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92834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盒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盒子,其由一片型材折叠而成。该片型材包括:一主盒体以及一可分离的内衬片。可分离的内衬片与该主盒体以可分离式地相连接,可由使用者撕开以与该主盒体分离。当该主盒体被折叠之后,可分离的内衬片经弯折后被放置在主盒体之内。本实用新型的盒子,具环保概念。
【专利说明】盒子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盒子,尤其是一种利用折叠而成的盒子。

【背景技术】
[0002]一般而言,电子产品都会需要包装盒来保护,尤其是运送过程中需有包装盒来避免碰撞。现今的电子产品往往除了主机之外,还会有许多的配件,例如电源线等等。因此产品出货时,除了主机所需的包装盒之外,在该包装盒内往往还需要有装配件的内装小盒。
[0003]目前一般的做法都是分别制作各个盒子,也就是依据主机所需的盒子制作包装盒,另外再依据配件所需的盒子制作内装小盒。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现在的制造业也愈来愈注重材料节约。分别制作两个盒子,亦即代表增加用纸面积,而裁切后往往需要舍弃许多材料,造成纸材的浪费,加速珍贵森林资源的耗费而有悖于环保概念。
[0004]再者,对于业界而言,两个需分别制作的盒子,在物料管理上就代表两个需分别管理的物料,需采用不同料号、不同仓储并各别调配,造成无谓的物料管理成本。
[0005]因此,创作出一种具环保概念的新式盒子,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缺失,并能同时简化物料管理,便为此业界所亟欲达成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盒子,可减少物料并使其具环保概念。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盒子,其由一片型材折叠而成。该片型材包括:一主盒体以及一可分离的内衬片。可分离的内衬片与该主盒体以可分离式地相连接,可由使用者撕开以与该主盒体分离。当该主盒体被折叠之后,可分离的内衬片经弯折后被放置在主盒体之内。
[0008]其中,本实用新型的主盒体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与一第三表面。第二表面位于第一表面与第三表面之间,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具有一第一弯折线,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之间具有一第二弯折线。第一表面延伸有一第一连接面,第一表面与第一连接面之间具有一第三弯折线。第三表面延伸有一第二连接面,第三表面与第二连接面之间具有一第四弯折线。该第一弯折线、该第二弯折线、该第三弯折线与该第四弯折线彼此实质平行。
[0009]其中,第二表面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一第一折叠边部,第一折叠边部与第二表面之间具有一第五弯折线。第三表面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一第二折叠边部,第二折叠边部与第三表面之间分别具有一第六弯折线。该可分离的内衬片是与任一第一折叠边部或任一第二折叠边部可分离式地彼此相连。
[0010]其中,第一表面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一第三折叠边部,第三折叠边部与第一表面之间分别具有一第七弯折线。第三折叠边部具有一第八弯折线,经弯折后第一折叠边部位于第三折叠边部之内。
[0011]其中,第一连接面具有一第一扣合结构,且第二连接面具有对应该第一扣合结构的第二扣合结构,沿着该等弯折线(该第一弯折线、该第二弯折线、该第三弯折线、该第四弯折线、该第五弯折线、该第六弯折线、该第七弯折线及该第八弯折线)弯折后,第一连接面与第二连接面彼此借由第一扣合结构及第二扣合结构相结合。
[0012]其中,在另一实施态样中,任一第三折叠边部具有一第九弯折线,第九弯折线垂直于第八弯折线,沿着该第九弯折线延伸有一强化部,经弯折后该强化部与该第二表面交叠。在其它实施态样中,若需要多装一个配件,则可省略该强化部,而多增加另一个可分离的内衬片。
[0013]其中,该第一连接面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一第四折叠边部,该第四折叠边部与该第一连接面之间分别具有一第十弯折线,经弯折后各第四折叠边部分别位于各第三折叠边部之内。
[00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盒子,其具环保概念,还可减少物料管理。
[0015]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盒子的片型材,显示盒子未折叠之前的平面示意图。
[0017]图2为依据图1显示折叠之后的盒子立体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盒子的片型材,显示盒子未折叠之前的平面示意图。
[0019]图4为依据图3显示折叠之后的盒子立体示意图。
[0020]图5为依据图3显示折叠之后的盒子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0021]其中,附图标记:
[0022]1主盒体
2可分离的内衬片
11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
13第三表面110第一弯折线
120第二弯折线16第一连接面
130第三弯折线18第二连接面
140第四弯折线14第一折叠边部
150第五弯折线15第二折叠边部
160第六弯折线17第三折叠边部
170第七弯折线180第八弯折线
161第一扣合结构181第二扣合结构
190第九弯折线171强化部
19第四折叠边部100第十弯折线
L齿刀线Ia主盒体
14a第一折叠边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0024]以下请先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盒子的片型材。本实用新型的盒子由片型材折叠而成,而片型材可以是纸材、塑料材、或其它可弯折的类似材料。请同时参考图2所示本实施例折叠后的盒子立体示意图,该片型材包括:一主盒体I (以下将有详细说明)以及一可分离的内衬片2。可分离的内衬片2与该主盒体I以可分离式地彼此相连接,可由使用者撕开以使该可分离的内衬片2与主盒体I分离。当该主盒体I被折叠之后,可分离的内衬片2经弯折后被放置在主盒体I之内。
[0025]本实施例的主盒体I包括一第一表面11、一第二表面12与一第三表面13,第二表面12位于第一表面11与第三表面13之间。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之间具有一第一弯折线110,第二表面12与第三表面13之间具有一第二弯折线120。第一表面11延伸有一第一连接面16,第一表面11与第一连接面16之间具有一第三弯折线130。第三表面13延伸有一第二连接面18,第三表面13与第二连接面18之间具有一第四弯折线140。该第一弯折线110、第二弯折线120、第三弯折线130与第四弯折线140彼此实质平行。
[0026]第二表面12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一第一折叠边部14,第一折叠边部14与第二表面12之间具有一第五弯折线15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2两侧的第一折叠边部14的尺寸不同,然而在另一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二表面12两侧的第一折叠边部14的尺寸亦可相同(底下将有进一步说明)。
[0027]请先回到图1,第三表面13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一第二折叠边部15,第二折叠边部15与第三表面13之间分别具有一第六弯折线160。该可分离的内衬片2是与任一第一折叠边部14及/或任一第二折叠边部15可分离式地彼此相连。虽然图1所示的是可分离的内衬片2是与位于同侧的第一折叠边部14及第二折叠边部15相连,然而为了方便后续拆离折叠作业,可分离的内衬片2可以利用齿刀作业仅与其中之一相连,例如仅与某侧的第一折叠边部14相连(图未显示),或者仅与某侧的第二折叠边部15相连(图未显示)。
[0028]第一表面11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一第三折叠边部17,第三折叠边部17与第一表面
11之间分别具有一第七弯折线170。第三折叠边部17内具有一第八弯折线180。第一连接面16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一第四折叠边部19,第四折叠边部19与第一连接面16之间分别具有一第十弯折线100。第一连接面16具有一第一扣合结构161,且第二连接面18具有对应该第一扣合结构161的第二扣合结构181。
[0029]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侧的第三折叠边部17具有一第九弯折线190,且第九弯折线190垂直于第八弯折线180,沿着该第九弯折线190延伸有一强化部171。
[0030]组装时,先将可分离的内衬片2沿着齿刀线L撕下。强化部171沿着第九弯折线190向下弯折;第一表面11两侧的第三折叠边部17先沿着第八弯折线180向内弯折;第二表面12两侧的第一折叠边部14沿着第五弯折线150向内弯折;第三表面13两侧的第二折叠边部15沿着第六弯折线160向内弯折;第一连接面16两侧的第四折叠边部19沿着第十弯折线100向内弯折;第一表面11与第三表面13分别沿着第一弯折线110与第二弯折线120向内弯折,使第四折叠边部及第一折叠边部11都位于第三折叠边部17之内,且强化部171与第二表面12交叠,借以加强盒子结构及容置物品后的耐压性。最后借由第一扣合结构161及第二扣合结构181结合第一连接面16与第二连接面18。由于本案的重点在于将可分离的内衬片2沿着齿刀线L撕下,并加以利用,且第一扣合结构161及第二扣合结构181可有多种可能的变化,因此未多说明其它可能的扣合结构。而且除了扣合之外,还可设置把手等结构(图未显示),然此非本案的重点,因此未多作赘述。此外,由于弯折的顺序亦非本发明的重点,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依便利次序进行弯折。
[0031]请参考图2的组装后的示意图。可分离的内衬片2可被折成如图所示的L型,也可以是其它例如M型或Ω型,端视所需空间可作任意的折叠变化。可分离的内衬片2放置在完成折叠的主盒体I内,可分离的内衬片2的内部空间可放置配件(图未显示),借此区隔同时容置于主盒体I的配件与主机(图未显示)。如此一来,若主盒体I折叠后的外观是彩色花纹的盒体,则可分离的内衬片2亦以具有相同的彩色花纹的表面朝上放置于主盒体I内,而使其整体呈现一致性。
[0032]在另一实施例中,若需要多装一个配件,则可省略该强化部,而多增加另一个可分离的内衬片。请参考图3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由于第二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以下将说明相异处。图3的实施例与图1差别仅在于省略强化部,且本实施例第二表面12两侧的第一折叠边部14a尺寸相同,两个可分离的内衬片2分别与位于同侧的第一折叠边部14及第二折叠边部15相连,然而为了方便后续拆离折叠作业,可分离的内衬片2可以利用齿刀作业仅与其中之一相连,例如仅与某侧的第一折叠边部14相连(图未显示),或者仅与某侧的第二折叠边部15相连(图未显示)。
[0033]组装时,先将两个可分离的内衬片2沿着齿刀线L撕下。第二实施例的折叠方式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完成折叠之后,如图4(已弯折的内衬片2未放入主盒体Ia中)及图5(已弯折的内衬片2已放入主盒体Ia中)所显示,两个可分离的内衬片2可以分别容纳两个配件,以将配件与主机区隔开。
[0034]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可分离的内衬片2实质上是利用与主盒体I或Ia同一片型材分离折叠而成,主要是以主盒体I或Ia原先可能形成的下角料进行再利用,因此可节省材料用量;再者,本实用新型的片型材仅需一次刀,不需使用刀模多次裁切,简化片型材制造成形工艺。而且,对于组装者而言,可以减少物料的管理,进而节省仓储的空间。
[0035]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盒子,由一片型材折叠而成,其特征在于,该片型材包括: 一主盒体;及 一可分离的内衬片,其与该主盒体以可分离式相连,并可由使用者撕开以与该主盒体分离; 当该主盒体被折叠之后,该可分离的内衬片经弯折后被放置在该主盒体之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子,其特征在于,该主盒体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与一第三表面,该第二表面位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三表面之间,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之间具有一第一弯折线,该第二表面与该第三表面之间具有一第二弯折线,该第一表面延伸有一第一连接面,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一连接面之间具有一第三弯折线,该第三表面延伸有一第二连接面,该第三表面与该第二连接面之间具有一第四弯折线,该第一弯折线、该第二弯折线、该第三弯折线与该第四弯折线彼此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盒子,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表面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一第一折叠边部,各第一折叠边部与该第二表面之间分别具有一第五弯折线,该第三表面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一第二折叠边部,各第二折叠边部与该第三表面之间分别具有一第六弯折线,该可分离的内衬片是与任一第一折叠边部或任一第二折叠边部可分离式地彼此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一第三折叠边部,各第三折叠边部与该第一表面之间分别具有一第七弯折线,各第三折叠边部具有一第八弯折线,经弯折后各第一折叠边部分别位于各第三折叠边部之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面具有一第一扣合结构,且该第二连接面具有对应该第一扣合结构的第二扣合结构,沿着该第一弯折线、该第二弯折线、该第三弯折线、该第四弯折线、该第五弯折线、该第六弯折线、该第七弯折线及该第八弯折线弯折,该第一连接面与该第二连接面彼此借由该第一扣合结构及该第二扣合结构相结口 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子,其特征在于,任一第三折叠边部具有一第九弯折线,该第九弯折线垂直于该第八弯折线,沿着该第九弯折线延伸有一强化部,经弯折后该强化部与该第二表面交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盒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面具有一第一扣合结构,且该第二连接面具有对应该第一扣合结构的第二扣合结构,沿着该第一弯折线、该第二弯折线、该第三弯折线、该第四弯折线、该第五弯折线、该第六弯折线、该第七弯折线、该第八弯折线及第九弯折线弯折,该第一连接面与该第二连接面彼此借由该第一扣合结构及该第二扣合结构相结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盒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面的两侧分别延伸有一第四折叠边部,该第四折叠边部与该第一连接面之间分别具有一第十弯折线,经弯折后各第四折叠边部分别位于各第三折叠边部之内。
【文档编号】B65D5/18GK203854922SQ201420022962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4日
【发明者】张若芸 申请人:精英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