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纸盒、送纸系统、以及使用用纸盒来生产产品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34078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用纸盒、送纸系统、以及使用用纸盒来生产产品的方法与流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纸盒和送纸系统。



背景技术:

公知有搭载有自动送纸装置即ADF(Auto Document Feeder)的扫描仪(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ADF一张张地连续运送层叠在用纸台(送纸托盘)上的用纸。被一张张运送的用纸成为依次进行读取的对象。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70954号公报

例如,在假定扫描多张打印了照片的照片用纸并作为数据进行保存的情况下,能够一次向ADF放置的用纸为数十张左右。然而,市场上具有想要扫描更多(例如,数百张、数千张或者这以上的张数)的用纸的需求。如上所述,在一次只能向ADF放置数十张左右的用纸的状况下,在完成期望的处理张数之前,用户向ADF放置所需的用纸的纸捆的次数非常多,很繁杂。这点对于使用扫描仪以外的装置来运送用纸的情况也是同样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提供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的用纸盒和送纸系统。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用纸盒,其能够与运送装置组合并且能够收纳用纸,其中,所述运送装置具有将用纸台上的所述用纸从送纸开口向运送路径的下游侧运送的运送机构,在所述用纸盒被组合在所述用纸台上的状态下,所述用纸盒具有:排纸开口,其位于朝向所述下游侧的前端部;侧壁,其位于与所述运送路径交叉的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且距离所述用纸台的高度比所述送纸开口高;以及前壁,其从所述前端部延续,以越朝向所述运送路径的上游侧所述高度越高的朝向倾斜。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比直接放置在用纸台上时能够从送纸开口进行送纸的张数多的张数的用纸收纳在用纸盒内,能够容易地从用纸盒的排纸开口将用纸向运送装置的送纸开口引导进行送纸。因此,能够大幅削减将大量的用纸运送给运送机构时的用户的麻烦。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是,在所述用纸盒被组合在所述用纸台上的状态下,所述排纸开口的所述高度比所述送纸开口的所述高度低,所述前端部插入到所述送纸开口中。

根据该结构,由于用纸盒的前端部插入到运送装置的送纸开口中,因此,能够可靠地将用纸盒内的用纸向送纸开口引导。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是,用纸盒具有能够在闭状态和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上盖,其中,在所述闭状态下,所述上盖覆盖由两侧的所述侧壁的上端和所述前壁的上端限定的上开口,在所述开状态下,所述上盖从该上开口向上方打开使该上开口开放。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上盖设为开状态,向用纸盒收纳用纸变得容易,并且,能够增加用纸盒的容量(用纸盒能够保持的用纸张数)。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是,所述用纸盒具有定位机构,在所述用纸盒被组合在所述用纸台上的状态下,该定位机构通过在所述上游侧与所述运送装置接触而进行定位。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限制用纸盒和用纸盒内的用纸在沿着所述运送路径的方向上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是,所述前端部具有凹部,该凹部在所述用纸盒被组合在所述用纸台上的状态下避开形成在所述送纸开口附近的用于检测用纸的有无的传感器。

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由用纸盒的前端部(排纸开口)与所述传感器的接触引起的所述传感器的误检测。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是,两侧的所述侧壁的内表面、所述前壁的内表面以及在所述用纸盒被组合在所述用纸台上的状态下与所述用纸台接触的底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摩擦系数比该侧壁的外表面、该前壁的外表面以及该底的外表面的摩擦系数低。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用纸盒内的用纸顺畅地从排纸开口排出。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是,用纸盒具有能够开闭所述排纸开口的至少一部分的前盖。

根据该结构,通过预先关闭前盖,能够防止在将用纸盒向用纸台上放置的过程中用纸盒内的用纸从排纸开口掉出。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是,所述用纸盒具有后壁,在所述用纸盒被组合在所述用纸台上的状态下,该后壁位于比所述前壁靠所述上游侧的位置,并以越朝向所述上游侧所述高度越高的朝向倾斜。

根据该结构,由同样地倾斜的所述前壁和后壁来限制层叠在用纸盒内的多张用纸的所述下游侧的端部和所述上游侧的端部,由此成为越是靠下层的用纸越向所述下游侧推进的状态。因此,能够从下层侧开始将用纸盒内的用纸顺畅地向送纸开口引导。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是,用纸盒在内部具有能够在两侧的所述侧壁之间移动的可动壁。

根据该结构,能够借助于可动壁容易地限制用纸盒内的用纸在与所述运送路径交叉的方向上的位置。

本发明的技术思想通过用纸盒以外的部件也可以实现。例如,本发明也可以作为包含上述的运送装置和用纸盒的送纸系统进行理解。并且,也可以将使用这样的用纸盒或系统而实现的送纸或运送的方法、通过送纸或运送生成扫描数据或生产打印品等产品的方法作为发明进行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出扫描仪的立体图。

图2是例示出用纸盒的立体图。

图3是对将用纸盒组合在扫描仪的用纸台上的状态进行例示的立体图。

图4是对将用纸盒组合在扫描仪的用纸台上的状态进行例示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用纸盒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三实施例的用纸盒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第四实施例的用纸盒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第五实施例的用纸盒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第六实施例的用纸盒的后视图。

标号说明

10:扫描仪;11:用纸台;12:主体;13:用纸台上可动壁;14:送纸开口;15:主体排纸开口;20:用纸盒;21:前端部;21a:凹部;22:排纸开口;23:侧壁;24:前壁;25:上开口;26:上盖;27:底;27a:弯折端部;28:后开口;30:送纸系统;40:前盖;43:抽屉部;44:底板;45:后壁;46:带;50:可动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各图面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附图只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例示,有时会夸张表现一部分,或没有使彼此匹配。

在本发明中,运送装置是指至少具有为了将用纸提供给规定的处理而沿着运送路径进行运送的运送机构的所有装置。例如,以下装置相当于运送装置:借助运送机构来运送作为读取的对象的用纸,进行扫描处理来生成扫描数据的扫描仪,或借助运送机构来运送打印用纸并进行打印处理来生产打印品的打印机,或借助运送机构来运送作为裁剪的对象的用纸并通过裁剪处理来生产裁剪物的裁剪机等。

并且,运送装置也可以是具有扫描仪、打印机或其他(例如传真机)的功能的所谓的复合机。以下,例举扫描仪作为运送装置的一例,对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图1通过立体图对扫描仪10进行例示,图2的(A)和图2的(B)通过基于各种不同的视点的立体图对用纸盒20进行例示。并且,图3的(A)和图3的(B)都是通过立体图对在扫描仪10的用纸台上组合了用纸盒20的状态进行例示。也可以认为图3对包含扫描仪10(运送装置)和用纸盒20的送纸系统30进行例示。

扫描仪10大致上具有用纸台11和主体12。众所周知,能够以层叠的状态将作为读取的对象的用纸放置于用纸台11。

在图的例子中,用纸台11从扫描仪10的背面侧上方向前面侧下方倾斜。主体12在用纸台11侧具有送纸开口14,在与送纸开口14相反一侧即前面侧具有主体排纸开口15。为了避免与后述的用纸盒20的排纸开口22混淆,将扫描仪10(主体12)的排纸开口称作“主体排纸开口”。

众所周知,主体12所具有的运送机构作为ADF发挥功能。即,运送机构一边利用放置在送纸开口14的内侧的分离辊使放置在用纸台11上的用纸一张张分离一边连续地从送纸开口14取入用纸,将该取入的用纸向主体12内的运送路径的下游侧运送并从主体排纸开口15排出。在图1中,用虚线的箭头对主体12内的运送路径进行例示。以下,言及下游侧、上游侧的情况是指运送路径的下游侧、上游侧。

众所周知,主体12在运送路径的中途具有图像读取部,通过图像读取部对被沿着运送路径运送的用纸进行读取,其中,图像读取部具有光源和传感器等。无需赘言,主体12能够保存经图像读取部的读取而取得的图像数据,并将该图像数据发送给外部的计算机等。

用纸台11具有能够在与运送方向交叉(基本上垂直)的方向(在图1中为左上-右下方向。以下称为宽度方向。)上移动的一对用纸台上可动壁(滑壁)13。能够向用纸台11上放置各种尺寸的用纸。用户通过扩大或缩小一对用纸台上可动壁13之间的距离来利用该一对用纸台上可动壁13从两侧夹着用纸台11上的用纸,能够在用纸台11上限制用纸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并且,如图3所例示,当将用纸盒20放置在用纸台11上时,能够同样地利用一对用纸台上可动壁13限制用纸盒20的位置。为了避免与后述的用纸盒20内的可动壁50混淆,将扫描仪10(用纸台11)的可动壁称作“用纸台上可动壁”。

如图2的(A)、图2的(B)所示,用纸盒20至少具有:前端部21;排纸开口22,其位于前端部21;侧壁23,其与前端部21的两侧连接;以及前壁24,其从前端部21延续,以距离前端部21越远变得越高的朝向倾斜。而且,用纸盒20具有:底27,其在不与前端部21的前壁24连接的一侧分别与前端部21和两侧的侧壁23连接;上盖26,其与该底27对置。

另外,在对用纸盒20的结构进行说明时,设形成有前端部21的一侧为前,设与形成有前端部21的一侧的相反侧为后,设形成有底27的一侧为下,设设置有上盖26的一侧为上。用纸盒20的后侧的面形成为开口。将该开口称作后开口28。用户基本上从后开口28将用纸放入用纸盒20中。

上盖26覆盖由两侧的侧壁23的上端和前壁24的上端限定的上开口25。并且,上盖26具有从侧壁23的外侧覆盖两侧的侧壁23的上端附近的侧片26a。上盖26的两侧的侧片26a在侧壁23的上端和前壁24的上端附近的位置被轴26b支承。因此,上盖26能够以轴26b为中心进行旋转。即,上盖26通过这样的旋转能够在覆盖上开口25的闭状态和从上开口25向上方打开而使上开口25开放的开状态之间切换。在图2的(A)、图2的(B)以及图3的(A)中,上盖26为闭状态,在图3的(B)中,上盖26为开状态。

能够将用纸向用纸台11上层叠进行一次放置的用纸的张数具有上限。放置在用纸台11上的用纸为其下游侧的端部被插入到送纸开口14内的状态。因此,该上限取决于每张用纸的厚度和送纸开口14的高度。在本实施方式中,高度是指距离用纸台11的高度。并且,距离用纸台11的高度是指在与用纸台11的面垂直的方向上距离用纸台11的面的距离。如果是图1、3中所示的扫描仪10,例如,用纸为照片用纸的话,则该上限为四十张左右。另一方面,用纸盒20(将上盖26设为闭状态的用纸盒20)为例如能够收纳一百张左右或这之上的张数的照片用纸的盒子。根据该点可以预想,用纸盒20的侧壁23的高度和闭状态的上盖26的高度比送纸开口14的高度和用纸台上可动壁13的高度高。

图4的(A)和图4的(B)都通过与运送方向平行且与用纸台11的面垂直的截面(用图3的(A)、3的(B)中的C-C线进行剖断时的截面)简单地对将用纸盒20组合在用纸台11上的状态(底27与用纸台11接触的状态)进行例示。

图4的(A)示出上盖26为闭状态的情况,图4的(B)示出上盖26为开状态的情况。根据图4的(A)、图4的(B)可知,用纸盒20在被组合在用纸台11上的状态下前端部21朝向下游侧。并且,用纸盒20形成为:在被组合在用纸台11上的状态下,两侧的侧壁23位于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该两侧的侧壁23距离用纸台11的高度H1比送纸开口14距离用纸台11的高度H2高。

并且,可以认为,在用纸盒20被组合在用纸台11上的状态下,前壁24以越朝向运送路径的上游侧而距离用纸台11的高度越高的朝向倾斜。

并且,用纸盒20形成为:在被组合在用纸台11上的状态下,排纸开口22距离用纸台11的高度H3比送纸开口14距离用纸台11的高度H2低。高度H3也可以认为是前壁24的最低的部分(与前端部21连接的部分)距离用纸台11的高度,高度H1也可以认为是前壁24的最高的部分(前壁24的上端)距离用纸台11的高度。即,用纸盒20的朝向下游侧的部分形成为楔形(前端逐渐变细形状)。因此,用纸盒20在被组合在用纸台11上时,包含排纸开口22的前端部21成为插入到送纸开口14内的状态。此时,前壁24中远离前端部21的一侧的一定程度的范围位于送纸开口14外。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用纸盒20在被组合在扫描仪10的用纸台11上时,提供由侧壁23和前壁24包围的空间,其中,侧壁23具有比送纸开口14的高度H2高的高度H1。因此,可将比能够直接放置在用纸台11上的张数的上限多的张数的用纸P收纳到用纸盒20内,由此,能够大幅地削减将大量的用纸送入扫描仪10(运送到运送机构)时的用户的麻烦。图4的(A)、图4的(B)中两点划线的大致平行四边形表示以层叠状态收纳在用纸盒20内的多张用纸P的纸捆(该纸捆的截面)。

根据图4的(A)、图4的(B)可知,层叠在用纸盒20内的多张用纸P的下游侧的各端部通过与作为倾斜面的前壁24抵接而位置被限制。其结果为,这些用纸P成为越是靠下层的(更接近用纸台11的)用纸P越向下游侧推进的状态。因此,扫描仪10所具有的ADF在利用送纸开口14附近的分离辊16从下层侧的用纸P依次向主体12内取入用纸P时,能够极其顺畅地进行取入。并且,由于用纸盒20的包含排纸开口22的前端部21处于插入在送纸开口14内的状态,因此,能够将用纸盒20内的用纸P可靠地向送纸开口14内引导。当这样将用纸盒20内的用纸P向送纸开口14内引导时,扫描仪10运送被引导的用纸P同时进行扫描,由此能够生成扫描数据。

并且,如图4的(B)所例示,通过将上盖26设为开状态,用户能够将比上盖26为闭状态时更多的张数的用纸P放置到用纸盒20内。如上述所述,上盖26在两侧具有侧片26a。因此,即使在使上盖26为开状态而层叠了超过用纸盒20的侧壁23的上端那么多的用纸P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两侧的侧片26a限制堆积超过了侧壁23的上端的用纸P的位置,防止用纸P溢出落到用纸盒20外。

如图2的(A)、图2的(B)、图4的(A)、图4的(B)所例示,用纸盒20也可以使底27的后端形成为向下方侧弯折的弯折端部27a。如图4的(A)、图4的(B)所例示,用纸盒20构成为:在被组合在用纸台11上时,弯折端部27a钩挂于用纸台11的上端(最上游侧的端部)11a。通过这样的弯折端部27a与用纸台11的接触,决定了在用纸台11上用纸盒20在运送方向上的位置。弯折端部27a是定位机构的一例,其通过在用纸盒20被组合在用纸台11上的状态下在上游侧与扫描仪10(运送装置)接触来进行定位。但是,这样的定位机构不限于弯折端部27a,只要是能够使用纸盒20在运送方向上的位置固定的机构即可。

以下,对本发明所包含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组合各实施例得到的结构当然也在本发明的公开范围内。以下,对与已经进行了说明的事项共通的事项省略说明。

《第二实施例》前端部21可以具有凹部21a,该凹部21a在用纸盒20被组合在用纸台11上的状态下避免与用纸传感器17的接触,其中,该用纸传感器17形成在送纸开口14附近,用于检测的用纸的有无。

图5是第二实施例的用纸盒20的立体图,通过与图2的(B)同样的视点对用纸盒20的外观进行例示。在第二实施例中,用纸盒20在前端部21的大致中央具有凹部21a。凹部21a是形成于用纸盒20被组合在用纸台11上时包围扫描仪10的用纸传感器17那样的位置的切口。

用纸传感器17例如设置在送纸开口14的内侧的图3的(A)中用虚线的箭头指示的传感器位置SP。用纸传感器17至少具有在用纸台11上不存在用纸的情况下向送纸开口14的内侧突出的突起。该突起在与向用纸台11放置的用纸的下游侧的端部接触时由于用纸的重量而倒下(或者下沉)。在图4的(A)、图4的(B)中,用虚线对作为用纸传感器17的突起由于与收纳在用纸盒20内的用纸P的接触而倒下(下沉)状态进行例示。

即,用纸传感器17根据该突起倒下(下沉)的情况检测到在用纸台11上具有用纸。

在假定了这样的用纸传感器17存在的情况下,如果在用纸盒20的前端部21没有形成凹部21a,则在将用纸盒20组合到用纸台11上的时刻,前端部21与用纸传感器17接触,因此,不论在用纸盒20内是否收纳有用纸,用纸传感器17都检测成具有用纸。根据第二实施例,借助于凹部21a避免了在没有收纳用纸的空的用纸盒20被组合在用纸台11上的状态下,用纸盒20与用纸传感器17接触。另一方面,在收纳有用纸的用纸盒20被组合在用纸台11上的状态下,从排纸开口22排出的用纸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用纸传感器17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用纸传感器17对用纸的误检测。

《第三实施例》用纸盒20也可以具有能够使排纸开口22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开闭的前盖40。

图6的(A)和图6的(B)通过与图4同样的视点对具有前盖40的用纸盒20进行例示。但是,在图6的(A)、图6的(B)中,不是示出用纸盒20的截面而是示出外观。图6的(A)示出前盖40为闭状态的情况,图6的(B)示出前盖40为开状态的情况。前盖40只要是在闭状态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收纳在用纸盒20内的用纸从排纸开口22排出的部件即可。因此,前盖40可以是覆盖排纸开口22的整个范围的部件,也可以是覆盖排纸开口22的一部分范围的部件。

根据图6的例子,前盖40在前壁24与前端部21连接的位置附近被轴41支承于两侧的侧壁23。并且,用户能够进行操作的切换开关42与前盖40间接地连结,前盖40形成为能够根据对切换开关42的操作而以轴41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结构。例如,在前盖40为闭状态的情况下,用户通过将切换开关42沿着图6的(A)内的直线的箭头滑动,能够将前盖40切换到开状态(图6的(B))。并且,用户通过将切换开关42向与将前盖40从闭状态向开状态切换时相反的方向滑动,能够将前盖40从开状态向闭状态切换。

根据这样的第三实施例,用户将用纸收纳到使前盖40为闭状态的用纸盒20。而且,在将收纳有用纸的用纸盒20组合到用纸台11上后,将前盖40向开状态切换。由此,能够防止在将用纸盒20放置到用纸台11上之前,用纸盒20内的用纸从排纸开口22掉出。前盖40的具体的形式不限于图6的(A)、图6的(B)的例子。例如,前盖40可以不是像图6的(A)、图6的(B)那样以上端侧为轴下端侧打开的结构,而是以下端侧为轴上端侧打开的结构。

《第四实施例》用纸盒20也可以具有后壁45,该后壁45在用纸盒20被组合在用纸台11上的状态下位于比前壁24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以越向上游侧距离用纸台11的高度越高的朝向倾斜。

图7通过与图4同样的视点对具有抽屉部43的用纸盒20进行例示。在不使用用纸盒20时,抽屉部43整体或者大部分收纳在用纸盒20内。用户能够从后开口28向后侧拉出抽屉部43。

在图7中,用虚线对收纳的状态的抽屉部43进行例示,用实线对拉出的状态的抽屉部43进行例示。抽屉部43具有后壁45和与后壁45的下端连接的底板44。底板44是重叠在底27上的板状部件,在底27上滑动移动。后壁45以与前壁24平行的角度倾斜。但是,这里所说的平行不仅是指严格的平行,还包含会在实际的产品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程度的误差。

用户在拉出抽屉部43后的状态下向用纸盒20内收纳用纸。此时,后壁45与用纸的上游侧的端部抵接。即层叠在用纸盒20内的多张用纸各自的下游侧的端部和上游侧的端部被以相同的角度倾斜的前壁24和后壁45限制。由此,层叠在用纸盒20内的多张用纸能够容易保持越是下层的用纸越向下游侧推进的状态,从而能够更顺畅地执行ADF从下层侧的用纸开始一张张地运送用纸的处理。

另外,后壁45可以是总保持相对于底板44以图7所例示那样的角度倾斜的状态的结构,也可以在不使用用纸盒20时,通过折叠等而变成与底板44平行的状态。在不使用用纸盒20时为与底板44平行的状态的后壁45可以是,在抽屉部43被拉出时,被用户竖起为相对于底板44以图7所例示那样的角度倾斜的状态。

《第五实施例》在用纸盒20中,可以是,两侧的侧壁23的内表面、前壁24的内表面以及底27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比侧壁23的外表面、前壁24的外表面以及底27的外表面摩擦系数低。关于用纸盒20,内表面是指朝向盒内的空间的面,外表面是指朝向盒外的空间的面。用于使这些内表面的摩擦系数较低的方法主要考虑有如下两种。一种是,在用纸盒20的内表面配置比形成用纸盒20的材料的摩擦系数低的其他材料(低摩擦材料)。另一种是,用纸盒20的内表面采用使与收纳的用纸的接触面积较小的形状。例如,通过在用纸盒20的内表面上设置微小的凹凸,以该凹凸的凸部分的前端与用纸进行点接触,从而能够减小在用纸与用纸盒20的内表面之间产生的摩擦。

图8通过与图4同样的视点的剖视图示出相当于一个这样的第五实施例的用纸盒20。在图8中,在用纸盒20中,分别在侧壁23的内表面、前壁24的内表面以及底27的内表面上粘贴有低摩擦材料的带46。作为低摩擦材料,相应地有例如在合成树脂中摩擦系数也尤其低的氟树脂(PTFE)制的膜等。当然,也可以在上盖26的内表面上粘贴带46。并且,在用纸盒20具有抽屉部43(参照图7)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底板44或后壁45的内表面上粘贴带46。根据这样的第五实施例,通过减小用纸盒20的内表面与用纸的摩擦,能够将用纸盒20内的用纸顺畅地从排纸开口22排出。

《第六实施例》用纸盒20也可以在内部具有能够在两侧的侧壁23之间移动的可动壁50。

图9从后侧即后开口28侧对具有可动壁50的用纸盒20进行例示。在用纸盒20内,从底27的内表面竖立设置有一对可动壁(滑壁)50。可动壁50的结构与用纸台上可动壁13基本相同,在用纸盒20被组合在用纸台11上的状态下,能够在两侧的侧壁23之间在宽度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向用纸盒20内放置各种尺寸的用纸(例如,L版尺寸或KG尺寸等的照片用纸)。用户通过扩大或缩小一对可动壁50之间的距离并从两侧使用该一对可动壁50夹着用纸盒20内的用纸,能够限制用纸盒20内的用纸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在用纸盒20具有抽屉部43(参照图7)的情况下,可动壁50也可以不是竖立设置于底27的内表面,而是从底板44的内表面竖立设置。或者,可动壁50也可以以从上盖26的内表面朝向下方突出的状态设置于上盖26。

《其他例子》作为本发明所包含概念,不排除在将用纸盒20组合在用纸台11上时前端部21不插入到送纸开口14中的结构。例如,也考虑有排纸开口22距离用纸台11的高度H3比送纸开口14距离用纸台11的高度H2稍微高的结构,或在用纸盒20被组合在用纸台11上时排纸开口22位于比送纸开口14靠上游侧的位置的结构。

在用纸盒20中,上盖26可以是不能打开的结构。不能打开的上盖26是单纯地覆盖上开口25的板状部件。并且,用纸盒20也可以是压根就没有上盖26的结构。

由于收纳于用标号20表示的部件内的代表性的物品是植物性的纸或动物性的纸或树脂制的纸等“纸”,因此,虽然使用“用纸盒”20这样的名称,但在这样的用纸盒20中也能够收纳身份证、布、皮革等纸以外的物品。换言之,只要是能够作为上述的运送装置(扫描仪、打印机、裁剪机等)的运送对象的片状的介质,纸或纸以外的各种介质都能够收纳于用纸盒20内。因此,作为用标号20表示的部件的名称,除用纸盒这样的表达外,也能够采用介质盒、片材盒、介质保持体、片材保持体等各种名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