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相互组合的饮料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94906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相互组合的饮料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饮料瓶,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多个相互组合在一起成一 体的饮料瓶。
背景技术
现如今市场上的饮料琳琅满目种类繁多,都分别灌装在独立的饮料瓶内 由客户挑选,饮料口味各异,客户尤其是儿童们总希望能各种口味的饮料都 要,都喝一口试试口味如何。但一个饮料瓶内是无法灌装多种饮料的,往往 只能各买几瓶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还有,现有的饮料瓶灌装的饮料量对儿童 而言比较大,往往要分为多次才喝完。客户们都希望即能品味多种口味又不 必购买携带几大瓶饮料,喝不完还浪费。
另外,现有的饮料在售卖时或是将数瓶整齐摆放在包装箱内,或是另行 用薄膜包裹起来,多了一层包装销售时再拆开,相当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 种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可多个相互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体的饮料瓶。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可相互组合的饮料瓶,包括瓶体,瓶体顶部凸出盖有瓶盖的瓶嘴,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瓶体上设有至少一组对应的连接盲孔和连接凸柱,每组含 盲孔和凸柱各一个。
如此一来,如同儿童玩的可镶嵌拆接积木或地板那样,各饮料瓶之间的连接盲孔和连接凸柱可相互配合镶嵌连接成一体,需要时又可以分拆售卖或饮 用。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有多种变型
所述的盲孔和凸柱各一个,设在瓶体顶部的瓶嘴为阶梯型,上部为瓶盖配 合段,较粗的下部即为凸柱,盲孔设在瓶体底部,为外大内小阶梯型,内孔 对应可容纳拧有瓶盖的瓶嘴、外孔对应配合凸柱,盲孔和凸柱的配合连接是 过盈或螺纹连接;
所述的连接盲孔和凸柱组共有两组,对称设在瓶体两侧, 一组盲孔在上凸 柱在下,另一组相反;
所述的连接盲孔和凸柱组共有上下两组,分设在瓶体上,盲孔及凸柱水平 排列分设在瓶体两侧,两组的盲孔或凸柱均处在瓶体同侧且上下对齐;
所述的盲孔和凸柱的配合连接为卡合连接,结构为盲孔内壁从孔口起 开有至少2条轴向凹槽,凹槽里端同向拐接有径向凹槽;凸柱外圆周面上设 有对应于凹槽的径向凸块;
所述的瓶盖上设有锥形凸块,锥形凸块可设在瓶盖顶部或均布在外圆周
上;
所述的瓶体顶部及瓶底有放射性波纹;
所述的瓶体顶部有放射性波纹或均布分处在圆周上的凹坑,瓶底设有对 应于凹坑的凸点;反之亦可。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可相互组合饮料瓶,相互组合后无需用薄膜包裹 即可形成一体,如此可将多种饮料合在一起销售;儿童亦可根据需要量购买 携带一到数瓶饮料在书包内,方便提带;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满足了客户的各种需求。
瓶盖上的锥形凸块,可用于在瓶身上划上记号或署名,以作识别用途,避 免错饮他人饮料可能带来交叉感染,或是因为不能识别自已饮品而弃掉造成 浪费。
利用弹性瓶体顶部和瓶底设有的放射性波纹、或是凹坑及对应于的凸点, 可防止相互组合后形成一体的各个饮料瓶自行松脱。
本实用新型的饮料瓶,生产工序简单、耗材小、成本轻,饮料瓶而且易于 推广,能为饮料生产商增強市场竞争力。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两个相互组合后形成一体的结构局部剖视示意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两个相互组合后形成一体的结构局部剖视示意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两个相互组合后形成一体的结构局部剖视(沿 图4的B-B线)示意图4是沿图3的A-A线剖面示意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两个相互组合后形成一体的结构局部剖视(沿 图6的D-D线)示意图6是沿图5的C-C线剖面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2至4的瓶盖仰视放大示意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两个相互组合后形成一体的结构局部剖视示意
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两个相互组合后形成一体的结构局部剖视示意
图10是实施例2的俯视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2的仰视示意图; 图12是使用瓶盖做记号的示意图。
图中l-瓶体,2-瓶盖,3-瓶嘴,4-盲孔,5-凸柱,6-轴向凹槽,7-径向凹 槽,8-径向凸±央,9-锥形凸块,10-放射性波纹,11-凸点。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可相互组合的饮料瓶实施例1,包括瓶体1,瓶 体顶部凸出盖有瓶盖2的瓶嘴3,瓶嘴为上小下大的阶梯柱型,圆柱形的上部 制有外螺纹拧有瓶盖,锥台状较粗的下部即为连接用凸柱5;盲孔4设在瓶体 底部,为外大内小阶梯型,内孔为圆孔,对应可容纳拧有瓶盖的瓶嘴、外孔 为锥孔,对应配合锥台状凸柱。
由于饮料瓶为塑料制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可将一饮料瓶的盖有瓶盖2的 瓶嘴3插入另一瓶的底部盲孔并插紧,如此可将两个以致更多的饮料瓶叠加 成一体,本例盲孔和凸柱的配合连接是锥体和锥孔的过盈连接(当然也可采 用园柱体和园孔的过盈连接)。
瓶盖顶部上设有用于在瓶身上划上记号(见图12)的锥形凸块9,其既可 设在瓶盖顶部的正中间也可偏设在一边。
在饮料瓶的瓶体顶部及瓶底制有放射性波纹(见图10和图11),可防止两 个饮料瓶之间被无意间拧转拧松脱分离开来。当然,也可采用在瓶体顶部有 放射性波纹或均布分处在圆周上的凹坑,瓶底设有对应于凹坑的凸点11的方式,同样可防止过盈连接被意外拧松脱分离。
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与例1不同之处在于阶梯型瓶嘴的下部 凸柱同为圆柱,也制有外螺纹;设在瓶体底部外大内小阶梯型的盲孔4的外 孔具有对应凸柱的内螺纹,即盲孔4和凸柱5的配合连接是螺纹连接,螺纹 连接可避免如同例1的过盈配合有时会脱落的现象发生,同样在饮料瓶的瓶 体顶部及瓶底制有放射性波纹,可防止螺纹连接被意外拧松脱分离。
还有,本例的锥形凸块9共有4个,均布在瓶盖外圆周的中间,同样可 以用于在瓶身上划上记号。
图3和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饮料瓶之间采取了卡合连接方式, 结构为设在瓶体底部外大内小阶梯型的盲孔4的内壁上,从孔口起开有4 条均布的轴向凹槽6,凹槽里端向同一个方向拐弯(本例为右拐)并接有径向 凹槽7;阶梯型瓶嘴的下部凸柱5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对应于凹槽6、 7的径向 凸块8。
这样一来,就如同老式的白炽灯与灯头的连接那样,将一饮料瓶的顶部凸 柱的径向凸块8顺着另一饮料瓶底部的盲孔4的轴向凹槽6插入到底,之后 再向右拧转即可将两个饮料瓶相互组合在一起。
图5和图6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与例3不同之处仅在于设在瓶 体底部的盲孔4就为圆柱孔,对应配合瓶盖的外径;并直接将均布在瓶盖外 圆周中间的4个锥形凸块9作为凸柱的径向凸块使用而已。
以上各例都是将各饮料瓶竖向组合成一体,而图8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 例5,饮料瓶之间是另一种组合连接方式所述的连接盲孔和连接凸柱组共有 两组,对称设在瓶体两侧, 一组盲孔在上凸柱在下,另一组相反。当将一个饮料瓶盲孔在上凸柱在下的一组连接部对应插入另一饮料瓶的 盲孔在下凸柱在上的一组连接部,如此即可将两个以致更多的饮料瓶横向组 合在一起。
图9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与例5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连接盲孔
和连接凸柱组共有上下两组,分设在瓶体上,盲孔及凸柱水平排列分设瓶体 两侧,两组的盲孔或凸柱均处在瓶体同侧且上下对齐,同样可将两个饮料瓶 横向组合在一起。
权利要求1、一种可相互组合的饮料瓶,包括瓶体(1),瓶体(1)顶部凸出盖有瓶盖(2)的瓶嘴(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体(1)上设有至少一组对应的连接用盲孔(4)和凸柱(5),每组含盲孔(4)和凸柱(5)各一个。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相互组合的饮料瓶,其特征在于设在 瓶体(1)顶部的瓶嘴(3)为阶梯型,上部为瓶盖(2)配合段, 较粗的下部即为凸柱(5),盲孔(4)设在瓶体(1)底部,为外 大内小阶梯型,内孔对应可容纳拧有瓶盖(2)的瓶嘴(3)、外孔 对应配合凸柱(5)。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相互组合的饮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盲孔(4)和凸柱(5)的配合连接是过盈或螺纹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相互组合的饮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盲孔(4)和凸柱(5)的配合连接为卡合连接,结构为盲孔(4)内壁从孔口起开有至少2条轴向凹槽(6),凹槽里端同向拐 接有径向凹槽(7);凸柱(5)外圆周面上设有对应于凹槽的径向 凸块(8)。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相互组合的饮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连接盲孔(4)和连接凸柱(5)组共有两组,对称设在瓶体(1) 两侧; 一组盲孔(4)在上凸柱(5)在下,另一组相反。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相互组合的饮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连接盲孔(4)和连接凸柱(5)组共有上下两组分设在瓶体上, 盲孔及凸柱水平排列分设瓶体两侧,两组的盲孔或凸柱均处在瓶体同侧且上下对齐。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所述的任一种可相互组合的饮料瓶,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瓶盖(2)上设有锥形凸块(9),锥形凸块可设在瓶 盖(2)顶部或均布在外圆周上。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6所述的任一种可相互组合的饮料瓶,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瓶体(1)顶部及瓶底有放射性波纹(10)。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相互组合的饮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瓶体(1)顶部及瓶底有放射性波纹(10)。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相互组合的饮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瓶体(1)顶部有放射性波纹(10)或均布分处在圆周上的凹坑, 瓶底设有对应于凹坑的凸点(11);反之亦可。
专利摘要一种可相互组合的饮料瓶,包括瓶体(1),瓶体(1)顶部凸出盖有瓶盖(2)的瓶嘴(3),瓶体(1)上设有至少一组对应的连接盲孔(4)和连接凸柱(5),每组含盲孔(4)和凸柱(5)各一个。本实用新型饮料瓶相互组合后无需用薄膜包裹即可形成一体,如此可将多种饮料合在一起销售;儿童亦可根据需要量购买携带一到数瓶饮料在书包内,方便提带;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满足了客户的各种需求。
文档编号B65D21/028GK201317492SQ20082020241
公开日2009年9月30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27日
发明者陈克敏 申请人:陈克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