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料吸附组件、贴标机构及贴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24334发布日期:2018-06-30 07:51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辅料吸附组件、贴标机构及贴标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贴标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辅料吸附组件、贴标机构及贴标机。



背景技术:

贴标机(Labeller),是将成卷的不干胶纸标签(纸质或金属箔)粘贴在PCB、产品或规定包装上的设备。

现有技术中,贴标机包括储标组件、拾标组件、剥离组件、传送组件及支架,所述剥离组件包括:第二固定装置、第二运动装置和机械手,所述机械手包括上夹片、下夹片及操作部,当需要将标签剥离时,操作部控制上夹片及下夹片夹紧底板的操作板,从而夹取标签。通过夹片夹取标签容易磨损标签。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辅料吸附组件、贴标机构及贴标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贴标机中取料容易磨损标签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辅料吸附组件,其中,所述辅料吸附组件由结构相同的四个辅料吸附部件组成,四个辅料吸附部件分别为第一辅料吸附部件、第二辅料吸附部件、第三辅料吸附部件及第四辅料吸附部件;所述第一辅料吸附部件包括:L型连接板、移动柱、弹簧、一字型限位块、母接头、锁环、公接头、吸头连接块及吸头;所述L型连接板长边板块固定连接于贴标机构中的Y轴移动组件;所述移动柱由上至下依次贯穿一字型限位块及L型连接板的短边板块,且可沿该短边板块的法线方向移动;所述弹簧套设于移动柱外缘;所述母接头上端固定连接于一字型限位块,所述公接头下端固定连接于吸头连接块;所述锁环上端套设于母接头下端外缘,下端套设于公接头上端外缘,而所述公接头上端插入连接于母接头下端,并通过锁环锁紧;所述吸头连接块位于移动柱下方,吸头固定于吸头连接块下端;

所述一字型限位块上端面固定连接有一气管接头,并开设有一端连通气管接头的进气孔,所述母接头设置有与进气孔连通的母接头气孔,所述公接头设置有与母接头气孔连通的公接头气孔,所述吸头连接块设置有与公接头气孔连通的连接块气孔,所述吸头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吸附辅料的吸头气孔。

本发明所提供的辅料吸附组件,由于采用了所述第一辅料吸附部件包括:L型连接板、移动柱、弹簧、一字型限位块、母接头、锁环、公接头、吸头连接块及吸头;所述一字型限位块上端面固定连接有一气管接头,并开设有一端连通气管接头的进气孔,所述母接头设置有与进气孔连通的母接头气孔,所述公接头设置有与母接头气孔连通的公接头气孔,所述吸头连接块设置有与公接头气孔连通的连接块气孔,所述吸头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吸附辅料的吸头气孔。使得辅料吸附组件在取料时,可通过负压吸附辅料,防止磨损、夹痕等不利影响。而且由于母接头、锁环及公接头的连接关系,使得吸头在需要拆卸时,只需按压移动柱,使移动柱带动一字型连接块下降,直至一字型连接块无法继续下移,而后移动柱推动吸头连接块移动,直至公接头与母接头脱离,即完成吸头的拆卸;再次安装新的接头时,只需将公接头插入母接头下端,而后下拉锁环锁紧即可,使用方便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左侧框架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左侧框架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右侧框架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Z轴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Z轴丝杠容纳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Z轴异形螺母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Z轴限位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X轴凹字型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双轴承接板的剖面图。

图12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方向转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旋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电机侧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吸头侧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联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转动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Y轴移动组件及辅料吸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第一Y轴移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辅料吸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贴标机构较佳实施例中辅料吸附组件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为了清楚描述辅料吸附组件的连接关系及应用场景,本发明首先介绍所涉及的贴标机构,具体如图1所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贴标机构包括:贴标支架组件6100、X轴移动组件6300、Y轴移动组件6500、Z轴移动组件6200、旋转组件6400及辅料吸附组件6600。其中,所述辅料吸附组件6600固定连接于Y轴移动组件6500,所述Y轴移动组件6500固定连接于旋转组件6400,所述旋转组件6400固定连接于X轴移动组件6300,所述X轴移动组件6300固定连接于Z轴移动组件6200,所述Z轴移动组件6200架设于贴标支架组件6100,所述贴标支架组件6100可拆卸连接于后电器柜上方的壳体。

本发明所提供的贴标机至少设置有后电器柜用于安装电磁阀和/或气缸等电气设备,优选实施例中,贴标机设置有前后两个电器柜,且所述前电器柜及后电器柜皆包括组合框架、侧壁及门体,且二者皆用于收容固定电磁阀、气缸及电机等电气设备中的至少一种,还用于走线(分类包裹的电力线)。至于前电器柜及后电器柜具体分别收容何种电气设备、收容个数、如何走线,这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本发明不做具体限定,同时也不应属于本发明公开不充分的理由。

所述贴标支架组件6100包括:左侧支架组6110及右侧支架组6120。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左侧支架组6110由第一连接支架及若干连接螺栓组成;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由一体成型的第一底部固定板6111、第一中部支撑框6112、第一连接筋板6113及第一上部连接板6114组成;所述第一底部固定板6111呈矩型,其四边边缘中的两个长边边缘内侧各开设有多个第一固定螺纹孔6111a,其四边边缘中的两个短边边缘内侧个开设有一个第一固定销钉孔,所述第一底部固定板6111通过第一固定螺纹孔6111a与第一固定销钉孔并用的结构稳定固定于贴标机后电器柜上方的壳体。所述第一中部支撑框6112长度与第一底部固定板6111长度相同,宽度则小于第一底部固定板6111的宽度,其长边端面外侧即为第一固定螺纹孔6111a的轴心所处空间。优选所述第一中部支撑框6112后端封闭,前端开口,后端封闭用以提高第一中部支撑框6112的支撑能力,前端开口以减轻左侧支架组6110的自重。更进一步地是,第一中部支撑框6112的两侧面各开设有一矩形减重槽 6112a,所述矩型减重槽为穿透槽。所述第一上部连接板6114呈矩型,其宽度与第一底部固定板6111宽度相同,而其长度为第一底部固定板6111长度的两倍。所述第一连接筋板6113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连接筋板6113分别设置于第一中部支撑框6112开口侧的两个端面与第一上部连接板6114下端面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筋板6113呈直角三角型,且其内角中最小的一个角度处于5.5°至6.5°之间。

如图4所示,所述右侧支架组6120由第二底部固定板6121、第二中部支撑框6122、框板加强筋6123、第二连接筋板6124、第二上部连接板6125及支架滑动导轨6126组成。所述第二底部固定板6121呈矩型,其四角分别开设有一第二固定螺纹孔6121a,并通过所述第二固定螺纹孔6121a固定连接于后电器柜上方的壳体。所述第二中部支撑框6122由两个纵向支撑杆6122a及一个横向支撑杆6122b焊接成H型,所述纵向支撑杆6122a及横向支撑杆6122b的宽度皆与第二底部固定板6121宽度相同,且纵向支撑杆6122a及横向支撑杆6122b横截面皆呈回字型,即二者为中空杆。两个纵向支撑杆6122a的下端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二底部固定板6121上端面,所述框板加强筋6123设置有两个,两个框板加强筋6123分别焊接于两个纵向支撑杆6122a的外侧面与第二底部固定板6121的上端面之间。所述第二上部连接板6125呈矩型,其宽度与第二底部固定板6121相同,长度则为第二底部固定板6121长度的两倍。所述第二上部连接板6125右侧下端面与第一纵向支撑杆6122a右侧面之间焊接有一后端加强筋(未图示),第二上部连接板6125左侧下端面则与第二纵向支撑杆6122a左侧面之间焊接有两个第二连接筋板6124,所述第二连接筋板6124上端面贴合于第二上部连接板6125下端面,右端面贴合于第二纵向支撑杆6122a左侧面,左端面与第二上部连接板6125左端面平齐。所述支架滑动导轨6126固定于第二上部连接板6125上端面。

如图5所示,所述Z轴移动组件6200包括:Z轴丝杠容纳壳6210、Z轴丝杠驱动电机6220、Z轴丝杠6230及Z轴异形螺母6240。

如图6所示,所述Z轴丝杠容纳壳6210呈一字型,开设有Z轴丝杠容纳腔6213,所述Z轴丝杠容纳腔6213五边封挡而上方开口,其中,Z轴底部挡板的下端面贴合于第一上部连接板6114上端面,Z轴前端挡板或Z轴后端挡板开设有Z轴穿透孔,Z轴丝杠驱动电机6220的输出轴6221穿过所述Z轴穿透孔连接于Z轴丝杠,所述Z轴左侧挡板及Z轴右侧挡板二者中至少有一个外侧面设置有两个Z轴限位块6210A,两个Z轴限位块6210A分别设置于挡板靠近两端端口处,所述Z轴异形螺母6240固定连接有与Z轴限位块6210A适配的Z轴限位片6241,如图8所示,所述Z轴限位片6241呈变异ㄣ(en)型,Z轴限位片6241的三个板块中的中间板块与其他两个板块垂直连接;上端板块6241a用于固定连接Z轴异形螺母6240;中间板块6241b用于贴合Z轴左侧挡板或Z轴右侧挡板的上端面;下端板块6241c用于在接触Z轴限位块6210A后,使Z轴限位块6210A发出到位信号,以使控制中心控制Z轴丝杠驱动电机6220停止运行;所述Z轴限位块6210A内置有Z轴接近传感器,所述Z轴接近传感器用于在检测到Z轴限位片6241后发送信号至控制中心。

在本发明进一步地较佳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Z轴左侧挡板及Z轴右侧挡板内侧面上端皆设置有一Z轴第一圆型导向槽6210B,内侧面下端则皆设置有一Z轴第二圆型导向槽6210C。所述Z轴底部挡板上端面中部开设有一Z轴异形限位槽6210D,所述Z轴异形限位槽6210D呈开口朝上的内侧为直角边的开口槽型(即将符号“〔”逆时针旋转90°,或将符号“〕”顺时针旋转90°)。另外,所述Z轴底部挡板两侧靠近Z轴左侧挡板及Z轴右侧挡板处各开设有一呈口字型的Z轴减重通槽6211(Z轴减重通槽6211沿Z轴底部挡板的长边方向设置,且贯穿Z轴底部挡板两端端面),Z轴底部挡板还设置有两组连接贯穿孔6212,两组连接贯穿孔6212分别适配于两个Z轴减重通槽6211,且连接贯穿孔6212纵向贯穿Z轴减重通槽6211设置,用于将Z轴丝杠容纳壳6210固定于第一上部连接板6114。不难看出的是,所述Z轴减重通槽6211有两个作用,一是减轻Z轴丝杠容纳壳6210的重量,二是作为连接贯穿孔6212的连接通道,即收容局部的连接螺栓。

所述Z轴丝杠一端连接于Z轴丝杠驱动电机6220的输出轴,外缘则套设有Z轴异形螺母6240,如图7所示,所述Z轴异形螺母6240包括上下两部分,其下部6243呈块状且开设有一螺纹孔6243a,所述螺纹孔适配于Z轴丝杠;其上部6242则呈凹字型,两侧高出平台的上端面开设有多个Z轴第一连接孔6242A,用于可拆卸连接Z轴异形螺母6240上端的X轴矩型连接板;两个高出平台之间的平面则贯穿设置有多个Z轴第二连接孔6242B,用于可拆卸连接凹字型上部下方的Z轴滑动块。所述Z轴滑动块设置有四个,四个Z轴滑动块分为两组,每组Z轴滑动块适配有一Z轴滑动导轨,所述Z轴滑动导轨纵截面呈工字型,但与现有技术中工字型导轨不同的是,本发明中的Z轴滑动导轨上端两侧各开设有一内凹的圆角,中部两侧的凹口也采用斜面与曲线组合结构,该部分设置皆用于提高Z轴滑动块与Z轴滑动导轨的适配程度,进一步提高Z轴异形螺母6240的运动方向精确性。

在本发明进一步地较佳实施例中,所述Z轴移动机构还包括:Z轴端盖,所述Z轴端盖盖合连接于所述Z轴丝杠容纳壳6210上方,且Z轴端盖与Z轴丝杠容纳壳6210之间预留有一缝隙,该缝隙用于穿过Z轴异形螺母6240的两侧高出平台,并容许所述的两侧高出平台在该缝隙内滑动。

如图9所示,所述X轴移动组件6300包括:X轴凹字型滑块6310(如图10所示)、双轴承接板6320(如图11所示)、方向转接板6330(如图12所示)、固定连接板6340(如图13所示)、X轴丝杠容纳壳、X轴丝杠驱动电机、X轴丝杠及X轴异形螺母(除X轴凹字型滑块6310、双轴承接板6320、方向转接板6330及固定连接板6340外,X轴移动组件6300结构与Z轴移动组件6200结构相同,在此不再附图说明)。

所述X轴凹字型滑块6310适配于右侧支架组6120中的支架滑动导轨6126;所述双轴承接板6320设置有两个,两个双轴承接板6320皆呈矩型,二者分别固定连接于Z轴异形螺母6240的两侧高出平台上端。

所述方向转接板6330由一体成型的Z轴平行部6330A、X轴平行部6330C及矩型加强筋6330b组成。所述Z轴平行部6330A固定连接于两个双轴承接板6320,且平行于所述第一上部连接板6114。所述X轴平行部6330C由Z轴平行部6330A上端面垂直向上延伸而成,其与Z轴平行部6330A第一端端面之间余留有一加强筋安装空间,所述矩型加强筋6330b设置有两个,两个矩型加强筋6330b皆固定于加强筋安装空间,且矩型加强筋6330b的四侧端面中第一长边端面贴合于X轴平行部6330C,第一短边端面贴合于Z轴平行部6330A,第二长边端面与Z轴平行部6330A端面平齐,第二短边端面与X轴平行部6330C上端面平齐,中部开设有一O型减重槽。所述X轴丝杠容纳壳的底部挡板的底面(在运行时属于侧面,即垂直于地面)贴合于所述X轴平行部6330C背离矩型加强筋6330b一端端面,右侧挡板的外侧面(在运行时属于底面,即平行于地面)贴合于Z轴平行部6330A上端面。

所述固定连接板6340的形状构造与方向转接板6330相同,尺寸小于方向转接板6330,具体尺寸不做具体限定,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常规选择做适应性调整即可。

所述X轴丝杠容纳壳呈一字型,开设有X轴丝杠容纳腔,所述X轴丝杠容纳腔五边封挡而上方开口,其中,X轴底部挡板的下端面贴合于第一上部连接板6114上端面,X轴前端挡板或X轴后端挡板开设有X轴穿透孔,X轴丝杠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X轴穿透孔连接于X轴丝杠,所述X轴左侧挡板及X轴右侧挡板二者中至少有一个外侧面设置有两个X轴限位块,两个X轴限位块分别设置于挡板靠近两端端口处,所述X轴异形螺母固定连接有与X轴限位块适配的X轴限位片,所述X轴限位片呈变异ㄣ(en)型,X轴限位片的三个板块中的中间板块与其他两个板块垂直连接;上端板块用于固定连接X轴异形螺母;中间板块用于贴合X轴左侧挡板或X轴右侧挡板的上端面;下端板块用于在接触X轴限位块后,使X轴限位块发出到位信号,以使控制中心控制X轴丝杠驱动电机停止运行;所述X轴限位块内置有X轴接近传感器,所述X轴接近传感器用于在检测到X轴限位片后发送信号至控制中心。

在本发明进一步地较佳实施例中,所述X轴左侧挡板及X轴右侧挡板内侧面上端皆设置有一X轴第一圆型导向槽,内侧面下端则皆设置有一X轴第二圆型导向槽。所述X轴底部挡板上端面中部开设有一X轴异形限位槽,所述X轴异形限位槽呈开口朝上的内侧为直角边的开口槽型(即将符号“〔”逆时针旋转90°,或将符号“〕”顺时针旋转90°)。另外,所述X轴底部挡板两侧靠近X轴左侧挡板及X轴右侧挡板处各开设有一呈口字型的X轴减重通槽(X轴减重通槽沿X轴底部挡板的长边方向设置,且贯穿X轴底部挡板两端端面),X轴底部挡板还设置有两组连接贯穿孔6212,两组连接贯穿孔6212分别适配于两个X轴减重通槽,且连接贯穿孔6212纵向贯穿X轴减重通槽设置,用于将X轴丝杠容纳壳固定于第一上部连接板6114。不难看出的是,所述X轴减重通槽有两个作用,一是减轻X轴丝杠容纳壳的重量,二是作为连接贯穿孔6212的连接通道,即收容局部的连接螺栓。

所述X轴丝杠一端连接于X轴丝杠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外缘则套设有X轴异形螺母,所述X轴异形螺母包括上连接部及下连接部,其中,下连接部呈块状且开设有一螺纹孔,所述螺纹孔适配于X轴丝杠;其上部则呈凹字型,两侧高出平台的上端面开设有多个X轴第一连接孔,用于可拆卸连接X轴异形螺母上端的X轴矩型连接板;两个高出平台之间的平面则贯穿设置有多个X轴第二连接孔,用于可拆卸连接凹字型上部下方的X轴滑动块。所述X轴滑动块设置有四个,四个X轴滑动块分为两组,每组X轴滑动块适配有一X轴滑动导轨,所述X轴滑动导轨纵截面呈工字型,但与现有技术中工字型导轨不同的是,本发明中的X轴滑动导轨上端两侧各开设有一内凹的圆角,中部两侧的凹口也采用斜面与曲线组合结构,该部分设置皆用于提高X轴滑动块与X轴滑动导轨的适配程度,进一步提高X轴异形螺母的运动方向精确性。

在本发明进一步地较佳实施例中,所述X轴移动组件6300还包括:X轴端盖,所述X轴端盖盖合连接于所述X轴丝杠容纳壳上方,且X轴端盖与X轴丝杠容纳壳之间预留有一缝隙,该缝隙用于穿过X轴异形螺母的两侧高出平台,并容许所述的两侧高出平台在该缝隙内滑动。

如图13所示,所述旋转组件6400包括:贴标转动电机6410、电机侧连接板6420、吸头侧连接板6430、联动板6440、第一传动齿轮6450、传动皮带(未图示)、第二传动齿轮6460、第一滚动轴承6471(未图示)及转动传动轴6470。所述电机侧连接板6420一端连接于贴标转动电机6410,一端连接于吸头侧连接板6430;所述吸头侧连接板6430背离电机侧连接板6420一端套设于转动传动轴6470上端外缘,所述联动板6440同时固定连接于X轴异形螺母的两侧高出平台及吸头侧连接板6430,所述第一滚动轴承6471设置于吸头侧连接板6430与转动传动轴6470之间;所述转动传动轴6470下端连接至Y轴移动组件6500。所述第一传动齿轮6450连接于贴标转动电机6410输出轴,第二传动齿轮6460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传动轴6470,所述传动皮带连接于第一传动齿轮6450与第二传动齿轮6460之间。当辅料吸附组件6600需要转动调整角度时,控制中心控制转动电机启动,转动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一传动齿轮6450转动,第一传动齿轮6450通过传动皮带带动第二传动齿轮6460转动,第二传动齿轮6460带动转动传动轴6470转动,而转动传动轴6470则带动Y轴移动组件6500及辅料吸附组件6600转动,直至角度调整完毕。

所述贴标转动电机6410位于所述X轴平行部6330C连接矩型加强筋6330b一侧,其输出轴朝上设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6450套设并固定于贴标转动电机6410的输出轴外缘,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6460与第一传动齿轮6450轴线平行,且第二传动齿轮6460的径节及模数皆大于第一传动齿轮6450,以实现机械减速,在降低转动速度的同时降低设备成本并简化控制过程。

如图14所示,所述电机侧连接板6420一端固定连接贴标转动电机6410,为实现该目的,所述电机侧连接板6420在靠近贴标转动电机6410一端开设有四个第一贴标连接孔6420a,而贴标转动电机6410适配第一贴标连接孔6420a在四角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贴标连接孔,电机侧连接板6420与贴标转动电机6410通过第一贴标连接孔6420a与第二贴标连接孔可拆卸连接。

所述电机侧连接板6420背离贴标转动电机6410一端开设有四个O型连接槽6420B,如图15所示,所述吸头侧连接板6430适配四个O型连接槽6420B设置有四个第三贴标连接孔6430a,所述O形连接槽使电机侧连接板6420与吸头侧连接板6430通过螺栓拧紧之前可在一定范围内调整距离,而在拧紧之后二者相对位置不再改变。

如图16所示,所述联动板6440下端呈矩型,矩型部分6441上端面两侧向上各延伸有一个凸起6442,矩型部分6441适配所述X轴异形螺母的两侧高出平台开设有多个第四贴标连接孔6441a,并通过所述第四贴标连接孔6441a固定连接于X轴异形螺母。矩型部分6441上端面并列开设有四个第五贴标连接孔6441b,所述吸头侧连接板6430适配四个第五贴标连接孔6441b设置有四个第六贴标连接孔6430b,二者通过第五贴标连接孔6441b及第六贴标连接孔6430b实现可拆卸连接。

在本发明进一步地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联动板6440两侧高出平台上各开设有一第一贴标销孔6442a,所述吸头侧连接板6430两侧适配第一贴标销孔6442a各设置有一个第二贴标销孔6430c,所述第一贴标销孔6442a及第二贴标销孔6430c用于加固吸头侧连接板6430及联动板6440的连接稳定性。

优选地是,所述转动传动轴6470、吸头侧连接板6430、电机侧连接板6420及贴标转动电机6410上方罩设有一防尘罩,所述防尘罩中部开设有第一贴标销孔6442a及第二贴标销孔6430c皆适配的第三贴标销孔,且防尘罩位于联动板6440两侧高出平台与电机侧连接板6420之间,防尘罩通过第三贴标销孔与联动板6440及电机侧连接板6420固定连接。所述防尘罩适配所述O型连接槽6420B与第三贴标连接孔6430a设置有四个第七贴标连接孔,并通过第七贴标连接孔与电机侧连接板6420及吸头侧连接板6430固定连接。

如图17所示,优选所述转动传动轴6470为空芯圆柱体,而所述旋转组件6400还包括连接套筒6480,所述连接套筒6480由套筒本体6481及连接环6482组成,所述连接环6482固定连接于防尘罩的上端面,而套筒本体6481则贯穿防尘罩插入转动传动轴6470内部。所述第二传动齿轮6460即套设于套筒本体6481外缘,且二者之间设置有第二滚动轴承6472,以减轻第二传动齿轮6460的转动负重。

更进一步地是,所述转动传动轴6470下端外缘还套设有一第三滚动轴承,所述第三滚动轴承外缘则套设有一轴承支撑架,所述轴承支撑架固定连接于联动环。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二传动齿轮6460包括外环及内环,内环内侧沿周缘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沉头螺纹连接孔,所述转动传动轴6470上端面则适配多个沉头螺纹连接孔设置有多个贴标螺纹孔。

如图18所示,所述Y轴移动组件6500固定于所述转动传动轴6470下端面,其包括:Y轴端盖6511、Y轴左侧板(隐藏未图示)、Y轴右侧板6512、Y轴前侧板6513、Y轴后侧板6514、第一Y轴转动电机6521、第一Y轴主动轮6522、第一Y轴传动带6523、第一Y轴从动轮6524、第一Y轴移动块6525、第一Y轴连接板6526、第二Y轴转动电机6531、第二Y轴主动轮、第二Y轴传动带、第二Y轴从动轮、第二Y轴移动块及第二Y轴连接板。

所述Y轴端盖6511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连接于转动传动轴6470下端面。所述Y轴端盖6511、Y轴左侧板、Y轴右侧板6512、Y轴前侧板6513及Y轴后侧板6514合围有一电机收容腔,所述第一Y轴转动电机6521及第二Y轴转动电机6531皆固定于所述电机收容腔内。

所述第一Y轴转动电机6521、第一Y轴主动轮6522、第一Y轴传动带6523、第一Y轴从动轮6524、第一Y轴移动块6525及第一Y轴连接板6526连接形成第一Y轴移动部件,二Y轴转动电机、第二Y轴主动轮、第二Y轴传动带、第二Y轴从动轮、第二Y轴移动块及第二Y轴连接板则连接形成第二Y轴移动部件,所述第一Y轴移动部件与第二Y轴移动部件区别仅在于以下两点:1、第一Y轴转动电机6521与第二Y轴转动电机6531上下位设置(即二者中一个位置较高,一个位置较低);2、第一Y轴传动带6523及第二Y轴传动带长度不同。除以上两点外,第一Y轴移动部件与第二Y轴移动部件结构相同,且二者对称设置。

下文以第一Y轴移动部件为例,介绍第一Y轴移动部件与第二Y轴移动部件的具体结构,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第一Y轴转动电机6521位置高于第二Y轴转动电机6531,还是低于第二Y轴转动电机6531,都无实质影响。

所述第一Y轴转动电机6521输出轴轴心垂直于Y轴左侧板,且其输出轴贯穿Y轴左侧板而伸出电机收容腔,所述第一Y轴主动轮6522套设且固定于第一Y轴转动电机6521的输出轴(固定方式优选过盈连接),所述第一Y轴从动轮6524设置于第一Y轴主动轮6522正下方,所述第一Y轴传动带6523套设于第一Y轴主动轮6522与第一Y轴从动轮6524之间。所述第一Y轴主动轮6522及第一Y轴从动轮6524皆为传动齿轮,所述第一Y轴传动带6523则为两个传动齿轮的同步齿形带。

装配后的第一Y轴传动带6523必然在第一Y轴主动轮6522及第一Y轴从动轮6524的支撑下形成O型。如图19所示,所述第一Y轴移动块6525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Y轴移动块6525皆呈L型且分别固定于第一Y轴传动带6523的两边,第一Y轴移动块6525的长边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于第一Y轴连接板6526,短边面向第一Y轴传动带6523一侧设置有多个同步移动齿,所述同步移动齿适配于第一Y轴传动带6523(同步齿形带)内侧的齿。

所述第一Y轴连接板6526一侧贴合于第一Y轴传动带6523外侧面,且第一Y轴连接板6526与第一Y轴移动块6525的长边稳定夹持于第一Y轴传动带6523,且随第一Y轴传动带6523同步升降。

进一步地,所述Y轴左侧板向下延伸设置有一条形板,第一Y轴从动轮6524固定于条形板背离电机容纳腔一侧,所述条形板面向电机容纳腔一侧则固定连接有一导轨固定块,所述导轨固定块面向第一Y轴连接板6526一侧并列设置有两个条形导轨。所述第一Y轴连接板6526面向条形导轨一侧固定有两个分别与条形导轨适配的Y轴滑块。

两个第一Y轴移动块6525在同一时间必然一个升,一个降,这是为了先后完成两个辅料的吸附,在提高贴标效率的同时可以防止两个吸头同时吸附辅料,形成误操作。所述第二Y轴移动部件并非是必须设置的,这取决于辅料的规格,若第二Y轴移动部件无需使用,则其直接不运行即可,也无需拆除。若第二Y轴移动部件需要使用,则在同一时间,第一Y轴移动块6525中的前侧移动块与第二Y轴移动块中的前侧移动块必然同步升降。

吸头的Y轴移动过程(以无需第二Y轴移动部件为例):第一Y轴转动电机6521转动,带动第一Y轴主动轮6522转动;第一Y轴主动轮6522通过第一Y轴传动带6523带动第一Y轴从动轮6524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一Y轴移动块6525、第一Y轴连接板6526、Y轴滑块沿条形导轨移动,进而由第一Y轴连接板6526带动辅料吸附组件6600中的一个辅料吸附部件移动。

所述辅料吸附组件6600由结构相同的四个辅料吸附部件组成,四个辅料吸附部件分别为第一辅料吸附部件、第二辅料吸附部件、第三辅料吸附部件及第四辅料吸附部件。其中,第一辅料吸附部件连接于第一Y轴连接板6526中的前侧连接板;第二辅料吸附部件连接于第一Y轴连接板6526中的后侧连接板;第三辅料吸附部件连接于第二Y轴连接板中的前侧连接板;第四辅料吸附部件连接于第二Y轴连接板中的后侧连接板。

如图20及21所示,以第一辅料吸附部件为例,所述第一辅料吸附部件包括:L型连接板6610、移动柱6620、弹簧6630、一字型限位块6640、母接头6650、锁环6660、公接头6670、吸头连接块6680及吸头6690。所述L型连接板6610的长边固定连接于第一Y轴连接板6526背离第一Y轴传动带6523一侧,其短边中部开设有一锁环收容孔,所述锁环收容孔两侧各设有一移动柱穿透孔,所述锁环6660下端收容并限位于锁环收容孔,而移动柱6620则贯穿移动柱穿透孔设置,移动柱6620下端面贴合于吸头连接块6680,上端贯穿一字型限位块6640设置。所述一字型连接块设置有两个移动柱导向孔,两个移动柱导向孔分别与两个移动柱穿透孔同轴设置。

所述一字型限位块6640下端中部开设有一母头收容槽,所述母接头6650上端固定连接于母头收容槽,一字型限位块6640下端面贴合有一宽度大于母头收容槽直径的限位螺母,所述母接头6650通过限位螺母顶持一字型限位块6640。

所述母接头6650下端开设有一公头连接槽,所述公接头6670上端插入于公头连接槽,且通过公头连接槽与母接头6650过盈配合。所述锁环6660过盈配合连接于母接头6650外缘。

所述公接头6670与吸头连接块6680固定连接,所述吸头连接块6680下端开设有一吸头收容槽,所述吸头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于吸头收容槽内。优选所述吸头为塑胶吸头。

当需要更换吸头时,下压一字型限位块6640及移动柱6620,直至一字型限位块6640抵住L型连接板6610的锁环收容孔底部,然后继续下压移动柱6620,向吸头连接块6680上端面施压,直至公接头6670与母接头6650分离,而后将公接头6670、吸头连接块6680及吸头取下即可实现吸头的快速更换。而后,将新的接头、吸头连接块6680及公接头6670重新插入母接头6650即可,此时,一字型限位块6640与移动柱6620已在弹簧6630的恢复力推动下复位。

所述一字型限位块6640上端面固定连接有一气管接头,并开设有一端适配于气管接头位置,一端连通母头收容槽的进气孔,所述母接头6650设置有与进气孔连通的母接头气孔,所述公接头6670设置有与母接头气孔连通的公接头气孔,所述吸头连接块6680设置有与公接头气孔连通的连接块气孔,所述吸头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吸附辅料的吸头气孔,所述辅料通过负压吸附至吸头6690。

本发明所提供的辅料吸附组件即如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贴标机包括:基座、前电器柜、后电器柜、贴标中心、进料平台及出料平台;所述贴标机构即位于贴标中心内,或者说即属于贴标中心。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