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电梯智能平开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3385阅读:18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用电梯智能平开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开门,具体涉及一种家用电梯智能平开门。



背景技术:

在工业化逐渐发展的背景下,电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有的电梯层门可分为推拉式和平开式,电梯平开门均通过人力手拉操作实现开启或关闭,不具备自动化程度,对于携带物品较多的电梯乘客而言,双手都拿着物品,很难再腾出手来去拉开平开式电梯层门,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或者乘坐轮椅的残疾人而言,手拉开启平开式电梯层门特别困难;当电梯轿厢到达指定楼层后,走出轿厢时同样需要手动推开平开式电梯层门,此举对搭乘电梯者造成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家用电梯智能平开门,可通过按下按钮或者轿厢到达指定楼层自动实现开启动作,并可自动闭合,方便人们使用电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家用电梯智能平开门,包括门板、门框、电动闭门器、门锁、触头、触点、呼梯按钮和楼层显示屏;所述门板通过铰链与门框连接,所述电动闭门器位于门框上部,所述电动闭门器通过拉臂与门板连接,所述门锁位于门框内侧,所述触头位于门板侧边,所述触点位于门框内侧,所述呼梯按钮和楼层显示屏位于门框表面,电梯旁设置有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内设置有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与电动闭门器、触点、呼梯按钮和楼层显示屏电连接。

进一步地,平开门后部设置有轿厢,所述轿厢内设置有扶手式操纵箱,所述扶手式操纵箱上设置有轿内楼层按钮,所述轿内楼层按钮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触头和触点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位置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按下按钮或者轿厢到达指定楼层自动实现智能平开门的开启动作,并在延迟至指定时长后自动闭合,方便人们使用电梯,尤其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极大的便利;2、在智能平开门自动闭合的过程中,如果碰到人或其他物体,智能平开门会再次开启,安全性能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家用电梯智能平开门的轴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家用电梯智能平开门的控制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考图1和图2,一种家用电梯智能平开门,包括门板1、门框2、电动闭门器3、门锁5、触头6、触点7、呼梯按钮8和楼层显示屏15;所述门板1通过铰链12与门框2连接,所述电动闭门器3位于门框2上部,所述电动闭门器3通过拉臂4与门板1连接,所述电动闭门器3通过驱动拉臂4进而带动门板1,实现门板1的开启或闭合,所述门锁5位于门框2内侧,所述触头6位于门板1侧边,所述触点7位于门框2内侧,所述呼梯按钮8和楼层显示屏15位于门框2表面,所述呼梯按钮8用于呼叫轿厢9至同一楼层,所述楼层显示屏15用于实时显示轿厢9所处的楼层,电梯旁设置有控制系统13,所述控制系统13内设置有PLC控制器14,所述PLC控制器14与电动闭门器3、触点6、呼梯按钮8和楼层显示屏15电连接。

平开门后部设置有轿厢9,所述轿厢9内设置有扶手式操纵箱10,所述扶手式操纵箱10上设置有轿内楼层按钮11,所述轿内楼层按钮11与PLC控制器14电连接,所述轿内楼层按钮11用于向PLC控制器14发送欲到达楼层信息。

所述触头6和触点7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位置相对应,当触头6与触点7接触时,表明门板1已与门框2闭合,PLC控制器14接收到信息后方可控制轿厢9移动。

当轿厢9与楼层平齐后,门锁5才会打开;当轿厢9移动时,门锁5关闭。

智能平开门的开门速度、开门缓冲角度、关门速度、关门缓冲角度和开门保持时间均可通过电动闭门器实现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按下呼梯按钮8,呼梯按钮8将信息传递至PLC控制器14,PLC控制器14发出指令驱动轿厢9移动至指定楼层,当轿厢9与指定楼层平齐后,PLC控制器14发出指令至电动闭门器3,此时电动闭门器3通过驱动拉臂4实现平开门的开启;平开门的开启后延时至设定时长,电动闭门器3通过驱动拉臂4实现平开门的关闭,当平开门在关闭过程中碰到人或其他物体时,关门力矩发生变化,此时电动闭门器3会通过驱动拉臂4再次打开平开门,延时至设定时长 后,电动闭门器3通过驱动拉臂4实现平开门的关闭。

进入电梯轿厢9后,智能平开门关闭,按下轿内楼层按钮11,PLC控制器14接收信息后回发出指令控制轿厢9的移动。

当轿厢9移动至欲到达楼层后,PLC控制器14发出指令至电动闭门器3,此时电动闭门器3通过驱动拉臂4实现平开门的开启。

上述实施例用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将本实用新型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理解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