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装载用金属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9253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平板装载用金属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为了装载液晶显示器(LCD)基板等的平板装载物而设置在金属网架的金属线及这种金属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首先,以下背景技术用于有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在背景技术中涉及的内容无需被定义成现有技术。

通常,液晶显示器等的各种平板形态的产品或者由玻璃或合成树脂等形成的板型的产品属于需小心处理的产品,因此,在保管或搬运所需的装载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尤其,平板形态的装载物需防止表面受损,尤其,在形成连续供给的工序中,迫切需要可安全、连续收纳并处理从传送带供给的装载物的适当的装载装置。

由此,以往通过在水平排列小直径的杆或金属线之后使装载物被装载在如上所述的杆或金属线来最大限度防止装载物与装载装置之间的接触。

另一方面,作为以往使用的装载装置的一例,有着如下所述的装载装置,即,通过组合水平框架和垂直框架来形成一个网架,在相向的垂直框架连接金属杆之后,通过螺丝将如上所述的杆的两端部规定在各个垂直框架。

但是,如上所述的装载装置因整体重量重而难以进行处理,在将装载物装载在金属杆的过程中,因装载物与金属杆之间的接触,存在装载物的表面容易受损的问题。

因此,作为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的装载装置的其他例,有着由经过热固性包覆处理的金属线代替金属杆的金属网架,如上所述的金属网架可借助螺丝使金属线的一侧端部固定于一侧垂直框架且能够以使金属线的相反侧端部被拉伸的方式使金属线的相反侧端部固定于相反侧垂直框架。

但是,在设置在如上所述的金属网架的金属线上所装载的装载物为用在发光二极管电视(LED TV)等的钢化玻璃的面板的情况下,被包覆的金属线和面板形成线接触,存在在金属线的包覆层产生的颗粒附着于面板的表面或者生产线内部的微细粉尘在吸附于包覆层之后附着于面板表面来导致面板容易被污染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板装载用金属线,即,通过以使装载在金属线上的平板与金属线的表面之间的接触最小化的方式构成,来防止装载在金属线的平板的表面容易污染的问题,安全、迅速地实现平板的装载及卸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不限定于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可由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过以下记载明确理解。

根据优选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板装载用金属线,用于平板装载用金属网架,上述平板装载用金属网架包括一对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多个金属线,上述一对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由上下隔开的水平框架及沿着直角方向连接上述水平框架的多个垂直框架形成,上述多个金属线沿着水平方向在相互相向的上述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的垂直框架以形成多层的方式相连接,上述平板装载用金属线包括:包覆层,在上述金属线的外周面以均匀厚度涂敷热固性树脂之后固化的同时涂布而成;以及多个支撑部,在内部形成金属线插入孔,以在被包覆的上述金属线的外周面以规定厚度包围设置,上述外周面呈环形或矩形,在被包覆的上述金属线上沿着长度方向以维持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

优选地,上述支撑部中,在以中心部位为基准相向的两侧形成有沿着被包覆的上述金属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上述中心部位的外周面厚度比上述延伸部的外周面的厚度厚。

更优选地,在上述支撑部的外周面设置有与上述金属线插入孔相连通的一个以上的粘合剂投入孔。

更优选地,上述支撑部的中心部位的外周面的形状呈多边形。

更优选地,被包覆的上述金属线的两侧端部在去除一部分包覆层之后在插入于在上述垂直框架所设置的金属线固定部件及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的内部的状态下,通过以六角形态拧紧上述金属线固定部件或上述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的外周面来进行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平板装载用金属线具有如下的优点。

即,通过在被包覆的金属线以规定间隔设置多个支撑部,来在平板装载于被包覆的金属线的情况下,使平板不与被包覆的金属线相接触,而是与多个支撑部点接触,由此可防止因平板与被包覆的金属线面接触而造成污染或受损的问题,具有可在装载或卸载平板时安全、准确地进行作业的效果。

其中,如上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效果为与发明人认知与否无关地通过所记载的内容的结构必然起到的效果,因此,以上效果仅是基于所记载的内容的几种效果,不应认定为发明人所掌握或实际存在的所有效果。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应基于说明书的全部内容来追加掌握,即使不以具体文章进行记载也可由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过本说明书进行确认的效果也应视为在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例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来由被包覆的金属线和网架主体构成的金属网架的立体图。

图2为例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来以规定间隔在被包覆的金属线上设置有支撑部及在相对的两端设置有金属线固定部件和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图3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设置在被包覆的金属线上的支撑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为例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来在被包覆的金属线的一侧端部设置有金属线固定部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为例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来在被包覆的金属线的另一侧端部设置有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为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来设置于被包覆的金属线上的支撑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

这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容易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而详细进行的说明,但并不意味着因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范畴。

并且,为了明确和便于说明,图中所示的结构要素的大小或形状等有所夸张,并且,考虑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作用而特别定义的多个术语可根据使用人员、操作人员的意图或惯例而不同。这种多个术语应根据本说明书全文内容来定义。

首先,平板装载用金属线的主要结构要素可包括在金属线的外周面涂敷的包覆层及以在被包覆的金属线的外周面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的多个支撑部,以下,通过例示的附图如下详细说明各结构要素。

首先,通过图1观察本实用新型的设置有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网架主体100,网架主体100由第一框架110、第二框架120和连接框架130构成,上述第一框架110由一对水平框架111和多个垂直框架 112构成,上述一对水平框架111在上侧和下侧的同一线上隔开设置,上述多个垂直框架112使如上所述的上侧水平框架和下侧水平框架111 以垂直方向连接并维持规定的间隔而设置。上述第二框架120由一对水平框架121和多个垂直框架122构成,上述一对水平框架121在与第一框架110相向的一侧位置上在上侧和下侧的同一线上隔开,上述第二框架120使上侧水平框架和下侧水平框架121以垂直方向相连接并维持规定的间隔而设置。上述连接框架130朝向四个方向连接对称形态的第一框架110和第二框架120,通过第一框架110、第二框架120 和连接框架130,网架主体100大致呈长方形六面体的形状。

如图2所示,在构成网架主体100的第一框架110的垂直框架112 沿着长度方向以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设置孔113,上述多个设置孔 113用于固定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一侧端部,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一侧端部在固定在金属线固定部件300的状态下,与弹性部件114一同插入于如上所述的垂直框架112的设置孔113而被固定。

固定金属线固定部件300的垂直框架112的设置孔113内部面的一侧使朝向外侧部位的内径大于朝向内侧部位的内径,从而形成具有内经的直径差的卡止部115。

如图3所示,在构成网架主体100的第二框架120的垂直框架122 沿着长度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固定孔123,上述多个固定孔123 用于固定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另一侧端部,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另一侧端部在固定在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400的状态下,在如上所述的垂直框架122的固定孔123以防止旋转的状态固定。

在固定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400的垂直框架122的固定孔123的内周面外侧部位形成有具有内径的直径差的台阶部124,在内周面内侧部位设置有旋转防止单元,上述旋转防止单元使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 400在插入于固定孔123内部的状态下不旋转。

作为一例,如上所述的旋转防止单元可形成具有在固定孔123内周面的具有任意一平面的旋转防止面(未在图中图示)。若在固定孔 123内周面形成有这样的旋转防止面,则插入于固定孔123的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400在固定孔123内卡在旋转防止面而无法旋转。

作为其他例,旋转防止单元不必在固定孔123的内周面形成旋转防止面,而是通过在垂直框架122的内侧面的连接部件固定,前面形成有与在垂直框架122形成的固定孔123相应一致的连接孔,在这样的连接孔的内周面构成设置有旋转防止面的旋转防止部件(未在图中图示),若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400通过旋转防止部件的连接孔插入在垂直框架122的固定孔123,则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400卡在连接孔的旋转防止面而无法旋转。

如上所述,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400在一侧固定被包覆的金属线 200的另一侧端部,在另一个形成螺旋部(未标附图标记)并在这样的螺旋部随着在固定孔123外侧位于头部的张力调节螺钉420的螺旋部(未标附图标记)和螺钉的结合,若张力调节螺钉420进行原地旋转,则与张力调节螺钉420螺钉结合的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400根据张力调节螺钉420的旋转方向移动,根据这样的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400 的移动,可对固定在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400的一边的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张力进行调节。

通过图4及图5将具体观察如上所述构成的网架主体100的相向的第一框架110的垂直框架112和设置在第二框架120的垂直框架122 的被包覆的金属线200。

首先,多个薄金属线相互缠绕来构成金属线210,这样的金属线 210以金属线200形成,为了保护所装载的平板500,上述金属线200 被制造成被包覆的金属线200。

即,在以可在金属线210的外周面按均匀的厚度涂敷热固性树脂的方式进行嵌入挤出成型之后,通过自然固化处理或人为固化处理来形成包覆层220。

包覆层220的材质作为实施例,可以为超高密度聚乙烯树脂 (UHMW-PE)、聚四氟乙烯(PTFE)、聚醚醚酮(PEEK)、缩醛 (ACETAL)、聚偏氟乙烯(PVDF)或氟橡胶(VITON)中的任意一种,优选地,可以是尼龙(NYLON)。

在被包覆的金属线200,在上述外周面以规定的间隔设置有多个支撑部230,装载物的平板500不直接接触在被包覆的金属线200与支撑部230接面而形成点接触。

设置在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支撑部230的设置范围可以与放置在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装载物的平板500的装载范围相对应而设置,随着装载物的平板500的形状或装载的位置可调节上述设置间隔及设置数量。

支撑部230以包围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外周面的形状设置,可以仅包围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上侧一部分而设置,但是优选地,可全部包围外周面而设置。

如图5所示,作为支撑部230的实施例,在内部中心形成有具有与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外径相应的内径的金属线插入孔232,以便内在被包覆的金属线200,外周面为从被包覆的金属线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形态,突出的部位与装载在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平板500相接触。

支撑部230的突出的外周面可以是具有所定的曲率的曲线形状,整体上能够以如图6的环形或矩形构成。

优选地,支撑部230的突出的外周面以曲线形状形成,以便与支撑部230接面的平板500形成点接触而构成,但是支撑部230的突出的外周面能够以多边形态构成,以在支撑部230接面的平板500能够与支撑部230的面或边角接触而构成。

支撑部230的材质作为实施例,可以为聚四氟乙烯(PTFE)、聚醚醚酮(PEEK)、缩醛(ACETAL)、聚偏氟乙烯(PVDF)或氟橡胶 (VITON)中的任意一种,优选地,可以是超高密度聚乙烯树脂 (UHMW-PE)。

如图5所示,支撑部230可形成有以中心部位231为基准沿着在相对的两侧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长度方向以一体形状延长的延伸部 233,这样的延伸部233可仅包围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上侧一部分或全部包围金属线200。

当支撑部230的中心部位231和以此延长的延伸部233全部包围被包覆的金属线200时,中心部位231和延伸部233的内径虽然是相同的,但是随着中心部位231的外径大于延伸部233的外径,在平板 500放置在支撑部230的情况下,平板500不接触在支撑部230的延伸部233,仅接触在中心部位231的一地点而接面。

这样的延伸部233以使与支撑部230和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结合面积变得更大来防止结合在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支撑部230的流动及不必要的分离。

在延伸部233可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在外周面的粘合剂投入孔234,这样的粘合剂投入孔234与支撑部230内部的金属线插入孔232相连接,通过粘合剂投入孔234来投入的粘合剂使支撑部230更加坚固地结合在被包覆的金属线200。

与支撑部230内部的金属线插入孔232相连接的粘合剂投入孔234 不仅可在前述的延伸部233形成,而且也可以在支撑部230的中心部位231形成,在支撑部230形成的粘合剂投入孔234的数量及位置没必要固定成一种,可进行多种变形实施。

另一方面,在金属线210覆盖热固性树脂,被包覆的金属线200 的外周面成型多个支撑部230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例为如下。

首先,在成型装置注入热固性树脂,通过嵌入挤出成型向金属线 210的外周面涂敷均匀厚度的包覆层220来执行制造被包覆的金属线 200的第一步骤。

其中,优选地,在金属线210涂敷的包覆层220的厚度不足大约 2mm。

准备在相向的内部面分别形成有设置槽的下部模具和上部模具来执行如下的第二步骤,即,向这样的下部模具的设置槽通过之前的步骤,在设置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状态下,从下部模具上面关闭上部模具并向模具内注入注射液来在上述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外周面使支撑部230成型。

其中,通过下部模具和上部模具形成的设置槽在内部形成有内在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金属线插入孔232,上述外周面为呈以可形成比被包覆的金属线200厚的环形、矩形或多边形形成的支撑部230的形状,也可以是更具备沿着与支撑部230相向的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长度方向分别延长的延伸部233的形状。

在前述的第二步骤之后,执行如下的第三步骤,从下部模具分离上部模具,从下部模具的设置槽通过之前步骤向外周面分离形成有支撑部230的被包覆的金属线200之后,在沿着上述被包覆的金属线200 的长度方向以规定的间隔向一侧移动的状态下,使被包覆的金属线200 重新设置在下部模具的设置槽,从上面关闭上部模具后向模具内注入注射液,在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外周面成型另一个支撑部230。

之后,反复进行如上所述的第三步骤,执行如下的第四步骤来制造在外周面隔开形成多个支撑部230的被包覆的金属线200。上述第四步骤为在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外周面连续成型维持规定间隔的多个支撑部230。

其中,优选地,在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外周面成型的支撑部230 的间隔为大约80mm至200mm。

另一方面,如下说明在金属线210覆盖热固性树脂并在被包覆的金属线200成型多个支撑部230的制造方法的另一实施例。

首先,执行如下的第一步骤,即,在成型装置注入热固性树脂,通过嵌入挤出成型向金属线210的外周面涂敷均匀厚度的包覆层220 来制造被包覆的金属线200。

其中,优选地,涂敷在金属线210的包覆层220的厚度为大约不足2mm。

并且,执行如下的第二步骤,即,在内部的中心形成有与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外径相应的内径的金属线插入孔232,外周面具有从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外周面突出的形状,准备与金属线插入孔232连接的形成有粘合剂投入孔234的支撑部230,使被包覆的金属线200向所准备的支撑部230的金属线插入孔232插入。

其中,支撑部230的外周面能够以环形、矩形或多边形构成,以外周面的中心部位为基准,相对的两侧以沿着上述被包覆的金属线200 的长度方向延长的延伸部233构成,上述延伸部233的厚度比上述中心部位231的厚度薄,在这样的延伸部233可形成有粘合剂投入孔234。

之后,执行如下的第三步骤,反复进行这样的第二步骤在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外周面插入多个支撑部230,各支撑部230维持规定的间隔来调节间隔。

并且,通过如下的第四步骤来制造多个设置有支撑部230的被包覆的金属线200。上述第四步骤为向调节间隔的各支撑部230的粘合剂投入孔234注入粘合剂,通过注入的粘合剂来粘结覆盖各支撑部230 的金属线200的外周面。

其中,优选地,在被包覆的金属线200成型的支撑部230的间隔为大约80mm至200mm。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形成有支撑部230的被包覆的金属线200 如上所述相对的两端分别固定在金属线固定部件300及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400,这样的金属线固定部件300和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400分别固定在第一框架110的垂直框架112和第二框架120的垂直框架122。

其中,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两端通过结或单独的固定手段,可固定在金属线固定部件300及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400,但是本实用新型在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两端分别插入在金属线固定部件300及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400内部的插入孔310、410的状态下利用按压或加压装置,随着以六角形态压接金属线固定部件300及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400的外周面,根据压接过程的通过插入孔310、410的缩小变形,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两端固定在金属线固定部件300及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400。

此时,优选地,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两端以去除相当于金属线固定部件300及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400的插入孔310、410的长度程度的包覆层220的状态插入在插入孔310、410。

同时,对被包覆的金属线200的两端分别向插入孔310、410插入的金属线固定部件300及金属线张力调节部件400的外周面进行压接,虽然优选地以六角形态压接,压接的形状没必要限定为六角,能够以不是六角的多角形状或椭圆形状或任意不规则的形状进行压接。

如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中对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在不脱离所记载的内容的范畴的限度内可进行多种变形。因此,所记载的内容的范围不能限定于所说明的实施例,应根据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及与此相等的内容来定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涉及为了装载液晶显示器基板等的平板装载物而设置在金属网架的金属线及金属线的制造方法,通过以使装载于金属线上的平板与金属线的表面之间的接触最小化的方式构成,来防止装载于金属线的平板的表面容易被污染的问题,可安全、讯速地进行平板的装载及卸载,因而在产业方面非常有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