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加热多功能采集储油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11228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电磁加热多功能采集储油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加热多功能采集储油罐。其技术方案是:罐体的底部的保温层外安装电磁涡流圈,在罐体内部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的电磁涡流圈为网状结构,且在电磁涡流圈的中间设有圆孔,圆孔的周围为电磁线褶皱区;电磁涡流圈的外侧安装有弧形的电磁线防护框,电磁涡流圈通过高温导线连接到控制器,温度传感器通过信号线连接到控制器的控制端。有益效果是:1)通过安装具有圆孔的电磁涡流圈,可以快速实现罐体的改装,且电磁涡流圈设计为弧形的网状结构,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安装及维护;2)适用于油井采出原油加热集输流程,尤其是高寒地区高凝油,对于小区块高凝油田的加热集油更为适用,而且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有效控制罐体的温度。
【专利说明】电磁加热多功能采集储油罐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油用的罐体,特别涉及一种电磁加热多功能采集储油罐。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原油不断开采,稠油储量动用的越来越多,由于稠油流动性差,因此,很多端点井、低压井不能进行管线输送,只能采用单井储油罐收集所采出来的原油,再对储油罐加热使稠油能流动时,从储油罐内放出用车拉走,目前对储油罐的加热方式一般采用的是电阻式电加热棒加热,要将电热棒插入储油罐内,这种加热方式加热时间长,耗电量多,热效率低,存在漏电的安全隐患,需要经常维修更换,管理难度大,维护费用高,维修时容易污染环境,也使油井生产成本增高,经济效益差。
[0003]中国专利文献号为201842413,专利名称为《储油罐电磁加热装置》,其中,有底座、保温层、电磁感应盘、储油罐、放油口,放油口安装在储油罐下部侧面,3个底座均匀放置,储油罐安装在3个底座上,底座之间放置电磁感应盘,电磁感应盘之下布设保温层,本实用新型采用电磁感应加热,又有底座、保温层,具有隔热作用,所以热效率高,可以节能降耗,采用电磁感应加热,使用寿命长,管理工作量小,设备费用低,电磁感应盘处于储油罐之外,容易隔离电源,不会漏电,安全性好,没有安全隐患。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是:所采用的电磁感应盘结构笨重,制作成本高,而且没有设置控制系统,只能进行加热,没有设有传感器和控制器,从而温度不能自由的控制,而只有持续加热,会给罐体带来安全隐患,所以,效果不是很理想,需要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电磁加热多功能采集储油罐,采用了全新的电磁涡流圈,厚度较薄,而且,增加了传感器及和控制器,使罐体的温度可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既使原油保持很好的流动性,也杜绝了罐体的安全隐患。
[0005]其技术方案是:包括底座、罐体、信号线、电磁涡流圈、电磁线防护框、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和高温导线,所述的罐体安装在底座上,在罐体为圆筒形结构,罐体侧面设有原油入口,顶部设有原油出口 ;罐体的底部的保温层外安装电磁涡流圈,在罐体内部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的电磁涡流圈为网状结构,且在电磁涡流圈的中间设有圆孔,圆孔的周围为电磁线褶皱区;电磁涡流圈的外侧安装有弧形的电磁线防护框,电磁涡流圈通过高温导线连接到控制器,温度传感器通过信号线连接到控制器的控制端。
[0006]上述的电磁涡流圈覆盖在罐体底部,覆盖圆筒形的罐体截面面积的1/4,且电磁涡流圈安装在两个底座之间的位置。
[0007]上述的电磁线防护框采用弧形的钢板制成。
[0008]圆孔部位的电磁线,缠绕在圆孔的圆周位置,形成电磁线褶皱区。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安装具有圆孔的电磁涡流圈,可以快速实现罐体的改装,且电磁涡流圈设计为弧形的网状结构,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安装及维护;
[0010]2)适用于油井采出原油加热集输流程,尤其是高寒地区高凝油,对于小区块高凝油田的加热集油更为适用,而且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可以有效控制罐体的温度;
[0011]3)采用本实用新型储存原油,工艺流程简单,无需其他辅助设施,一次性投资小,而且维护成本低;
[0012]4)对于不能实现常温集油的高凝油,使用电磁加热器能很好地解决了加热集油问题,而且可极大节省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值得大范围推广使用。可实现高温加热,功率自动调节,适应用户要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0014]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0015]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涡流圈的结构图;
[0016]上图中:人孔1、底座2、罐体3、信号线4、液位计5、排污口 6、电磁涡流圈7、原油入口 8、原油出口 9、电磁线防护框10、温度传感器11、控制器12、高温导线13、圆孔14、电磁线褶皱区15。

【具体实施方式】
[0017]结合附图1-3,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0018]本实用新型包括人孔1、底座2、罐体3、信号线4、液位计5、排污口 6、电磁涡流圈7、原油入口 8、原油出口 9、电磁线防护框10、温度传感器11、控制器12、高温导线13、圆孔14、电磁线褶皱区15,所述的罐体3安装在底座2上,在罐体3为圆筒形结构,罐体侧面设有原油入口 8,顶部设有原油出口 9 ;罐体的底部的保温层外安装电磁涡流圈7,在罐体3内部设有温度传感器11,所述的电磁涡流圈7为网状结构,且在电磁涡流圈7的中间设有圆孔14,圆孔14的周围为电磁线褶皱区15 ;电磁涡流圈7的外侧安装有弧形的电磁线防护框10,电磁涡流圈7通过高温导线13连接到控制器12,温度传感器11通过信号线4连接到控制器12的控制端。
[0019]其中,电磁涡流圈7覆盖在罐体3底部,覆盖圆筒形的罐体截面面积的1/4,且电磁涡流圈7安装在两个底座2之间的位置,从而使加热效果更好。
[0020]另外,电磁线防护框10采用弧形的钢板制成,用于对电磁涡流圈7进行保护。另夕卜,圆孔14部位的电磁线,缠绕在圆孔的圆周位置,形成电磁线褶皱区15,这样,经过改装的电磁涡流圈,可以方便改装罐体,圆孔对准在排污口处。
[0021]使用时,刚刚上电时,电磁加热控制器温控系统检测到壁温较低时,电磁加热器自动启动加热、使得罐体钢板或管壁上产生涡流至发热,钢板、管壁对原油加温,当管壁温度达到设定值时,电磁加热控制器自动停止加热,直到等于或高于设定温度则停止输出。当罐体壁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电磁加热器又重复供电加热,以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0022]电磁加热是利用金属本身蜗流现象发热,升温速度快,20秒可达到100度摄氏度,与电阻线圈相比能缩短三分之二升温时间,热效率高达99.5%以上(内置式100%),节电效果可达30%-60%,实现了节能增效的目的。
[0023]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的装置。由电路将50/60HZ的交流电转换成频率为18/40KHZ的高频电流,高速变化的电流流过线圈会产生高速变化的磁场,当磁场内的内磁力线通过导磁金属体便会产生无数的小涡流使金属体内的原子无序强烈碰撞,自行高速发热。
[0024]高频加热部分分为控制器、导磁线圈两个部分,经高频控制器将工频交流电转换成18/40KHz的高频交流电,然后连接到电磁线圈,经储存罐自身发热传递给介质。实验证明这种工作方式更加经济可靠。
【权利要求】
1.一种电磁加热多功能采集储油罐,其特征是:包括底座(2)、罐体(3)、信号线(4)、电磁涡流圈(7)、电磁线防护框(10)、温度传感器(11)、控制器(12)和高温导线(13),所述的罐体(3)安装在底座(2)上,在罐体(3)为圆筒形结构,罐体侧面设有原油入口(8),顶部设有原油出口(9);罐体的底部的保温层外安装电磁涡流圈(7),在罐体(3)内部设有温度传感器(11),所述的电磁涡流圈(7)为网状结构,且在电磁涡流圈(7)的中间设有圆孔(14),圆孔(14)的周围为电磁线褶皱区(15);电磁涡流圈(7)的外侧安装有弧形的电磁线防护框(10),电磁涡流圈(7)通过高温导线(13)连接到控制器(12),温度传感器(11)通过信号线(4)连接到控制器(12)的控制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多功能采集储油罐,其特征是:所述的电磁涡流圈(7)覆盖在罐体(3)底部,覆盖圆筒形的罐体截面面积的1/4,且电磁涡流圈(7)安装在两个底座(2)之间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多功能采集储油罐,其特征是:所述的电磁线防护框(10)采用弧形的钢板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多功能采集储油罐,其特征是:圆孔(14)部位的电磁线,缠绕在圆孔的圆周位置,形成电磁线褶皱区(15)。
【文档编号】B65D88/74GK204038259SQ201420408161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3日
【发明者】王国三, 杨东明, 将显明, 赵宇, 白艳玲, 孟祥龙, 徐爱军, 于国华 申请人:胜利油田奥普雷特能源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胜利油田物华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