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4686阅读:5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震电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梯减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震电梯。



背景技术:

越来越多的建筑使用了轿厢式的电梯作为建筑中的上下输送工具,轿厢式电梯运行效率高、运行距离短。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的层数和高度增加,对电梯的运行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量的超高层建筑中的电梯的运行速度达到了2-3m/s的速度。与其同时,带来的对电梯的新的技术要求是,在高速运行时如何保证电梯在井道中的稳定运行。

电梯在井道中出现晃动的原因包括导向机构设计因素、牵引机构因素以及井道中的气流干扰因素。气流干扰因素主要在于轿厢在上行或者下行时产生的混乱的气流、以及气流在从井道流进轿厢时气流空间急剧减小和急剧增大对轿厢产生的不稳定的影响。专利CN100396587C公开了一种电梯的调整气流装置,用于抑制因轿厢的升降流动在轿厢周围气流以使其不从水平方向流入轿厢的门侧外壁面和升降通道的厅门侧内壁面之间的间隙内,具备左右一对气流遮蔽部件,该左右一对气流遮蔽部件横跨上述轿厢的上述升降方向,以在水平方向上夹持上述轿厢的门以及上述厅门且从上述轿厢延伸至上述升降通道的厅门侧内壁面的方式固定在上述轿厢上。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防止因空气乱流导致的噪音等问题,然而上述技术方案对于因气流乱流导致的电梯的运行不平稳贡献的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建构简单、有效减少厢式电梯的轿底四角处在电梯行驶时的震动、运行平稳的减震电梯。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减震电梯,其轿厢包括轿顶、轿围、上轿底和下轿底,所述轿围包括由多个内壁单体拼接形成的内壁、由多个外壁单体拼接形成的外壁和外侧封板,所述外壁单体板折围成空间内设有加强部件;所述轿顶上设有第一风口,所述上轿底上近四角处设有4个第二风口,所述加强部件与两侧壁板围成的气流通道联通所述气流入口和所述气流出口,且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之间的气体仅从所述气流通道中流经所述外壁单体中;所述加强部件包括镜像设置的第一加强单体和第二加强单体,所述第一加强单体和所述第二加强单体与所述外壁单体的壁板和外侧封板围成所述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包括相互串联的多级气流收口。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两侧壁板指所述外壁单体的侧板组成的外壁侧板以及外侧封板。在设置加强件的同时,将加强件作为气流引导部件,将进入轿厢外壁和井道之间的气流部分引入轿厢外壁和外侧封板之间,并在其中进行气流调整,由于两侧对称设置,从而稳定轿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气流通道包括三级气流收口,相邻的所述气流收口之间通过气流扩张腔贯通连接,所述气流扩张腔包括与所述气流收口连接的口径最小处和口径最大处;所述气流扩张腔的口径最小处与其口径最大处之间为曲面连接,且该曲面为抛物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加强单体和所述第二加强单体向对的侧面上等距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中线呈抛物线,且该抛物线的切线与所述轿厢的轴线的最小夹角为0°、最大夹角为45°。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二风口上设有用于调节气流流向的风罩,相邻两个所述风罩为镜像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风罩包括固设在所述上轿底底部的连接罩和3个均布在所述连接罩边缘的罩叶,所述连接罩为与所述气流出口的开口形状相配合的通管;所述罩叶包括具有曲率的过渡部和用于引导气流离开的扩散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过渡部的设置倾角为15-20°、曲率为0.05-0.08、相邻所述罩叶的过渡部之间的间距为所述过渡部宽度的1.1-1.2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3个所述罩叶的所述扩散部围成气流疏导腔,所述气流疏导腔包括靠近所述气流出口的扩张部、末端的扩散部、以及连接所述扩张部和所述扩散部的收口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扩张部的口径最大处的口径是所述连接罩口径最大处的口径的1.5-1.6倍、所述收口部的口径与所述扩张部口径最大处的口径相同。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对流经轿厢的气流进行调整和引导从而提高运行平稳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减震电梯的一种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俯视剖视图;

图3是图2的A侧剖视图;

图4是图2的B侧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风罩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优选的方案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如图1和2所示,一种减震电梯,其轿厢包括轿顶1、轿围2、上轿底3和下轿底4,轿围2包括由多个内壁单体21拼接形成的内壁、由多个外壁单体22拼接形成的外壁和外侧封板26,外壁单体22板折围成空间内设有加强部件23;轿顶1上设有第一风口(图中未示出),上轿底3上近四角处设有4个第二风口(图中未示出),加强部件23与两侧壁板(即外壁单体22的侧板和外侧封板26)围成的气流通道24联通气流入口和气流出口,且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的气体仅从气流通道24中流经外壁单体22中。

如图3所示,加强部件23包括镜像设置的第一加强单体23L和第二加强单体23R,第一加强单体23L和第二加强单体23R与外壁单体22的壁板和外侧封板26围成气流通道24;气流通道24包括相互串联的三级气流收口241。相邻的气流收口241之间通过气流扩张腔242贯通连接,气流扩张腔242包括与气流收口241连接的口径最小处和口径最大处;气流扩张腔242的口径最小处与其口径最大处之间为曲面连接,且该曲面为抛物面。第一加强单体23L和第二加强单体23R向对的内侧面上均等距设有凹槽25,凹槽25的中线呈抛物线,且该抛物线的切线与轿厢的轴线的最小夹角为0°、最大夹角α1为45°,凹槽25对称的设在第一加强单体23L和第二加强单体23R上,图4仅以第一加强单体23L为例。

再看图1和图5,第二风口上设有用于调节气流流向的风罩5,相邻两个风罩5为镜像设置。风罩5包括固设在上轿底3底部的连接罩51和3个均布在连接罩边缘的罩叶52,连接罩51为与气流出口的开口形状相配合的通管;罩叶52包括具有曲率的过渡部521和用于引导气流离开的扩散部522。过渡部521的设置倾角α2为15-20°、曲率为0.05-0.08、相邻罩叶的过渡部之间的间距b2为过渡部宽度b1的1.1-1.2倍。3个罩叶的扩散部围成气流疏导腔,气流疏导腔包括靠近气流出口的扩张部、末端的分散部、以及连接扩张部和分散部的收口部。扩张部的口径最大处的口径是连接罩口径最大处的口径的1.5-1.6倍、收口部的口径与扩张部口径最大处的口径相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