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真空储物箱的真空漏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62792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应用于真空储物箱的真空漏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物装置,具体的说是指应用于真空储物箱的真空漏斗。
背景技术
真空储物箱作为一种新型的储存装置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在日常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真空储物箱不仅能够存放物料,还具有保鲜、防变质等作用。现有应用的真空储物箱,一般包括真空储物容器和真空漏斗,在取物的过程中空气往往会通过真空漏斗进入真空储物容器,这样真空储物容器就必须依靠真空泵、气泵等装置进行抽真空,当每使用一次储物箱的同时就必须对其抽真空,这样的使用方式无法保证储物箱的真空度,也无法更长时间地对物料进行保鲜、防止其变质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是应用于真空储物箱的真空漏斗,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空气通过真空漏斗进入真空储物容器而无法保证其真空度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应用于真空储物箱的真空漏斗,包括真空漏斗本体以及装设于真空漏斗本体中的抽动装置,所述真空漏斗本体的上半部形成一与真空储物容器连通的进料口,其下半部形成一取料口。进一步的,所述真空漏斗本体呈盒体状,所述抽动装置可抽动地位于真空漏斗本体的上半部与下半部之间,该抽动装置上设有一物料通道,该真空漏斗本体的上半部通过抽动装置的物料通道与其下半部可接通的配合;所述下半部设有与取料口配合的取物抽屉,其一侧上设有一可密封的通气口。进一步的,所述真空漏斗本体的上半部呈圆台筒体状,下半部呈圆柱筒体状,所述抽动装置可抽动地位于真空漏斗本体的上半部与下半部之间,该抽动装置上设有一物料通道,该真空漏斗本体的上半部通过抽动装置的物料通道与其下半部可接通的配合。进一步的,还包括电子称以及带动抽动装置动作的驱动装置,所述电子秤与驱动装置位于所述真空漏斗本体的下半部中,该电子秤上设有用于控制驱动装置的控制单元。进一步的,所述抽动装置呈平板状。进一步的,所述真空漏斗本体呈圆柱筒体状,所述抽动装置呈圆柱体状且其上设有一物料通道,该真空漏斗本体的上半部通过抽动装置的物料通道与其下半部可接通的配
口 ο进一步的,所述真空漏斗本体呈圆柱筒体状,所述进料口与取料口相互错开布置,所述抽动装置呈圆柱体状且该抽动装置上设有储物腔,该储物腔可用隔板将其沿轴向分割为多个单元储物腔。由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本发明设计新颖,实用性强;抽动装置可在真空漏斗本体中抽动,当需要取出物料时,拉动该抽动装置可让物料从真空漏斗本体的上半部进入下半部;当所需的物料进入下半部后,推动该抽动装置使真空漏斗的上半部与下半部分隔,此时空气无法从真空漏斗进入真空储物容器,这样真空储物容器的真空度得到了保证,无需对其进行反复的抽真空。另外,真空储物容器降低有害物质对其内物料的污染。


图I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结构图。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电子秤的工作原理图。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结构图。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结构图。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真空漏斗本体的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抽动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
参照附图I。应用于真空储物箱的真空漏斗,包括真空漏斗本体I以及装设于真空漏斗本体I中的抽动装置2,该抽动装置2呈平板状,所述真空漏斗本体I的上半部11形成一与真空储物容器连通的进料口 111,其下半部12形成一取料口(图中未标出);所述真空漏斗本体I呈盒体状,所述抽动装置2可抽动地位于真空漏斗本体I的上半部11与下半部12之间,该抽动装置2上设有一物料通道(图中未标出),该真空漏斗本体的上半部11通过抽动装置2的物料通道(图中未标出)与其下半部12可接通的配合;所述下半部12设有与取料口(图中未标出)配合的取物抽屉121,其一侧上设有一可密封的通气口 122。所述外壳出料口 212 口边沿处设有防止外界空气从外壳体21内壁和内转体22之间缝隙处进入真空漏斗2内部的常规密封件(图中未画出)。所述上、下半部11、12与抽动装置2对应口边沿处设有防止外界空气从抽动装置2分别与上、下半部11、12对应的缝隙处进入真空漏斗本体I内部的常规密封件(图中未画出),还有下半部12的取物抽屉口边沿处也设有常规密封件(图中未画出)。参照附图I。物料储藏于真空储物容器内,当需要取出物料时,物料由真空储物容器通过进料口 111进入真空漏斗本体I的上半部11,拉动抽动装置2使真空漏斗本体I的上半部11通过物料通道(图中未标出)与下半部12接通配合,物料从真空漏斗本体I的上半部11进入下半部12,在取出所需的物料之前,推动抽动装置2使真空漏斗本体I的上半部11与下半部12分隔,此时打开可密封的通气口 122,空气由通气口 122进入真空漏斗本体I的下半部12,然后打开取物抽屉121即可取出所需物料。参照附图I和图2。另外,还包括电子称13以及带动抽动装置2动作的驱动装置14,所述电子秤13与驱动装置14位于所述真空漏斗本体I的下半部12中,该电子秤13上设有用于控制驱动装置14的控制单元131 ;位于下半部12中的电子秤13可设定出料量的多少,当进入下半部12的物料达到设定的出料量时,电子称13上的控制单元131控制驱动装置14带动抽动装置2动作,使真空漏斗本体I的的上半部11与下半部12分隔,实现自动控制出料量。
实施例二
参照附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真空漏斗本体I的上半部11呈圆台筒体状,其下半部12呈圆柱筒体状,拉动抽动装置2使真空漏斗本体I的上半部11通过物料通道(图中未标出)与其下半部12接通配合,上半部11呈圆台筒体状的设计,可以使物料更顺畅地从上半部11进入下半部12,节省了取物的时间。实施例三
参照附图4。应用于真空储物箱的真空漏斗,包括真空漏斗本体I以及装设于真空漏斗本体I中的抽动装置2,所述真空漏斗本体I的上半部设有与真空储物容器连通的进料口 31,其下半部设有取料口 32,所述真空漏斗本体I呈圆柱筒体状,所述抽动装置2呈圆柱体状且其上设有一物料通道(图中未标出),该抽动装置2可在真空漏斗本体I内左右抽动。需要取出物料时,拉动该抽动装置2,真空漏斗本体I的上半部通过物料通道(图中未标出)与其下半部接通配合,物料由真空漏斗本体I的上半部进入下半部且可从取料口 32取出, 物料取出完毕后,推动该抽动装置2使真空漏斗本体I的上半部与下半部分隔。实施例四
参照附图5和图6。应用于真空储物箱的真空漏斗,包括真空漏斗本体I以及装设于真空漏斗本体I中的抽动装置2,所述真空漏斗本体I的上半部设有与真空储物容器连通的进料口 41、下半部设有取料口 42,该取料口 41与取料口 42相互错开布置,所述真空漏斗本体I呈圆柱筒体状,所述抽动装置2呈圆柱体状且该抽动装置2上设有储物腔21,该储物腔21可用隔板将其沿轴向分割为多个单元储物腔,所述抽动装置2可在真空漏斗本体I内上下抽动,且在上下抽动过程中储物腔21可分别与进料口 41或取料口 42连通。物料通过进料口 41存放于储物腔内,当需要取出物料时,向下拉动该抽动装置2使储物腔21与取料口42连通,此时即可取出所需物料。上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发明保护范围的行为。
权利要求
1.应用于真空储物箱的真空漏斗,其特征在于包括真空漏斗本体以及装设于真空漏斗本体中的抽动装置,所述真空漏斗本体的上半部形成一与真空储物容器连通的进料口,其下半部形成一取料口。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应用于真空储物箱的真空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漏斗本体呈盒体状,所述抽动装置可抽动地位于真空漏斗本体的上半部与下半部之间,该抽动装置上设有一物料通道,该真空漏斗本体的上半部通过抽动装置的物料通道与其下半部可接通的配合;所述下半部设有与取料口配合的取物抽屉,其一侧上设有一可密封的通气口。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应用于真空储物箱的真空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漏斗本体的上半部呈圆台筒体状,下半部呈圆柱筒体状,所述抽动装置可抽动地位于真空漏斗本体的上半部与下半部之间,该抽动装置上设有一物料通道,该真空漏斗本体的上半部通过抽动装置的物料通道与其下半部可接通的配合。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应用于真空储物箱的真空漏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子称以及带动抽动装置动作的驱动装置,所述电子秤与驱动装置位于所述真空漏斗本体的下半部中,该电子秤上设有用于控制驱动装置的控制单元。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应用于真空储物箱的真空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动装置呈平板状。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应用于真空储物箱的真空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漏斗本体呈圆柱筒体状,所述抽动装置呈圆柱体状且其上设有一物料通道,该真空漏斗本体的上半部通过抽动装置的物料通道与其下半部可接通的配合。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应用于真空储物箱的真空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漏斗本体呈圆柱筒体状,所述进料口与取料口相互错开布置,所述抽动装置呈圆柱体状且该抽动装置上设有储物腔,该储物腔可用隔板将其沿轴向分割为多个单元储物腔。
全文摘要
应用于真空储物箱的真空漏斗,包括真空漏斗本体以及装设于真空漏斗本体中的抽动装置,所述真空漏斗本体的上半部形成一与真空储物容器连通的进料口,其下半部形成一取料口。本发明设计新颖,实用性强;抽动装置可在真空漏斗本体中抽动,当需要取出物料时,拉动该抽动装置可让物料从真空漏斗本体的上半部进入下半部;当所需的物料进入下半部后,推动该抽动装置使真空漏斗的上半部与下半部分隔,此时空气无法从真空漏斗进入真空储物容器,这样真空储物容器的真空度得到了保证,无需对其进行反复的抽真空。
文档编号B65D25/38GK102897386SQ20121042334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0日
发明者林秀寒, 林水龙 申请人:林秀寒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