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65614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空气密封体,特别是一种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用于緩冲包装物品的方式,多以一塑料片上突设多个凸起小 气嚢,将此一塑料膜片包覆于物品外周而达到吸震緩冲作用,但小气嚢 的吸震能力有限,对于较大的震动或冲击负荷便无法达到緩冲吸震的效 果,因此便发展出 一种以气体包装袋作为包覆用的緩冲材。
然而,以聚乙烯(polyethylene, PE)材料制成的气体包装袋容易受 到包装物品尖利的锐角或五金接角所刺破,一但出现小破洞,气体包装 袋内的气体即会泄出。请参阅美国第4850912号专利"Container for sealingly containing a fluid"、 美国第5261466号专利"Process for contiuously fillig fluid into a plurality of closed bags"及曰 本实开平第5-95851号专利"流体用密封袋",其中气体包装袋的每一 气柱体均设置有独立的逆向止气阀装置,当部份气柱体破损时,仅限于 产生破损的气柱体泄气,而不至于造成其它未破损的气柱体泄气。此种 结构虽不因部份气柱体破损而整个气体外泄,但气柱体破损的部份会丧 失緩沖保护的功效,容易造成包装物损坏或刮伤。
由此可知,如何改良气体包装袋的结构,解决气体包装袋因破损而 气体外泄,造成气体包装袋丧失緩冲保护的问题,为本案的实用新型人 以及从事此相关行业的技术领域者亟欲改善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避免因破损而气体外泄所造成緩冲保护丧
失的气体包装袋密封体。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包含第一 外膜;第二外膜,与第一外膜相叠合;中膜,介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
之间,长度短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且中膜的一侧边与第一外膜与第 二外膜的一侧边对齐;充气通道,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第一外膜与第二
外膜而形成可流通气体的空间;多个第一气室,位于充气通道的侧边, 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第一外膜与中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至少一
第一入气口,形成于第一外膜与中膜之间,用以连通充气通道与第一气
室;多个第二气室,位于充气通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中膜与 第二外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及至少一第二入气口,形成于中膜 与第二外膜之间,用以连通充气通道与第二气室。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包含第一外膜;第 二外膜,与第一外膜相叠合;中膜,介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之间,长 度短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且中膜的一侧边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的 一侧边对齐;至少一第一内膜,位于第一外膜与中膜之间;至少一第二 内膜,位于中膜与第二外膜之间;充气通道,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第一 内膜与第二内膜而形成可流通气体的空间;多个第一气室,位于充气通
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第 一外膜与中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 间;至少一第一入气口,形成于第一外膜与中膜之间,用以连通充气通 道与第一气室;多个第二气室,位于充气通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 接着中膜与第二外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及至少一第二入气口 , 形成于中膜与第二外膜之间,用以连通充气通道与第二气室。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还包含至少一第一内 膜,位于第一外膜与中膜之间,且第一内膜的上侧边与中膜的上侧边对齐。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还包含至少一第二内膜, 位于中膜与第二外膜之间,且第二内膜的上侧边与中膜的上侧边对齐。
上述所揭示的结构,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为相互相对应的设置,且 第一气室的大小与第二气室的大小相同。
此外,本实用新型于充气通道设有一裁切区,沿着裁切区剪裁而使 充气通道二端的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分离,使得空气密封体的产量可以 加倍。
当气体充入充气通道后,充气通道内的气体经由第一入气口充入第 一气室而胀膨,并同时经由第二入气口充入第二气室而胀膨,借此不但 可加快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的充气速度,并使得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其 中 一者破损时,利用另 一者提供緩沖保护而维持吸震緩冲的能力。
实用新型


为更清楚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点和优点,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
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充气前的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充气前的平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一)。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二)。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充气前的平面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一)。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二)。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充气前的平面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充气后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3,图中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 的第一实施例,其中图1为充气前的平面图,图2为充气后的剖面图 (一),图3为充气后的剖面图(二)。
连续充气的多段式空气密封体,包含第一外膜2a、第二外膜2b、 中膜2c、第一内膜la、第二内膜lb、充气通道9、第一气室11、第二 气室12。
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上下叠合。
一片中膜2c介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之间,中膜2c的长度 短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且中膜2c的下侧边与第一外膜2a与 第二外膜2b的下侧边对齐。
二片第一内膜la位于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且第一内膜la 的上侧边与中膜2c的上侧边对齐。
二片第二内膜lb位于中膜2c与第二外膜2b之间,且第二内膜lb
的上侧边与中膜2c的上侧边对齐。
沿着热封线3a、 3b、 3c、 3d、 3e以热封手段进行热封,借以接着第 一外膜2a、第二外膜2b、中膜2c、 二片第一内膜la及二片第二内膜lb, 使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之间形成可流通气体的充气通道9,使充 气通道9位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的一端,且充气通道9包含一 充气口 9a连接于外部气体,而热封手段可为热模具印压。
经由热封手段进行热封后,使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形成可储 存气体的第一气室11,而中膜2c与第二外膜2b之间形成可储存气体的 第二气室12,其中第一气室11的设置与第二气室12为相互相对应,且 第一气室11的大小与第二气室12的大小相同。
二片第一内膜la之间为依序间隔涂布有耐热材料lc,例如以印 刷方式打印耐热胶或油墨,经过热封手段,二片第一内膜la仍不接着 而形成第一入气口 110,及连接于第一入气口 110的第一气体通道111, 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一气室11。其中第一气体通道111为热封曲线 状,且第一气体通道111连接于第一入气口 110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 端的宽度,而第一气体通道111于曲线部位的气体压力大于二侧的气体 压力,使第一入气口 110的气体容易进入而不易逸出,于第一气室11 内部压力增大时迫紧第一气体通道111的曲线部份而达成锁气效果。再
者,第一气体通道lll还可为多点状、双弧状或直线状的气体行进路线。 而二片第二内膜lb之间也形成具有相同构造的第二入气口 120与第二 气体通道12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二气室12。
进入充气口 9a的气体膨胀充气通道9,使二片第一内膜la向外拉 开而开启各个第一入气口 110,同时使二片第二内膜lb向外拉开而开启 各个第二入气口 120,借此可利用充气通道9的气体对各个第一气室11 与各个第二气室12进行充气,使各个第一气室11与各个第二气室12 充气膨胀。而第一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二片第一内膜la而紧 密贴压于第一外膜2a或中膜2c,覆盖第一气体通道111而封闭第一气 室11。而第二气室12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二片第二内膜lb而紧密贴 压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2b,覆盖第二气体通道121而封闭第二气室12, 借此可使第一气室ll与第二气室12内气体不外泄而达成闭气的效果。
借此不但可加快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的充气速度,节省充气 所需的时间,并由于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分别独立,使得第一气 室11与第二气室12其中一者破损时,并不会影响另一者而保持气密的 状态,而可继续提供緩冲保护而维持吸震緩冲的能力。
上述说明的二片第一内膜la受第一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 时,为可紧密贴压于第一外膜2a或中膜2c,也可不侧贴于第一外膜2a
或中膜2C而成为二片悬壁式的空气密封体。而二片第二内膜lb受第二 气室12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时,为可紧密贴压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
2b,也可不侧贴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2b而成为二片悬壁式的空气密封体。
请参照图4与图5,图中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 的第二实施例,图4为充气后的剖面图(一),图5为充气后的剖面图 (二)。
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设有一片第一内膜la,且第一内膜la 的上侧边与中膜2c的上侧边对齐。而中膜2c与第二外膜2b之间设有 一片第二内膜lb,且第二内膜lb的上侧边与中膜2c的上侧边对齐。
第一内膜la于一面涂布耐热材料lc,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它膜 而形成第一入气口 110,及连接于第一入气口 110的第一气体通道111, 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一气室11。其中第一气体通道111为热封曲线 状,且第一气体通道111连接于第一入气口 110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 端的宽度,而第一气体通道111于曲线部位的气体压力大于二侧的气体 压力,使第一入气口 110的气体容易进入而不易逸出,于第一气室11 内部压力增大时迫紧第一气体通道111的曲线部份而达成锁气效果。再 者,第一气体通道111也可为多点状、双弧状或直线状的气体行进路线。 而二片第二内膜lb之间也形成具有相同构造的第二入气口 120与第二 气体通道12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二气室12。
进入充气口 9a的气体膨胀充气通道9,使第一内膜la向外拉开而 开启各个第一入气口 110,同时使第二内膜lb向外拉开而开启各个第二 入气口 120,借此可利用充气通道9的气体对各个第一气室11与各个第 二气室12进行充气,使各个第一气室11与各个第二气室12充气膨胀。 而第一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第一内膜la而紧密贴压于第一外 膜2a或中膜2c,覆盖第一气体通道111而封闭第一气室11。而第二气 室12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第二内膜lb而紧密贴压于中膜2c或第二 外膜2b,覆盖第二气体通道121而封闭第二气室12,借此可使第一气 室11与第二气室12内气体不外泄而达成闭气的效果。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结构,第一内膜la于靠近第一外膜2a的 一面涂布耐热材料lc,经过热封手段,第一内膜la与第一外膜2a仍不 接着而形成第一入气口 110,并由第一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第 一内膜la而紧密贴压于第一外膜2a,覆盖第一气体通道111而封闭第 一气室11。而第一内膜la亦可于靠近中膜2c的一面涂布耐热材料lc, 经过热封手段,第一内膜la与中膜2c仍不接着而形成第一入气口 110, 并由第一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第一内膜la而紧密贴压于中膜
2c,覆盖第一气体通道111而封闭第一气室11。
请参照图6至图8,图中示出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的第三实施例, 图6为充气前的平面图,图7为充气后的剖面图(一),图8为充气后 的剖面图(二)。
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设有二片第一内膜la,且位置较靠近第 一外膜2a的第一内膜la的上侧边与第一外膜2a的上侧边对齐。而中 膜2c与第二外膜2b之间设有二片第二内膜lb,且位置较靠近第二外膜 2a的第二内膜lb的上侧边与第二外膜2b的上侧边对齐。经由热封接着 第一外膜2a、第一内膜la、第二外膜2b及第二内膜lb,使第一内膜la 与第二内膜lb之间形成可流通气体的充气通道9,使充气通道9位于第 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的一端。
二片第一内膜la之间为依序间隔涂布有耐热材料lc,经过热封手 段,二片第一内膜la仍不接着而形成第一入气口 110,及连接于第一入 气口 110的第一气体通道11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一气室11。其 中第一气体通道111为热封曲线状,且第一气体通道111连接于第一入 气口 110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端的宽度,再者,第一气体通道111亦 可为多点状、双弧状或直线状的气体行进路线。而二片第二内膜lb之 间亦形成具有相同构造的第二入气口 120与第二气体通道121,用以连 通充气通道9与第二气室12。
其中,当二片第一内膜la受第一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时, 二片第一内膜la可紧密贴压于第一外膜2a或中膜2c,亦可不侧贴于第 一外膜2a或中膜2c而成为二片悬壁式的空气密封体。而二片第二内膜 lb受第二气室12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时,为可紧密贴压于中膜2c或 第二外膜2b,也可不侧贴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2b而成为二片悬壁式的 空气密封体。
请参照图9,其为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的第四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
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设有一片第一内膜la,且第一内膜la 的上侧边与第一外膜2a的上侧边对齐。而中膜2c与第二外膜2b之间 设有一片第二内膜lb,且第二内膜lb的上侧边与第二外膜2b的上侧边 对齐。经由热封接着第一外膜2a、第一内膜la、第二外膜2b及第二内 膜lb,使第一内膜la与第二内膜lb之间形成可流通气体的充气通道9, 使充气通道9位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的一端。
第一内膜la于一面涂布耐热材料lc,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它膜 而形成第一入气口 110,及连接于第一入气口 110的第一气体通道111, 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一气室11。其中第一气体通道111为热封曲线
状,且第一气体通道111连接于第一入气口 110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 端的宽度,再者,第一气体通道111还可为多点状、双弧状或直线状的 气体行进路线。而二片第二内膜lb之间也形成具有相同构造的第二入
气口 120与第二气体通道12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笫二气室12。
请参照图10,其为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的第五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
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设有一片第一内膜la,而中膜2c与第 二外膜2b之间设有一片第二内膜lb。经由热封接着第一外膜2a、第一 内膜la、第二外膜2b及第二内膜lb,使第一内膜la与第二内膜lb之 间形成可流通气体的充气通道9,使充气通道9位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 外膜2b的一端。
请参照图11与图12,图中示出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的第六实施 例,图11为充气后的剖面图(一),图12为充气后的剖面图(二)。
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设有二片第一内膜la,而中膜2c与第 二外膜2b之间设有二片第二内膜lb。经由热封接着第一外膜2a与第二 外膜2b、靠近第一外膜2a的第一内膜la与靠近第二外膜2b的第二内 膜lb,使第一内膜la与第二内膜lb之间形成可流通气体的充气通道9, 4吏充气通道9位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的一端。
二片第一内膜la之间为依序间隔涂布有耐热材料lc,经过热封手 段,二片第一内膜la仍不接着而形成第一入气口 110,及连接于第一入 气口 110的第一气体通道11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一气室11。其 中第一气体通道111为热封曲线状,且第一气体通道111连接于第一入 气口 110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端的宽度,再者,第一气体通道111还 可为多点状、双弧状或直线状的气体行进路线。而二片第二内膜lb之 间也形成具有相同构造的第二入气口 120与第二气体通道121,用以连 通充气通道9与第二气室12。
其中,当二片第一内膜la受第一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时, 二片第一内膜la可紧密贴压于第一外膜2a或中膜2c,亦可不侧贴于第 一外膜2a或中膜2c而成为二片悬壁式的空气密封体。而二片第二内膜 lb受第二气室12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时,为可紧密贴压于中膜2c或 第二外膜2b,亦可不侧贴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2b而成为二片悬壁式的 空气密封体。
请参照图13至图15,图中示出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的第七实施 例,图13为充气前的平面图,图14为充气后的剖面图(一),图15 为充气后的剖面图(二)。
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设有一片第一内膜la,且第一内膜la
的上侧边与第一外膜2a的上侧边对齐。而中膜2c与第二外膜2b之间 设有一片第二内膜lb,且第二内膜lb的上侧边与第二外膜2b的上侧边 对齐。经由热封接着第一外膜2a、第一内膜la、第二外膜2b及第二内 膜lb的上侧边,并热封接着第一内膜la与第二内膜lb的中间位置处, 使第一内膜la与第二内膜lb之间形成可流通气体的充气通道9,使充 气通道9位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的一端。在此一结构中,第一 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还可设有二片第一内膜la,且位置较靠近第一外 膜2a的第一内膜la的上侧边与第一外膜2a的上侧边对齐。而中膜2c 与第二外膜2b之间还可设有二片第二内膜lb,且位置较靠近第二外膜 2b的第二内膜lb的上侧边与第二外膜2b的上侧边对齐。
第一内膜la于一面涂布耐热材料lc,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它膜 而形成第一入气口 110,及连接于第一入气口 110的第一气体通道111, 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一气室11。其中第一气体通道111为热封曲线 状,且第一气体通道111连接于第一入气口 110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 端的宽度,再者,第一气体通道111还可为多点状、双弧状或直线状的 气体行进路线。而二片第二内膜lb之间也形成具有相同构造的第二入 气口 120与第二气体通道12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二气室12。
进入充气口 9a的气体膨胀充气通道9,使第一内膜la向外拉开而 开启第一入气口 110,同时使第二内膜lb向外拉开而开启第二入气口 120,借此可利用充气通道9的气体对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进行 充气,使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充气膨胀。而第一气室11的气体 的内部压力压迫第一内膜la而紧密贴压于第一外膜2a或中膜2c,覆盖 第一气体通道111而封闭第一气室11。而第二气室1.2的气体的内部压 力压迫第二内膜lb而紧密贴压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2b,覆盖第二气体 通道121而封闭第二气室12。再者,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的气体 的内部压力亦会同时压迫第一内膜la与第二内膜lb,使充气通道9受 压迫而封闭。借此可使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内气体不外泄而达成 双重的闭气效果。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结构,充气通道9为可连接有一个第一入 气口 110,亦可连接多个第一入气口 110,各第一气室11为可连接有一 个第一气体通道ill或连接多个第一气体通道111,且各第一气室11之 间为可相通连,并进一步可共享一个第一气体通道111.或共享多个第一 气体通道111。再者,充气通道9为可连接有一个第二入气口 120,亦 可连接多个第二入气口 120,各第二气室12为可连接有一个第二气体通 道121或连接多个第二气体通道121,且各第二气室12之间为可相通连, 并进一步可共享一个第二气体通道121或共享多个第二气体通道121。
请参照图16为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的第八实施例充气后的剖面图。
第一外膜2a与中膜2c之间设有二片第一内膜la,且位置较靠近第 一外膜2a的第一内膜la的上侧边与第一外膜2a的上侧边对齐。而中 膜2c与第二外膜2b之间设有二片第二内膜lb,且位置较靠近第二外膜 2a的第二内膜lb的上侧边与第二外膜2b的上侧边对齐。经由热封接着 第一外膜2a、第一内膜la、第二外膜2b及第二内膜lb,使第一内膜la 与第二内膜lb之间形成可流通气体的充气通道9,使充气通道9位于第 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的一端。
二片第一内膜la之间为依序间隔涂布有耐热材料lc,经过热封手 段,二片第一内膜la仍不接着而形成第一入气口 110,及连接于第一入 气口 110的第一气体通道111,用以连通充气通道9与第一气室11。其 中第一气体通道111为热封曲线状,且第一气体通道111连接于第一入 气口 110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端的宽度,再者,第一气体通道111还 可为多点状、双弧状或直线状的气体行进路线。而二片第二内膜lb之 间也形成具有相同构造的第二入气口 120与第二气体通道121,用以连 通充气通道9与第二气室12。
进入充气口 9a的气体膨胀充气通道9,使二片第一内膜la向外拉 开而开启第一入气口 110,同时使二片第二内膜lb向外拉开而开启第二 入气口 120,借此可利用充气通道9的气体对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 进行充气,使各个第一气室11与各个第二气室12充气膨胀。而第一气 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第一内膜la而紧密贴压于第一外膜2a或 中膜2c,覆盖第一气体通道111而封闭第一气室11。第二气室12的气 体的内部压力压迫第二内膜lb而紧密贴压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2b,覆 盖第二气体通道121而封闭第二气室12。再者,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 室12的气体的内部压力亦会同时压迫第一内膜la与第二内膜lb,使充 气通道9受压迫而封闭。借此可使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内气体不 外泄而达成双重的闭气效果。
其中,当二片第一内膜la受第一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时, 二片第一内膜la可紧密贴压于第一外膜2a或中膜2c,亦可不侧贴于第 一外膜2a或中膜2c而成为二片悬壁式的空气密封体。而二片第二内膜 lb受第二气室12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时,为可紧密贴压于中膜2c或 第二外膜2b,亦可不侧贴于中膜2c或第二外膜2b而成为二片悬壁式的 空气密封体。
请参照图17与图18,图中示出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的第九实施 例,图17为充气前的平面图,图18为充气后的立体示意图。
充气通道9位于第一外膜2a与第二外膜2b的中间位置处,并于充 气通道9的两端形成多个第一气室11与多个第二气室12。充气时,充 气通道9的气体同时充入两端第一气室11与第二气室12,达到缩短充 气时间的目的。
再者,充气通道9上可设有一裁切区15,当充气完成后,即可沿着 裁切区15的裁切线151剪裁,使充气通道9 二端的气室分离,使得空 气密封体的产量可以加倍。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已经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其并
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技术的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
的精神的情况下所作的种种的等同的更动与润饰,皆应涵盖于本实用新
型的范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本申请权利要求范
围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包含一第一外膜;一第二外膜,与该第一外膜相叠合;至少一中膜,介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之间,该中膜的长度短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且该中膜的一侧边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的一侧边对齐;一充气通道,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而形成可流通气体的空间;多个第一气室,位于该充气通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该第一外膜与该中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至少一第一入气口,形成于该第一外膜与该中膜之间,用以连通该充气通道与该第一气室;多个第二气室,位于该充气通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该中膜与该第二外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及至少一第二入气口,形成于该中膜与该第二外膜之间,用以连通该充气通道与该第二气室;其中,该充气通道内的气体经由该第一入气口充入该第一气室而胀膨,并同时经由该第二入气口充入该第二气室而胀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 一第一内膜,位于该第一外膜与该中膜之间,其上侧边与该中膜的上侧边对齐,在第一内膜的内面涂布有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它膜而形成该第一入气口。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二片该第一 内膜之间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二片该第 一 内膜而形 成该第一入气口 。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一片该第一 内膜于一面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它膜而形成该 第一气体通道,此通道位于入气口下方,且每一入气口有其专属气体 通道。
5、 如权利要求4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二片该第一内膜 之间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二片该第 一 内膜而形成该 第一气体通道。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 一第二内膜,位于该中膜与该第二外膜之间,且其上侧边与该中膜的 上侧边对齐。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一片该第二内膜于一面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它膜而形成 该第二入气口 。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二片该第二内膜之间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二片该第二内膜而 形成该第二入气口 。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气室包含一第二气体通道,连接于该第二入气口。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一片该第 二内膜于一面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它膜而形 成该第二气体通道。
11、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二片该第 二内膜之间涂布 一 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二片该第二内膜 而形成该第二气体通道。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充气通 道位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的一端,或该充气通道位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的中间位置处。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 裁切区,位于充气通道上,沿着该裁切区剪裁而使该充气通道二端 的该第一气室与该第二气室分离。
14、 一种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包含一第一外膜;一第二外膜,与该第一外膜相叠合;至少一中膜,介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之间,该中膜的长度短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且该中膜的一侧边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的 一侧边对齐;至少一第一内膜,位于该第一外膜与该中膜之间; 至少一第二内膜,位于该中膜与该第二外膜之间; 一充气通道,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该第一内膜与该第二内膜而形成可流通气体的空间;多个第一气室,位于该充气通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该第 一外膜与该中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至少一第一入气口,形成于该第一外膜与该中膜之间,用以连通该充气通道与该第一气室; 多个第二气室,位于该充气通道的侧边,为经由热封手段接着该中膜与该第二外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及至少一第二入气口,形成于该中膜与该第二外膜之间,用以连通该充气通道与该第二气室;其中,该充气通道内的气体经由该第一入气口充入该第一气 室而胀膨,并同时经由该第二入气口充入该第二气室而胀膨。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 膜的上侧边与该第一外膜的上侧边对齐。
16、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一片该第 一内膜于一面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它膜而形 成该第一入气口 ,并在该第一入气口包含第一气体通道连接该气室, 而该气体通道是在一片该第一内膜于一面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 热封手段不接着其他膜而形成。
17、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二片该第 一内膜之间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二片该第 一 内膜 而形成该第一入气口 。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二片该第 一内膜之间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二片该第 一 内膜 而形成该第一气体通道。
19、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内 膜的上侧边与该第二外膜的上侧边对齐,二内膜于一面涂布一种耐 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他膜而形成该第二入气口 。
20、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二片该第 二内膜之间涂布 一 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二片该第二内膜 而形成该第二入气口 。
21、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气 室包含一第二气体通道,连接于该第二入气口,入气口以下于一片 该第二内膜于一面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不接着其它膜而形成该第二气体通道。
22、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二片该第 二内膜之间涂布一种耐热材料,经由热封手段接着二片该第二内膜 而形成该第二气体通道。
23、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充气通 道位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的一端,或位于该第一外膜与该第二外膜的中间位置处。
24、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 裁切区,位于充气通道上,沿着该裁切区剪裁而使该充气通道二端 的该第一气室与该第二气室分离。
专利摘要一种双层气柱式空气密封体,包含有一相叠合的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间以及设置在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间的中膜,而中膜的长度短于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并将三者的下侧边对齐,使第一外膜与第二外膜于一端经由热封手段接着而形成充气通道,同时接着第一外膜与中膜而形成第一入气口及多个第一气室,接着中膜与第二外膜而形成第二入气口及多个第二气室。当充气通道内的气体经由第一入气口充入第一气室而胀膨,并同时经由第二入气口充入第二气室而胀膨,且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中任一者破损时,另一者仍可提供缓冲保护的功效。
文档编号B65D85/30GK201002821SQ20062016474
公开日2008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19日
发明者廖建华, 廖耀全, 廖耀鑫 申请人:廖建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