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压缩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283034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垃圾压缩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垃圾压缩装置。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提高垃圾压实密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垃圾压缩装置。包括厢体、压缩组件、水平推压机构和垂直推压机构,所述厢体由四个侧板和一底板组成,所述厢体的底板设有底座,所述压缩组件包括若干隔板、若干弹性组件和若干软挡帘,若干所述隔板通过若干弹性组件和若干软挡帘均布设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隔板平行于所述厢体的一对侧板;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套管和弹簧,所述弹簧设在所述套管内;所述套管具有弹性、且设在相邻所述推板之间、所述推板和厢体的一对平行侧板之间。本发明操作简单,方便控制,提高了工作效率。
【专利说明】一种垃圾压缩装置【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环卫机械领域,尤其涉及垃圾压缩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垃圾的产量与日俱增,由此带来的垃圾任意堆放、大量侵占土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大量浪费等问题,已成为影响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文明的重要因素。
[0003]目前,国内在垃圾存储、运输过程中,存在两种压缩形式:一种是水平压装式,即通过水平方向运行的压缩推板将垃圾陆续压入集装箱内;另一种是垂直压装式,即通过压头将垃圾垂直压入竖立的储罐内。水平压装式压缩设备由于垃圾成型机理的原因,难以将集装箱充满垃圾,并且垃圾压实密度低,而垂直压装式压缩设备配套采用特种车辆,压装工艺简单,但集装箱装车、卸料工艺却极为复杂,设备与车辆投资巨大。
[0004]垃圾装运车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将垃圾压缩,再装车,这样节省了空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垃圾车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装载更多的垃圾;然而,现有垃圾车的压缩功能有限,使得垃圾装运车来回装载垃圾,浪费时间,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提高垃圾压实密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垃圾压缩装置。
[000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厢体、压缩组件、水平推压机构和垂直推压机构, 所述厢体由四个侧板和一底板组成,所述厢体的底板设有底座,
所述压缩组件包括若干隔板、若干弹性组件和若干软挡帘,若干所述隔板通过若干弹性组件和若干软挡帘均布设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隔板平行于所述厢体的一对侧板;
所述隔板包括一挡板和一对推板,所述挡板和所述一对推板连为一体、所述挡板设在所述一对推板之间,
所述挡板活动连接在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底座设在在所述一对推板之间;
若干所述弹性组件设在所述隔板的上部和下部,所述弹性组件设在相邻所述推板之间、所述推板和厢体的一对平行侧板之间;
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套管和弹簧,所述弹簧设在所述套管内;所述套管具有弹性、且设在相邻所述推板之间、所述推板和厢体的一对平行侧板之间;
若干所述软挡帘连接在相邻所述挡板之间、所述挡板和厢体的一对平行侧板之间;使得相邻隔板之间、隔板和厢体的一对平行侧板之间形成若干容置空间;
所述水平推压机构包括水平液压缸和压板一,所述压板一固定连接在所述厢体的一对平行侧板中的外侧板上,所述水平液压缸推动所述压板一作水平运动;
所述垂直推压机构包括垂直液压缸、压板二、顶板和若干压块,所述顶板适配地活动连接在所述厢体由四个侧板组成的顶口,所述压板二连接在所述顶板的顶面,若干所述压块分别连接在所述顶板的底面,若干所述压块分别一一对应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垂直液压缸推动所述压板二作升降运动。
[0007]所述顶板通过摆动液压缸连接在所述厢体的一侧板的外表面。
[0008]所述底座具有中孔,所述底座的顶面设有若干水孔。
[0009]还包括液压缸一和液压缸二,所述液压缸一和液压缸二分别设在所述水平液压缸的两侧,所述液压缸一和液压缸二分别对应所述隔板的一对推板。
[0010]所述软挡帘朝向各自的内侧动作。
[0011]本发明中压缩装置在工作时,通过将垃圾装入厢体内,然后,水平推压机构开始工作,挤压压缩组件,实现一次装入,一次挤压;过程中,在弹性组件的作用下,实现复位;通过若干次水平挤压提高垃圾的密实度;在厢体渐渐装满时,通过垂直推压机构工作,向下推压垃圾;形成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双重动作,进一步提高压实的密度。本发明操作简单,方便控制,提高了工作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A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厢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B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垂直推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仰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优化实施方式;
图中I是厢体,11是侧板一,12是侧板二,2是底座,20是水孔,3是隔板,31是挡板,32是推板,33是软挡帘,4是弹性组件,41是套管,42是弹簧,5是水平推压机构,51是水平液压缸,52是压板一,6是垂直推压机构,61是垂直液压缸,62是压板二,63是顶板,64是压块,7是液压缸一,8是液压缸二,9是容置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13]本发明如图1-9所示,包括厢体1、压缩组件、水平推压机构5和垂直推压机构6, 所述厢体I由四个侧板和一底板组成,所述厢体I的底板设有底座2,
所述压缩组件包括若干隔板3、若干弹性组件4和若干软挡帘33,若干所述隔板3通过若干弹性组件4和若干软挡帘33均布设在所述底座2上,所述隔板3平行于所述厢体的一对侧板(即侧板一 11和侧板二 12);
所述隔板3包括一挡板31和一对推板32,所述挡板31和所述一对推板32连为一体、所述挡板31设在所述一对推板32之间,
所述挡板31活动连接在所述底座2的顶面,所述底座2设在在所述一对推板32之间;若干所述弹性组件4设在所述隔板3的上部和下部,所述弹性组件4设在相邻所述推板32之间、所述推板32和厢体的一对平行侧板(即平行于隔板的侧板即侧板一 11和侧板二 12)之间;
所述弹性组件4包括套管41和弹簧42,所述弹簧42设在所述套管41内;所述套管41具有弹性、且设在相邻所述推板32之间、所述推板32和厢体的一对平行侧板(即平行于隔板的侧板即侧板一 11和侧板二 12)之间;
若干所述软挡帘33连接在相邻所述挡板31之间、所述挡板和厢体的一对平行侧板(即平行于隔板的侧板即侧板一 11和侧板二 12)之间;使得相邻隔板之间、隔板和厢体的一对平行侧板之间形成若干容置空间9 ;
所述水平推压机构5包括水平液压缸51和压板一 52,所述压板一 52固定连接在所述厢体的一对平行侧板中的外侧板(即侧板一 11)上,所述水平液压缸51推动所述压板一 52作水平运动(挤压所述压缩组件);
所述垂直推压机构6包括垂直液压缸61、压板二 62、顶板63和若干压块64,所述顶板63适配地活动连接在所述厢体由四个侧板组成的顶口,所述压板二 62连接在所述顶板63的顶面,若干所述压块64分别连接在所述顶板63的底面,若干所述压块64分别一一对应所述容置空间9,所述垂直液压缸61推动所述压板二 62作升降运动。
[0014]所述顶板63通过摆动液压缸连接在所述厢体的一侧板的外表面;在装垃圾时,打开;一次装载完成后,关闭,再进行下一次循环动作。
[0015]如图6所示,所述底座2具有中孔,所述底座2的顶面设有若干水孔20,便于收集垃圾中的水滴等,提高垃圾挤压的密实度。
[0016]如图9所不,还包括液压缸一 7和液压缸二 8,所述液压缸一 7和液压缸二 8分别设在所述水平液压缸51的两侧,所述液压缸一和液压缸二分别对应所述隔板的一对推板;进一步提高挤压的效率和密实度,提高工作效率。
[0017]所述软挡帘33朝向各自的内侧动作(即软挡帘在工作时,始终保持在底座上,保证了垃圾的聚拢)。
【权利要求】
1.一种垃圾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厢体、压缩组件、水平推压机构和垂直推压机构, 所述厢体由四个侧板和一底板组成,所述厢体的底板设有底座, 所述压缩组件包括若干隔板、若干弹性组件和若干软挡帘,若干所述隔板通过若干弹性组件和若干软挡帘均布设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隔板平行于所述厢体的一对侧板; 所述隔板包括一挡板和一对推板,所述挡板和所述一对推板连为一体、所述挡板设在所述一对推板之间, 所述挡板活动连接在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底座设在在所述一对推板之间; 若干所述弹性组件设在所述隔板的上部和下部,所述弹性组件设在相邻所述推板之间、所述推板和厢体的一对平行侧板之间; 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套管和弹簧,所述弹簧设在所述套管内;所述套管具有弹性、且设在相邻所述推板之间、所述推板和厢体的一对平行侧板之间; 若干所述软挡帘连接在相邻所述挡板之间、所述挡板和厢体的一对平行侧板之间;使得相邻隔板之间、隔板和厢体的一对平行侧板之间形成若干容置空间; 所述水平推压机构包括水平液压缸和压板一,所述压板一固定连接在所述厢体的一对平行侧板中的外侧板上,所述水平液压缸推动所述压板一作水平运动; 所述垂直推压机构包括垂直液压缸、压板二、顶板和若干压块,所述顶板适配地活动连接在所述厢体由四个侧板组成的顶口,所述压板二连接在所述顶板的顶面,若干所述压块分别连接在所述顶板的底面,若干所述压块分别一一对应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垂直液压缸推动所述压板二作升降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通过摆动液压缸连接在所述厢体的一侧板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垃圾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具有中孔,所述底座的顶面设有若干水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压缸一和液压缸二,所述液压缸一和液压缸二分别设在所述水平液压缸的两侧,所述液压缸一和液压缸二分别对应所述隔板的一对推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挡帘朝向各自的内侧动作。
【文档编号】B65F9/00GK103979241SQ201410209770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16日
【发明者】李根林 申请人:扬州蓝海建设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