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次性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46526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次性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具,具体涉及一种一次性杯子。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饮食卫生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生活追求舒适、自由化。如今不论是在家庭、公共场所还是餐厅,一次性饮水杯子越来越受欢迎,使用非常方便,这种一次性杯子一般由纸质或塑料制成,结构简单、成本低、叠放也很方便。出门在外的人都知道,旅行在外欲想喝上茶水和饮料不太方便。现在许多宾馆、招待所为方便旅客能饮用到茶水,通常是提供小袋装茶叶、茶杯和开水,饮水前将一包小袋装茶叶置于茶杯内,将与茶叶袋相连的线置于茶杯口外,倒入开水,盖上盖子待用。这种方式饮水,由于茶杯曾多人使用过,令人感觉不卫生,况且茶叶袋与茶杯分置,使用也不是十分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茶叶袋的一种一次性杯子。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一次性杯子,包括杯子本体和茶叶袋,所述杯子本体的底壁向杯子本体内部凹陷形成凹槽,所述茶叶袋由保护膜密封在所述凹槽内,所述保护膜与所述凹槽开口的边缘相粘结。在这里所说的杯子本体为一次性杯子,杯子本体的底壁向杯子本体内部凹陷,将茶叶袋放在由于凹陷形成的凹槽内,并用保护膜进行密封保存,这样人们用所述的一次性杯子进行喝水时,可以撕掉保护膜将茶叶袋放入一次性杯子中,进行冲茶,比较方便;而且茶叶袋由喝水人自己放入杯子中,茶叶袋在使用之前由保护膜密封在凹槽内,保证了茶叶袋的卫生。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膜的形状为圆形,所述保护膜的直径等于所述杯子本体底端的直径。即所述保护膜与所述杯子的底端相吻合,保护膜不占用多余的空间,这样人们放置所述的杯子时,可以像放置传统的杯子一样,将杯子一个一个叠落在一起进行放置。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膜的边缘设置有把持部。把持部的设置方便人们撕掉保护膜。把持部比较柔软,不影响杯子与杯子之间的叠放。

进一步地,所述茶叶袋为内部装有茶叶的食品级滤纸袋。人们使用所述的一次性杯子时,直接将茶叶袋放入杯子内,倒入水即可,比较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茶叶袋上设置有拉绳。

进一步地,所述杯子本体的杯口处设置有手柄。手持盛满水的一次性杯子时,即使杯子中的水没有溢出,也很容易被烫到,而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杯子的杯口处设置有手柄,当杯子盛满水时,人们可以握着手柄,避免碰触杯子的杯壁,防止被烫到。

进一步地,所述手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手柄关于本子本体的中心轴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次性杯子包括杯子本体和茶叶袋,茶叶袋放置在杯子本体的底壁向内凹陷形成的凹槽内,并由保护膜进行密封,人们喝水时,直接撕掉保护膜将茶叶袋放入一次性杯子中即可,比较方便,此外茶叶袋是由喝水者本人自己放入,卫生方面也得到保证。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次性杯子的杯口处设置有手柄,因手握盛满开水的一次性水杯时,很容易被烫到,而在一次性杯子的杯口处设置手柄,人们可以通过握着手柄而握着所述的一次性杯子,这样避免了碰触杯子的杯壁,防止被烫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次性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次性杯子未密封保护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杯子本体;2、茶叶袋;3、凹槽;4、保护膜;5、把持部;6、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一次性杯子,包括杯子本体1和茶叶袋2,所述杯子本体1的底壁向杯子本体1内部凹陷形成凹槽3,所述茶叶袋2由保护膜4密封在所述凹槽3内,所述保护膜4与所述凹槽3开口的边缘相粘结。在使用所述的一次性杯子时,直接撕掉保护膜4将茶叶袋2放入一次性杯子中进行冲茶即可,使用比较方便,且卫生得到保障。为方便所述的一次性杯子的放置,所述保护膜4的形状为圆形,所述保护膜4的直径等于所述杯子本体1底端的直径,这样放置所述的杯子时,可以像放置传统的杯子一样,将杯子一个一个叠落在一起即可。

为方便人们撕掉保护膜4,在所述保护膜4的边缘设置有把持部5。

作为比较优选的方案,所述茶叶袋2为内部装有茶叶的食品级滤纸袋,且在所述茶叶袋2上设置有拉绳。

为避免人们手持盛满水的一次性杯子时被烫到,在所述杯子本体1的杯口处设置有手柄6,这样人们可以握着手柄6,避免碰触杯子的杯壁,防止被烫到,且所述手柄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手柄6关于本子本体的中心轴对称设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