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传送的牵引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69716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线束传送的牵引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传送的牵引机构。



背景技术:

在线束的生产厂家,或者是施工中往往都需要进行线束的传送,由于线束本身的重力以及外界对于线束的摩擦力的原因导致线束的传输并不是那么的容易,常常因为传输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过大中断传输,或者是人力来牵引的时候牵引不动或者浪费很多的劳动力。

因此,提供一种线束传送的牵引机构,能够在线束传输的过程中可以减小传输过程的阻力,并且可以提供一定的牵引力增加线束传输的效率十分的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束传送的牵引机构,该线束传送的牵引机构能够在线束传输的过程中减小线束传输的阻力并且可以提供一定的牵引力,使得线束传输的效率更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束传送的牵引机构,该线束传送的牵引机构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第一履带、第二履带和支架,所述第一主动轮可自转的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第一主动轮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均可上下移动的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履带套接于所述第一主动轮和所述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履带与所述第一从动轮随所述第一主动轮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第一履带的外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线束槽;所述第二主动轮位于所述第一主动轮的下方,且可自转的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从动轮与所述第二主动轮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履带与所述第二从动轮随所述第二主动轮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第二履带的外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且于所述第一线束槽相匹配的第二线束槽;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主动轮的转动方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第一线束槽的两侧沿所述第一履带的长度方向平行且间隔的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片。

优选地,所述第二线束槽的两侧沿所述第二履带的长度方向平行且间隔的设置有多个第二固定片,所述第二固定片位于所述第一固定片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动轮上沿其周向方向均匀的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履带上沿所述第一履带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匹配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从动轮上沿其周向方向均匀的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匹配的第二凸起。

优选地,所述第二主动轮上沿其周向方向均匀的设置有多个第三凸起,所述第二履带上沿所述第二履带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凸起相匹配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从动轮上沿其周向方向均匀的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匹配的第四凸起。

优选地,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动力提供装置,且与所述第一主动轮和所述第二主动轮连接的第一转轴和第三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动力提供装置的第一输出端,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三转轴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动力提供装置的第二输出端,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主动轮。

优选地,所述支架上还设置有第二转轴和第四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支架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从动轮上,所述第四转轴的一端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支架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从动轮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升降牵引机构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从动轮上,所述第四转轴的一端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升降牵引机构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从动轮上。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将一主动轮可自转的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第一主动轮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均可上下移动的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履带套接于所述第一主动轮和所述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履带与所述第一从动轮随所述第一主动轮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第一履带的外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线束槽;所述第二主动轮位于所述第一主动轮的下方,且可自转的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从动轮与所述第二主动轮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履带与所述第二从动轮随所述第二主动轮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第二履带的外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且于所述第一线束槽相匹配的第二线束槽;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主动轮的转动方向相反。通过转向相反的第一履带和第二履带,将线束放置在第一履带和第二履带之间,根据线束的直径通过调整第一履带的高度来调整第一履带和第二履带之间的间隔,第一线束槽和第二线束槽相对应,通过将线束放置在第一线束槽和第二线束槽之间可以防止线束在传输的过程中偏离,并且这样的第一线束槽和第二线束槽相平行的设置有多个,那么就可以同时对多根线束进行传输。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线束传送的牵引机构的整体结构的平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线束传送的牵引机构中第一履带或第二履带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架 21第一转轴

22第二转轴 23第三转轴

24第四转轴 31第一主动轮

32第一从动轮 33第二主动轮

34第二从动轮 41第一履带

42第二履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

参见图1-2所示的线束传送的牵引机构,该线束传送的牵引机构包括:第一主动轮31、第一从动轮32、第二主动轮33、第二从动轮34、第一履带41、第二履带42和支架1,所述第一主动轮31可自转的固定于所述支架1上,所述第一从动轮32与所述第一主动轮3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所述第一主动轮31与所述第一从动轮32均可上下移动的固定于所述支架1上,所述第一履带41套接于所述第一主动轮31和所述第一从动轮32,所述第一履带41与所述第一从动轮32随所述第一主动轮31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第一履带41的外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线束槽;所述第二主动轮33位于所述第一主动轮31的下方,且可自转的固定于所述支架1上,所述第二从动轮34与所述第二主动轮33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支架1上,所述第二履带42与所述第二从动轮34随所述第二主动轮33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第二履带42的外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且于所述第一线束槽相匹配的第二线束槽;所述第一主动轮31与所述第二主动轮33的转动方向相反。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将一主动轮可自转的固定于所述支架1上,所述第一从动轮32与所述第一主动轮3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所述第一主动轮31与所述第一从动轮32均可上下移动的固定于所述支架1上,所述第一履带41套接于所述第一主动轮31和所述第一从动轮32,所述第一履带41与所述第一从动轮32随所述第一主动轮31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第一履带41的外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线束槽;所述第二主动轮33位于所述第一主动轮31的下方,且可自转的固定于所述支架1上,所述第二从动轮34与所述第二主动轮33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支架1上,所述第二履带42与所述第二从动轮34随所述第二主动轮33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第二履带42的外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且于所述第一线束槽相匹配的第二线束槽;所述第一主动轮31与所述第二主动轮33的转动方向相反。通过转向相反的第一履带41和第二履带42,将线束放置在第一履带41和第二履带42之间,根据线束的直径通过调整第一履带41的高度来调整第一履带41和第二履带42之间的间隔,第一线束槽和第二线束槽相对应,通过将线束放置在第一线束槽和第二线束槽之间可以防止线束在传输的过程中偏离,并且这样的第一线束槽和第二线束槽相平行的设置有多个,那么就可以同时对多根线束进行传输。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第一线束槽的两侧沿所述第一履带41的长度方向平行且间隔的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片。为了避免第一线束槽的两侧在进入弯道移动的时候可以顺利的移动,且不影响线束的传输。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第二线束槽的两侧沿所述第二履带42的长度方向平行且间隔的设置有多个第二固定片,所述第二固定片位于所述第一固定片的下方。为了避免第二线束槽的两侧在进入弯道移动的时候可以顺利的移动,且不影响线束的传输。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第一主动轮31上沿其周向方向均匀的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履带41上沿所述第一履带4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匹配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从动轮32上沿其周向方向均匀的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匹配的第二凸起。通过设置第一凸起和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匹配的第一通孔,第一履带41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凸起会穿过相对应的第一通孔内,这样会更好的使第一主动轮31更好的带动第一从动轮32转动,同样的设置有与第一通孔相匹配的第二凸起,更好的使第一履带41带动第一从动轮32的转动,起到良好的辅助第一履带41转动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第二主动轮33上沿其周向方向均匀的设置有多个第三凸起,所述第二履带42上沿所述第二履带4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凸起相匹配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从动轮34上沿其周向方向均匀的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匹配的第四凸起。通过设置第三凸起和与所述第三凸起相匹配的第二通孔,第二履带42转动的过程中,第三凸起会穿过相对应的第二通孔内,这样会更好的使第二主动轮33更好的带动第二从动轮34转动,同样的设置有与第二通孔相匹配的第四凸起,更好的使第二履带42带动第二从动轮34的转动,起到良好的辅助第二履带42转动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支架1上设置有动力提供装置,且与所述第一主动轮31和所述第二主动轮33连接的第一转轴21和第三转轴23,所述第一转轴2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动力提供装置的第一输出端,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主动轮31;所述第三转轴23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动力提供装置的第二输出端,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主动轮33。通过动力提供装置给予第一主动轮31和第二主动轮33转动的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支架1上还设置有第二转轴22和第四转轴24,所述第二转轴22的一端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支架1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从动轮32上,所述第四转轴24的一端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支架1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从动轮34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第二转轴22的一端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升降牵引机构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从动轮32上,所述第四转轴24的一端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升降牵引机构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从动轮34上。通过升降机的作用可以控制第一履带41和第二履带42之间的间隔,从而对更多规格的线束进行牵引。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