理想。另外,从材料获得的可能性和阀体的强度等观点考虑,也可为2或更大。
作为表示由阀体的液压产生的变形的程度的指标,除了上述硬度以外,还可例如列举出弹性体的压缩弹性率等。形成阀体的弹性体的压缩永久变形率CS(JIS K 7301,测定条件70℃×22小时)最好为50或更小,以便反复进行液压的施加、解除也不破损。
在排出构件为点眼容器的排出部的场合,按一般的点眼动作,点眼液的滴下速度为0.05mL/秒左右,如这样考虑的话,使阀体变形所需要的压力最好为0.01~0.2MPa左右。
在如图1和图11所示排出构件10、40那样将阀体14、44一体成形于排出部11、41的排出孔近旁加以固定的场合,从上述例示的弹性体材料中选择具有热可塑性的材料即可。另一方面,在如图10和图12所示排出构件20、50那样在排出孔22、52的近旁用排出部的前端21a、51a夹持阀体24、54进行固定的场合,不需要将阀体形成用的弹性体材料限定为热可塑性材料。
本发明的排出构件也可在排出孔或阀体的上游侧具有通液过滤器。通液过滤器为可通过附加一定量以上的液压而容许液体透过的过滤器,所以,通过设置该过滤器,即使万一细菌、灰尘等侵入(倒流)到残留于排出部的排出孔近旁的内装液中的事态发生,也可防止该内装液也侵入到挤压瓶的内部。即,通液过滤器从防止污染物质侵入到与排出构件连接的挤压瓶内的观点考虑较适合。
在通液过滤器的孔径为0.1~0.45μm左右(即小孔径)的场合,虽然难以将本发明的排出构件适用于收容悬浊液的挤压瓶,但可更确实地防止细菌、灰尘等侵入到挤压瓶的事态。另一方面,在通液过滤器的孔径为10~20μm左右(即较大孔径)的场合,在收容悬浊液的挤压瓶也可适用本发明的排出构件。在该场合,不需要考虑悬浊液导致的通液过滤器的孔堵塞,可获得抑制悬浊液的成分在排出孔的近旁沉淀这样的新的效果。另外,即使为该孔径较大的通液过滤器,也可在抑制细菌、灰尘等的侵入的方面获得一定效果。
作为可在本发明中使用的通液过滤器,虽然不限于此,但例如可列举出日本戈尔特斯(ゴアテツクス(株)(Japan Gore-tex Inc.)的亲水性聚四氟乙烯(PTFE)膜、日本密理博(Millipore)公司的亲水性都拉泊阿(Durapore)(注册商标,聚偏二氟乙烯(PVDF)制)、该公司的亲水性聚醚砜(PES)膜等。
在本发明的排出构件和排出容器中,也可与后述的对排出孔等的抗菌处理一起,或作为其替代处理,对覆盖于排出部的外表面的盖进行抗菌处理。成为抗菌处理的对象的盖的部位不限于此,但可列举出配置在其内表面中的与排出孔接触的部位或盖的内部的吸收材料等。
本发明的排出构件由于不产生从排出孔侧朝上游侧的倒流,所以,结束排出操作后的残留液不流入到排出部内,残存于排出孔的周围。因此,通过使用例如在内部设有吸收材料33a的盖33,用吸收材料33a吸取结束排出操作后滞留于排出孔12近旁的内装液(残留液),从而能够在再次进行滴下操作时不排出该残留液(参照图2、图4、图6、及图8)。
另外,吸收材料也可这样设计,使得不直接与排出孔接触,而是由设于盖内表面的周围的吸收材料吸收在盖的内表面排出的排出孔的残留液。
作为吸收材料的具体例,例如可列举出由氨基甲酸乙酯或泡沫聚乙烯等构成的海绵,无纺布、脱脂棉、纱布等构成的布料,纸,及水凝胶等。在海绵的形成中,只要例如使用氨基甲酸乙酯或泡沫聚乙烯等现有公知的各种材料即可。为了对海绵实施抗菌处理,最好例如在海绵制作后由涂覆等手段将抗菌剂等药剂附着于海绵的表面,或预先在氨基甲酸乙酯或聚乙烯中混入抗菌剂等药剂。另外,也可使用吸收材料的原材料自身预先就具有抗菌活性的材料。
作为相对上述布、纸、水凝胶等的抗菌处理,例如可列举出对其实施硅烷偶联或硒涂覆等的处理的方法。作为水凝胶的具体例,例如可列举出组合(甲基)丙烯酰胺系等的高分子和水膨润性粘土矿物而获得的水凝胶(参照日本特开2002-5362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53762号公报)。
在本发明的排出构件和排出容器中,作为形成排出部、盖、及挤压瓶的树脂,例如可列举出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特别是PE和PP为医药上安全的材料,所以,在本发明的排出容器为点眼容器那样的收容药液的容器的场合特别适合。
从进一步提高防止在排出操作后残存于排出孔近旁等的液体或收容于挤压瓶内的内装液的腐败等的效果观点考虑,也可预先在形成排出部、盖及挤压瓶的树脂中混入防腐剂等。作为防腐剂的具体例,可列举出第4级铵盐(例如依努依(株)(Inui Corp.)制的商品名“二聚物(ダイマ一)-38(Dimer38)”、该公司制的“二聚物-136(Dimer136)”等。
另外,在排出部、盖及挤压瓶形成后,也可由涂覆等手段将防腐剂附着于其内表面等,或在形成排出构件、盖及挤压瓶时由硅烷偶联等实施表面处理。也可使用形成排出部等的树脂的材料自身就具有抗菌活性的材料。
本发明的排出构件的阀体、排出部(特别是排出孔)及阀体支承部虽然不限于此,但最好实施抗菌处理。通过实施抗菌处理,从而可在内装液排出处理后对滞留于排出孔近旁的内装液(残留液)发挥防止细菌繁殖等的作用。
虽然抗菌处理的对象相应于排出构件的构成适当选定即可,但除了上述部位外,覆盖排出部(或排出孔)的盖的表面(与排出部接触的内表面等)或配置于该盖的内部的吸水材料(海绵、布、纸、水凝胶等)等,也可成为抗菌处理的对象。
抗菌处理可这样进行,即,在形成阀体等的热可塑性高弹体等弹性材料、形成排出部或排出孔的树脂材料、上述吸收材料的形成材料等预先配合防腐剂、抗菌剂等药剂,或在预先成形的阀体或排出部等的表面通过涂覆等手段附着上述药剂,或对阀体、排出部、盖等的形成材料实施硅烷偶联或硒涂覆等表面处理。对在组合(甲基)丙烯酰胺系等的高分子和水膨润性粘土矿物而获得的水凝胶,通过将硒涂覆到其表面从而实施抗菌处理。
上述发明作为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提供,但这仅是例示,不可进行限定性解释。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本发明的变型例包含于后述的权利要求书中。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如以上那样,本发明的排出构件、排出容器、及点眼容器可防止内装液的倒流,同时,可实现无菌的液滴的排出(滴下),可取消或抑制用于防止内装液的腐败或劣化的药剂的配合,另外,即使内装液为悬浊液也不会产生孔堵塞,可实现顺利的排出,例如,在收容点眼液的点眼容器等医疗用容器的领域,可在实用方面有利地进行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排出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有底的大致筒状或大致碗状的排出部、大致圆柱状的阀体支承部,及弹性体制的阀体;该排出部在底部具有排出孔;该阀体支承部固定于该排出部内,其前端从排出孔露出到排出部外;该阀体固定于上述排出部内,其前端从排出孔露出到排出部外;上述阀体的前端部分,在将上述排出孔侧设为下游侧时在未从上游侧受到液压的状态下接触于上述阀体支承部而闭塞排出孔,而且,当从上游侧受到液压时发生变形而在与阀体支承部之间形成流路。
2.一种排出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有底的大致筒状或大致碗状的排出部、大致圆盘状的阀体支承部、及弹性体制的阀体;该排出部在底部具有排出孔;该阀体支承部在该排出孔的近旁固定于排出部内;该阀体固定于上述排出部内,其前端从排出孔露出到排出部外;上述阀体的前端部分,在将上述排出孔侧设为下游侧时在未从上游侧受到液压的状态下接触于上述阀体支承部而闭塞排出孔,而且,当从上游侧受到液压时发生变形而在与阀体支承部之间形成流路。
3.一种排出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挤压瓶的口部具有排出构件;该排出构件具有有底的大致筒状或大致碗状的排出部、大致圆柱状的阀体支承部、及弹性体制的阀体;该排出部在底部具有排出孔;该阀体支承部固定于该排出部内,其前端从排出孔露出到排出部外;该阀体固定于上述排出部内,其前端从排出孔露出到排出部外;上述阀体的前端部分,在未从挤压瓶侧受到液压的状态下接触于上述阀体支承部而闭塞排出孔,而且,当从挤压瓶侧受到液压时发生变形而在与阀体支承部之间形成流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出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挤压瓶具有密封其口部的薄膜,而且,上述排出部在其内部具有尖端朝向挤压瓶侧的空心的穿刺针,借助使排出部螺旋拧入或配合于挤压瓶,从而将上述穿刺针穿刺到上述薄膜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出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排出部在其内部具有内塞,该内塞与上述挤压瓶的内壁接触,对排出部与挤压瓶之间进行闭塞,通过将排出部螺旋拧入或配合于挤压瓶,或通过松开排出部与挤压瓶的螺纹装配或配合,从而在内塞与挤压瓶的内壁之间形成流路。
6.一种点眼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挤压瓶的口部具有排出构件;该排出构件具有有底的大致筒状或大致碗状的排出部、大致圆柱状的阀体支承部、及弹性体制的阀体;该排出部在底部具有排出孔;该阀体支承部固定于该排出部内,其前端从排出孔露出到排出部外;该阀体固定于上述排出部内,其前端从排出孔露出到排出部外;上述阀体的前端部分,在未从挤压瓶侧受到液压的状态下接触于上述阀体支承部而闭塞排出孔,而且,当从挤压瓶侧受到液压时发生变形而在与阀体支承部之间形成流路。
7.一种排出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挤压瓶的口部具有排出构件;该排出构件具有有底的大致筒状或大致碗状的排出部、大致圆盘状的阀体支承部、及弹性体制的阀体;该排出部在底部具有排出孔;该阀体支承部在该排出孔的近旁固定于排出部内;该阀体固定于上述排出部内,其前端从排出孔露出到排出部外;上述阀体的前端部分,在未从挤压瓶侧受到液压的状态下接触于上述阀体支承部而闭塞排出孔,当从挤压瓶侧受到液压时发生变形而在与阀体支承部之间形成流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出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挤压瓶具有密封其口部的薄膜,而且,上述排出部在其内部具有尖端朝向挤压瓶侧的空心的穿刺针,借助使排出部螺旋拧入或配合于挤压瓶,从而将上述穿刺针穿刺到上述薄膜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出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排出部在其内部具有内塞,该内塞与上述挤压瓶的内壁接触,对排出部与挤压瓶之间进行闭塞,通过将排出部螺旋拧入或配合于挤压瓶,或通过松开排出部与挤压瓶的螺纹装配或配合,从而在内塞与挤压瓶的内壁之间形成流路。
10.一种点眼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挤压瓶的口部具有排出构件;该排出构件具有有底的大致筒状或大致碗状的排出部、大致圆盘状的阀体支承部、及弹性体制的阀体;该排出部在底部具有排出孔;该阀体支承部在该排出孔的近旁固定于排出部内;该阀体固定于上述排出部内,其前端从排出孔露出到排出部外;上述阀体的前端部分,在未从挤压瓶侧受到液压的状态下接触于上述阀体支承部而闭塞排出孔,当从挤压瓶侧受到液压时发生变形而在与阀体支承部之间形成流路。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出构件、排出容器和点眼容器,该排出构件可防止内装液的倒流,实现无菌的液滴的排出(滴下),该排出容器和点眼容器可消除或抑制用于防止防腐剂等的配合,实现顺利的排出。本发明的排出构件(10)具有有底的大致筒状的排出部(11)、大致圆柱状的阀体支承部(13)、及阀体(14);该排出部(11)具有排出孔(12);该阀体支承部(13)固定于排出部(11)内,使其前端(13a)从排出孔(12)露出到排出部(11)外;该阀体(14)固定于排出部(11)内,使其前端(14a)从排出孔(12)露出到排出部(11)外。阀体的前端(14a)部分在未从上游侧(U)受到液压的状态下接触于阀体支承部(13),闭塞排出孔(12),当从上游侧(U)受到液压时产生变形,在与阀体支承部(13)之间形成流路。本发明的排出容器(30)在挤压瓶(31)的口部(31a)安装上述排出构件(10)。
文档编号B65D83/00GK1845856SQ20048002525
公开日2006年10月11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2日
发明者川城靖, 菅原祐司 申请人:大塚制药株式会社, 大塚科技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