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转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5371阅读:901来源:国知局
周转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箱体,特别涉及周转箱。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周转箱,大多以尺寸形状固定的塑料制品为主,然而这些周转箱在制作完成后,周转箱的整体尺寸和组成箱体的各部分部件都已经固定,无法在运输和存放的过程中缩小箱体的尺寸,从而导致在运输和存放周转箱的过程中,浪费储存空间,并且加大了运输成本,严重影响到周转箱本身的使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折叠放置利于储存运输的周转箱。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周转箱,包括底板和围设于所述底板的围板,所述围板包括两块分别枢接于底板前、后两侧的第一侧板和两块分别枢接于底板左、右两侧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的两侧均设有垂直于第一侧板的板面并向内延伸的隔挡板,所述第二侧板的两侧抵接于隔挡板的内侧,所述第一侧板上设有抵接于第二侧板内侧的止回组件,所述隔挡板上开设有定位插孔,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固定有扣接于定位插孔的定位扣。

采用上述方案,使得围板能够通过枢接向内翻转形成折叠状态,向外翻转形成箱体,隔挡板能够限定第二侧板向外翻转的最大角度,止回组件能够将第二侧板的侧边压合在隔挡板上,定位插孔与定位扣的扣接配合使第一侧板不会从第二侧板上退回,当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都进行折叠后,能够大大减小周转箱的尺寸,从而减小箱体的占用空间,同时降低了运输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止回组件包括开设于第一侧板且位于隔挡板一侧的开口,所述开口远离第二侧板的一端延伸出指向第二侧板的弹性扣板,所述弹性扣板和开口的内壁之间保持有活动间隙,所述弹性扣板的端部内侧固定有抵接于第二侧板内侧的止回突起。

采用上述方案,使得弹性扣板能够在开口处根据第二侧板的安装情况进行相应的弹性形变,从而驱动止回突起将第二侧板的侧边卡接在隔挡板上。

作为优选,所述止回突起设置有导向斜面。

采用上述方案,导向斜面能够有效引导第二侧板的侧边更顺畅地滑入到止回突起内,从而使第二侧板的安装更加便捷,提升了安装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侧板上位于止回突起下方的位置固定有定位板,所述第二侧板的侧边开设有卡接于定位板的卡槽。

采用上述方案,定位板与卡槽的滑移配合使第二侧板在卡入止回突起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引导其卡入,不易发生错位,更加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扣板的外侧固定有拉环。

采用上述方案,当周转箱需要进行折叠时,必须先将第二侧板的侧边从止回组件上拆卸下来,这时就需要克服弹性扣板的弹力将弹性扣板向外掰,带动止回突起离开第二侧板的侧边,十分费力;利用拉环能够轻松地将弹性扣板往外拉,使弹性扣板进行相应的弹性形变,从而提高操作的便利性。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的底面两侧均开设有长条形的空腔。

采用上述方案,若底板底面较为平整,当周转箱放置在地面时,底板的地面线条贴合于地面,当人们需要将周转箱抬起时,需要紧紧抱住箱体才行,费时费力;开设于底板底面的空腔起到“抓手”的作用,当周转箱放置于地面上时,空腔与地面之间形成了间隙,从而为手部握持提供了空间,方便将周转箱抬起。

作为优选,所述空腔的外壁向下延伸有握持板。

采用上述方案,握持板的端部能够增加空腔与手部之间的摩擦,当人的手部握住空腔同时向上抬起周转箱时,握持板能够在周转箱重力的作用下抵接于手心,使手部更加容易着力。

作为优选,所述握持板的底部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握持柱。

采用上述方案,由于握持板的边沿处较窄,因此作用在手部的压强较大,当人们通过握持板抬起周转箱的时候,容易使手部感到不适,导致无法进行长时间地搬运;设置于握持板底部的握持柱能够增加其与手部之间的压强,使搬运者的手不易感到不适,而且握持柱的圆弧形外壁能够增加手部的舒适度,使周转箱能够进行长时间地搬运。

作为优选,所述握持柱的侧壁沿轴向开设有供握持板卡接的通槽。

采用上述方案,利用通槽能够将握持柱卡接于握持板的底部,使人们在通过握持柱搬运周转箱的过程中,握持柱与握持板之间不易发生错位,更加人性化,同时便于握持柱进行拆装。

作为优选,所述握持板的厚度由上至下逐渐递增,所述通槽的宽度由上至下也逐渐递增,所述握持柱由弹性材料制成。

采用上述方案,利用通槽与握持板的配合能够将握持柱固定在握持板上,防止其丢失,弹性材料使通槽的开口能够进行相应的变化,便于握持柱在握持板上进行拆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围板能够通过枢接向内翻转形成折叠状态,向外翻转形成箱体,隔挡板能够限定第二侧板向外翻转的最大角度,止回组件能够将第二侧板的侧边压合在隔挡板上,定位插孔与定位扣的扣接配合使第一侧板不会从第二侧板上退回,当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都进行折叠后,能够大大减小周转箱的尺寸,从而减小箱体的占用空间,同时降低了运输成本;

2、开设于底板底面的空腔起到“抓手”的作用,当周转箱放置于地面上时,空腔与地面之间形成了间隙,从而为手部握持提供了空间,方便将周转箱抬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所示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中:1、底板;3、第一侧板;4、第二侧板;5、隔挡板;6、定位插孔;7、定位扣;8、开口;9、弹性扣板;10、止回突起;11、导向斜面;12、定位板;13、卡槽;15、空腔;16、握持板;17、握持柱;18、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周转箱,如图1所示,包括底板1和围设于底板1四周的围板,围板和底板1共同形成了收纳容腔。

围板包括两块分别枢接于底板1前、后两侧的第一侧板3和两块分别枢接于底板1左、右两侧的第二侧板4,即两块第一侧板3分别设置于底板1上呈相对位置的两条边沿上,两块第二侧板4分别设置于底板1上的另外两条边沿,也呈相对的状态。且两块第一侧板3与两块第二侧板4的底边分别与底板1上对应的侧板枢接,优选采用合页方式进行枢接。使得两块第一侧板3与两块第二侧板4均能以底板1的边沿为转轴进行翻转,从而将周转箱的围板向内折叠起来,如图4所示,以减小箱体的占用空间,方便存储和运输,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将第一侧板3与第二侧板4都向外翻转,能够形成完整的箱体。其中第二侧板4的水平宽度等于或者略小于两块第一侧板3翻起后两者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二侧板4与第一侧板3拼接后契合得更加紧密,从而增加周转箱箱体的牢固性。

使用周转箱前,先将两块第一侧板3都向外翻转,使之都垂直于底板1的板面,然后将剩下的两块第二侧板4向外翻转,使之也垂直于底板1的板面。如图1所示,第一侧板3的两侧均设有垂直于第一侧板3的板面并向内延伸的隔挡板5,即隔挡板5的数量有四块,分别垂直延伸于两块第一侧板3的两侧,且向内垂直于第一侧板3的板面。当第二侧板4翻起后,如图3所示,第二侧板4的两侧分别抵接于对应隔挡板5的内侧。

如图2所示,第一侧板3上设有抵接于第二侧板4内侧的止回组件,止回组件包括开设于第一侧板3且位于隔挡板5一侧的开口8,开口8远离第二侧板4的一端延伸出指向第二侧板4的弹性扣板9。弹性扣板9的板面与第一侧板3的板面相平齐,其材料优选为塑料。弹性扣板9和开口8的内壁之间保持有活动间隙,使弹性扣板9能够在开口8内进行相应的前后摆动,并在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弹性扣板9的端部内侧固定有抵接于第二侧板4内侧的止回突起10,止回突起10设置有导向斜面11,在第二侧板4抵接于隔挡板5的过程中,第二侧板4的侧边先与止回突起10的导向斜面11相接触,将止回突起10向外推,使第二侧板4的侧边能够顺利卡入,同时弹性扣板9在止回突起10的驱动下发生相应的弹性形变。当第二侧板4的侧边完全卡入后,弹性扣板9复位,使止回突起10抵接于第二侧板4的内侧。

如图2所示,隔挡板5上开设有定位插孔6,第二侧板4的外侧固定有扣接于定位插孔6的定位扣7。当第二侧板4与隔挡板5相互抵触后,定位扣7随之扣接到定位插孔6内。

隔挡板5与止回组件能够分别限定第二侧板4外侧与内侧的位置,使第二侧板4在向外翻开后,不会发生晃动。定位扣7与定位插孔6的配合使第二侧板4的两侧分别抵接在对应的隔挡板5之后,第一侧板3不会退回,使周转箱的箱体更加牢固。

如图2所示,第一侧板3上位于止回突起10下方的位置固定有定位板12,定位板12的板面垂直于第一侧板3的内侧,且沿弹性扣板9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侧板4的侧边开设有卡接于定位板12的卡槽13,当第二侧板4在卡入到止回突起10的过程中,卡槽13能够顺着定位板12滑移,从而起导向作用,使第二侧板4的卡入更加顺畅,同时定位后更加牢固。

弹性扣板9的外侧固定有拉环。当需要折叠周转箱时,利用拉环能够轻松地将弹性扣板9从开口8内向外拉,使止回突起10离开第二侧板4的侧边,从而使第二侧板4的侧边能够滑出,同时定位扣7也从定位插孔6内离开,使第一侧板3能够退回。当两块第二侧板4的侧边都从止回突起10内滑出后,便能对周转箱进行折叠。折叠时,先将两块第二侧板4向内折叠,然后再将两块第一侧板3折叠到第二侧板4上,便完成对周转箱的折叠。

如图5所示,底板1的底面两侧均开设有长条形的空腔15,空腔15的外壁向下延伸有握持板16。握持板16的底部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握持柱17,握持柱17的侧壁沿轴向开设有供握持板16卡接的通槽18,通槽18与握持板16的卡接配合使得握持柱17能够方便地从握持板16上进行拆装。握持板16的厚度由上至下逐渐递增,通槽18的宽度也由上至下逐渐递增,且握持板16的外壁契合于通槽18的内壁,使得握持柱17通过通槽18进行安装时,不易从握持板16脱离。握持柱17由弹性材料制成,弹性材料优选为橡胶,当握持柱17向下进行拆卸时,由于握持板16的厚度由上至下逐渐递增,使通槽18在握持板16的挤压作用下能够逐渐张开,直至握持柱17完全脱离握持板16,通槽18才能在弹性材料的弹力作用下复位,便于下次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