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58821阅读:14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提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装瓶、包装罐的提手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出售的食品类包装瓶、包装罐容器一般是在盖体上安装提手,提手的两端分别插入固定设置在盖体上侧的两个插入槽中实现连接,盖体上侧由于形成插入槽,无法承受较大的作用力,当容器装载较重食品后,盖体位于插入槽部位容易断裂;另有在容器本体的两侧固定设置外伸的支柱,提手的提耳与支柱配合,将支柱套住,此结构虽然简单,但提手承受力不强,提耳容易因容器较重而变形,且其一般应用于塑胶材料的容器,若应用于钢制、玻璃等材料容器,不但加工复杂,而且密封性难于保证。再则,在容器本体和盖体的螺纹连接部的下侧即容器颈部设置提手,提手上固定设置有卡紧于容器颈部的卡箍,由于提手与卡箍一体成型,提手与卡箍位于同一水平面,重复使用易使两者连接处多次弯折而折断,而且为了使卡箍卡紧容器颈部,一般卡箍的宽度要小于容器颈部的上端,需要用较大的力强行套入,组装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承受力强、不易折断、便于安装的提手结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手结构,包括提手,及卡紧在容器颈部上的、用于连接容器本体与提手的卡箍,所述提手两端设有与卡箍转动配合的卡钩,所述卡箍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接合的分开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卡箍设有一个分开部;所述分开部的两端均设有与卡钩相配合的装配孔,所述卡箍还设有与另一端的卡钩相配合的卡槽。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钩包括转轴,及位于转轴的侧壁前端的凸缘;所述提手两端的转轴分别穿过装配孔、卡槽后凸缘抵接在卡箍的内壁上。进一步,所述卡箍的内壁上设置有加强筋。进一步,所述提手的横截面呈工字型。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卡钩与卡箍转动配合,代替了现有技术中提手与卡箍一体成型的结构,避免了重复使用时提手与卡箍的连接处因多次弯折而折断;卡箍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接合的分开部,分开部使得卡箍安装于容器颈部上更加容易,无需使用较大的力强行将卡箍压入容器颈部,提高了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承受力强,不易折断,组装方便,可适用于塑料、玻璃、钢制材料容器。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0014]图2是
图1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
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提手结构,包括提手1,及卡紧在容器颈部41上的、用于连接容器本体4与提手I的卡箍2,容器颈部41 一般为容器本体4与盖体3之间的螺纹连接部,提起容器时,卡箍2的上端面与螺纹连接部的下端相互作用。当然,也可在容器颈部41上另行设置卡位结构,使其与卡箍2的上端面相互作用。此外,卡箍2的形状随容器颈部41的形状变化,并不局限于圆环形。参照图2和图3,所述提手I两端设有与卡箍2转动配合的卡钩11,所述卡箍2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接合的分开部21。当然,卡箍2可以设有两个分开部21,分开部21的两端之间可用销连接或螺钉连接或卡扣连接等方式连接。优选地,为了方便安装,提高组装效率,所述卡箍2设有一个分开部21,所述分开部21的两端均设有与卡钩11相配合的装配孔211,所述卡箍2还设有与另一端的卡钩11相配合的卡槽22 ;所述卡钩11包括转轴111,及位于转轴111的侧壁前端的凸缘112,所述提手I两端的转轴111分别穿过装配孔211、卡槽22后凸缘112抵接在卡箍2的内壁上,提手I两端的转轴111可在装配孔211和卡槽22上灵活转动。本实用新型通过卡钩11与卡箍2转动配合,代替了现有技术中提手I与卡箍2 —体成型的结构,避免了重复使用时提手I与卡箍2的连接处因多次弯折而折断;卡箍2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接合的分开部21,分开部21使得卡箍2安装于容器颈部41上更加容易,无需使用较大的力强行将卡箍2压入容器颈部41,提高了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承受力强,不易折断,组装方便,可适用于塑料、玻璃、钢制材料容器。本产品组装时,将分开部21两端的装配孔211对齐,在提手I呈水平状态时将提手I两端的转轴111穿入装配孔211和卡槽22。提手I两端的凸缘112只有正对装配孔211和卡槽22时即提手I呈水平状态时转轴111才能穿入或穿出,避免了提手I在竖直状态即使用状态下和在正常放置状态下,从装配孔211和卡槽22中脱落。所述卡箍2的内壁上设置有加强筋23,加强筋23加强了卡箍2的强度。所述提手I的横截面可以呈圆形或方形或椭圆形等,优选地,所述提手I的横截面呈工字型,工字型截面增强了提手I的强度。当然,本实用新型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还可以有其它结构上的变形,比如提手I在握持部位套设有软质握持件,或在握持部位设置凹陷结构等等,这些等同技术方案也应当在其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提手结构,包括提手(1),及卡紧在容器颈部(41)上的、用于连接容器本体(4)与提手(I)的卡箍(2),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I)两端设有与卡箍(2)转动配合的卡钩(11),所述卡箍(2)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接合的分开部(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箍(2)设有一个分开部(21);所述分开部(21)的两端均设有与卡钩(11)相配合的装配孔(211),所述卡箍(2)还设有与另一端的卡钩(11)相配合的卡槽(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钩(11)包括转轴(111),及位于转轴(111)的侧壁前端的凸缘(112 );所述提手(I)两端的转轴(111)分别穿过装配孔(211)、卡槽(22)后凸缘(112)抵接在卡箍(2)的内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箍(2)的内壁上设置有加强筋(2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I)的横截面呈工字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手结构,包括提手,及卡紧在容器颈部上的、用于连接容器本体与提手的卡箍,所述提手两端设有与卡箍转动配合的卡钩,所述卡箍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接合的分开部。本实用新型通过卡钩与卡箍转动配合,代替了现有技术中提手与卡箍一体成型的结构,避免了重复使用时提手与卡箍的连接处因多次弯折而折断;卡箍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接合的分开部,分开部使得卡箍安装于容器颈部上更加容易,无需使用较大的力强行将卡箍压入容器颈部,提高了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承受力强,不易折断,组装方便,可适用于塑料、玻璃、钢制材料容器。
文档编号B65D23/10GK202828356SQ20122051658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0日
发明者丁朝炎 申请人:丁朝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