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9228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更详细地涉及可通过使上部本体与下部本体互相以“之”字形形态左右紧贴旋转,来轻松调节容器的高低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



背景技术:

通常,各种食物或食材等以收容于具有多种大小及形状的容器的状态保存。

此时保存各种食物或食材等的容器应根据所要保存的量来形成多种大小,因而可发生需要用于收容多个空容器的多个空间的问题。

并且,在所保存的食物或食材等的量减少的情况下,为了提高保管容器的冰箱等的空间利用率,存在需转存到较小的容器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韩国授权专利第10-1218258号中公开了可根据所要保存的食物的量来调节容器内部体积的“可调节容积的容器”,该容器形成在维持相同的外部形态的状态下仅调节内部体积的结构,在不使用容器或以储存少量食物的状态将容器保管于冰箱等的情况下,具有空间利用性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可通过调节容器的高低来提高保管该容器的冰箱或收纳柜等的空间利用率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在调节容器高低的过程中,即使突然对容器施加外部压力,也不会使容器的整体高度随意突然改变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本体,具有高度调节部,上述高度调节部包括在内侧或外侧以沿着上下方向按依次对称的方式倾斜的形态排列的多个引导槽及向各个上述引导槽端部的外侧方向延伸成一体并上下交替配置的多个固定槽;以及第二本体,与上述第一本体的内侧或外侧相结合,具有沿着各个上述引导槽被引导的引导突起,当调节上述第一本体与上述第二本体之间的高低时,上述第二本体的上述引导突起沿着上述第一本体的多个上述引导槽左右交替旋转。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本体的上述引导突起沿着上述引导槽通过左右紧贴旋转来被引导,随着固定于上述多个固定槽中的一个,调节上述第一本体与上述第二本体之间的高低,上述多个固定槽在各个上述引导槽的端部以交替对称的方式配置。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引导槽以“之”字形形状排列并互相连接成一体。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上述引导槽与上述固定槽以互相呈钝角的方式相连接。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在最下侧或最上侧的上述引导槽与垂直引导槽相连通,来延伸至上述第一本体的下端或上端。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上述高度调节部以阳刻形态在上述第一本体突出或以阴刻形态凹入于上述第一本体。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本体与上述第二本体之间还具有中间本体,当上述第一本体与上述中间本体相结合时,在与上述第一本体的上述高度调节部相向的上述中间本体的一侧具有与上述引导突起相同的中间突起,使得上述中间突起沿着上述高度调节部被引导,当上述第二本体与上述中间本体相结合时,在与上述引导突起相向的上述中间本体的另一侧具有形状与上述高度调节部相同的中间调节部,使得上述引导突起沿着上述中间调节部被引导。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包括密封上述第一本体与上述第二本体之间的缝隙的密封垫。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本体的外侧与上述第二本体相结合的情况下,上述密封垫安装于上述第一本体的外侧。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本体的内侧与上述第二本体相结合的情况下,上述密封垫安装于上述第二本体的外侧。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本体或上述第二本体形成有密封垫设置槽,用于插入上述密封垫。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本体的外侧与上述第二本体相结合的情况下,上述密封垫设置槽形成于上述第一本体的外侧,上述密封垫设置槽位于相比最上侧的上述引导槽及上述固定槽还上侧的位置。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本体的内侧与上述第二本体相结合的情况下,上述密封垫设置槽位于上述第二本体的外侧的下端。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还包括与上述第二本体的一端相结合的容器盖。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结合突出部,沿着上述第二本体的一端的外周缘形成;以及多个结合引导部,沿着上述容器盖的外周缘向外侧延伸,可向上述结合突出部的方向移动,在上述结合引导部形成有结合引导孔,若上述结合引导部向上述结合突出部的方向移动,则上述结合引导孔与上述结合突出部以插入的方式相结合。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包括配置于上述容器盖与第二本体之间的盖密封垫,上述容器盖包括形成于内周面的用于固定上述盖密封垫的设置槽。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还包括:贯通孔,形成于上述容器盖的上部面;以及辅助帽,用于开闭上述贯通孔。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固定槽突出形成有挡止部,当上述引导突起固定于上述固定槽时,上述挡止部用于限制上述引导突起的移动。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还包括:下侧连接部,用于使相邻的上述引导槽与上述固定槽的下侧相连接;以及上侧连接部,用于使相邻的上述引导槽与上述固定槽的上侧相连接,上述下侧连接部与上述上侧连接部位于互不相向的位置。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上述下侧连接部比上述上侧连接部更靠近上述引导槽。

并且,上述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特征在于,上述上侧连接部比上述下侧连接部更靠近上述引导槽。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有通过可调节容器的高低来提高保管该容器的冰箱或收纳柜等的空间利用率的效果。

并且,当调节容器的高低时,通过使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互相以“之”字形形态向两个方向分开左右旋转,具有即使力量小也可以调节多层的高度的效果。

并且,当调节容器的高低时,使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沿着以“之”字形形状倾斜的引导槽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每次分别交替性地左右旋转并下降,使得容器的高度无法快速改变,因此具有即使突然向容器施加外部压力,也不会使容器的高度随意突然改变的效果。

并且,当对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施加垂直压力来调节容器的高低时,引导突起沿着倾斜而成的引导槽来移动,使引导突起与引导槽之间产生摩擦力,使得上述垂直压力被上述摩擦力抵消一部分,因此具有不会使容器的高度随意突然改变的效果。

并且,通过在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设置密封垫,来具有在调节高度时防止容器内部的内容物向外部泄漏的效果。

并且,由于密封垫紧密地紧贴于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因而具有可防止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随意地左右旋转、上升或急速下降的现象的效果。

并且,将使上述引导槽与固定槽的上下侧相连接的上下侧连接部以垂直方向为基准不对称的方式形成,使其具有容器的单向性不对称的结构,使得在便于增加内容物但难以减少的情况下,具有朝向上方的移动(高度增加)比朝向下方的移动(高度减少)更方便的效果,相反地,在难以增加内容物但便于减少的情况下,具有朝向下方的移动(高度减少)比朝向上方的移动(高度增加)更容易的效果。

并且,当调节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的高低时,在不开放容器盖的状态下,由于封闭了容器内部,因而不容易调节高度,但本实用新型的容器盖具有辅助帽,因此无需繁琐开放容器盖,通过打开辅助帽来解除容器内部的密封状态,具有便于调节容器高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结合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结合剖视图。

图4至图6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操作状态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结合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结合剖面图。

图1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引导槽、垂直引导槽及固定槽的多种截面形状例的例示图。

图12及图13为分别说明通过朝向上方的左右旋转及朝向下方的左右旋转的引导突起的移动状态的简要操作状态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结合立体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结合剖面图。

图17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以多层结合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最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使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容易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结合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结合剖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将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说明。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1通过使收容并保存各种食物或食材等的容器以根据其用途选择性地改变高低的方式使用来体现。其中,高低是指作为下部本体的第一本体10插入于作为上部本体的第二本体20的整体长度。上述容器1包括:作为下部本体的第一本体10,具有高度调节部12,上述高度调节部12包括在外侧以沿着上下方向按依次对称的方式倾斜的形态排列的多个引导槽14及与各个上述引导槽14水平连接并上下交替配置的多个固定槽16;以及作为上部本体的第二本体20,与上述第一本体10的外侧相结合并沿着各个上述引导槽14被引导的引导突起22,随着上述第二本体20的引导突起22选择性地固定于上述多个固定槽16中的一个来调节容器的整体高低。

即,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本体20的引导突起22沿着多个引导槽14通过左右紧贴旋转来被引导,上述多个引导槽14以沿着上下方向按依次对称的方式倾斜的形态排列,随着固定于多个固定槽16中的一个固定槽16,来使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互相结合,从而具有可调节高低的结构,上述多个固定槽16在各个引导槽14的水平末端以交替对称的方式排列。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1,在调节高低时,使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互相以“之”字形形态双向划分,来渐进地左右旋转,使得易于调节高度,而且,容器1的高低调节通过“之”字形形态的反复地沿着左右方向进行紧密旋转来实现,可减少容器1内部的垂直压力的影响,具有不会因突然向容器1施加外部压力而导致高度突然下降的效果。

并且,当对第一本体10或第二本体20施加垂直压力来调节容器1的高低时,引导突起22沿着以倾斜的方式形成的引导槽14来移动,使得在引导突起22与引导槽14之间产生摩擦力,使上述垂直压力被上述摩擦力抵消一部分,因此具有不会使容器1的高度随意突然改变的效果。

作为下部本体的第一本体10呈上部开放、下部具有底面10a的圆筒形状,在外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高度调节部12,例如,如图所示,优选地,形成有沿着120度的圆周方向以相向的方式配置的3个高度调节部12。其中,在图示的例中,虽然示出了沿着120度的圆周方向形成有3个高度调节部12的例,但是,还可以形成有沿着圆周方向以相向的方式配置的2个或4个高度调节部,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其个数。

上述高度调节部12包括:多个引导槽14,在第一本体10的外侧以沿着上下方向按依次对称的方式倾斜的形态排列;以及固定槽16,向各个上述引导槽14的外侧方向延伸成一体并上下交替配置。相邻的引导槽14与固定槽16以互相呈钝角的方式相连接,例如,以互相呈120度的方式相连接,整体上,多个引导槽14及固定槽16能够以横向放倒“Y”字形形状的“之”字形形态以上下反复的方式排列。其中,引导槽14与固定槽16之间的连接角度,在设计过程中可随意变更。而且,高度调节部12能够以阳刻形态形成,但根据情况,还能够以阴刻形态形成。

在上述多个引导槽14中,最下侧的引导槽14与垂直引导槽15相连通,延伸至第一本体10的底面10a。因此,当第一本体10插入于第二本体20时,引导突起22插入于垂直引导槽15的末端。

优选地,上述引导槽14及固定槽16的宽度大约达到5mm左右,在本实用新型中,可对宽度尺寸进行多种变更,这是理所当然的。

作为上部本体的上述第二本体20呈上下部开放的圆筒形状,其内周面的直径大于第一本体10的外周面的直径,实际,当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相结合时,可借助以阳刻形态形成的引导槽14及固定槽16来维持紧贴状态。

在上述第二本体20的内周面的下端部,沿着120度的圆周方向以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三对引导突起22,上述三对引导突起22可在上述第一本体10的三对高度调节部12内左右紧贴移动。

并且,如图2所示,引导槽14、垂直引导槽15及固定槽16的截面形状由越朝向第二本体20的方向移动,则宽度越窄的形状形成,引导突起22的截面形状由越朝向第一本体10的方向移动,则宽度越宽的形状形成,在上述部件相结合后呈楔子形态,具有不易分离或脱离的效果。

并且,在上述固定槽16突出形成有挡止部(未图示),当引导突起22从引导槽14向固定槽16被引导时,上述挡止部用于限制上述引导突起22的移动。上述挡止部在从远离引导槽14的固定槽16的端部朝向引导槽14的方向隔开的位置突出而成。而且,当引导突起22从引导槽14向固定槽16的端部方向被引导时,将强制通过上述挡止部,因此,位于固定槽16的端部的引导突起22以没有额外的外部压力的状态使其移动受限。

而且,在上述第一本体10的外周面的上端部侧,橡胶圈形态的密封垫18固定于密封垫设置槽19内,使与第二本体20相接触的位置牢固地得到封闭并维持真空状态。其中,虽然上述密封垫设置槽19位于比最上侧的引导槽14及固定槽16还上侧的位置,但是根据情况,可位于第一本体10的外周面的下端部。在调节高度时,上述橡胶圈形态的密封垫18将沾在第二本体20的内部面的内容物扫出,来防止沾在第二本体20的内部面的内容物向外部泄漏,而且上述橡胶圈形态的密封垫18紧贴于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之间,来防止第二本体20的引导突起22在高度调节槽12的引导槽14及固定槽16中意外左右旋转、急速上升或急速下降。并且,密封垫18能够以没有密封垫设置槽19的状态安装于第一本体10的外周面的下侧或上侧。

另一方面,在图示的例中示出了高度调节部12形成于第一本体10的外侧的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根据情况,高度调节部12可在第一本体10的内侧以阳刻或阴刻形态形成。在此情况下,第二本体20的外周面的直径小于第一本体10的内周面的直径,使其可插入于第一本体10的内侧,引导突起22可形成于第二本体20的外周面。此时,密封垫设置槽19位于第二本体20的外侧的下端,密封垫18可设置于第二本体20的外侧的下端。并且,密封垫设置槽19可位于第二本体20的外侧的上端,密封垫18还能够以没有密封垫设置槽19的状态安装于第二本体20的外周面的下侧或上侧。

而且,第二本体20的上端可与用于封闭容器内部的容器盖30相结合。更具体地,在上述第二本体20的上端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与上述容器盖30相结合的螺纹24,上述容器盖30沿着大致呈圆板形状的本体的下部面边缘部分来以一体的方式形成结合部31,上述结合部31在其内周面形成有与上述第二本体20的螺纹24相对应的螺纹32。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容器盖30与第二本体20可通过借助弹性突起的结合结构来进行紧固等的多种紧固方法来紧固。

在上述容器盖30的内周面的边缘部分形成有用于固定盖密封垫34的设置槽30a。因此,本实用新型借助盖密封垫34来对容器盖30和第二本体20进行封闭,借助密封垫18来对第二本体20与第一本体10之间的缝隙进行封闭,在调节高低的同时对内部进行封闭来形成真空,从而具有作为真空密封容器的优秀性能。

另一方面,第一本体10及第二本体20可由对人体无害的高分子树脂或玻璃材质制作。作为一例,高分子树脂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或硅中的一种。并且,第一本体10及第二本体20还可由可在微波炉等中使用的耐热性材质构成,也可由耐热性玻璃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材质制作,使得可从外部识别所收容的内容物。

图4至图6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操作状态的图。

首先,如图4所示,将作为上部本体的第二本体20的引导突起22通过作为下部本体的第一本体10的垂直引导槽15的下侧的末端来插入,从而使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相结合。

之后,如图5所示,使第二本体20的引导突起22沿着垂直引导槽15略微垂直上升后,使其位于以上下反复的方式排列的多个引导槽14及固定槽16中的位于最下侧的固定槽16,使该容器的体积(高度)达到最小化来使用。即,可在壁橱或收纳柜等的保管场所中更有效地保管容器。

接着,如图6所示,当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1中放入大量食物或食材等来保存时,使第二本体20或第一本体10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以每交替一次的方式左右方紧贴旋转,来使第二本体20的引导突起22沿着引导槽14及固定槽16继续上升,使得第二本体20的引导突起22位于第一本体10的高度调节部12的最上侧的固定槽16中,从而使该容器的体积最大化。

当然,若收容于该容器1的各种食物或食材等通过就餐等来使其量减少,则使第二本体20的引导突起22沿着多个引导槽14及固定槽16依次向下方左右紧贴旋转,依次向以交替的方式上下排列的多个固定槽16向下移动并结合,使得逐渐减少该容器的内部高度。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以通过使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左右旋转来调节容器1的高低的方式构成,例如,在突然对第二本体20施加朝向下方的压力的情况下,第二本体20沿着第一本体10的依次对称倾斜的引导槽14来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以每交替一次的方式左右旋转并下降,使得容器1的高度无法快速变更,从而具有不会使容器1的高度随意突然改变的效果。

并且,当对第一本体10或第二本体20施加垂直压力来调节容器1的高低时,引导突起22沿着以倾斜的方式形成的引导槽14来移动,使引导突起22与引导槽14之间产生摩擦力,使得上述垂直压力被上述摩擦力抵消一部分,从而具有不会使容器1的高度随意突然改变的效果。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100中,高度调节部12包括:多个引导槽14,在第一本体10的外侧沿着上下方向以依次对称倾斜的形态排列;以及多个固定槽16,与各个上述引导槽14水平连接并以上下交替的方式配置,除如上所述的高度调节部12以阴刻形态凹入于第一本体10之外,实质上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图1中所示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10相同。

如上所述,第一本体10的高度调节部12以阴刻形态凹入的方式形成,因此,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之间的紧贴力更为优秀,从而具有作为真空密封容器的更优秀的性能。

另一方面,在图示的例中,虽然示出了由上述多个引导槽14、多个垂直引导槽15及固定槽16构成的“之”字形形态的高度调节部12在第一本体10的外侧以阴刻形态凹入的例,但是还可在第一本体10的内侧以阴刻的形态形成。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分解立体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结合立体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结合剖面图。

如图8至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200中,在作为下部本体的第一本体10与作为上部本体的第二本体20之间设置中间本体10A,来整体上形成垂直的3层本体,可将容器的整体高度调节得更高,除如上所述的内容之外,实质上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图1中所示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1相同。

当然,虽然在图示的例中示出了垂直的3层本体10、10A、20,但是可由垂直的4层以上的多个本体形成,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其数量。

如图所示,作为下部本体的第一本体10具有高度调节部12,上述高度调节部12包括在外侧以沿着上下方向按依次对称的方式倾斜的形态排列的多个引导槽14及与各个上述引导槽14水平连接并以上下交替的方式配置的多个固定槽16,上述内容实质上与图1中示出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1的第一本体10相同。当然,上述多个引导槽14中的最下侧的引导槽14与垂直引导槽15相连通。

上述中间本体10A中,在其内周面的下侧沿着圆周方向突出形成有至少一个中间调节部12A,上述中间调节部12A包括:中间突起22A,在下端部沿着圆周方向以突出的方式形成有至少一个;多个引导槽14A,在上述中间调节部12A的外侧沿着上下方向以依次对称的方式以倾斜的形态排列;以及多个固定槽16A,与上述各引导槽14A水平连接,以上下交替的方式配置。并且,上述多个引导槽14A中最下侧的引导槽14A与垂直引导槽15A相连通。

同时,在作为上部本体的第二本体20的内周面的下端部沿着圆周方向以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引导突起22,上述引导突起22可在中间本体10A的中间调节部12A内左右紧贴移动。

因此,形成于中间本体10A的内周面的下侧的中间突起22A可在形成于第一本体10的外周面的高度调节部12内左右紧贴旋转,可调节第一本体10及中间本体10A的高低,形成于作为上部本体的第二本体20的内周面的下侧的引导突起22可在形成于中间本体10A的外周面的中间调节部12A内左右紧贴旋转,可调节第一本体20与中间本体10A的高低,从而可调节3层本体的高度。

图1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引导槽、垂直引导槽及固定槽的多种截面形状例的例示图。

首先,如图11的(a)部分所示,引导槽14、垂直引导槽15及固定槽16的截面形状为越朝向第二本体的方向宽度越宽的形状,插入其中的第二本体20的引导突起22的截面形状由越朝向第一本体10的方向宽度越窄的形状构成。

由此,与上述图2中的例进行比较,具有在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分离后更容易清洗的优点,上述图2中的例为引导槽14、垂直引导槽15及固定槽16的截面形状由越朝向第二本体20的方向宽度越窄的形状形成,引导突起22的截面形状由越朝向第一本体10的方向宽度越宽的形状形成。

并且,如图11的(b)部分所示,引导突起22、引导槽14、垂直引导槽15及固定槽16的截面形状为上下相同,或如图11的(c)部分及(d)部分所示,在引导突起22的端部形成有楔子突起,在引导槽14、垂直引导槽15及固定槽16的端部形成有楔子槽的结合形。

当然,如图11的(e)部分所示,引导突起22可形成瓮形态的圆筒突起形状。

最终,本实用新型的引导突起22、引导槽14、垂直引导槽15及固定槽16的截面形状可呈多种形态,若引导突起22的截面形状为结合凸起形态,引导槽14、垂直引导槽15及固定槽16的截面形状为结合槽形态构成,使结合后不易分离或脱离,则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并不限定其形态

图12及图13为分别说明通过朝向上方的左右旋转及朝向下方的左右旋转的引导突起的移动状态的简要操作状态图。

如图12及图13所示,连接多个引导槽14与固定槽16下侧的下侧连接部17a和连接多个引导槽14与固定槽16上侧的上侧连接部17b并没有沿着铅锤方向形成在一条直线上,下侧连接部17a以比上侧连接部17b更以铅垂方向为基准来靠近引导槽14的方式形成于更靠内侧的位置(参照宽度d)。

因此,如图12所示,当朝向上方左右旋转时,由于下侧连接部17a形成于比上侧连接部17b更内侧的位置,因而使引导突起22更容易地沿着倾斜的多个引导槽14移动,从而便于拉长该容器的高度。

相反地,如图13所示,当朝向下方左右旋转时,引导突起22沿着倾斜的引导槽14下降并被下侧连接部17a的上部面侧支撑,与直接朝向下方移动的结构相比,构成易于向相邻的固定槽16的内侧引导的结构,使朝向下方的移动比图12中的朝向上方的移动难,使得朝向下方的移动在固定槽16略微以止爪(click-stop)式受限制。

当然,在图示的例中示出了下侧连接部17a形成于比上侧连接部17b更靠内侧的位置的例,但是,上侧连接部17b也可形成于比下侧连接17a更靠内侧的位置。即,上侧连接部17b能够以比下侧连接部17a更以铅锤方向为基准来靠近引导槽14的方式形成于更靠近内侧的位置。在此情况下,与图12及图13相反,朝向下方的左右旋转比朝向上方的左右旋转更容易实现。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结合立体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的结合剖面图。

参照图14之图16,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2具有作为下部本体的第一本体10和作为上部本体的第二本体20,与第二本体20的上端相结合的容器盖30以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方式构成。

容器盖30以覆盖第二本体20的上端的方式形成,上述容器盖30形成有沿着其外周缘向外侧延伸的多个结合引导部36。结合引导部36以可向后述的结合突出部25方向移动的方式形成。而且,在第二本体20的上端的外周缘以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结合突出部25,在容器盖30的结合引导部36形成有结合引导孔36a,可使上述结合突出部25插入于上述结合引导孔36a。而且,若结合引导部36向结合突出部25的方向移动,则上述结合引导孔36a与上述结合突出部25插入结合。而且,在容器盖30的内周面的边缘具有盖密封垫39,对容器盖30与第二本体20之间的缝隙进行封闭。

并且,还可在容器盖30的上部面设置橡胶等水密材质的辅助帽38。为此,在容器盖30的上部面形成有凹部37,在凹部37形成有贯通孔37a。而且,辅助帽38插入于凹部37,此时,在辅助帽38以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封闭突起38a,上述封闭突起38a插入于上述贯通孔37a,对贯通孔37a进行封闭。而且,在不开放容器盖30的状态下,若打开辅助帽38,则贯通孔37a向外部露出,可使容器2内部的内容物通过贯通孔37a向外部排出。

并且,当调节第一本体10与第二本体20之间的高低时,在不开放容器盖30的状态下,由于封闭了容器2的内部,因而不易调节高度。对此,本实用新型在容器盖30设置辅助帽38,因而在无需繁琐地开放容器盖30而是打开辅助帽38的情况下,可解除容器2内部的密封状态,因而具有便于调节容器2高度的效果。

并且,在容器盖30的上部面的边缘形成有第一结合部35,可在第一本体10的下部面边缘形成有第二结合部10b及结合凸部10c,对此,参照下述图17进行说明。

图17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以多层结合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17,能够调节高度的容器2′由互相结合的第一本体10、第二本体20、与容器盖30的上部互相结合的第三本体10′、第四本体20′及子盖30′以多层的方式相结合。此时,容器盖30的第一结合部35可与第三本体10′的第二结合部10b′卡止结合。其中,第三本体10′、第四本体20′及子盖30′的形状及功能与第一本体10、第二本体20及容器盖30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详细结构的说明。另一方面,第三本体10′及第四本体20′的长度可根据情况形成多种,还可由多个本体构成,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其个数,这是理所当然的。

本实用新型可由多种不同的形态实现,并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例,图中,为了明确说明本实用新型,省略了与说明无关的部分。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并不限定于此,利用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所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概念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实施的多种变形及改良形态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