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用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590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便携用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是关于便携用箱(carrying case)。



背景技术:

在测量中,有必要将如全站仪那样的测量器械携带到进行测量的现场。因此,考虑到能够将测量器械收纳于便携用箱中并使用携带用具来将便携用箱背负的情况(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在这种便携用箱中,装配将便携用箱自身覆盖的携带用具,并通过将所述携带用具的肩带部挎于两肩来以将测量器械收纳的状态背负,从而保护所述测量器械的同时使携带容易。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09072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在测量中,会有使用多台测量器械的情况,因此移动或保管时分别以收纳在便携用箱中的状态集聚在一起,因此便携用箱为能够将多个摞起来的结构为好。然而,上述的便携用箱并没有用于将多个摞起来的结构,如摞在一起的状态下发生相互间的位置偏离时,会导致从高处掉落,从而存在导致所收纳的作为精密机器的测量器械的故障。因此,在便携用箱中,从防止多个摞在一起时的相互间的位置偏离的观点出发,有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所创作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够将以不发生位置偏离的状态能多个摞在一起的便携用箱。

(解决问题的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便携用箱便携用箱具有第一方向上并列的平坦的顶面和平坦的底面,所述顶面设有沿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同时沿所述第一方向凹陷的两个顶面增强槽,所述底面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突出的四个干涉突起,所述两个顶面增强槽中的一个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中的一侧方倾斜,所述两个顶面增强槽中的另一个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朝向所述第三方向中的另一侧方倾斜,各干涉突起是为了从各顶面增强槽的内部接触于所述各顶面增强槽的各倾斜部位而设在与所述各倾斜部位相对应的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便携用箱,能够以不发生位置偏离的状态将多个摞在一起的便携用箱。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将作为本发明的便携用箱的一例的实施例的便携用箱10从顶面15一侧观察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2为示出将便携用箱10从底面16一侧观察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3为示出将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及两个顶面侧方增强突起23从X方向正侧观察的情况(端面图)的说明图。

图4为放大示出设置在底面16的干涉突起35的说明图。

图5为示出将便携用箱10摞起来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6为示出由两个顶面增强槽24和各干涉突起35来防止位置偏离的说明图。

图7为示出便携用箱10上安装背带部件43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便携用箱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

使用图1至图7来说明作为本发明的便携用箱的一例的便携用箱10的概略结构。另外,在图6中,为了说明两个顶面增强槽24和各干涉突起35之间的作用,在Z方向上摞在一起的两个便携用箱10中,将设置在从Z方向正侧观察时位于上侧的便携用箱10的底面16(第二外壳部12)的各干涉突起35以虚线方式重叠显示在位于下侧的便携用箱10的顶面15(第一外壳部11)。

便携用箱10通过收纳物品来保护该物品并使携带容易,在本实施例中,收纳全站仪等的测量器械。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便携用箱10是用于形成收纳空间的第一外壳部11和第二外壳部12相闭合而构成。在以下说明中,在收纳状态下第一外壳部11和第二外壳部12所相向的方向称为Z方向(第一方向),并第一外壳部11一侧称为Z方向正侧。此外,沿着便携用箱10所被放置的面的方向且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X方向(第二方向),并将图1正面观看时的跟前一侧(观图者一侧)称为X方向正侧。进而,与X方向及Z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Y方向(第三方向),并将图1及图2正面观看时的上侧称为Y方向正侧。

第一外壳部11及第二外壳部12分别呈“凹”字形状,在本实施例中,树脂材料的射出成型而形成。所述第一外壳部11和第二外壳部12通过设置在Y方向负侧的端部的铰链来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连接,利用设在Y方向正侧的端部的固定用具13来以闭合的状态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壳部11和第二外壳部12在闭合的状态下呈沿X方向伸长的长方体形状,并利用设在Y方向正侧的端部的握持部14来携带。如后述那样,所述便携用箱10以第二外壳部12为下侧并且以第一外壳部11为上侧而Z方向上层叠放置(参见图5)。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第一外壳部11中的位于Z方向的平坦面成为顶面15(参见图1),第二外壳部12中的位于Z方向的平坦面成为底面16(参见图2)。所述顶面15和底面16分别与含有X方向及Y方向的面平行且在Z方向上并列,向所述Z方向观察时呈四角形状。

图1及图3所示,所述第一外壳部11设有: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顶面中央增强槽22、一对顶面侧方增强突起23、一对顶面增强槽24、以及三个安装金属件25(参见图1及图2)。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形成在顶面15中的Y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并向Z方向正侧突出的同时沿X方向延伸,并且Y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尺寸)及Z方向上的尺寸(高度尺寸)全长均匀。与作为延伸方向的X方向正交的所述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的截面的外形呈四角形状(从顶面15以U字形状突出),并且将突出端一侧的两个突出端部位21b的圆弧设置成比从顶面15立起来的两个根部21a的圆弧大(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两个根部21a的圆弧的半径为R,将两个突出端部位21b的圆弧的半径设置成2R。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的X方向上的两端延伸至在第一外壳部11中位于X方向的两个X侧面17上。

所述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上设有顶面中央增强槽22。所述顶面中央增强槽22形成在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的Y方向上的中央,并向Z方向负侧凹陷的同时顺着所述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的方向(X方向)延伸。顶面中央增强槽22的Y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尺寸)及Z方向上的尺寸(深度尺寸)全长均匀。在本实施例中,将该尺寸设置成能够将一般人的背上的脊椎的隆起所收容的大小。在本实施例中,顶面中央增强槽22内设有用于记载公司名、商品名、品牌名等的板材26。该板材26并不使顶面中央增强槽22的深度尺寸发生变化。

一对顶面侧方增强突起23形成在Y方向上夹着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的位置、即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的Y方向正侧的位置和Y方向负侧的位置,并向Z方向正侧突出的同时沿X方向延伸。两个顶面侧方增强突起23的Y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尺寸)及Z方向上的尺寸(高度尺寸)全长均匀,并且与作为延伸方向的X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四角形状(从顶面15以U字形状突出)。两个顶面侧方增强突起23设置成:Z方向上的突出量比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大(参见图3)。两个顶面侧方增强突起23的在顶面15 中沿着X方向的两端向顶面15的(第一外壳部11)的四个顶面角部27中与自己最近的顶面角部弯曲,并以延伸至该顶面角部27来相对于X方向及Y方向倾斜。

各顶面侧方增强突起23上设有顶面增强槽24。各顶面增强槽24形成在所对应的顶面侧方增强突起23的Y方向上的中央,并向Z方向负侧凹陷的同时顺着所述顶面侧方增强突起23的方向(基本上是X方向)延伸。各顶面增强槽24的Y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尺寸)及Z方向上的尺寸(深度尺寸)全长均匀,并且将相对于顶面增强突起23向Z方向负侧凹陷的底壁面24a设置成使其平行于含有X方向及Y方向的平坦的平面。因此,如图1所示,各顶面增强槽24的、在X方向上的各中央部分沿X方向延伸,X方向上的两端部分效仿所对应的顶面侧方增强突起23而朝向顶面15(第一外壳部11)中所对应的顶面角部27弯曲并延伸至该顶面角部27之上。由此,在各顶面增强槽24中,从弯曲开始的顶面弯曲起点24b至所对应的顶面角部27之间则成为相对于X方向及Y方向倾斜的顶面倾斜部位28。该顶面倾斜部位28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顶面15上。由此,在Y方向正侧的顶面增强槽24中,X方向正侧的顶面倾斜部位28朝向位于X方向正侧且Y方向正侧的顶面角部27(271);X方向负侧的顶面倾斜部位28朝向位于X方向负侧且Y方向正侧的顶面角部27(272)。此外,在Y方向负侧的顶面增强槽24中,X方向正侧的顶面倾斜部位28朝向位于X方向正侧且Y方向负侧的顶面角部27(273);X方向负侧的顶面倾斜部位28朝向位于X方向负侧且Y方向负侧的顶面角部27(274)。

图1及图2所示,三个安装金属件25设在第一外壳部11中的环状增强突起29上。各安装金属件25是将由金属材料形成的棒状部件以U字状弯曲而形成,并设置成从环状增强突起29向Z方向正侧突出。安装金属件25的其中一个设在X方向正侧的X侧面17(参见图1);其余两个设在X方向负侧的X侧面17并沿Y方向并排(参见图2)。各安装金属件25将成为安装后述的背带部件43(参见图7)的部位。

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外壳部12设有:底面中央增强突起31、底面中央增强槽32、一对底面侧方增强突起33、一对底面增强槽34、以及四个干涉突起35。底面中央增强突起31形成在底面16中的Y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并向Z方向负侧突出的同时沿X方向延伸,并且Y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尺寸)及Z方向上的尺寸(高度尺寸)全长均匀。底面中央增强突起31的X方向上的两端延伸至在第二外壳部12中位于X方向的两个X侧面18上。

所述底面中央增强突起31上设有底面中央增强槽32。所述底面中央增强槽32形成在底面中央增强突起31的Y方向上的中央,并向Z方向正侧凹陷的同时顺着所述底面中央增强突起31的方向(X方向)延伸。底面中央增强槽32的Y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尺寸)及Z方向上的尺寸(深度尺寸)全长均匀。

一对底面侧方增强突起33形成在Y方向上夹着底面中央增强突起31的位置、即底 面中央增强突起31的Y方向正侧的位置和Y方向负侧的位置,并向Z方向负侧突出的同时沿X方向延伸。两个底面侧方增强突起33的Y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尺寸)及Z方向上的尺寸(高度尺寸)全长均匀,并且与作为延伸方向的X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外形呈四角形状(从底面16以U字形状突出)。两个底面侧方增强突起33的在底面16中沿着X方向的两端向底面16的(第二外壳部12)的四个底面角部36中与自己最近的底面角部弯曲,并相对X方向及Y方向倾斜的同时延伸至该底面角部36。

各底面侧方增强突起33上设有底面增强槽34。各底面增强槽34形成在所对应的底面侧方增强突起33的Y方向上的中央,并向Z方向正侧凹陷的同时顺着所述底面侧方增强突起33的方向(基本上是X方向)延伸。各底面增强槽34的Y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尺寸)及Z方向上的尺寸(深度尺寸)全长均匀。因此,各底面增强槽34的、在X方向上的各中央部分沿X方向延伸,X方向上的两端部分效仿所对应的底面侧方增强突起33而朝向底面16(第二外壳部12)中所对应的底面角部36弯曲并延伸至该底面角部36之上。由此,在各底面增强槽34中,从弯曲开始的底面弯曲起点34a至所对应的底面角部36之间则成为相对于X方向及Y方向倾斜的底面倾斜部位37。该底面倾斜部位3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底面16上。由此,在Y方向正侧的底面增强槽34中,X方向负侧的底面倾斜部位37朝向位于X方向负侧且Y方向正侧的底面角部36(361);X方向正侧的底面倾斜部位37朝向位于X方向正侧且Y方向正侧的底面角部36(362)。此外,在Y方向负侧的底面增强槽34中,X方向负侧的底面倾斜部位37朝向位于X方向负侧且Y方向负侧的底面角部36(363);X方向正侧的底面倾斜部位37朝向位于X方向正侧且Y方向负侧的底面角部36(364)。

在本实施例中,当向Z方向观察时,底面中央增强突起31及底面中央增强槽32与设在第一外壳部11的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及顶面中央增强槽22一致,两个底面侧方增强突起33及两个底面增强槽34与设在第一外壳部11的两个顶面侧方增强突起23及两个顶面增强槽24一致。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无论从顶面15一侧观察,还是从底面16一侧观察,均能够给大致相同的印象。

所述两个底面增强槽34中设有四个干涉突起35。所述干涉突起35设置成:从各底面增强槽34向Z方向负侧比两个底面侧方增强突起33还要突出。各干涉突起35除了所设位置及朝向不同以外,其形状相互相同,因此使用将图2中的右上的干涉突起35放大示出的图4来说明其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干涉突起35是将沿X方向延伸的同时向Z方向负侧突出的三个X突条部41用沿Y方向延伸的同时向Z方向负侧突出的Y突条部42来连接而构成。所述Y突条部42呈沿Y方向横跨在底面增强槽34内的细长的板状,比两个底面侧方增强突起33还要向Z方向负侧突出,并具有平行于包含X方向及Y方向的面 并平坦的突出端面42a。在本实施例中,使干涉突起35的Y突条部42位于底面增强槽34中的作为底面倾斜部位37的开始位置的底面弯曲起点34a处,并且使干涉突起35的各X突条部41位于沿X方向延伸的部位。

三个X突条部41呈沿X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板状,并且设置成比两个底面侧方增强突起33还要向Z方向负侧突出的同时在Y方向上并排。分别表示各X突条部41时,将位于Y方向正侧的端部的称为X突条部411;位于Y方向负侧的端部的称为X突条部412;位于Y方向上的中间的称为413。两端的两个X突条部411、412靠近底面增强槽34的两侧壁面而设置,并具有与Y突条部42的突出端面42a相连的突出端面411a、412a。两个突出端面411a、412a形成与Y突条部42的突出端面42a相同高度且平行的同一平面,并且位于Y突条部42(突出端面42a)的近旁。因此,各X突条部41(干涉突起35)以Y方向上刚好嵌于所对应的底面增强槽34的内部的方式设置。各X突条部41在X方向上随着靠近底面16(第二外壳部12)的内侧其突出量逐渐减少。而且,在两个X突条部411、412中,突出端面411a、412a的端部成为逐渐减少的起点;在X突条部413中,Y突条部42的突出端面42a的端部成为逐渐减少的起点。

由于这种结构,如图5所示,若以一个的顶面15之上搭载另一个的底面16的方式将两个便携用箱10在Z方向上摞起来,则能够防止相互间的位置偏离。其理由如下:如图6所示,由于向Z方向观察时第二外壳部12的两个底面增强槽34与第一外壳部11的两个顶面增强槽24相一致,因此设在上侧的便携用箱10的各底面增强槽34的各底面弯曲起点34a(参见图2)的各干涉突起35分别对应于下侧的便携用箱10的各顶面增强槽24的各顶面弯曲起点24b。而且,由于各干涉突起35设置成比两个底面侧方增强突起33还要向Z方向负侧突出并且在Y方向上刚好嵌于两个底面增强槽34的内部,因此各干涉突起35刚好嵌于所对应的顶面增强槽24的同时接触于其顶面弯曲起点24b。于是,由于Y突条部42的突出端面42a和X突条部411、412的突出端面411a、412a平行于包含X方向及Y方向的面并平坦,因此各干涉突起35面接触于同样平行于包含X方向及Y方向的面并平坦的顶面增强槽24的底壁面24a。

因此,如下那样,使各干涉突起35接触在上侧的便携用箱10的、相对于下侧的便携用箱10的移动被限制。位于X方向正侧且Y方向正侧的干涉突起35接触于Y方向正侧(一侧方)的顶面增强槽24中的X方向正侧的顶面弯曲起点24b,从而限制向X方向正侧及Y方向负侧的移动(参见图6中的箭头A1)。位于X方向负侧且Y方向正侧的干涉突起35接触于Y方向正侧(一侧方)的顶面增强槽24中的X方向负侧的顶面弯曲起点24b,从而限制向X方向负侧及Y方向负侧的移动(参见图6中的箭头A2)。位于X方向正侧且Y方向负侧的干涉突起35接触于Y方向负侧(另一侧方)的顶面增强槽24中的X方向正侧的顶面弯曲起点24b,从而限制向X方向正侧及Y方向正侧的移 动(参见图6中的箭头A3)。位于X方向负侧且Y方向负侧的干涉突起35接触于Y方向负侧(另一侧方)的顶面增强槽24中的X方向负侧的顶面弯曲起点24b,从而限制向X方向负侧及Y方向正侧的移动(参见图6中的箭头A4)。如此,位于上侧的便携用箱10的四个干涉突起35嵌入于位于下侧的便携用箱10的两个顶面增强槽24中而防止向X方向及Y方向的相对移动,从而防止相互间的位置偏离。在将两个以上的便携用箱10摞在一起的情况下,在Z方向上相邻的便携用箱10之间也能够得到同样的作用,也同样地防止相互间的位置偏离。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Z方向以第一方向来发挥作用,X方向以第二方向来发挥作用,Y方向以第三方向来发挥作用。

此外,如图7所示,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安装背带部件43。所述背带部件43是为了背负便携用箱10而安装的部件,在本实施例中,挎肩带部44上设置三个挂钩部45而构成。所述挎肩带部44呈在Y方向上并排且沿X方向平行延伸的带状,其X方向正侧的一端汇集成一个,并在此处设有单个挂钩部45。此外,在挎肩带部44中,Y方向上并排的各自的X方向负侧的端部设有单个挂钩部45。各挂钩部45使向设在便携用箱10的第一外壳部11的各安装金属件25的安装和从该状态的取下成为可能。因此,将背带部件43的X方向正侧的挂钩部45安装于第一外壳部11中的X方向正侧的安装金属件25,并且将X方向负侧的两个挂钩部45分别安装于第一外壳部11中的X方向负侧的两个安装金属件25,从而使背负便携用箱10的成为可能。据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更加容易地搬运。另外,在便携用箱10中,利用安装金属件25来安装冲击吸收部件而能够更加减轻搬运时的负担。

在作为本发明的便携用箱的一个实施例的便携用箱10中,以一个的顶面15之上搭载另一个的底面16的方式将两个便携用箱10在Z方向上摞起来时,两个干涉突起35接触于两端向Y方向正侧倾斜的一侧方的顶面增强槽24的两个顶面倾斜部位28,其余两个干涉突起35接触于两端向Y方向负侧倾斜的另一侧方的顶面增强槽24的两个顶面倾斜部位28。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防止沿着包含X方向及Y方向的面的摞在一起的便携用箱10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防止发生位置偏离的情况。

此外,在便携用箱10中,Z方向上摞起来时,通过将设在上侧的底面16的各干涉突起35接触于设在下侧的顶面15的各顶面增强槽24(各顶面倾斜部位28)来防止位置偏离。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由于顶面15上设有各顶面增强槽24即可,因此与仅仅为了收容各干涉突起35而形成的凹部的情况不同,能够使各干涉突起35所接触的部位融入于整体外观中,从而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及外观性。此外,在便携用箱10中,由于利用设在顶面15(第一外壳部11)的各顶面增强槽24,因此能够提高顶面15(第一外壳部11)的强度的同时,形成各干涉突起35所接触的部位。

进而,在便携用箱10中,Z方向上摞起来时,由于将上侧的四个干涉突起35接触 于下侧的两个顶面增强槽24的各顶面倾斜部位28而防止沿着包含X方向及Y方向的面的相对移动,以此能够用两个干涉突起35来防止向一个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发生位置偏离的情况。

在便携用箱10中,在四角形状的顶面15(第一外壳部11)上,使Y方向正侧的顶面增强槽24的X方向上的两端朝向Y方向正侧的两个顶面角部27倾斜,使Y方向负侧的顶面增强槽24的X方向上的两端朝向Y方向负侧的两个顶面角部27倾斜。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使沿X方向延伸的两个顶面增强槽24相协调地向Y方向的正侧和负侧倾斜,从而能够设置各干涉突起35所接触的各顶面倾斜部位28。此外,在便携用箱10中,顶面15中的两个顶面增强槽24的形状为以从中心位置沿X方向及Y方向延伸的直线为基准能够线对称,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性。进而,在便携用箱10中,利用两个顶面增强槽24来能够一并提高各顶面角部27的强度。

在便携用箱10中,底面16上设有与两个顶面增强槽24相同形状的两个底面增强槽34,并且各底面增强槽34内设有各干涉突起35。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使顶面15和底面16的结构大致相等,从而能够进而提高外观性,并且能够使各干涉突起35容易地对应于两个顶面增强槽24的各顶面倾斜部位28上。

在便携用箱10中,将各干涉突起35设置为在Y方向上刚好嵌入于两个顶面增强槽24的大小尺寸。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各干涉突起35和各顶面增强槽24的Y方向上的两侧相接触,从而能够分散掉作用于各干涉突起35及各顶面增强槽24的力,并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摞在一起时的向Y方向的移动。此外,在便携用箱10中,针对各顶面增强槽24,能够将各干涉突起35以Y方向上的大小尺寸接触于所对应的顶面增强槽24(其底面壁24a),从而能够分散掉作用于各干涉突起35及各顶面增强槽24(底面壁24a)的力,并能够抑制这些被削掉的情况。

在便携用箱10中,将多个细长的突条部(实施例中,三个X突条部41和Y突条部42)组合而形成各干涉突起35。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即使各干涉突起35被削掉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该干涉突起35、即第二外壳部12开孔的现象,并使各干涉突起35成为Y方向上刚好嵌入于两个顶面增强槽24的大小尺寸。其理由如下:为了将各干涉突起35设置成Y方向上刚好嵌入于两个顶面增强槽24的大小尺寸,则考虑到将其设置成该大小尺寸的长方体形状的突起的情况。此情况下,由于第二外壳部12由射出成型而形成,并且各干涉突起35成为中空的突起,因此形成各干涉突起35的部位的厚度较薄,从而存在被削掉而开孔的担忧。针对此问题,在各干涉突起35中,多个细长的突条部41、42的组合来定义Y方向上刚好嵌入于两个顶面增强槽24的大小尺寸,因此能够用材料(树脂)填充各突条部41、42,从而在被削掉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开孔的现象。

在便携用箱10中,将各突条部41、42的突出端面(实施例中,突出端面42a、411a、 412a)面接触于顶面增强槽24的底壁面24a。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使各干涉突起35的向顶面增强槽24的接触面积变大,从而能够分散掉作用于其上的力,并能够进而抑制被削掉的现象。

在便携用箱10中,将各干涉突起35在两个底面增强槽34中设置成:使Y突条部42位于作为底面倾斜部位37的开始位置的底面弯曲起点34a,并且使各X突条部41位于沿X方向延伸的部位。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将各干涉突起35(其Y突条部42)接触于各顶面增强槽24的各顶面弯曲起点24b,从而除了Y方向以外还能限制向X方向的移动。此外,在便携用箱10中,各干涉突起35存在于两个底面增强槽34中的沿X方向延伸的部位,因此各干涉突起35的位置由于制造误差等而X方向上移位的情况下,Z方向摞起来时也能刚好嵌于各顶面增强槽24,从而能够防止发生位置偏离的情况。

在便携用箱10中,将沿X方向延伸的两个顶面侧方增强突起23的Y方向上的中央向Z方向负侧凹陷而形成两个顶面增强槽24。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使两个顶面增强槽24更加融入于整体外观中,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顶面15(第一外壳部11)的强度。由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及外观性,并且摞在一起时能够防止发生位置偏离的情况。

在便携用箱10中,将沿X方向延伸的两个底面侧方增强突起33的Y方向上的中央向Z方向正侧凹陷而形成两个底面增强槽34,并在该两个底面增强槽34中设置各干涉突起35。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使两个底面增强槽34及各干涉突起35更加融入于整体外观中,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底面16(第二外壳部12)的强度。尤其是,在便携用箱10中,向Z方向观察时,使两个底面侧方增强突起33及两个底面增强槽34与两个顶面侧方增强突起23及两个顶面增强槽24一致,因此能够使顶面15(第一外壳部11)和底面16(第二外壳部12)的印象大致相同。由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及外观性,并且摞在一起时能够防止发生位置偏离的情况。

在便携用箱10中,在顶面15中,Y方向上的两个顶面侧方增强突起23之间设有向Z方向正侧突出的同时沿X方向延伸的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并且将该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的向Z方向的突出量设置为比两个顶面侧方增强突起23小。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将X方向朝向铅垂方向的状态下,能够使顶面15的Y方向上的中央相对于两侧凹陷,从而能够使顶面15的形状与背的形状相吻合。据此,在便携用箱10中,利用安装在安装金属件25的背带部件43的同时将X方向朝向铅垂方向而背负时,能够减少将顶面15紧贴于背上并背负重物而所引起的负荷,从而使背负而搬运的成为容易。这些是将上述的冲击吸收部件安装的情况下也一样。

在便携用箱10中,将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的Y方向上的中央向Z方向负侧凹陷而形成顶面中央增强槽22。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将沿X方向延伸的顶面中央增 强突起21构成为与同样沿X方向延伸并设有顶面增强槽24的两个顶面侧方增强突起23相同的结构。由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进一步提高顶面15(第一外壳部11)的强度以及外观性。

在便携用箱10中,在顶面15中,Y方向上的两个顶面侧方增强突起23之间设有向Z方向正侧突出的同时沿X方向延伸的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并且将该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的Y方向上的中央向Z方向正侧凹陷而形成顶面中央增强槽22。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利用安装在安装金属件25的背带部件43的同时将X方向朝向铅垂方向而背负并将背紧贴于顶面15时,脊椎收容于顶面中央增强槽22中而防止顶面15(其顶面中央增强槽22)压迫该脊椎的情况。据此,在便携用箱10中,利用安装在安装金属件25的背带部件43的同时将X方向朝向铅垂方向而背负时,能够减少脊椎被顶面15压迫而所引起的负荷,从而使背负而搬运的成为容易。这些是将上述的冲击吸收部件安装的情况下也一样。

在便携用箱10中,底面中央增强突起31形成有底面中央增强槽32,因此能够将沿X方向延伸的底面中央增强突起31构成为与同样沿X方向延伸并设有底面增强槽34的两个底面侧方增强突起33相同的结构。尤其是,在便携用箱10中,向Z方向观察时,使底面中央增强突起31及底面中央增强槽32与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及顶面中央增强槽22一致,并使两个底面侧方增强突起33及两个底面增强槽34与两个顶面侧方增强突起23及两个顶面增强槽24一致,因此能够使顶面15(第一外壳部11)和底面16(第二外壳部12)的印象大致相同。由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进一步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及外观性,并且摞在一起时能够防止发生位置偏离的情况。

在便携用箱10中,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中的、突出端一侧的两个突出端部位21b的圆弧设置成比两个根部21a的圆弧大。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利用安装在安装金属件25的背带部件43的同时将X方向朝向铅垂方向而背负并将背紧贴于顶面15时,能够减少顶面中央增强突起21的两个突出端部位21b压迫背而所引起的负荷,从而使背负而搬运的成为容易。这些是将上述的冲击吸收部件安装的情况下也一样。

从而,在作为本发明的便携用箱的一个实施例的便携用箱10中,以不发生位置偏离的状态能够将多个摞在一起。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对作为本发明的便携用箱的一个实施例的便携用箱10进行说明,但只要是以下结构的便携用箱即可,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即,便携用箱具有第一方向上并列的平坦的顶面和平坦的底面,所述顶面设有沿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同时沿所述第一方向凹陷的两个顶面增强槽,所述底面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突出的四个干涉突起,所述两个顶面增强槽中的一个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中的一侧方倾斜,所述两个顶面增 强槽中的另一个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朝向所述第三方向中的另一侧方倾斜,各干涉突起是为了从各顶面增强槽的内部接触于所述各顶面增强槽的各倾斜部位而设在与所述各倾斜部位相对应的位置;或者,便携用箱具有第一方向上并列的平坦的顶面和平坦的底面,所述顶面设有沿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同时沿所述第一方向凹陷的顶面增强槽,所述底面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突出的两个干涉突起,所述顶面增强槽具有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中的一侧方倾斜的倾斜部位以及朝向所述第三方向中的另一侧方倾斜的倾斜部位,所述干涉突起中的一个接触于所述倾斜部位的任何一个来限制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方及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方的移动,并且所述干涉突起中的另一个接触于所述倾斜部位的其余一个来限制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方及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方的移动。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各顶面增强槽24的X方向上的两端在顶面弯曲起点24b处弯曲,但只要具有相对于X方向及Y方向倾斜而延伸的顶面倾斜部位28,也可为例如折曲,还可以为其他形态,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除此之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Y方向正侧的顶面增强槽24的两端向Y方向正侧弯曲,并且Y方向负侧的顶面增强槽24的两端向Y方向负侧弯曲,但只要是具有相对于X方向及Y方向倾斜而延伸的顶面倾斜部位28的顶面增强槽24,例如一侧的端部向Y方向正侧弯曲并且另一侧的端部向Y方向负侧弯曲也可,而且顶面增强槽24只有一个也可,还可为其他形态,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

进而,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将各干涉突起35在两个底面增强槽34中设置成:使Y突条部42位于作为底面倾斜部位37的开始位置的底面弯曲起点34a,并且使各X突条部41位于沿X方向延伸的部位。但是,关于各干涉突起35,只要是为了从各顶面增强槽34内接触于所对应的顶面倾斜部位28而设置于所对应的位置,也可将其设置于例如底面倾斜部位37,还可为其他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将各干涉突起35以Y方向上刚好嵌于两个底面增强槽34的内部的方式设置。但是,只要通过至少一个干涉突起35从内侧接触在顶面倾斜部位28(含顶面弯曲起点24b)来限制X方向的一侧方及Y方向的一侧方的移动,并且通过与其不同的另外的至少一个干涉突起35从内侧接触在顶面倾斜部位28(含顶面弯曲起点24b)来限制X方向的另一侧方及Y方向的另一侧方的移动即可,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

以上,根据实施例来说明了本发明的便携用箱,但关于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此实施例中,只要是不脱离本发明的发明构思的范围内,允许变更设计或追加内容等。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便携用箱

15:顶面

16:底面

21:(作为中央增强突起的一例的)顶面中央增强突起

21a:根部

21b:突出端部位

22:(作为中央增强槽的一例的)顶面中央增强槽

23:(作为侧方增强突起的一例的)顶面侧方增强突起

24:顶面增强槽

24a:底壁面

27:(作为角部的一例的)顶面角部

28:(作为倾斜部位的一例的)顶面倾斜部位

34:底面增强槽

35:干涉突起

41:(作为突条部的一例的)X突条部

411a:突出端面

412a:突出端面

42:(作为突条部的一例的)Y突条部

42a:突出端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